对高校教育技术深入发展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技术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正向我们悄然走来,知识经济时代已初现端倪。处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一方面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另一方面,面临着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的两大根本转变,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必然加快,逐步形成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这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态势下,高校必须把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技术(电教),理应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支持。本文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校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恰当定位
事业要发展就要有目标。形成具有概括性、全面性和根本性的发展目标对高校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标具有指向作用,它既是出发点又是终极目标;具有激励作用,激励人们去奋斗;具有凝聚作用,引导人们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从而显示出强大的向心力。因此,恰当、准确地定位发展目标是重中之重。定位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因此,定位是一种动态过程,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不断认识自身的实际状况及所处的环境,并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判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促进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任何盲目跨越现实条件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恰当定位有利于高校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
1.名称定位
多年来,有关电化教育的名称定位问题,一直是电教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电化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继续沿用电化教育这一名称会束缚我们自身的发展,客观上把我们的工作局限在视听教育甚至视听媒体的研究与应用上,不利于在未来教育、科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进行本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广泛的国际合作,不利于拓展电化教育的工作局面,不利于提高电化教育的工作层次。总之,电化教育定位于教育技术是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事业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与世界本领域的发展接轨,走共同进步之路。定位的目的:要求高校电化教育逐渐在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在观念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在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这意味着电化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电化教育要真正实现由视听教育到教育技术的跨越必须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按照教育技术的理论观点、范畴重新规划我们的事业。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扩大范畴。从教育整体的角度、系统工程技术的层面,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教学模式、方法的使用,把教育技术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向作为电化教育发展的定位基础。当然,要实现从名到实的转变需要一个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约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才能完成。
高校电教是国家电化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国家电化教育的共性,又具有与高校实际密切相关的个性。名称的更换也必将对高校电教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应从机构调整入手,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管理体制,以确保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本着节约教育资源,优化机构设置、同一职能同一管理的原则,可将电教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心等合并成为教育技术中心,避免“多中心、小而全”。教育技术中心的机构应作为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重点抓紧抓好。
2.模式定位
教育技术的应用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培训中的应用和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传统领域,比较成熟,应用最多、最常见。目前,这一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重视,发展前景广阔,人们普遍把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教育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是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训显得日益重要,许多高技术企业或公司为了培训急需的人才,以迎接工业发展的挑战,培训成为发展的惟一选择。教育技术在改善作业方面的应用是近期迅速发展的一个领域。作业技术是一种改善人的作业水平的多学科方法,许多国家应用的实例证明,作业技术革新对改进员工的作业水平和企业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发展的领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呈现出多样性,选择哪些应用模式,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育技术领域中以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基于传统多媒体(幻灯、投影、电影、电声系统和语言实验室系统等)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 基于广播系统的“远距离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其中常规模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模式。多媒体模式在我国尚处在实验性的阶段。选择哪些应用模式要根据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追求。据有关资料反映,即使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不是同一模式、同一要求,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具体条件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应用层次,采用不同的应用模式。因此,我们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重视常规应用模式的同时,积极选用其他教学模式,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行大胆的探索,因为这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3.特色定位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它反映了事物的个性。高校电化教育的特色是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并为社会所承认的风格和鲜明的色彩。从功能上说,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电子化和数字化、电教教材形声化、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系统整体性、教学技术综合性等方面。从实力和水平上,体现在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有一大批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在理论与实践中,硬件设备设施初具规模;电教教材的品种多、质量优、门类齐;电教理论水平高、专家学者多、力量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心强。这些实力和水平推动了高校电化教育的发展,也形成自身的特色。
特色的形成并被人们所承认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因此,高校电化教育的特色定位必须考虑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体制的调整和未来高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向,以及高校电化教育自身的发展。随着高校电化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前一些关于特色定位暴露出不适应性、片面性和局限性。如电教手段论、工具论等,在目前看来这不仅不能促进高校电化教育的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确定高校电化教育的综合性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电化教育,才能具有生命力。高校电化教育如何做好“特色”这篇文章?是关系到高校电化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高校电化教育应基于现有的基础,从“三件”,即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建设上,包括电教队伍的建设上以及在促进教改、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练好“内功”,做好文章,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工作面向
根据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校电化教育的工作面向必须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高校电化教学的性质、任务和职能所决定的,也是高校电化教育发展的基础。如果偏离了这个中心,高校电化教育就会失去它的作用和地位。高校电化教育之所以属教学单位,就是因为要突出教学职能,始终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继续坚持开展电化教育深入教学、深入学科和深入课堂的“三深入”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把电教置身于教学之中才能有所作为。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电教如何才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1.重要前提是更新观念和转变职能
更新观念就是要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技术界定范畴规划今后的工作,要由媒体手段观提高到全面系统技术观,彻底摆脱束缚我们发展的陈旧观念,一改过去落后的工作方法,拓宽我们的工作领域。通过更新观念树立起现代教育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和质量效益的观念。转换职能就是要摆正位子,要从单纯的教学服务型提高到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改型,不能将工作只停在“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的水平上,要真正深入到教学中去,参与课程电教试验,促进教学教改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
2.重要途径是坚持开展“三深入”的教学活动
坚持开展电教“三深入”是高校电教置身于教学之中的重要体现,坚持电教“三深入”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高,使之更完善和有效。在坚持“三深入”中,关键是深入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的好坏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最根本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乃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电教“三深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优化又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设计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全过程的诸多要素进行规划和安排。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再进行每段每节甚至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要素,其中教学方法与媒体的设计是重点。要搞好“三深入”还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并提供软、硬件环境的支持,协调好整个教学设计工作。同时,还要增强电教人员的教学意识,提高业务素质,以高质量的工作把“三深入”活动引向深入。
3.重要保证是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高校电教必须为高校的三大功能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因而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这就决定了高校电教的中心任务是参与教学,为教学服务。这既是对高校电教的科学定位,也是我们处理好与其他工作关系的前提。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高校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包含教学在内与教育有关的若干项工作,高校电教必须适应这个大系统中各种工作的需求。这也就要求高校电教必须是个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单位,不仅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还要兼顾其他工作。如:管理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制作电视节目等宣传教育工作。在兼顾中要正确处理好主次关系,尤其是不能偏离教学,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创收。许多实践证明,要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随着高校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电教的教学任务会愈来愈重,要求将愈来愈高,这就要求高校电教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管理校园电视网,制作校园电视节目等宣传教育和其他综合性的服务上。
三、内涵发展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也是概念的内容。高校电教的真正内涵是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过程设计、资源开发、媒体利用、系统管理和质量评价,从而构成诸如:幻灯投影教学、录音录像教学、广播电视教学、语言实验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教学系统”。内涵发展是指一种发展方式。高校电教的内涵发展,应当根据高校电教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本质属性谋求发展。内涵发展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校电教应当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媒体研究与应用为核心,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侧重点,作为教育技术体系的现实基础。本着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高校电教的内涵发展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训为龙头,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电教能否适应未来形势持续发展,其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素质。现阶段队伍建设可采取引进和培训两种方式。其中培训是重点。引进,就是要引进懂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教学设计理论的专业人才,充实队伍。培训是对现有的电教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培训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且要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等技术知识。通过培训要逐步提高电教人员的教学设计、软件编制、教学培训、应用开发、理论研究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电教人员不仅仅是教育媒体的制作者或电教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硬、软件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并指导学科老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从而实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目的,为高校电教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以教师为主体,促进电教发展
电教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都应落实在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靠电教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参与,电教将成为一句空话。调动和发挥教师参与电教的积极性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起保证作用。只有措施得力,落实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措施得力就是要从行政上对学科教师参与电教工作提出要求,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政策落实就是制定奖励条例,对积极参与电教工作的教师,可评为优秀电教工作者,学科教师参与教材编制应按工作量计酬,获得成果可作职称评聘的依据。同时,要保证教师参与电教积极性的发挥,还要加强电教业务技能的培训,并作为业务提高的一个考核项目。培训内容: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重点放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和课件脚本的编写上。通过培训增强教师对电教的进一步了解,强化电教意识,掌握电教有关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参与电教工作打基础,促进电教的深入发展。
3.以质量为重点,抓好电教教材建设
电教教材是发展电教之本。高校电教教材建设应当围绕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电教教材(又称电教软件)分声像教材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声像教材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电影片、录像片等;计算机教学软件主要是指课件。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电教的声像教材的制作技术已经成熟,许多教材形成了系列化,并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电教教材发展的总趋势将由现在的声像教材为主转向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主,无论是以声像教材还是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都应当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并且要与硬件建设的投入的比例相匹配,协调发展。提高教材质量必须坚持教材制作的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还必须坚持制作的六统一原则,即:教材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画面符号与学习者视觉经验的统一,内容结构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统一,画面与声音的统一,叙述节奏思维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统一。电教教材建设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引进与自制相结合,注意加强校与校之间、校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对一些涉及面广、适用性强的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软件开展联合攻关。要继续开展电教教材的评选,促进教材的发展。
4.以科研兴电教,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加强电教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高校教改深化的需要,是电教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下个世纪的需要。高校电教应把电教理论与实践研究放在电教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1994年年会上公布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新定义“教育技术是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一定义阐述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南国农教授最近指出了我国电化教育的新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以上这两个定义,是我们发展电教的指导理论。理论研究应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同时,还应当积极跟踪世界本领域的研究,如: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计算机多媒体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电教理论与实践研究要同高校的教改(课程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而教学现代化包含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四方面的现代化。高校电教应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这四化的实现。同时,结合教改,电教还要开展课程实验研究活动,真正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系统技术型转化。开展课程实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标、详尽的实验内容、完整的实验过程、求实的实验方法、客观的实验结果、科学的实验报告。在实验选题中,课程选题最好选择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中已确定的课程。课程实验要同院、系相结合,由设计人员指导,学科教师主持,以编制配套多种电教媒体组合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内容,在学科领域中分期分批开展课程的电教实验。要通过课程实验,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回答并处理好高校电教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开发、普及与提高、改革与发展、硬件与软件、数量与质量、常规媒体与新型媒体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回答并解决好电教软件建设过程中课堂教学软件与自学辅导软件问题、教学软件与开发工具软件、教学软件素材与电教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未来的高校电教将沿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向,伴随着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前进。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电教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电教只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才能把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高校教育技术带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