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程的基本课程类型及其意义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课程的基本课程类型及其意义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课程的基本课型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论文,意义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课程的课题会不会枯竭?教师、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吗?进一步探索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意义,有利于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

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课程突出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更强调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灵活性。

项目研究型课程 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研究型项目——具体研究对象——课题,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如湖北省荆门市红旗小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校实际确立的研究课题:“荆门旅游资源”、“荆门城区广告语”、“酒的研究”、“竹皮河环境治理”、“市场物价调查”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综合整理、分析总结,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

方法研究型课程 就是教师和学生把研究性“教法”与“学法”贯穿于课堂,课前不一定就确立研究项目——课题,然而课程(这堂课)实际上就是研究性学习课。如“对称图形”这节课,让学生先从自己身上找“对称”,再从学校找,从周边农村找,从建筑物、生产工具上找,找山许许多多对称图形。接着,让同学们去查字典、辞海、英特网,要求从文学、美学、数学等角度对“对称图形”进行界定。15分钟后,分组交流,并当堂做练习题。这样的研究课,要求教师谙熟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对一切学生、学生的一切都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情景研究型课程 这类课程重在教师的设计和组织。课前,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要求,作大量准备工作,为学生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提供学生更多的思维容量,学生在提问、思索、质疑、辩论、考证、分析的基础上,开拓视野、扩展思维、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此类课程也可在课堂中随机由教师提出,鼓励学生置疑、解惑。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景研究型课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紧密结合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意义上的专家研究,也不同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中小学生知识面窄,好奇心强,在学习中学生除了通过独立思考,更多的需要教师指导和与同学探讨,来理解事物本质的“为什么”,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点。人为什么是“出生”的?小鸡为什么是孵出来的?风筝为什么会飞?炸弹为什么会准确地炸到目标?这些问题不需要学生解决“是什么”、“怎么做”,学生只要弄懂“为什么”,就达到了学习目的。

科学知识与情感能力紧密结合 研究性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更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情感为主线。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成为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愿望和行动。经学生参与立项的研究课题,学生有浓厚的钻研兴趣,有体验成功的期盼,又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意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得到调动和提升,这是科学情感与审美情感的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学生的知识主要靠课堂来获取,而课堂上往往难于将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此外,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际生活能力等等也不是都可以从课堂上学到的。这就要求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百闻不如一见,动口(眼)不如动手。在工厂、在乡村、在机关、在超市,在教师带领下的社会实践调查中,学生无疑提高得更快。如在语文课生字词的教学中,荆门市红旗小学的教师把学生带到街市、场馆、店铺,去纠正门牌商标的错字或别字,学生兴趣盎然,进步很快。

传统评价与开放评价紧密结合 开放评价是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的结合、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外教学评价的结合、学校教师评价与家长社会评价的结合。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知识认知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研究、调查研究,更多地与同学、家长、社会的密切接触,扩大了知识的认知,产生了情感的变化,如团队精神的激活、成功喜悦带来的情感体验等等。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要求对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习成绩、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的个人表现作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等,让评价体现师生的心理认同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吸纳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全新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学校要克服可有可无和等待观望的倾向,走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误区,如课程开发上的形式化;指导教学上的专人化;学习方式上的排斥化;追求成果上的功利化;实施过程中的放任化;研究目标上的高深化;课题项目中的贪大化;作用评价上的片面化等。必须注意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度”,侧重于弄懂“为什么”、“是什么”。强调实证,证明某个概念、规律、定律、定义、公式的正确性,也不排斥填补空白和在延续性研究中创新成果。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网络搜索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等。教师和学生以实现教育目标参与者的身份,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研究过程就是研究成果,因而研究课题和项目永远不会枯竭。

研究性学习是长期、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全员参与和持续开展,要求领导的重视与带头,要求教育经费的支撑和保障,要求家长及其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开展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标签:;  ;  ;  ;  

研究性课程的基本课程类型及其意义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