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论深化”的思考_党的十六大论文

对“理论深化”的思考_党的十六大论文

关于“理论之深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一段时间,深入基层进行了一段调研,尤其是走了一些县、乡、村、校、企,引发了一些思考,归结为:“理论三深入”,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这些年来,理论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省委中心组带头,各级党委高度重视,1997年和2000年两次召开“全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推动了理论学习的开展。目前,全省理论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但必须看到,理论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深入难”。

一是“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问题 理论教育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在基层。有些地方基层的理论工作,也很有特色,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但总体上说,理论工作往往上头重视,中间忽视,下面轻视。理论活动面向党政机关多,面向基层单位少;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内部循环多,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少。在一些地方,理论教育活动虽然搞了不少,但往往“热在上头,温在中间,凉在下面”,理论甘露滋润不到基层群众的心田。产生这一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基层单位任务较重、压力较大,抽出时间集中学习相对困难一些。但更主要的是认识上的问题。有的基层干部认为,“理论学习是上边的事,我们下边只管干”,“不学理论照样可以工作”。有的干部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学理论,对理论学习陷入一种误区,总期望一学就能解决问题,听一堂课就能马上挣到大钱,一旦理论与现实产生反差,“期望”受挫时,就认为理论是虚的,学理论没用。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的状态,在思想理论教育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许多经济、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出现了思想理论工作的“盲区”。

二是“雨过地皮湿”的问题 有的单位组织理论教育活动,只求表面轰轰烈烈,不重实际效果。一些单位,往往把理论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听报告、读报纸、念文件,习惯于“大水漫灌式”的方式,以为听了,念了,传达了,就是做好了理论教育工作。结果,常常是“串皮不入内,雨过地皮湿”。有的单位组织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做给上级看。有的同志迫于形势、迫于压力,参加了理论学习,但学习中浮皮潦草,漫不经心,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有的只学个别不学一般,只学观点不学原理,甚至生搬硬套,穿靴戴帽。有的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理论包装;有的认为原著读了,笔记抄了,心得写了,学习就算完成了,只求“过得去”,不求学得好。有的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学三年多了,基本精神都知道了,不用再学了。有的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易懂好记,不需要再花那么多时间学习。有的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不是怎么学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深入学习、不深入学习问题不大。还有的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三句话”,而且经典作家都已说过,没有新意,更谈不上构成一个理论体系。有的认为,“三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群众。而对“发展要求、前进方向、根本利益”这三个关键词语却不了解,理解得不全面。

三是“上下一般粗”的问题 有的地方理论教育不分层次,不看对象,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有的地方要求村一级也要建立理论学习中心组,规定每季度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3天,要求村干部和县处级以上干部一样,每人每年保证30天的自学时间,记读书笔记不少于70万字。有的地方的理论教育,务虚性太强,不切实际,不看理论服务的对象,上下一般粗地往下灌,有病没病都吃一样药,使大道理成了空泛、生硬、僵化的教条,导致一些人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拒心理。有的宣讲理论,故弄玄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捕捉不到群众的兴奋点,距离群众关心的问题十万八千里,群众听不懂,听不进去。有些理论文章还存在着摆架势、呆板、生硬、说教、搞概念游戏的问题,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回答还不够科学,还不够“解渴”,群众不想看,不爱看,看不进,看不懂。

四是“两层皮”的问题 理论还浮在上边,理论与实际还没有贴紧靠实,还没有融入到中心工作、经济工作、实际工作中去。一些实际部门还感到理论不管用,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作用不明显。有的地方的理论工作还是“被动围绕”中心,没有主动参与、深入中心,没有跳出就理论抓理论、自我循环的小圈子。有的干部还是学归学、用归用、做归做,在实际工作中不会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工作时仍然凭经验、凭直觉、凭感觉。还有少数人讲理论、做报告是一套又一套,但遇到实际问题,要用理论分析现实情况,拿出解决的新招法就显得底气不足。

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理论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深入到基层群众中,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还不大。理论工作的根基在基层,归宿在群众,生机在实践。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调整思路,推进“理论三深入”。在首先和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干部理论学习的同时,面向基层,贴近实际,深入群众,使理论工作重心下移。

“深入实际”,就是理论进入到实践,进入到实际部门,进入到实际工作,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现实实践。理论与实际是统一的。多年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把理论“虚”的一面与实践“实”的一面绝对化的倾向。有些人以理论虚无主义或理论怀疑主义来割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事实上,相对于实践而言,理论是“虚”的,因为理论离不开概念、观点、推理、逻辑等东西,没有这些,就不能构成理论;但必须看到,就理论内容的客观性而言,又是“实”的,因为理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实践的反映,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规律要比现实稳定、根本。理论是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实践——理论——实践”、“具体——抽象——具体”、“正——反——合”的过程,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升华的“具体”。理论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离开了“实”,理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理论不能局限在书本上、书斋里、专家学者中,不能局限在理论界、宣传系统内部,必须深入到实践,深入到实际部门,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作用;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深入探索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以指导实践,使我们的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使学习理论的过程成为提高认识水平的过程,成为推动工作的过程,成为深化实践的过程。

“深入基层”,就是理论进入基层组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农村、进军营等,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理论工作的重点是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一条重要经验。但重点不等于全部,抓重点不能放弃全面。基层组织是党在各个社会单位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是党的组织肌体的基本细胞,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只有激活细胞,保持细胞的活力,才能保持党的整个肌体健康;只有夯实基础,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固若磐石,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只有根深叶茂,理论之树才能常青。要保持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达到思想统一,步伐一致,永葆先进性,就需要激活每一个细胞,就需要进行不懈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和知识学习。理论深入不到基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就落不到实处,基层组织就会涣散,党和政府的工作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苏共,一个有93年历史、执政74年的老党、大党,为什么一夜之间丧失了执政地位?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共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导致基层党组织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和凝聚力,引起党员思想的极大混乱,最终造成全国基层党组织陷于瘫痪,大批党员退党,苏共丧失了执政基础,成为空中楼阁,顷刻间就坍塌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只有每一个基层组织都能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既担当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者的重任,又努力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成为全党生动具体的实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所以,我们必须在抓好县以上领导干部、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同时,努力使理论工作的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抓落实,切实抓住薄弱环节,克服工作盲区和空白点,把理论教育工作做到广大基层。

“深入人心”,就是理论入脑入心,内化为世界观、方法论 理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说到底是深入人心,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而入脑入心,主要是通过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所谓世界观,即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即用这个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造世界。对理论,对马列主义,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就是要“内化”,达到内化为世界观、方法论的境界。理论学习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或三种境界:一是感性层面的理解,就是经验水平的理解;二是知性层面的理解,就是把理论仅仅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学习和把握;三是本质层面的理解,就是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理解。对理论的学习有些人只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理解,有些人只停留在知性层面的理解。而要真正学懂、弄通、会用,就要超越感生层面,超越知性层面,达到本质层面的理解,也就是达到世界观、方法论境界。学习理论,如果只是记住一些论断、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那还不能算是入脑入心。必须在理解把握理论的思想内核的基础上,从世界观方法论统一上去理解把握理论,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化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转化为自身的理论素质、政治素质,这才算把握了理论的精髓,达到了世界观、方法论内在统一的理论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深入人心。

“理论三深入”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深化理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创新理论工作的实现途径,是思想理论战线应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坚持“三深入”,要落实在各项理论工作中。当前,应着眼于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针对性,引导热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看对象,理论工作亦应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人们对理论的认同感有很大的自主性。理论能否引起群众的关注、能否使群众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工作本身的针对性,取决于我们能否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从基层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入手,分析各个层面对理论的“需求”、特别是对理论的“兴奋点”,紧紧抓住思想扣子,在引导热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上下功夫。当前尤其要加强以下几方面问题的研究。

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说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什么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为什么坚持“三个代表”就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转化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制度建设;为什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确立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怎样看待“两个先锋队”的问题,等等。

研究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比如,建设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三农”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回答,进一步指导实践。

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比如,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大的收入差距能否影响到政权的稳定;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这种状况是否会影响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解决行政管理与市场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反腐败是不是越反越严重了;群众上访、群众性治安事件呈上升趋势,说明了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等等。对这些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同,使理论真正为群众所掌握。

2、扩大覆盖面,找准薄弱点,延伸触角,消除盲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领域,理论工作的触角并没有随之延伸到这些领域。这些领域以及农村都是理论学习的薄弱环节、理论工作的空白点。这些领域的2人员包括:一是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二是新经济组织特别是“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三是城市社区居民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四是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这些领域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这些人员是最基层群众的大部分。思想理论工作的触角延伸不到这里,就谈不上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所以,要实现“理论三深入”,理论工作就要向这四方面人员延伸。

在农村,要建立健全农村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一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两委”为主要成员的骨干队伍,让他们在村级理论教育工作中起带动作用。以乡办、村办企业和驻地学校为联系点,通过他们对农村理论教育工作产生辐射作用。组织市、县宣讲队伍,深入村屯开展宣讲,帮助农民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引导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文化室等阵地,扩大教育覆盖面。把农村理论教育工作与农村科普教育、科技培训、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把农村思想理论教育与办实事结合起来。在对农民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同时,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农村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以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农村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感召力。

在企业,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国有大企业要把突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贯穿到企业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始终,发挥企业思想理论工作应有的作用,既为企业服务,也为职工服务,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竞赛活动、文化活动。通过学习,引导干部职工在解决某些理论困惑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思想上的疑虑、心态上的不平衡,从旧观点中解放出来,树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并使这些新思想、新观念转化为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把理论教育与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一些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更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要按照“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找准理论教育与企业改革、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发挥工会的作用,精心选择开展理论教育的载体。针对非公企业中一部分党员先锋意识弱化、形象把握不定、行为无所适从的问题,突出抓好强化党员的榜样作用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头脑,以《党章》来规范党员的行为,以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来改善党员的知识结构。特别要教育党员业主,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自觉以党内生活准则和党员标准规范言行。

在社区,针对下岗待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社会流动人口等社会新的群体,可通过兴办市民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基层党校、文化学校等,大力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法律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稳定情绪,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再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把社区思想理论教育与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结合起来,促进思想理论工作入户到人。要建立居委会、街道、驱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市民教育网络,实行全方位的教育。

3、突出实效性,把握理论精髓,结合新的实践,深化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也是理论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我们要以“三深入”为突破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引向深入。

引向深入就要在深化理解、全面掌握上下功夫。十六大报告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理论性、指导性都很强,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基本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十六大主题所揭示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我们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我们党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党应当具有的精神状态,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掌握这些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十六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抓好报告的专题学习。

引向深入就要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上下功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紧紧把握这个精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必须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刻认识到,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永葆蓬勃生机和活力。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查找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存在的差距,振奋精神,开阔视野,着眼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路子,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引向深入就要在联系实际、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学习十六大精神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联系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十六大确立的指导思想、总结的基本经验,转化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决策和自觉行动;把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具体举措;把十六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转化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真正得到提高,使各地各部门在工作上得到改进。

引向深入就要在抓住核心,统一思想上下功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也是贯穿十六大报告的主线。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核心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十六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首要的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当前,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在六个方面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一是在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深化;二是在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上深化;三是在深刻理解、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深化;四是在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内在统一上深化;五是在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指导实践,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上深化;六是在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造主观世界上深化。既要通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推动十六大精神的落实,又要通过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有新收获,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上有新提高,在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有新进步。

4、当好“变压器”,讲究艺术性,增强感染力,强化渗透力

列宁说,做人的工作是最伟大的艺术。理论工作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只有讲究方法,才能透避入微、征服受众。邓小平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理论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高深的东西。一些基层百姓感到理论就像高压线一样,“电压”太高,“没法用”。要“民用”,就得“变压”。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当好“变压器”,做好“化”的文章。

把大道理化为小道理。理论教育要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但是,要避免“空对空”,就要求我们通过对大道理细化、活化和实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大道理讲近、讲实、讲活。讲“近”,就是贴近现实生活,抓住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对症下药,释疑解惑。把理论变成群众听得懂、能理解、愿接受的大实话。讲“实”,就是把讲道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讲道理的同时,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从中领悟大道理,接受大道理。讲话,就是运用生动鲜明的事例、幽默风趣的语言,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领悟理论。我们从事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常讲“天线”与“地线”的关系。所谓“天线”,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谓“地线”,就是指基层的实际情况。“天线”电压较大,要和“地线”对接,需要“变压”,需要“化”。“化”的过程就是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生活、接近群众的过程。理论工作者要做好“变压器”的工作,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群众爱听易懂的朴实道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口头语言,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管用的思路,把过多的专业术语通俗化,把过长的逻辑论证简明化,用鲜活生动的语言阐明严谨的政治理论,把讲解大道理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与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联系起来,使群众听得懂、能理解、愿接受。“化”的过程,是高深理论通俗化的过程。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列宁全集》第一版,第36卷,第467页)。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对“工人”一词有个形象的解释,他说,“工人”二字合起来是“天”,工人阶级是顶天立地的,工人阶级是引擎,是发动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了深刻的道理,鼓舞了士气。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冯定的《平凡的真理》,老百姓之所以喜欢读,就是因为他们用生动的笔调、浅湿的例子,把深奥的哲理讲出来,让人心服口服。当然,“化”也不是无原则的,不能游离于大道理,不能用小道理否定大道理,不能背离真理而去媚俗,要“以小见大”、“小中见大”。

理论教育要通俗化、大众化。理论的表现形式同它的内容一样,是以其深刻性和丰富性来保持自己生命力,但深刻的道理往往可以寓于生动的形式之中,使之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和运用。因此,必须考虑大众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有效的载体。要充分运用辅导报告、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活动、诗歌朗诵等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教育,力求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扩大群众的参与度。要根据基层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好理论下基层活动。组织省、市、县三级理论宣讲团和基层理论辅导员,深入到社区、厂矿企业、乡村、学校等基层单位,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个别走访、入村入户交谈等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要针对基层群众,编写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理论教材或辅导资料,特别是要附以典型、实例,努力做到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生动活泼而不失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理论宣传要新闻化、信息化。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考虑群众,适应群众的接受程度和特点。如果人民群众不想看,不爱看,或看不懂,看不进去,再好的理论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增强理论宣传的实效性,就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来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这就有一个理论的信息化问题。理论只有转化为信息才有可传播性、可接受性。现在看,采取多媒体理论传播方式,是理论宣传适应时代、走向社会、进入生活的重要途径。从理论工作本身来看,必须使理论新闻化、通俗化,适合新闻媒体的宣传需要,使理论适合新闻媒体的报道特点和新闻媒体受众的胃口。从新闻媒体角度来看,党报党刊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各自传播方式的不同特点,采取各自不同的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坚持舆论宣传理论,理论引导舆论,以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群众语言宣传科学理论,回答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上开设言论、评论专栏,通过广播电视,邀请名家开设讲座、访谈,拍摄电视理论专题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宣传,在新闻媒体上培育和打造名牌栏目、节目和论坛,打造理论宣传的精品载体,扩大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还要充分重视网络这个新型载体,充分认识网上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型的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建设好一支网上思想理论队伍。

5、找准结合点,融入中心,参与决策,拓宽渠道

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服从于中心工作,是做好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深入实际,融入中心,跟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思路和节奏,植根于经济社会生活,理论工作才能有作为,有地位,有威信。我们要放宽视野,围绕发展这个“兴省富民”的第一要务,拓宽理论服务中心的渠道。

在解放思想中发挥作用。解放思想是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规范作用、价值判断作用、分析批判作用,并用以推动社会变革的实际过程。开展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近几年来理论为中心工作服务的着力点,也是有效载体。当前,要站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继续推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破除制约我省发展的官本位意识、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意识等顽症,树立起与新阶段新目标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创造社会财富;引导干部群众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在正确认识省情中发挥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省情,是理论工作的重要责任。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围绕对省情的再认识开展科学论证和深入研论,正确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弱势,揭示我省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省情的再认识,使干部群众在对省情有一个总体、清醒认识和把握基础上,形成一切从省情出发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发展氛围。

在参与决策中发挥作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是理论深入实际直接而现实的表现。要面向实际,面向决策,开展“理论解读吉林”活动,把理论化为具体可行的经济社会生活理论和鲜活的文化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精神文化动力。围绕“壮大县域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培育吉林省高级劳务输出产业”、“建设信用吉林”等一些关系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力争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举办社科系列论坛、系列报告会、社科普及周和决策理论咨询活动,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在总结升华实际经验中发挥作用。总结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经验,提炼升华到理论高度,并用以指导实践,是理论服务中心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要坚持面向实际,关注热点,研究难点,回答疑点,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把朴素的经验做法升华为理性认识,把群众的经验变成广大干部群众活生生的能够用得上的具体观念。深入实际是实现理论升华的前提。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通过各种渠道,把握大局,熟悉中心,加深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善于总结一线的具体经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在研究创新中发挥作用。认识世界,创新理论,引领时代,服务社会是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理论工作者要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统一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为伟大的事业提供方向指引、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

在内化为世界观、方法论中发挥作用。“理论三深入”归宿和核心是深入人心。深入人心就是使科学理论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引导党员干部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注重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努力把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观察事物、判断形象、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方法,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标签:;  ;  

对“理论深化”的思考_党的十六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