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浅谈论文_张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浅谈论文_张霄

湖北省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校 445604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语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极为丰富,并存在于每一篇经典文章之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和净化。

语文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当作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来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才能做到文道统一,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语言文字训练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不能孤立进行而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使学生的道德感受加深加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的内蕴,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是顺理成章的。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吟诵品味丰富内蕴。例如在教学《长城》、《桂林山水》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教师要提出不同阅读要求,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仔细阅读领会相关内容,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认识到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和民族团结,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篇章、段落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吟诵,使学生像品味美酒一样去品味“伟大”的祖国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并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和感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是非常值得骄傲,要通过辨词析句挖掘深层意义,要抓住重点词句段的挖掘,发挥课文的潜在的爱国思想内容,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时,作者用幻想揭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有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无情的抨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理解,对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机会让学生利用想象创造一个歌颂新社会学生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除夕夜,耳边响着鞭炮声、欢笑声、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圆,家家正在准备团年饭的情景相对照就会产生鲜明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情景在他们的脑海里再现,不但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深化和升华。教师要在具体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认识祖国的可爱,获取作文素材并进行加工提炼,使之形成学生的愉悦之作。语文教学中可进行爱国教育的内容很丰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观察、体验。首先可以从体验家乡的一山一水开始,逐步认识祖国的伟大——因为家乡总是与祖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家乡的美好可爱,就是祖国的美好可爱。再次,教师要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学生去倾听社会,尤其是家乡发展变化的脚步声,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祖国喝彩,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爱国主义这个主旋律,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想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牢固地树立起爱国主义热情,规范自己的爱国主义言行,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爱国“文艺青年”。

论文作者:张霄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  ;  ;  ;  ;  ;  ;  ;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浅谈论文_张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