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运用论文_李兆俊,江雄颖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运用论文_李兆俊,江雄颖

耀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100

摘要: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沥青路面,绿地实际所占比重小。导致每逢下雨必有城市内涝的现象频发,城市内涝对居民的出行和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城市建设中工业发展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致使空气恶化,无法得到绿色植被的呼吸作用进行净化。城市下水道老化排水功能不畅,水资源大量浪费得不到良性循环利用,本文将以市政园林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建设为例进行理念的渗透。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园林工程;运用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即比喻该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等情况的发生带来的冲击。当地域出现大量降雨时,能够有效吸收、储备、渗透、净化降水,补充地下水及调节水循环。当该地域出现干旱缺水的情况时,可释放存储的水资源,使其可以被高效利用,进而提升水资源应用与储备效能。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绿色、环保、生态化,实现地质“弹性”与城建设施“刚性”两者相结合的新型城建规划。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建设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应加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对于城市中心老城区,由于规划时间较早,雨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普遍落后,一旦遭遇暴雨天气时,极易因雨水径流问题而导致城市内涝。因此,面对此种现状,务须严格遵循生态性原则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

2.2规划性原则

绿色雨水系统、径流排水系统以及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相关技术人员务须遵循规划性原则,并通过统一的规划建设,确保三个系统间的协调配合与有效衔接,从而有效确保源头削减与末端调蓄的有效结合。

2.3系统性原则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使得相关人员必须从全局出发,并对城市水资源情况、水循环以及雨水基础设施等情况予以准确分析,并有效结合城市实际发展所需,从而使城市的“海绵化”建设更加科学。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运用策略

3.1下沉式绿地建设

在城市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的今天,高楼林立已成为普遍现象。大量人口从周围的农村地区搬迁到城市,城市的负荷量一直在加大。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必须的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一在压缩绿地面,将城市的绿化改建为楼房。并且城市中的马路与农村不同,城市大多采用沥青马路。沥青就像一层保鲜膜阻拦了地上水的渗透,致使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内涝的频发。相比之下绿地则带有更强的“呼吸性”,可以将雨水从地上吸收到地下进行贮藏,还可以排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空气的流通增加湿度净化空气。所以市政工程可以采用建设下沉式绿地的形式扩大绿化面积促进水循环减少城市内涝。

以建设下沉式绿地为例。将马路上的隔离带从铁栏杆换成较为低矮的植被既有利于阻挡车辆行人横穿马路违反交通规则,又可以以绿色养眼,隔离噪音,吸收汽车尾气净化空气。在马路两边的人行道上可以用渗水砖代替普通地砖,促进地表水下渗达到水资源的贮藏和合理利用,地表水转为地下水有助于周围植物的生长。在城市中多开设公园,并在公园中种植大量易生长的植被,开挖湿地湖泊,在便民利民为市民提供娱乐场所的同时增加绿地面积。在人行横道的建设上可采用圆形镂空的地砖,镂空的地方便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大面积的城市内涝,减轻城市地下管道排水压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下沉式绿地是城市化过程的必经阶段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增加绿地面积进行城市水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高城市的蓄洪能力,优化市区土地资源的配置。使得城市发展朝着提质提速的方向前进,形成良性循环。

3.2城市绿色屋顶兴起

纵观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建设用地占很大一部分,并且以楼房为主。城市居民人口数量逐年递增,城市的容量已达到最大负荷程度。所以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的需要,楼房则越建越高,高楼大厦严重阻碍了空气流通,采光也受到限制。市中心寸土寸金,留给绿色建设的用地不足。所以市政建设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在节流方面,市政园林建设要注重绿色建设用地的审批,防止其他形式的建设用地侵占,切实保护好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开源方面,通过分析现有成市的特点建设绿色屋顶,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阳光真正的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以建设城市绿色屋顶为例。首先,观察现有城市的发展形式,分析得出结论在低地进行绿地建设会受到经济与土地资源紧缺的双层限制,所以我们应将目光从地面移至在市中心普遍存在的高楼。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楼顶建设还是一块诚待开发的宝藏。市政建设应看到楼顶绿地建设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将二者相融合建设有城市化特点的绿色园林工程。接下里选取较为平坦的楼顶铺设防水层和一定厚度的泥土,最后种植根系简单的植被完成绿色屋顶的构建。绿色屋顶符合城市化建设中绿地面积不足,大量留白土地尚未被发现得到合理利用。并且可以直接减少雨水汇集成地表水最终转化为城市内涝的水量。由于城市建成时间久远,地下管道面临年久失修排水功能减弱,水流大量堆积,会将下水道附近的垃圾一并带起堵塞排水孔,加重城市内涝的程度。城市绿色屋顶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上述问题。在屋顶不仅可以种植普通的绿色植被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种植农作物,增加经济效益,种植花卉,提高观赏价值。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享受,绿色屋顶使人们工作之余的秘密花园,在此市民们可以放松身心达到和公园一样的效果。

3.3园林植草沟

建设植草沟指的是在园林建设中布置地表沟渠并在这些沟渠中合理种植相应的绿色植物,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扩展城市园林的绿化效果,而且还能够通过地表沟渠的引流作用来提升园林建设的蓄水、排水以及净水效果。在植草沟的实际布置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整个园林的整体协调性,确保园林内部不同植草沟之间能够全面有效地互通关联,从而实现植草沟建设的规模化效益。同时,还必须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以确保其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还需严格控制沟渠之间的疏通效果,以防积水过多而威胁到绿色植物的正常生长。

3.4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园林水景,如河道、人工湖的设计能够在既保障园林美化的同时,还能起到储蓄雨水的作用。以往的园林水景设计,往往会将池壁及池底固态物质化,使得整个人工湖维持在静止封闭的状态下,为园林水景管理及养护提供便利。但却将水资源停滞在独立封闭的环境中,使池内的水资源无法有效与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进行交换与渗透。使得园林水景的存在,变成仅在降水充沛的雨季时才能发挥其作用的蓄水池,当雨季过后,其他时节该水池为满足水量需求,还需要通过人工注入自来水维持水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则会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现象。规划设计时可依据施工现场地形地貌情况,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在低洼处进行园林水景规划设计,利用有利的地势形式,使雨水自然而然地流向低洼处并进行汇聚,进而流入园林水景规划河道或湖泊中。同时,在对池壁、水岸、水底进行设计施工时,还需要使其保有渗水功能,使雨水通过人工湿地、人工河岸及河道的设计,实现水质的过滤及净化,使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如此便可呈现出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实施目的,使城市建设及自然环境共同向优质方向协同发展。

结论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活的优质结合,既能满足美化城市建设,又能为城市生态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应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理论宗旨,并在规划设计中将其贯彻实施,利用园林规划设计与海面城市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人们创建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薛雨葳.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

[2]宋琳琳.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8).

论文作者:李兆俊,江雄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运用论文_李兆俊,江雄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