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观点与辩证的实施--解读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_高考论文

理性的观点与辩证的实施--解读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_高考论文

理性看待,辩证实施——解读2014年最新高考改革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方案论文,理性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又一轮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一出台立刻引起强烈反响,众多人士见仁见智。下面,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追溯高考改革历史,解读《意见》重要举措,力求做到实事求是。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艰辛历程 关键一步

      本轮高考改革的源头可追溯到2005年,当年教育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了素质教育大调研,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报告首次提出“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此时“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但因诸多分歧,方案被搁置。2013年,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经数轮讨论,几易其稿,仍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问题上举棋难定。

      从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到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引入考试;从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到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组织),统一考试格局逐渐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期间部分省市尝试过一年两次高考;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越来越多,“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招格局初步形成。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将高考改革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两会期间,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此文件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于8月29日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重视程度可见一斑。5天后,《意见》正式发布,一个关注度极高的改革领域,终于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力除沉疴 破冰前行

      这份4000余字的《意见》,冀望破除“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加分造假、违规招生时有发生”等沉疴顽疾,并分别给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力度之强、决心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首先,《意见》力破“一考定终身”。这一改革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对争议已久的文理分科“一锤定音”。文件提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于单考文科或理科,容易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不分文理符合人成长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

      其次,力改“唯分数论”。多年来,“唯分数论”备遭诟病。《意见》提出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显然,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试成绩只能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二是人才选拔标准应具有全面性。这种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选拔人才的机制,应当说更加科学,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数,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

      作为里程碑式的高考改革文件,《意见》不仅具备了破冰前行的勇气,更达到了“国家意义”的高度。其中体现的、极其宝贵的“三大共识”令人欢欣鼓舞:共识一,充分尊重并切实回应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切,积极推进教育公平、规则公平。共识二,充分正视并切实解决全社会对克服应试教育顽疾的热切期盼,着力加强考试形式、内容和科目改革。共识三,充分尊重并积极响应全社会对教育回归其自身规律的强烈呼唤,赋予学生课程选择和考试的自主权,赋予高校考试和招生的自主权。

      亮点很“亮” 热点很“热”

      和以往只是围绕考试科目做文章的“小打小闹”不同,《意见》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根本性问题,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远见卓识的顶层设计。

      《意见》亮点很多。例如:高考科目的设置,着力解决择校、加分造假等问题;东部高校为中西部学子留名额;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生”;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加分“瘦身”,取消特长生加分;自主招生严控规模,安排在高考后等都值得期待。总的亮点就是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多年来,全社会都围着高考分数转,原因在于高考是以分数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多么优秀,多么有才,高考分数到不了录取线,一切免谈;身体也好,品德也罢,只要对提高分数无益,可以不管。并非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在残酷激烈的入学竞争面前,谁也无法自拔。《意见》将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变成了“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在此情况下,除高考分数外,诸如价值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对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都可以进入大学招生录取的环节,并可能成为更加重要的录取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比诸多亮点,人们更愿意关注热点。《意见》明确提出,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有人问:“相关高校今年是否继续原来的招生政策?”对此,教育部表示: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面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步骤,尽快出台有关文件。有人疑:“文理不分科是2017年在上海和浙江实行吗?其他省份还保持不变吗?”对此,权威人士表示,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会提前公布;文理不分科,2017年只在试点省市实行,其他省份仍按现行办法。另外,对于“如何评定社会大龄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将和高考录取挂钩?”等热点问题,都有多人密切关注。

      无论亮点还是热点,《意见》都突出强调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其影响将是长期的,这是《意见》最出乎意料的精彩之处。

      稍许遗憾 一丝担忧

      《意见》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符合民意长久以来的期待。但亮点之外,仍有一些政策不够明确和不够完善,令人隐忧。

      众所周知,近年来,异地上学、异地高考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为此,社会多有呼吁国家能够从顶层出台一个总体方案,来规范异地高考。而此次意见,只简单提到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并未明确相关的完善主体。如果还是要求各省市自行完善,那么此前社会的期许恐怕在短期内不易实现。

      此外,只平衡优质高校在中西部省份和考生大省的录取率,是否就能提高这些地区的实际录取率和公平程度;如何确保农村和落后地区考生指标等得到有效落实;高考是否一刀切地不分文理科、英语是否作为必考科目等问题,社会仍有不同的解读、声音和争议。比如:有人担心文理不分科是变相增加学生平时的学习负担;在使用总分评价的模式下,一般很难真正解决“唯分数论”的问题;“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是否“倒退”;录取制度改革是否有实质性突破。而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成为各界对这一改革的最大担忧。

      改革方案初衷虽好,但在执行中是否会走样、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要看改革的具体走向,还要看具体落实情况。

      放眼未来 改好当下

      教育改革错综复杂,有些政策只是过渡性的,但在过渡期具体怎么做,则要更多着眼于改革终极目的。只有在录取制度上有实质性突破,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

      然而,在现实语境下,承载着个人与国家两层诉求的高考制度,注定是一道必须兼顾公平与科学原则的难题。面对深水区、攻坚期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出台就“普大喜奔”,诸如文理不分的弊端、再用“全国卷”的风险、照顾农村可能被钻空子等,仍是教育改革之路上的荆棘乱石。同时,社会上对于《意见》本身还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要更好地了解这次高考改革,还需要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去看。任何实质性的步骤和扎实推进的努力,都体现着改革者的心血与勇气,因此,我们必须为改革点赞。尽管《意见》还有待完善,其效果也有待验证,但作为一项千丝万缕的民心工程,高招改革的难度不亚于其他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如此一幅美好蓝图,足够让人向往和坚持。放眼未来,给予改革足够的包容,就是为推进改革助力。

      当然,改好当下才是重中之重。此次《意见》也指出,教育部和地方更要细化相关规则,有序推进实施,总结调整完善,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改革氛围。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关方面能够针对社会的不明和担忧,给出妥善的解释、处理和完善。

      曾经,高考成为无数人命运的转折;今天,高考改革同样牵动人心。希望《意见》能够激起一池春水,推动更多、更好的细则出台,让寒门多出贵子,让个性充分彰显。对改革方案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辩证实施。毕竟,让考生舒心,让老师放心,让家长省心,是中国教育改革永远不变的初心。

标签:;  ;  ;  ;  ;  ;  

理性的观点与辩证的实施--解读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