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要务。然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日益显著,严重阻碍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也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商业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设
引言
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城乡一体化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商业经济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作用可见一斑,利用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各自的发展趋势,寻求一种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新方向,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业经济对于促进区域战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城乡一体化实行的重要原动力。
1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业经济格局正渡过重要的转型期。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较高;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将温饱问题作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经济发展必须进行重要的战略调整。工业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使我国工业产业、服务业产业迅速崛起,由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城乡一体化局面的形成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2我国城乡经济分割的原因剖析
2.1 我国对特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建国初期,我国5.5亿人口中4.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以封建、保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衣不保暖,食不果腹,识字人数仅占十分之一、二,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履艰难。
2.2 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非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城市经济发展普遍与区域发展相脱节,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不是来源于区域经济基础,而主要来源于行政力量,这是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所决定的。
2.3 市经济结构具有超稳定性,城市与乡村产业循环联系薄弱。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在传统体制的长期作用下,我国城市经济形成广泛、全面的结构特征,升级缓慢,具有典型的超稳定性。
3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商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工程,也是一个伟大且艰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城乡一体化对商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经济发展也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从而实现二者互动发展,从传统的城乡分治走向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3.1 商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政府力量的支持。“缪尔达尔(1957)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成为城市化理论中城乡协调发展的经典理论。他利用‘扩散效应’、‘回流效应’等概念解释一国经济发展中地理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和作用机制。他认为由于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因此必须由政府转变相关的发展理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刺激,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转变“二元结构”的传统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的新观念。我国社会城乡结构发展在传统的“二元结构”观念影响下,长期存在着“重城轻农”、“重工轻农”的现象,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重城轻农”的传统观念中完全转变过来,从本质上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打破“城堡经济”,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各级政府部门不能以“本位主义”思想为指导,片面追求所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成果,必须具备大局观念,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律,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
(3)改变“厚城薄乡”的现状,打造“工农并举”的新局面。各级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公平公正地对待城乡经济发展,不能忽视农村经济发展,应该打造“工农并举”新局面。在一些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应增加财政投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硬件保障;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扶植建立相应的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4)改变行政推动的老方法,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当地政府部门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展经济依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必须重视市场导向作用,这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深化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规定。二是要尽快研究出台我市户籍管理办法,取消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分制问题。实施农村教育、医保、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政策,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也应该由政府承担。三是在我市农村并校合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农村义务教育要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民办教育为辅的新的教育格局。四是建立以城镇为中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新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市场、医疗监督体制和公共事件的预防控制监测体系。五是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开展文明教育和新文化活动,严禁城镇不健康的东西向乡村转移。
3.3 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的规划和建设。当前,应积极抓住国家对县、乡公路给予支持的机遇,加快我市县、乡、村三级道路标准化建设。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尽快解决部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乡镇供排水设施落后问题,加大城乡一体的排污和污染管理整治力度。
3.4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劳动就业的一体化。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国之策。各级政府要把就业作为“民生工程”的“一号工程”实施,全力去打造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就业保障“三大平台”,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拓展了广阔就业创业空间。一是要投入专项资金,健全就业的服务体系。二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发展社会力量办学,通过定点培训、专项培训、农民工夜校,免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技能职业培训,创办实训中心,开辟培训基地,强化创业指导,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三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来自谋出路。
4结语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思路和决策,能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任务。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并选择可行的政策措施,对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清海,《中国区域经济分析》第151页,重庆出版社.
[2]翟志成 方齐云《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2第7期.
论文作者:仉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城乡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论文; 经济论文; 城市论文; 政府部门论文; 商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