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商务选修课建设为例_商业论文

高中商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人大附中商业类选修课程建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论文,为例论文,附中论文,课程建设论文,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如何培养商业创新人才成为全国尤其是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点一定要放在中小学上。”[1]如何在高中阶段进行商业创新人才培养?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以选修课程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平台,对高中商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通过对十年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希望引发对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一、商业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

      研究指出,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包括:有远大的志向、追求和使命感,有创造性的兴趣、意志和品质,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有突出的工作拓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魄力。[2]

      商业创新人才是指聚焦在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商业创新人才,就是要通过系列课程和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具体而言,包括想象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与交际能力。

      二、国内商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商业人才。最近十多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毋庸讳言,整体而言,我国高中阶段商业创新人才的教育仍落后于西方国家,亟待加强。其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单一,课程数量不足,课程体系亟待完善。目前,国家级高中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涉及商业内容的课程,仅在政治必修《经济生活》中有少量涉及。但该课程仅有约40课时,由于时间和容量限制,根本无法满足开设商业课程的需要。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学开设了商业类选修课,以经济学原理类课程为主,涉及商业经营领域的内容较少。此外,能够同时开设两门以上相关选修课的学校极少,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自身的商业类选修课程体系。

      第二,在师资团队方面,师资来源单一,教师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各校的选修课主要由本校政治组教师完成。由于学科设置的限制,这些教师中接受过经济学和商学专业教育的比例较低。有的学校与社会组织或企业合作,采用企业志愿者或大学生志愿者授课的方式,但这些志愿者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原因,往往存在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就教学方式而言,多数教师将日常教学中“教师直接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带到了选修课教学中。这种方式仍以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为主要任务,不能够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商业领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商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分析、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缺乏灵活性,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体验和实践环节的缺失,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第四,当前采取的评价方式仍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个阶段学习效果进行结论性的判断和评价,通常是通过阶段性考试的形式得以实现。近年来,很多学校在选修课教学中开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因素制约,过程性评价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以另一次阶段考试代替过程性评价。以一次或多次书面考试完成评价的方式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估,不能适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遮蔽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前所述,商业领域更要着重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

      三、商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大附中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信息、知识、智慧、能力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太极链”,在这个“太极链”中循环过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2]针对国内商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人大附中经过十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

      2004年,人大附中与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JA)合作,引入《JA经济学》课程。十多年来,学校实现了课程的校本化、体系化,目前开设的课程包括《经济学初阶》《经济学高阶》《商业模拟》《学生公司》《金融学导论》,初步形成了商业类选修课程体系,为商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知识基础(见图1)。

      

      1.《经济学初阶》

      该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构成了政治课必修教材《经济生活》的有力补充。课程内容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如供给、需求、税收、市场规范、垄断、寡头与博弈论等,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做出适当调整。通过学习这门课,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利于其进一步选修其他课程。

      2.《经济学高阶》

      对经济学理论有兴趣的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初阶》后,可以选修该课程。相对于《经济学初阶》,高阶课更加注重传授知识体系,并适当增加了数学模型。该课程教学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完成。

      3.《商业模拟》

      该课程利用商业模拟软件,让学生模拟公司经营。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公司,各司其职,做出运营决策,如生产数量、研发资金、销售价格等。几家公司组成一个市场,每家公司都要根据其他公司的决策对自身的决策做出调整。商业模拟软件是大学商学院教学的常用方式,其优势在于将学习与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更加深入和真切;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论水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目前采用的模拟软件包括MESE(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Simulation Exercise)、用友ERP沙盘模拟、Cesim Simulation。这些软件模拟的行业不同,需要决策的参数数量不同,因而难度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4.《学生公司》

      该课程由教师和企业志愿者共同指导学生成立学生公司,并进行经营。与普通的公司不同,学生公司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如何通过创业计划实现公司梦想,获得创业资金后要独立经营。学生通过学习设计创业计划书,了解公司经营的相关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创造力、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5.《金融学导论》

      该课程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志愿者与本校教师共同开设,较为系统地讲解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货币、通货膨胀、股票、期权与期货等内容。为了与大学的专业教学模式接轨,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二)师资团队

      人大附中商业类选修课的师资团队是多元的。具体而言,包括教师、校外专家、企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学生(见图2)。多年的探索研究表明:多元的师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优势,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在人大附中教师的主导下,又能够更好地优化师资配置,实现有序的师资建设,保证整个课程的师资稳定。

      

      人大附中教师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导者,也是课程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他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新课程的设计开发、与校外专家和志愿者的沟通协调、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协调各类大型活动以及各级比赛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如果把整个师资团队看作一个备课组,那么人大附中教师在其中就承担着备课组长的工作。

      2.校外专家

      人大附中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大学的相关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他们担任“校外指导专家”,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校外专家负责对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并在学科领域内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校外专家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具有一定权威,对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3.企业志愿者

      通过多年的积累,人大附中的企业志愿者已经初具规模。他们有的来自外资企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银行,还有的是自主创业者。企业志愿者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在课程和实践环节中给学生更多有效指导。

      4.大学生志愿者

      他们来自各大学的相关院系,带着蓬勃的朝气,更容易与学生沟通,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经验丰富的在校教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大学生志愿者中,校友志愿者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曾经在人大附中选修过此类课程,对课程学习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作为校友,他们对母校有着浓厚的情感,愿意回来为母校服务,这种情感无人能比。作为校友,他们比其他的志愿者更了解自己的学弟学妹。这种校友“反哺”的方式是人大附中商业类选修课程在师资团队方面的一个特色。

      5.学生社团

      在校学生是否也可以成为师资团队的一部分?学校也做了一些尝试:学生在读高一时选修了课程,并且表现优异,他们就有可能在高二的时候被选做某节课程的授课者之一。在学生社团成立之后,这种尝试更加常态化,课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内容由学生社团来负责教学。作为学生,他们最了解同学的需要,也最知道初学者学习的困难是什么,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除了课堂教学,学生社团还负责组织专题小组活动和其他形式的社团活动,实践证明,这种“传帮带,学做教”的方式在商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人大附中商业类选修课形成了学习、体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见图3)。从具体方式来看,包括小组合作式、体验式、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讨论、反思、总结去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从更开放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商业类课程学习包括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和专题小组活动。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课程体系的选修课教学,学生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课程。

      (2)专家讲座

      由校外专家针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术前沿问题进行讲座。此外,企业志愿者也会围绕某一主题,与学生分享自己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

      (3)专题小组活动

      学生社团在教师、专家和志愿者的支持下,在课下开展一系列专题小组活动。以Senior Business Workshop为例,该活动旨在为对商业感兴趣的中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商业知识与思维模式、与有共同兴趣爱好者交流的平台,提高成员的领导、创新、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出机智灵活的创新型商业人才。活动通过研讨会形式将参与成员分为多个小组,小组决策者(CEO)的选取采取轮换制。活动内容涵盖多种商业分析方法和实际案例(如SCP分析模型、PHILIPS的转型),小组决策者需要带领团队讨论完成商业案例的研究并进行展示(包括产业分析、商业案例研究、模拟公司决策等)。实践证明,这种互动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强化创新能力。

      体验学习包括软件模拟和职业见习日活动。

      (1)软件模拟

      软件模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在课下学生也可以借助软件体验公司运营和市场竞争。以MESE软件为例,该软件由哈佛大学设计,能够让学生组成2~8家公司,通过生产和销售“记忆笔”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该项目要决策五个变量,分别是:price(价格)、production(产品数量)、marketing(市场营销)、investment(投资)、R&D(研发)。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学生将面临企业盈利水平、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挑战,并估计对手的决策,以及对宏观条件的领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而且有机会学习阅读财务报告。每次上课,同学们都热烈地讨论,甚至为决策而争论起来,可见他们专注的投入程度。很多同学也因此而对经济学、管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阅读专业书籍。

      (2)职业见习日

      职业见习日活动一般引导学生进入一家公司,跟随一位企业志愿者,通过观察和与导师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学生有机会走进如微软、苹果、EMC、英利等知名企业,近距离深入观察、了解职场生活和企业运作,让学生在体验之余积极思考,探索真正适合自己、有益社会的发展方向。

      实践学习包括学生公司、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

      (1)学生公司

      在《学生公司》课上,建立了若干学生公司。在课程结束后,学校支持这些公司继续经营,并鼓励他们吸纳新的成员。学生一方面可以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实践中学习。有的学生为了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而自主探究、深入钻研,实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公司的实践活动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组织和合作能力。

      (2)社团活动

      研究表明,建立同类学生社区,有助于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认可和鼓励,进而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4]学生社团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学生公司展销会、专题讨论、头脑风暴、校内竞赛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校内实践的平台,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3)各类竞赛

      学生通过参与国际学生创新挑战赛、社会创新挑战赛、中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等国际、国内赛事,不仅锻炼了团队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与同龄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四)评价方式

      所有选修课都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同课程采用不同比例:《经济学初阶》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分别为30%与70%;《商业模拟》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为50%与50%。从具体形式来看,除了书面考试之外,还采用专题论文、调查报告、讨论、学生公司创业计划、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以《商业模拟》为例,利用软件可以查询学生累计在线时长以及网络讨论发言情况,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参与情况。以模拟经营的结果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可以反映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起到激励作用。

      虽然高中生商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了一些收获,但笔者深感仍有很多值得继续探索和努力的地方。

      第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如何在课程和活动中增加更多国际化元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商业创新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第二,借助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以及基于网络的自学习组织是网络教育革命的特征之一。[5]能否建立自己的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以此为契机建立学生自学习组织,同时能够将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普及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在未来的日子里,人大附中商业类选修课会将更多快乐与成长的体验带给更多的学生,继续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标签:;  ;  ;  ;  ;  ;  ;  ;  ;  

高中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商务选修课建设为例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