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原出土的明代砖刻看碑文档案在地震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固原论文,碑文论文,明代论文,价值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地震学是以各种历史档案为基础进行地震学研究的边缘学科,也是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基础。离开历史档案,历史地震学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地震学从各种地震史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中起步,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发展成由各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地震科学。
在历史地震学的研究中,以纸张为载体的史料档案虽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其它载体的档案史料也起着重要而有益的补充和修订作用。尤其是地震石刻碑文,它们往往出现在地震的极震区或重破坏区,刻写者大都又亲身经历了地震的劫难,因而,这种石刻档案就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重要的参考价值。1219年发生在我国固原、平凉、静宁等处的一次大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根据《金史·宣宗纪》和《金史·五行志》记载:在“金宣宗兴定三年四月癸未(十八日,即公元1219年6月9日),陕右一带黑风昼起,有声如雷,顷之地大震,平凉、镇戎(今宁夏固原)、德顺(今静宁)尤甚。庐舍倾,压死者以万计,杂畜倍之。”根据这些史料,我国地震部门在过去出版的各种地震目录中,均将本次地震的发震日期定在1219年6月9日(兴定三年四月癸未),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8-9度,震中在固原、静宁、平凉三地相接的中心地带。
如果没有一次峰回路转的偶然发现,那么1219年固原地震似乎也就成了定论。1979年6月9日,像往日一样,几名学生在固原城南门西侧玩耍时,在已倾圮的内城墙壁上发现一块刻有铭文的方砖。砖为方形,边长38厘米、厚6厘米,棱角四正,正面较为平整,背面粗糙,有一右手印记,手印粗大,估计是制砖工人留下的。砖的正面刻有文字17行,每行21至25字不等,共计342字,字迹工整,清晰可辨,只是右上角略有损伤,有几字不清,铭文如下:
维□□□□□□□初□日,忽有达贼入境,将各处人口杀死,掳去,官私头畜、家财抢掠,不下万计,军民惊散,苦不堪言。有陕西苑马寺长乐监监正王,为因本处民无保障,申奏朝廷,敕镇守陕西兴安侯徐,左都御史陈,差委右布政使胡、按察司佥事韩、都指挥佥事荣、平凉府太守张、苑马寺寺承党、平凉卫指挥马、甘,会同监正王,督集各所属官员人匠民夫五千余人,于景泰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兴工重新修补,掘出方砖一块,上刻大金兴定三年六月十八日巳时地动,将镇戎城屋宇摧塌,兴定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差军民夫二万余人兴工修筑,五月十五日工毕。既见古迹,可刻留传。景泰二年八月终,工完。虽劳众力之艰辛,永为兆民之保障,上愿:
皇图巩固,德化万方,虏寇潜藏于沙漠, 臣民康乐于华夷。
国泰民安,时和岁捻,思王公惠民之心,德无酬报,刻斯为记,千古留名。
景泰二年岁次辛末九月初一日。
陕西苑马寺带管黑水口总甲刘彬、张纯刻
其内容记载明景泰二年修筑固原城之事及参与的许多官员,为研究明代本地的官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马政官员等提供了资料;同时记载了金兴定三年六月发生在固原的大地震,显然与金史记载的四月十八日地震时间不符。砖刻出土后,立即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各种文章相继发表,各种争论时起时伏。有人认为1219年固原发生过两次地震,一是四月,一是六月;也有人认为发生过一次地震, 《金史》中的四月癸未应是六月十八日之误。
富有戏剧性的是,地震铭文砖出土后的第15年,即1994年,在固原东岳山鲁班庙遗址中,人们又发现了一块刻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地震刻石。该刻石呈长方形,长32.5厘米,宽25.6厘米,厚8厘米,黄沙质地。正面竖刻铭文,从右至左12行、160余字,铭文四周刻有回旋文,铭文如下:
维大金兴定三年巳卯六月十八日,巳时地动,自西北向此东南。镇戎城壁、屋宇尽皆摧塌,黎民失散。至兴定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兴上左军民夫二万余人再行修筑,至五月十五日工毕。复旧有总领都提控军马史,镇戎州太守监修。德政无私,军民皆伏,使西戎不敢侵犯,安,居民复归本业。虽劳一州之众立,已成千古之基业。以奉皇上之圣德。庚辰岁五月十五日勒石壁左至。
大明嘉靖十年十一月朔日,信士蒲璋恐岁久湮灭,以石易砖,重拜,勒于壁右。
值得庆幸的是,嘉靖刻石在前段全文录取了金砖铭文。从铭文的时间上看,是庚辰五月十五日,而庚辰岁正是兴定四年,也就是地震后第二年,内容也是记载了金兴定三年巳卯六月十八日镇戎城地震和兴定四年修筑的情况,与固原城墙出土的景泰铭文砖互为印证,堪称地震“双壁”,是研究我国古代地震的重要实物档案。
无疑,砖铭中记载的六月十八日地震与《金史》记的“四月癸未”(十八日)地震应为一次地震。那么,究竟那个时间更为准确呢?显然,嘉靖刻石全文收刻的金砖铭文,是绝对真实可信和最有说服力的。
《金史》是元代脱脱主修的。脱脱在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出任元朝承相,除《金史》外,他还主修了《宋史》和《辽史》。作为我国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也不能不承认,在脱脱主修宋、辽、金三史的庞大工程中,作者毕竟离那个时代已然遥远(脱脱主修《金史》时,距1219年地震已有100多年),所以在1219年地震的时间上可能存在失误。
根据这两块砖石碑和《金史》等史料档案的记载,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的风尘清晰地勾勒出1219年大地震的基本情况:1219年8月7日11点左右(兴定三年六月十八日巳时),黑风笼罩了平凉府及其以西广大区域,地下发出如雷的响声。接着,大地发出了剧烈的摇动,平凉、镇戎(今固原)、德顺最为严重。震区内房屋倒塌,上万人被压死,各种牲畜死亡数超过一倍。
地震时镇戎城墙、屋宇倒塌。作为军事重镇的镇戎,尽快修复被震毁的城垣刻不容缓。于是,兴定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总领提控军马使、镇戎州太守亲自监修,动用一州之劳力,调集军队,民工2万余人对城郭进行日夜修筑,20多天工毕,军民皆有所栖之处,西戎军队也不敢侵犯。
在威戎(今静宁县威戎镇),同样也演绎着另一场可歌可泣的故事。地震当年,威戎闹了饥荒,居民无处去买粮。时为威戎县令的商衡开仓赈贷,救活了许多人。地震时,威戎城严重破坏,西夏人乘机入侵威戎。商衡亲领军民坚决守御抗敌,终于打败了西夏人的入侵,确保了威戎的安宁。
地震灾害使平凉府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立即起草奏文,日夜兼程,赶往金朝都城中都(今北京旧城西南)奏报。严重的地震灾害震惊了京师,大臣把胡鲁上言皇帝:“灾害之生,必有其故,乞明谕有司,敬畏天戒。”皇上嘉奖并采纳了把胡鲁的建议,于六月戊子(二十五日),地震后的第七天,令右司谏郭著前往平凉视察灾情,安慰当地灾民。七月初七,“以地震曲敕陕西路。”二十四日,又谴派单思忠前往上清宫祭典地袛。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偶然发现的两块地震碑文档案,修正了正史之误,使人们对1219年地震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碑文档案在历史地震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