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民族福利的同步发展--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与未来_经济论文

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民族福利的同步发展--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与未来_经济论文

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国民福利同步发展——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与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利论文,国民经济论文,亚洲国家论文,高增长论文,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要将亚洲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亚洲不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各国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影响社会福利制度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均有很大差异。如日本早已经是公认的发达国家,其不仅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近半个世纪,而且福利制度伴随经济发展而早臻完善;韩国等亦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国民福利亦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他多数国家还属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亚洲多数国家毕竟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并且大多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之中,我们依然可以从宏观上加以考察,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结论。

通过对亚洲一些国家福利制度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现象:

1.普遍奉行经济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的取向。与欧洲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水平通常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的规律相比较,亚洲除日本外,大多数国家并未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作为率先工业化的亚洲“四小龙”,就一直追求高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社会福利的改善,长期将发展经济视为重中之重,注重储蓄与发展,以小规模的社会福利公共开支作为其发展经济的优势。后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大陆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增长优先的低福利政策取向。在增长优先战略的指导下,人们将社会福利看成经济增长的负担,认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削弱国际竞争力,甚至将福利与养懒汉等同起来,并将相对忽略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持低福利政策视为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往往侧重于效率取向。因此,我们看到的现象,便是在最近几十年间,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在持续快速增长,而社会福利制度却进展缓慢,国民福利依然处于低水平状态。据亚洲开发银行2008年5月14日发布的一份对亚洲各国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比较研究报告《社会保护指数》显示,亚洲各国用于社会福利的平均开支低于GDP的5%,给予失业人口、老人、穷人和残疾人的财政资助平均水平仅达到联合国规定的35%①。可见,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取向的直接后果,即是社会福利支出严重偏低,对国民福利保障严重不足。

2.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普惠性弱,不公平性突出。除日本、韩国等极少数国家外,亚洲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率都很低,以中国为例,到2008年,参与养老保险的人数只占应参与养老保险人数的20%,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在同龄人口中只占20%左右;即使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亦仅有5%左右的人口直接受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虽然在加快,但仍有3亿左右的城乡人口缺乏医疗保障,而在农村参加了合作医疗的乡村居民实际得到的医疗保障待遇不足其医疗支出的三分之一。在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均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形,即绝大多数国民并未享受到应当享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覆盖率低并存的另一现象,是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性非常突出,各国的公务员普遍享有较高水平的福利保障,但普通劳动者享受的福利保障却非常有限,更有众多的居民缺乏起码保障,高水平福利保障、低水平福利保障与缺乏福利保障的群体现象,往往在同一个亚洲国家并存,其体现的往往是强者优先、弱者居后的顺序,折射出来的同样是增长优先战略。

3.与就业、收入密切关联而与公民权的关系并不紧密。尽管欧洲国家早期的社会保障是与就业、收入密切关联的制度安排,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日益与就业、收入有了距离,而与公民权直接相关。基于公民权的福利制度安排,必然是普惠的、公平的制度安排。然而,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普遍以社会保险为中心,以劳动者甚至只以公职人员为核心,国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就业或者是以

其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为条件,而且往往是正规就业才较易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制度安排其实同样是基于增长优先、效率优先的发展取向,从而很自然地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4.福利制度的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与欧洲国家相比,亚洲各国的福利制度其实有很大的差异,日本是亚洲型的福利国家,新加坡选择了独特的公积金模式,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混合型福利制度,其他国家在福利制度安排方面亦有很大差异。即使以中国为例,香港与内地、台湾与大陆的福利制度安排也很不同,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存在着差异性。这一方面表明了亚洲国家在建设自己的福利制度时没有盲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同的国情对福利制度的客观制约作用很大。

5.家庭保障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传统影响深远。尽管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全球化思潮对亚洲人的影响非常大,但家庭保障作为亚洲国家和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而影响着福利制度安排及其政策取向。绝大多数亚洲人从小都接受着尊老爱幼的传统教育,分担家庭成员的生活风险成了人们的传统责任。在中国,占总人口60%以上的乡村人口就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保障,无论自愿与否和是否具备保障能力,家庭都必须承担起保障家庭成员的责任,在其他多数亚洲国家也是如此。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可以进一步发挥家庭内部的保障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亲情关系,但它也直接制约着福利制度的社会化与普惠化,并通常构成亚洲一些国家延缓建立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好理由。而在缺乏正式社会保障制度,或者正式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低、保障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将家庭作为最主要的保障资源,并且完全可能因为维护一个家庭成员的生存与发展,而损害另一个家庭成员的正常权益,从而从另一个侧面造成了对社会公正的损害。

6.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化,构成了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新挑战。尽管亚洲国家和地区总体上属于年轻型,但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正在步日本后尘而进入老年型社会,中国于2000年进入老年社会,少子高龄化现象正在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向更多的亚洲国家蔓延。在亚洲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就是乡村的老龄化明显快于城市老龄化,这是亚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以中国为例,以亿计的乡村年轻人离开农村而迁入城镇,老年人口在农村居民中的比重急剧上升。类似的现象在泰国、蒙古、印度尼西亚等国同样大量地出现,并向更多的亚洲国家蔓延。然而,这些亚洲国家还未能为老年社会的到来做好相应的财政与服务体系的准备。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增长,亚洲多数国家的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在持续扩大,中国的情形就十分明显,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其他亚洲国家也是如此。这些都是亚洲国家必须应对的挑战。

当然,我们还可以概括亚洲福利制度历史发展的一些其他现象,但上述现象已经足以表明亚洲国家福利制度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共性与非一致性。

那么,当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亚洲国家的福利制度何去何从?是仿效欧洲国家,还是向美国靠拢,抑或走出自己的新路来?合理的答案,只能是在遵循福利制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发展之路。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21世纪被称为亚洲的世纪。在亚洲各国经济都在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亦必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笔者认为,有五个趋势将不可逆转:

1.调整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民福利,并将人民带入福利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日本早已是一个具有较高水准的福利社会。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正在将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列为国家发展的追求目标。中国则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近几年中国执政党与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多个东盟国家亦在扩大自己的福利支出。这无疑表明亚洲国家正在向欧洲健全的能够体现民主和公民权益的福利制度靠拢。新自由主义取向的发展理念正在亚洲许多国家遭到挫折。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的要求总是持续向上、向好的,民生问题升级的主要标志就是对社会安全网的要求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也是亚洲国家长期奉行的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取向虽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具有必要性,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等,这必然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扩大社会福利开支,努力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趋势不可逆转。基于多数亚洲国家过去长期采取低福利政策并导致保障不足的现实格局,人民对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的强烈要求与愿望,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再加上各国对公民权的日益认同民主化进程加快和国家财力的增强,可以肯定,亚洲国家未来必定大幅度扩大社会福利开支,并通过建设健全的福利制度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目标。保障水平低、覆盖率低的局面将会逐渐得到改善。

3.遵循公平、正义、共享的新价值观,将大量被排斥在外的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口和乡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不可逆转。从亚洲大多数国家的实践来看,在非正式部门就业的人口和乡村人口往往被排斥在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种排斥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与城乡差距,而且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并最终会损害效率。因此,公平、正义、共享将成为新世纪亚洲国家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而统筹正式部门就业人口与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口的福利制度,统筹城乡的福利制度,即是消除社会不公和实现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尽管将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口和乡村人口纳入正式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诸多困难甚至障碍,但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4.理性选择福利制度,努力实现可持续福利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从亚洲各国对待福利制度异常小心谨慎来看,并不完全是排斥福利的结果,而是包含了理性选择福利制度的成分在内,因为福利的刚性增长规律和欧洲部分国家因福利水平过高而造成的一些并不完全正面的影响,客观上告诫亚洲国家在设计自己的福利制度时需要理性。中国走渐进改革的道路,强调尊重国情,其实也有着理性的考虑因素。因此,简单模仿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理性寻求可持续的福利社会发展道路的时代已经到来。

5.传统文化仍然会对亚洲国家福利制度安排产生直接影响,但这种影响持续下降之趋势不可逆转。以家为单位实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是亚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还会继续在国家发展与福利制度的建构中发挥影响力。然而,社会福利作为公民权的一部分在亚洲国家正在被日益广泛地接受,全球化带来的独立、自由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亦因为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结构多样化和少子高龄化而持续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国家在福利制度建设过程中,传统的关于家庭与性别分工的深刻影响必然不断弱化。因此,尊重国情、尊重传统虽然仍然应当是亚洲国家的考虑因素,但追求人类的普适价值,并通过公平、普惠的福利制度安排来促进亚洲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已经势不可当。

总之,21世纪被称为亚洲的世纪,它不仅表现在亚洲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方面,也将直接表现在福利已经成为亚洲各国人民的普遍需求方面。因此,带领人民走向福利社会,曾经是欧洲国家上个世纪发展进程中的自然选择,也必定成为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的选择。然而,欧洲与亚洲两大洲毕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亚洲国家的福利制度需要在保持理性的条件下,走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而尊重国情与尊重福利制度的客观发展规律,将构成亚洲国家选择福利制度的两大现实影响因素,但国家愈是发展,就愈是可能向持续增进国民福利的福利社会迈进,国民经济与国民福利的同步发展必定会成为亚洲各国政府的自觉选择。同时,还需要强调的是,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将会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这方面,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已经在自己的福利发展实践中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亚洲的烙印。

注释:

①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国家间社会福利开支差距悬殊》,新华网,2008年5月15日。

标签:;  ;  ;  ;  

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民族福利的同步发展--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与未来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