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心理指导探讨论文_殷宏玲

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心理指导探讨论文_殷宏玲

(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 211101)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例的观察,让更多人了解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结果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对常见的几种因素对产妇进行心理指导及关怀,减轻及消除因产后抑郁造成的严重后果。结论 通过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医患沟通,争取做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杜绝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分娩后;抑郁症;影响因素;预防;心理指导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 年1 月—2014 年9 月共观察了23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年龄20~41 岁,孕期37~40 周,排除智力障碍、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系统及其他身体疾病。其中轻度18 例,表现情绪低落或者易发脾气;中度3 例表现自闭、拒抱婴儿,也不愿意哺乳;重度2 例有郁闷不语、跳楼,自杀自残等行为。

2 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2.1 生理因素 女性从怀孕至分娩过程中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很大,尤其是产后24 小时内,体内激素的快速变化是产后抑郁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导致产后焦虑及产后抑郁的发生。

2.2 心理因素 家人及自己对婴儿的性别、长相甚至有缺陷等方面不满意,产后缺乏做好母亲的心理准备,对自己的角色改变,产生适应不良等情绪,需要承担喂养义务,日夜操劳,并担心影响日后工作,易产生烦躁不安、怨恨等消极情绪,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2.3 家庭因素 家庭不和睦,家人不理解和支持,婆媳之间由于年龄、阅历、性格、看法、习惯不同以及在照顾婴儿方面的不一致而引起冲突和出生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死亡所致心情沮丧和强烈的自卑感。此时,夫妻双方的感情不和都易引发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一般表现为中重度。

2.4 社会因素 因照顾孩子而使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减少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2.5 分娩方式及产后因素 产妇心理状态因受到不同分娩方式和产程是否顺利影响,易紧张、恐惧、害怕等。性格特征:少言、性格内向、忧郁、疑心重、生活压力较大、怀孕期间情绪波动较大的产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年龄及接受教育程度,为减轻其心理负担及身体不适,医生应在分娩前了解产妇状况,医生根据不同心理情况和接受能力,介绍相关分娩知识及分娩过程。提高产妇认识水平,使产妇对所需经历的痛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帮助产妇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及担忧的情况。

3.2 产前干预(健康教育与培训) 产前健康教育与培训可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质量。因为服务质量越高,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就越低。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婚前检查,开展孕妇学校学习,给孕妇进行心理测试,填写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发现异常,及时干预,使孕妇在产前和孕期对身体健康有所了解,能正确对待孕期及分娩期出现的不适,让孕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分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产前、产时、产后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和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多给产妇贴心的关怀,照顾产妇心理感受,对影响产妇心理情绪的问题应尽力避免。对产后抑郁症给予足够的认识,及时识别心理问题,以免延误治疗。尽量减轻生活中的应急压力,促进和帮助产妇尽早适应母亲的角色,并培养产妇的自信心,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注意安全保护,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对于产后抑郁严重的患者需要请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咨询或治疗。

3.3 产时干预性指导 产妇进入产程后离开家人陪伴,进入陌生待产室,大多数产妇有恐惧紧张感,医生和护士要与产妇进行交谈,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史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更应该提高警惕。分散产妇对阵痛的注意力和减轻对手术的恐惧心理,鼓励产妇增强信心,给予生理上、情感上、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分娩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的陪伴和指导,给予安慰和鼓励,教会其如何在阵痛间隙放松的技巧,消除紧张感,增强分娩的信心,准许家人陪伴或参观分娩,给予关心,及时补充水分和食物,减少产程中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对剖宫产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忧。医护人员的态度对减轻产妇的精神压力也有积极的作用。

3.4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产妇产后心理的调适至关重要。患抑郁症的人往往比较善良,属于弱势群体。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大,易疲劳,要加强营养,保障产妇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指导母乳喂养,在产后一个月来自亲属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产后心理紊乱的发生或能减轻情绪波动的程度,本组患者中由于多种因素及家属缺乏相关知识,未及时发现和认识到疾病的危害,不但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关心照顾治疗,反而与其争吵,险些造成悲剧发生。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成员的关心与产妇精神状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丈夫,因为丈夫是妻子情绪的支持者,产后丈夫的关心、体贴、照顾与支持能有效地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社区医生认真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能及时发现产妇产后抑郁倾向,及时干预,能有效防止产后抑郁的发生并减轻其危害。因此,动员全社会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大预防力度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治疗

4.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传统的方法,也是经济实惠的治疗,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苦闷。医生和家属密切配合向患者解释本病和精神病不一样,只要心胸豁达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好转,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焦虑,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所以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并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解决其后顾之忧。必要时进行暗示治疗等,这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对哺乳期妇女更合适。

4.2 药物治疗 对于轻型但睡眠障碍明显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也可用多虑平。对于中度以上产后抑郁症患者可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第一代药物为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丙咪嗪。第二代药物有麦普替林。第三代抗抑郁药物有氟苯氧丙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受生理、心理、分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当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失去平衡时,即可表现为产后抑郁。在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重度的抑郁症,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5 典型病例

例1,30 岁,大专文化,小学教师。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丈夫工作繁忙,家庭经济状况好,夫妻关系和谐。孕1 产0,在二级医院行围生期保健,孕期正常,预产期当日自然顺利分娩一体重3900g女活婴,产后精神状态好,母乳喂养,2d后出院,于产后7d家访,新生儿一般情况好,产妇情绪低落,自诉乳量不充足(实际充足)孩子无法抚养。产后10d再次家访,产妇失眠、烦躁易怒、拒绝护理喂养婴儿,经医生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告知家属将患者送到医院治疗但未执行。产后14d与家属发生口角后自杀未遂,被家属发现后马上送到医院治疗,诊断为产后抑郁症。治疗后随访至今正常。例2,27 岁,农民,2 年前剖宫产一女活婴,既往健康。迫切再生育一男孩,婆婆及家庭施加压力大。定期在我院门诊行产前检查,孕期顺利,孕39 周行剖宫产娩一女活婴,4000g,产后情绪非常低落,经常小声哭泣,不和任何人沟通交流,产后第五天开始失眠、烦躁、抑郁,对再次生育一女孩不满意。医生发现问题后建议家属:要多开导,做好思想工作,防止产后抑郁症发生,家属未采纳这些建议。产后11d从自家二楼跳下致左上肢骨折。骨折固定后再次以产后抑郁症入院治疗,治疗后恢复好,随访正常。

论文作者:殷宏玲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  ;  ;  ;  ;  ;  ;  ;  

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心理指导探讨论文_殷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