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初探--兼论启动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初探——兼谈启动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对策论文,农村市场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以来,启动农村市场成为增加国内总需求,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主要措施。我国12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刺激和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将会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农村市场的流向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是农村市场的最后环节,农村市场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居民消费。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费的群体,其消费层次和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广义的农村市场中,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的农村市场和农村居民消费已经不同程度地趋于城市化。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农村居民消费主要是指非发达地区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消费行为,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城市居民所表现出来的固有属性。由于农村居民所占有的资源不同,在生产中的社会功能不同,其消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居民消费以自给性消费为基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居民占有部分生产生活资料,所生产出的大部分农产品首先是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然后才进入农产品市场流通,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消费的首先是自己生产的能维持劳动力基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这部分实物消费品不需要经过市场流通和市场刺激,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一种自然回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这种自给自足的消费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和最终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仍然首先留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城市居民消费则不同,一切消费都必须从市场上获得。这是由于农村居民拥有一定生产生活资料所带来的城乡消费上的根本性差别,也是农村市场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农村居民自给性消费品首先表现在维持基本生活的生活资料上,如粮食、油料、蔬菜以及其它副食品;其次表现在简单生产劳动的生产资料上,如有机肥、传统农具等。在当前许多非发达地区,农业仍停留在小规模、技术含量较低的水平上,这些消费品往往通过自然资源的初步利用就能获得,只有当有些消费品难以通过自身的直接劳动生产时,才转向市场。

(二)农村居民消费以生产性消费为前提。农村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建立在农业生产劳动之上,丰富的农产品及其效益是农村居民消费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来源。因此,农村居民总是通过生产扩张来满足温饱层次之外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农村居民货币化消费首先是生产性投入,然后再考虑生活性消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生产性投入总额为76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7.7%, 占同期人均纯收入的52%,而农村居民购买农药、地膜、生产用柴油、汽油分别比上年增长1.3%、1.4%、3.3%和9.9%。可见,农村居民消费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农村居民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消费以生产为前提,而且生产消费成为货币消费的重头,这成为区别于城市居民消费的显著特点。城市居民的生产性支出仅仅在于劳动力本身的教育、培训,以获取更大的劳动力价值,但这种生产性支出的投资额度较少,投资的时效较长,只有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之后,才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就业工作,而农村居民必须每年不断加大新的投入,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农村居民跟不上城市居民的消费节奏,有着内在的原因。

(三)农村居民消费以农业生产为载体。农村居民消费的过程,首先是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劳动的实物性消费,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具有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货币化消费成为主导;二是消费结构多样化;三是消费层次越来越高;四是精神生活消费有了一定的比重。农村居民消费的过程蕴含着两条变化轨迹,这两条轨迹都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其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农村居民消费轨迹示意图

从农村居民消费轨迹曲线变化来看,农村居民实物消费在农业生产早期需求较大,增长较快;货币消费量较少,增长较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化农业的形成,农产品极大地商品化以后,实物消费接近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而货币化消费则会逐渐上升,消费水平和层次越来越高。因此,农村居民消费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旦失去了农业生产的依托,农村居民消费就失去了物质源泉和动力。

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在于激活农村居民消费。从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来看,由于需要生产性支出,消费需求应比城市居民更多更强烈。那么哪些因素制约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呢?

(一)消费能力制约。影响农民购买力的最根本问题还是农民收入。当前,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消费潜力。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农产品出口不畅,影响到农民对这一产品的生产投入,生产性消费就相应减少。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生产性投入总额为766 元,比上年减少7元,以全国9亿农民计算,仅生产消费一项就减少63亿元。二是农业收入增幅减缓,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放慢。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比上年增长4.6%,增幅下降4.4个百分点,农民实际现金收入比上年增长1.7%,增幅远小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现金收入支撑着农村居民消费,现金收入增幅缩减,相应地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1997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对工业品的购买总额增速只有4.1%,不及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 而且工业品购买总额的增速在1996年比1995年低10.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下降了17.1个百分点。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再度扩大,使农村居民消费处于不利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到5.9%, 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下降,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不断上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使农民处于不利地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的扩张。因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造成农民现金收入和预期收入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消费市场制约。市场是消费品流通的载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者的连接器。农村消费市场问题,主要是农村、商品服务功能弱化,缺少商业网点;许多消费品在农村还没有市场,一些消费性产业在农村还没有兴起。近些年来,农村国有集体商业作用受到了严重削弱,基本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基层供销社大部分靠政策性的农副产品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专营维持运转,在对农产品卖难和工业品买难问题上,服务功能已经退化,农民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主要从个体商业户获得,而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则成了供需断层。因此,农村消费市场网络的不健全和消费产业的不健全,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方面。

(三)消费环境制约。农村居民消费从购买到使用离不开具体的消费环境。当前农村消费环境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消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消费权益缺乏必要的保护,一些伪劣商品骗农、坑农,加重了农村消费负担,影响正常消费;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等基本硬件欠缺,使农村居民无法消费,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受到限制。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农村居民消费尚未上升到精神消费、文化娱乐层面,除素质问题外,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此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小规模生产,也影响了农业机械等生产工具的需求。因此,农村的现有消费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对工业品的吸纳能力。

(四)消费素质制约。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5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 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观念的障碍。我国农村根植于自然经济,弱质农业的土壤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的观念,在勤俭治家思想的影响下,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由于农业生产承担着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农村居民大多把收入作为一种生存风险金转向储蓄,而不肯“乱”花一分钱,在非发达地区,这种消费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二是消费视觉障碍。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许多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产品对于农村许多居民来说闻所未闻,城市市场上许多耐用消费品也如同陌路,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把消费焦点集中在锅碗瓢盆、农资化肥,这种自然化的农业生产和相对封闭的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视野。三是消费心理障碍。在当前许多农村富裕户中,存在着小富即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心理,出现具备一定消费能力而不想消费、想消费而不敢消费的现象。此外,农村居民基于“儿女身上好安钱”的心态,往往一次性把可供消费资金投入到娶亲嫁女上,影响了农村消费层面。

三、开发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对策

农村居民消费,首先是生活问题,其次是经济问题,但归根到底是社会问题。开发农村居民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确保今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不长的时期内使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长远之计,更是当务之急。从1997年农民收入结构来看,靠现有的结构序列已不能满足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对策有:一是调整农产品结构,以优质品种品牌创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常规农产品大量卖难和卖亏,已无增收潜力,但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调整产品结构,靠优质品种品牌打开市场,增加销售收入。二是调整产业结构,靠二、三产业创收。从1997年农民纯收入的产业结构分析,第二、三产业收入增长快于第一产业,和1996年相比, 前者提高了2.3个百分点,后者下降了2.3个百分点。当前, 除了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当务之急是应把重点放在发展第三产业上,增加商贸、批发、零售业,在农村兴办餐饮业,搞好农业生产服务业,引进农村居民住区、家庭服务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发旅游服务业。三是调整就业结构,以劳务输出创收。据有关资料分析,劳务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93。随着农村基础建设的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劳务输出机会,而且劳务收入基本上是现金收入,成本支出少,属于可支配收入,能够在短时期内提高消费能力。

(二)全面搞活市场流通,大力创造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关键是把农产品卖出去,然后把工业消费品购进来。其思路是:一是国有商业、供销部门必须实行战略转变,把过去单纯搞日用工业品下乡向服务农产品生产、努力搞活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转变,创造农产品和工业品营销的多种实现形式。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中的商业网点,鼓励更多的农村居民从事农产品销售和商业批发零售,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收益,让工业品以更灵活、更简便的形式进入农村市场。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农村基础建设,能够多方位地刺激农村消费。当前,靠农村居民有限的财力物力很难改变现状,必须动员商业、供销、邮电、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有关部门和农村居民联合开发,共同经营。其基本思路是由有关部门投资,农村投入劳动力,共同开发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由政府实行政策优惠,在部门与农民受益的同时,带动相关工业品的销售。如在农村建设投入小水电、沼气项目,不仅通过电费、气费获得投入回报,而且能带动相关电器进入农村市场。因此,采取联合开发的形式,是有效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最现实途径。

标签:;  ;  ;  ;  ;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初探--兼论启动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