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韩国英语教育变革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芬兰论文,英语教育论文,韩国论文,启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语言教育机构英孚集团于2014年11月发布了第四版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报告(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又称英语熟练度指标),该指标是目前覆盖面最广的全球英语能力排名。中国在上榜的61个国家及2个地区中排名37,在22个亚洲国家与地区中排名11,得分50.15,与最高分获得者丹麦相差19.15分,在五档熟练度评分等级“极高、高、中等、低、极低”中处于第四档——低熟练度。这一成绩并非孤例,从2011年3月英孚开始公布第一版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报告以来,统计国家数量从44国增至63国,参测人数从200000增至750000,而中国一直处于英语“低熟练度”国家,不仅在全球排名偏后,在亚洲也属中等。 中国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展多年,虽然有进步,但步子较小、成效不大,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模式存在哪些不足?国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建构更有效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选取了芬兰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英语教育体系改革和英语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介绍、比较和评述,进而结合目前国际语言教育形式探索我国英语教育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研究背景 本文将主要评述芬兰和韩国(北欧国家和东亚国家)在英语教育政策上的演变,以及目前采用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两个非英语母语国家都相当重视语言教育,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选择芬兰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直处于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最高等级“极高熟练度”的北欧地区国家;而选择韩国不仅因为其在外语学习背景和文化上和我国颇为相似,还因为韩国在四次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测试中均被划分为“中等熟练度”,排名一直居亚洲3~5名,仅偶尔落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香港。中国、芬兰及韩国历年成绩、排名及等级见下表: 二、芬兰、韩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和外语教育模式 1.芬兰外语教育政策演变 (1)从双语言教育到多语言教育 1922年,芬兰将官方语言定为芬兰语和瑞典语,当时国内分别有90.7%和5.4%的人民以这两种语言为母语。二战以后政治形势改变,芬兰社会开始更多地接受欧洲和美洲价值观的影响,英语开始受到重视。英语作为选修课程进入学校始于1970年代的全国教育改革。这一次教改将早期的多样化分散的学校体制统一为综合性学校系统,教改成果成为后来芬兰教育体系的核心。教改使得外语(除芬兰语和瑞典语之外的语言)从部分中学选择性教学扩展到全体中小学强制性教学,可供选择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等,其中英语逐渐成为学生的普遍性选择和中小学的常见科目。 (2)从本国语教学到外语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 1976年至1978年,芬兰语言教育部门提出了一项教改提案,建议芬兰人人都须学习瑞典语和英语,30%人口要学习德语和俄语,15%~20%人口学习法语。提案还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在两门官方语言之外再学习两门外语。这一提案为芬兰的语言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使芬兰早于其他欧洲国家20年确立语言教育目标。从198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颁布了数条政令以扩大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并提升语言熟练程度。到了1990年代,芬兰高中80%的学生选择学习外语。 同时,在1980年代政令的影响下,1989年教育部下属机构建议从中小学开始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此前,芬兰学校教学语言主要为芬兰语和瑞典语。现行法律规定,在九年制综合性学校和高中学校里,可适当选择除本校教学语言之外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初、小学校和高中学校可以自愿组织一到多个教学团队以提供外语教学。 2.芬兰外语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77%的芬兰人在外语方面有天赋,这一数据超过欧洲平均水平44%。英语作为芬兰的最普遍外语,会讲英语人口占总人口的63%,领先于官方语言瑞典语(41%)和传统优势外语德语(18%)。芬兰政府鼓励民众学习多门外语,且芬兰人学习外语动力强。欧洲的一项语言调查表明,排名前三的积极语言学习国家依次为瑞典(32%)、拉脱维亚(28%)和芬兰(28%)。 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跨文化技能开始成为芬兰外语教学的指导性概念。芬兰的外语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外语沟通氛围,目的是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并尊重他国的文化,另一方面让他们熟练地使用语言技能。从1991年开始,芬兰的教师们采用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法,开始使用外语进行全学科的教学。因此尽管所有的外语教师都是芬兰本国人,从小学到高校,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全使用外语教学,仅在解释语法时使用本国语。学生提问时也只可使用外语。在语言学习的早期,学生的口语训练甚至是在还未充分学习语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课程结束时学生接受笔试,口语测试则在学期中进行。学生的口语技能在整个学期内受到多阶段形成性评价,因此他们须积极参与课堂口语活动。 3.韩国英语教育政策演变 (1)韩国英语计划和外教的输入 韩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在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韩国制定了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旨在提升国民英语水平的英语教育政策——韩国英语计划,该计划邀请英语为本族语者教师(下简称外教)进入韩国任教。政策实施当年韩国接受了59名外教,1997年激增至856人。1998年因受金融危机冲击降至274人,至2002年经济复苏重新攀升至500人。 而该计划虽每年花费千亿韩元,却未如预期达到效果。由于并未对外教提出有效的准入要求,以至于早期赴韩任教的外教仅凭着一纸任意专业的学士学位即可入境求职。后期虽增加了对外英语教学资格证的要求,但因学时要求较低,因此外教的大量输入并未给韩国的英语水平带来实质进步。 (2)韩国英语计划的修订 2008年,韩国政府为应对国内居高不下的英语学习需求,修订了外教入境政策。将外教输入来源国扩充至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双语国。其中后两者在亚洲拥有最高的英语熟练程度。对来自于这些国家的语言教师,韩国提出了更高的入境门槛要求——语言熟练程度证明和教育或英语相关学位。然而该项举措收效不大,菲律宾因为一些手续问题暂无法派出外教,而印度仅在2010年和2012年各派出两名外教。 (3)本土英语教师培训及英语口语培训师计划 外教输入计划收效甚微,韩国政府意识到培养本国英语教育人才的重要性。2008年,韩国政府教育机构决定将公立学校的英语教育交给本国教师。后来三年里,政府录用了23000名本国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并建立了每年3000名的本土英语教师培训计划。 除外籍教师和本国教师以外,韩国2009年采用新计划雇佣英语熟练的韩裔英语口语培训师。口语培训师无须接受常规教师培训,须提供英语母语国家的本科以上学位、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或对外英语教学证书、英语能力证明及测试分数。有推测认为,政府最终计划用口语培训师取代外教。首尔市已于2012年削减了255名高中、200名小学以及252名初中外教。 4.韩国英语教育模式 韩国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第六版国家初高中课程大纲”中建议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模式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转变为交际性语言教学法。2003年颁布第七版大纲,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以全英语授课,并在前一版基础上增加了语法要求。2008年新计划要求截止2012年,全国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高中英语课堂以全英语授课。韩国推行交际性语言教学法的四个目标是:第一,提升英语学习兴趣;第二,树立使用基础英语语言的信心;第三,建立使用日常英语交流的基础;第四,通过英语教学了解国外风俗和文化。而交际性语言教学模式在韩国中小学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遇到的障碍包括教师信心不足、教师口语能力不够、课堂人数过多、缺乏对教师交际性语言教学法的培训以及缺乏教育经费等等。尽管韩国教育部公开表明英语教学需要使用真实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来提升中、小学生的沟通能力,但现行的中小学教材(2012版)中却鲜见沟通性教学任务。而多数韩国学校学子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性语言教学课堂(包括小组活动、课外语言练习、任务学习法、使用真实教学材料以及信息差活动)表示欢迎。 5.比较及评述 从总体来看,芬兰和韩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的演变是遵循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发展需要规律的。芬兰受到二战后德国战败,英美战胜的影响,而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从农业化北欧小国到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定位转变,而开始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体系;为了平衡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和加强交流,而致力拓展外语教育的语种。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而开始社会及教育政策变革;为了加速国际化并拉近东方文化与世界的距离,而大规模引进英语为本族语的英语教师;为了切实保证英语教学质量,而着力培养韩裔英语教师。 从语言教育背景上,两国具有很多共同点,如两国都是非英语本族语国家,都基本属于单一化民族国家,两国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但在各自的英语教育变革后,两国所取得的英语教育成效却具有较大的差距。芬兰在语言教育上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国人令人惊讶的语言天赋,还有他们在语言教育理念上超出其他国家20年的前瞻性,将语言内化于文化中的教学实践以及语言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韩国意识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推广交际性语言教学,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教师素质不过关、教考分离和配套措施跟不上等阻力,可见语言教学从理论到师资准备、从体系建构到教学实施需要一个过程。 三、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的启示 1.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反思 近年来英语改革已成热点话题,研究者们纷纷指出当前学校英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归纳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学历及能力和英语教育环境。 从课堂教学组织来看,很多教师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语言操练基本上以PPP模式为主,即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和production(输出)。由于学生数量多,练习时间少等原因,学生小组活动徒有其表,缺乏有效性。很多教师在进行外语课堂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只有与教材有关的教学内容,无具体目标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依旧处于被动地位。 从教学效果评价来看,缺乏英语学习的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很难把其学习者英语提升到使用者英语这一层面。 从教师学历来看,我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学历背景都是英美文学或英语语言学,而非二语习得或教育语言学。这样的学历结构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很难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法,有效地传授知识。从教学能力上来看,“很多教师的外语使用多限于课堂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人际交流’,而且语言表达不丰富,语法和用词错误多”。“由于无法用外语自由表达,教师常常会采取‘回避’或‘缩略’策略,呈现给学生的是不地道、不准确的外语。” 从教学环境来看,全国的学校英语教学,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大致执行的都是教育部制订的统一培养方案,接受的是统一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材的选用范围有限,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教材。不仅如此,王初明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针对考试而学,学不好外语”。 2.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设想 鉴于以往的研究虽对学校英语教改提出了各方面意见,但多数立足于本国的英语教育阶段性发展和改革,很少能结合国际英语教育的大趋势,现提出国际性视野下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的一些设想。 (1)全面提升英语教师素质,形成教师终身学习观念 在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方面,语言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至关重要。因此除现有的英语教师在职培训项目以外,可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中长期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更新、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并可采用工作坊、公开课等形式帮助教师进行实践,以掌握多样化教育技巧运用于不同类型学生;可鼓励教师进修教育学相关学位。在培养未来的语言教师方案中,可仿照芬兰方式,实行“4+1+X”教育模式,即四年语言学习、一年教育理论及实践、一段时间海外学习生活经历。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保持竞争力。 (2)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促进个性化教学 White认为习得的过程更重于习得的主题,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强调通过内化语言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商量确定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化教学单元为不同项目任务,每项任务中由学生提供部分教学材料。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并通过频繁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而内化并习得语言。通过轮流负责项目任务的方式,也可兼顾每个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以个人兴趣申请科研项目,以发挥其所长;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仿照欧美模式,另设“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单独辅导。数名英语教师可组成备课小组,共同讨论教学手段和学生类型,分享教学心得。 (3)实现教材多样化,鼓励教师编写符合教学目的的讲义、教案 个性化教学要求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编写的统一教材难以适用。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了解到,EFL/ESP教师几乎不使用固定教材,他们的教学内容多是围绕教学目的由教师选用、学生补充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取材料,还可积累学生提供的好素材编成适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知识的讲义、教案。可根据难易度、侧重点不同,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教学类型的讲义。学校还可举办自编讲义、教案比赛以鼓励教师的教材研究热情。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对输出性技能说、写的形成性评价 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评价比例。说、写技能强调平时的积累和使用,频率不够则无法形成知识内化。同时,提高形成性评价使得学生不再过度关注终结性考试,不再为考试而学,从而强化了平时语言训练动机。现有英语测试形式对英语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对阅读、词汇、听力和语法的强化和对口语的弱化,使得学生重听读、轻说写的功利性明显,可仿照国际性考试将口语考试项目常规化,并增加写作所占比例。 21世纪的英语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保证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助力。一个国家外语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积极了解国际语言教育发展形势,并结合国内的发展现状,由教师、学生和政府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做出教育模式调整。教师要拟定个人终身学习计划,努力提升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改变效率不高的教学方式。学生要摒弃为考试而学的思想,成为课堂的中心。政府教育部门应为改革提供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希望本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效果。芬兰、韩国英语教育改革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的启示_英语论文
芬兰、韩国英语教育改革对我国英语教育模式的启示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