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模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新时代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模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新时代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模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 东 赵伟豪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摘 要: 新媒介技术在当前社会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发展走向,随着民族文化的整合和更新以及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型的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案需要在磨合中不断完善。文章从探究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历史作用,以期找到新时代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民族文化;新媒介技术;平台构建

一、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概念辨析和影响因素

文化的传播方式与现代传媒技术进行重整和融合,技术水平和特点指向不同的传播模式,进而带来文化的传播形变,是新媒介文化的重要表象。文化从根源上讲,是人类对于生活本质和精神世界的终极探讨,对于媒介文化的探究,也就是对于媒介文化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深层研判。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遍推广,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和表达内容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与人在技术变迁中的生存模式和精神输出方式的改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少数民族群体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由于空间上与主流文化的间隔性,其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方式有其独特的形态,而这种独特的形态反过来也造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魅力和人文特点。在当前媒体技术突变、大数据时代和信息高速移动传播的背景下,技术的更新预示着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随之调整原有的形态。当个体被放置于新媒介运用的社会情景中时,对于原本在特定地理空间和历史维度中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其借助媒介传播的发展方向的更迭和变革,是否会对其精神内涵和深度层次发生影响,是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提出的根本落脚点。对于文化的考量和观察必须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的主体性,从而对媒介传播方式的合理性展开探索,这是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影响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在新时代顺利发展的因素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新兴科技和传播方式一日千里的进步趋势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始传播方式被打破,民族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特性被高度融合的现代文化背景所稀释和覆盖,这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阻碍。新媒介文化在技术上相较于传统的传媒方式,覆盖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借助数字化和融媒体平台,依托互联网科技和新兴的移动网络通讯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当前,通过新媒介方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进程中,外部传媒环境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三个不利方面:

(一)新媒介传播方式的实时性、拷贝性逐渐使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理念被逐步同化

对于现代人来说,要在第一时间得知千里之外发生的紧急事件,只需点击搜索就能知道。新媒介方式的高速度和扁平化传播模式,以及碎片化的信息输入,在不知不觉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技术上的革新和原始面貌的现代改造,在传播过程中简化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同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形式,解构了文化的原本层次,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中,虽然可以广泛传播,但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逐渐被削弱,文化的继承和推进逐渐变成单纯机械的原始内容和文化符号拷贝。

分析表1中所列的信息可知,实验项目不再是理论教学中单一知识点简单的重复验证,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所需设计的算法综合性较强.可见,完成这些实验项目的共同教学要求是指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即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思维教学的目标.

(二)以推动经济进步为本位的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传播,在精神领域弱化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主要以经济为中心,在借助新媒介方式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文化活动的推动要依靠市场效应,发展方式要求文化经济两不误。但在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的前提下,难免造成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要契合市场需求,对艺术风格和传统评价标准会不自觉地进行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风貌和人文内涵难以被系统完整地保留下来。某种程度上,市场的消费经济正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淘汰和更替,消费主义对文化的破坏性导致民族传统的精神内核在传播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体现。

新媒介视角下文化的传播动力就是大众的娱乐需求,文化的现代化改编和传播学重整难免会有娱乐元素渗入。例如,对于民族文化故事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对于民族艺术进行流行乐改编,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不仅是外来文化通过新媒介造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更多的还是新兴媒介传播策略导致的原始风貌的改变和核心内涵的扭曲。市场化、娱乐化的文化传播环境中,少数民族文化难免面临生存阻碍和继承失落。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洗礼和大众传媒观念的更替,科技和新兴媒介传播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不管是购物还是信息的传递,都从有形的现实物质性演变到抽象的网络在线性。在当前的环境下要想更有效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新媒介形态的传播,可以利用云数据库进行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积累。同时在网络商业运作过程中,通过自媒体的打造,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推送和整理。通过对定向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网络梳理,摆脱新兴传媒方式的碎片化缺陷,更加完整精细地记载和展现民族文化风貌。借助新媒介便捷多元的宣传整合模式,力求用最现代的方法去还原最真实的少数民族人文风情和价值理念,营造民族文化触手可及的传媒氛围。

(三)新媒介产业的娱乐性扭曲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庄严性

其中,郑州的中介中心度一直居于首位,表明郑州市节点网络开放程度较高,在河南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对其他城市的控制力强、依赖程度低,但是过度依赖郑州的中介作用,将致使河南省旅游经济网络具有一定脆弱性,一旦中介城市缺失,会导致整个河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的瘫痪。但相比2010年,2016年郑州的中介中心度下降幅度达到76.96%,洛阳和开封的中介中心度上升幅度分别为70.65%和53.40%,说明郑州的垄断地位正在受到洛阳和开封的挑战。

三、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一)新媒介文化由数字化传播到数据性发展的转变

近20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手段在生活工作中的渗透,数字化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当今,我们逐步进入了信息大数据化阶段,人类的日常生活轨迹,每天走的步数,都能通过新媒介的传播方式转化成大数据。数据化信息处理带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又一次革新,不仅像数字化传播一样改变了我们的信息处理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大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接受大数据时代洗礼的不仅是每一个个体,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通过大数据网络营造了现代文化存续和发展的时空,高速的网络传播构造了抽象产品的全貌性展现,科技传媒技术给予文化艺术作品以丰富姿态呈现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储存、传播和交流引起了文化本位的缺失,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发展环境表现出参差不齐、乱象丛生的状态。民族文化的新时代数据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当前新媒介文化推进的现实速度,毕竟信息理论模式的转变非一夕之功,相关文化生态的系统建构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根基上,大数据的革新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层次的革新,原本受到地域和空间限制的民族文化传播实现了壁垒的打破。厘清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和价值取向,对大数据时代的民族文化内核和人文精神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构建,是发展新时期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碎片性文化信息的兴起和反思性文化交流的衰弱

新媒介的存在,不仅给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也给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一,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介时代与外部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共生。文化信息的传递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是相互的,在这一双向多层次的信息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参与方对于信息交流的把控都有极大的自主性。通过新媒介文化的传播,无论是民族高雅艺术还是市井文化都能通过大数据信息进行传播和交流,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化宣传的渠道,给传统人文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多样的可能性。第二,打破时间和地理的原始限制,推动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形成时代风尚。通过现代的媒体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时间被大大压缩,随时随地可以知道世界某一角落的最新事件。现代的信息传播平台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打造了覆盖范围更广、影响力度更大的舞台,对于当代民族风尚的形成有助推作用。第三,民族文化的传递者和广大受众身份的自由互换性对寻找少数民族文化继承的方向更有针对性和特定有效。信息的传达者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确定受众的范围,对于文化信息可以进行定向传播。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自主选择权,通过新媒介可以订阅和寻找自己需要的文化信息。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在现代传媒技术的帮助下拓宽了传播主体的范围,同时也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

(三)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传播作用

新媒介时代信息传达的网络便捷性带来的不仅是资讯的畅通,原本信息的原貌和真实程度都会因为碎片化的文本传递而打折扣。日常生活的小事或不经意的一句话,都能通过新媒介的信息传播而发生扭曲,引起社会聚焦。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媒介传播来说,这样的碎片化文本对于民族原始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真实反映更会雪上加霜,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可能因为网络信息的篇幅局限而大大缩减,文化的深层底蕴无法得以充分地展现,民俗个性也可能因为高速的传播导致含义扭曲,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传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搜索如此便捷的时代,每一个个体的微小声音都可能通过网络空间被无限放大,个人对于文化的观点或价值取向很有可能引发排山倒海似的蝴蝶效应,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传播速度有质变,但是同样令人担忧的就是民族人文精神和内在逻辑的“病变”,社会风尚和普世性的精神趋向很有可能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独有魅力造成伤害,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新媒介传播,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有其不可扭转的弊端。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社会效应和精神重构,必经之路就是对于现今传播状态的反思和基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底蕴的发掘,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现代继承系统构建的重要条件。

四、新时代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构建模式

(一)拓宽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传播渠道

在经过实际研究后,最终将CW化学灌浆材料用于此次砼表面裂缝的填补工作,该产品由长江科学院研发,可以提升缝隙与粉细填充物之间的粘接程度,并具有高度的抗渗水平,耐用寿命极为优良,在施工时对工艺水平的要求较低,无论是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都可以达到固化效果。

(二)挖掘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理论深度

当前的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面对着在文化内容传承上强调多元化,而在文化继承的新媒介途径上往往显得较为刻板教条,不能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变革的精神看待新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帮助。实际上,反而是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需要坚持和维护,对于文化内涵和精粹,要贯以不动摇的原则。对于传承途径解放和多元思想的碰撞,则应持包容、开放的态度,才能让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在现代传媒体系和文化交流思潮中保持话语权和独特性。当前大众对新媒介文化的运行机制和长远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新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只是起到常规的辅助作用,对于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和意识领域的变革,大众给予的关注度还不够。不适应新媒介状态下发展的文化外在表现类型,以及不能及时调整传播思路的文化实践,在变革中都有可能随着传媒洪流的推进被淘汰。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新媒介文化的探索者,不仅要积极寻求新媒介文化的发展规律,也要在实践中发挥最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社会批评在现阶段还不能有效跟上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步伐,相关研究者跟从业者应该调动可以利用的积极元素,引领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发展向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向更新,激发潜在的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介变动的多元可能性。

采用偏心轮夹杆夯机夯填,夯填顺序同成孔顺序,夯填垂直直径30cm夯锤重量120kg,提升高度0.5m。填料时,分层回填夯实,压实度大于0.97。夯机就位后应保持平稳,夯锤正对桩孔,自由下落到孔底。按照取得施工参数进行控制,施工中成孔清底夯实、夯平,夯击次数为4击,夯填土分层夯实填筑,每次填料0.08m3,留好夯击记录用来控制参数和质量。

(三)建立基于科技和数据的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平台

现今的科学技术和移动网络数据的运用,不仅为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运用新媒介方式搭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平台提供了价值引导。第一,建立相关平台的发力点。一是在内部构建行之有效的技术运作,让科技和数据成为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在外部运营中寻求可持续的受众方略,让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新媒介方式源源不断地输出,对大众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提供参考和指导,增强受众参与感。第二,通过营造良好科学的技术运行氛围,在新兴媒介机构的组织架构中进行合理改造。新媒介文化的构成与传统媒体的运行有很大的不同,在改造中要重视技术部门的主导作用,在相关传媒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中,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旧媒体时代的采编部门。这难免在尚未形成合理的现代传媒体系的机构中产生反差和失衡。对于传统的媒体机构,要树立起将现代科技和传媒数据融入到文化发展中的价值逻辑;对于新媒介文化的技术支撑者来说,则要发挥相关科技和数据的速度和空间优势,把传媒重点放在对文化的整理和呈现上,赋予新媒介技术更加深刻的内涵,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始风貌和真实客观事实,通过技术的运用增强传媒中的感染力和扩大影响范围,营造良性的民族新媒介文化传播环境。在当前文化融合、媒体生态变革的客观条件下,提升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帮助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新媒介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提升新媒介文化的人文价值,实现良性民族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

五、结语

保持少数民族文化原貌不被社会现状侵蚀,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媒地位,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新媒介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能拓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播路径,改变以往时空对文化传播的限制,帮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寻找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影响因素,借此找到新媒介传播方式下民族文化的变动模式和未来走向,以更长远的目光和切实的传媒实践保障民族文化原貌的完整保留,并借助科技和数据引起更多受众的关注,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这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也是新媒介文化参与者和运营者的民族责任,更是每一个传媒受众文化诉求和民族情感的具象表达。

参考文献:

[1]阎敏.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J].青年记者,2012,(7).

[2]卞琳琳、周德仓.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消极作用及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15)

[3]可文艳.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0).

[4]闫哲.新媒体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价值重塑[J].视听,2017,(4).

[5]周静.网络文学批评的难局与新路[J].浙江社会科学,2012,(7).

A New Era of Minority New Media Culture Change of Mod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Research

LI Dong ZHAO Wei-hao
(Nanchang University,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anchang,Jiangxi 33003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and renewal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scheme of new media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need to be perfected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in.Starting with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ew media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historical role of the new media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with a view to find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new media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big data;national culture;new media technology;platfor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59(2019)05-0091-04

DOI编号: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9.05.018

收稿日期: 2019-01-25

[作者]李东(1984-),女,江西鄱阳人,文学博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介文化,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赵伟豪(1998-),黑龙江双鸭山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新媒介文化,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责任编辑:辛丽平)

(责任校对:张 洁)

标签:;  ;  ;  ;  ;  

新时代少数民族新媒介文化的模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