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杉[1]2002年在《湘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纪之交,纪元晋千,时逢中央提出并实施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文对湘西地区如何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树立旅游业发展战略,加快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的步伐,以旅游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理论和实务上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首先,本文紧密结合湘西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湘西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面临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湘西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本文分析了湘西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指出“十五”期间至2010年湘西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总体规划。再次,依据这一战略目标及规划,对湘西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旅游经营与行业管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与湘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相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麻学锋, 王兆峰[2]2009年在《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湘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湘西旅游业采用点域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增长极面临着某些现实困难,为此采用相应的对策,为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尹媛媛[3]2012年在《湘西题材影视剧与湘西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影视业与旅游业并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产业,在内外因子有驱动下,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不仅决定了影视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还决定了产业间的影响方式和融合路径。在对影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可行性分的过程中,文章从影视业与旅游业的功能属性出发,结合了影视业与旅游业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存在相互依存与渗透的战略关系,同时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及消费需求的驱动,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影视剧对旅游业的影响当中,通过对影视剧效应的分析发现,影视剧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实质是对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新方式,目前湘西旅游业对影视剧效应的利用主要停留在借影视剧展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模式状态,缺乏对影视资源与旅游六要素的结合,对借影视效应主动策划旅游项目的的意识较薄弱,不能很好地把握旅游业与影视业融合的“融点”,导致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消费产品等与影视产业结合不紧密,文章结合国内外影视营销的成功案例及产业融合理论探讨了旅游业与影视业融合的新路径。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是有效应反馈的,但目前湘西旅游业对影视业的效应反馈仍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后影视产品”开发、资金投入、影视文化品牌提升等受旅游业的帮助有限。因此旅游业与影视业的融合缺乏互动的动力,文章通过对影视产业链条及整个旅游活动过程的剖析,认为旅游业对影视业的影响过程,实质是旅游业以“资源”与“功能”为切入点,通过旅游各个要素对整个影视产业链条的渗透过程。文章在对旅游要素重新梳理后,根据要素各自的属性倾向,探讨了旅游业对影视产业链条中的创作、营销、发行及链条拓展影视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总结了旅游业与影视业融合的路径。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影视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湘西影视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产业间的驱动因子及湘西影视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出了以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红梅[4]2005年在《区域旅游理论在湖南西部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湖南西部地区主要指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怀化市叁地,即传统意义上的“大湘西”。经过二十余年的规划与开发,湖南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观念不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拘泥于行政区划,各自为政,导致旅游产品雷同、各景区恶性竞争以及旅游地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没有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引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用以指导该地区的旅游开发。其中,旅游圈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环境优化和生态旅游理论对于解决湖南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有重大指导作用。旅游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大湘西”如何进行区域合作的问题;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明确了“大湘西”旅游开发者应具有的发展观;而旅游环境优化和生态旅游理论指明了今后“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应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大湘西旅游圈”,实施区域协作,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优化旅游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卜代军[5]2009年在《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主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湘西民族地区地处湖南省西部,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神奇,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然而,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老,少,边,远,穷”等成为该地区的代名词,如何使得这一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的面貌呢?2001年3月,朱镕基总理视察湘西民族地区时指出,发展旅游业是湘西民族地区今后最大的门路。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针对湘西地区制定和出台了《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意见》、《湖南省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通知》、《湖南省关于在湘西地区实施扶贫攻坚的通知》以及《湘西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湖南省制定的《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湖南省新的支柱产业,这给湘西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文章认真分析了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和政府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和具体对策,这对湘西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陈述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的理论根据;第二部分,简要阐述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机遇与发展趋势;第叁部分,分析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政府的行为和作用,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第四部分,对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采取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就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在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要陈述;第五部,从湘西民族地区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角色分析入手,对该民族地区中政府主导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进行阐述,找出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主导行为的实现途径。第六部分,进行研究总结,找出不足,并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政府主导模式对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发展模式适应了处在成长中的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湘西民族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张红艳[6]2013年在《大湘西旅游业发展融资方案设计》文中指出旅游业能够提高旅游地区就业水平,带动GDP增长,为国家创造外汇,从而极大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大湘西位于我国中部山区,分布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等珍贵资源,因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大湘西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备,交通不便利,招商引资困难,仅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又远远不足以满足景区项目开发对资金的需求,所以资金匮乏成为制约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中资金匮乏的难题,本文在分析了大湘西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旅游项目开发潜力、旅游融资现状以及旅游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政策背景,提出了搭建省级层面的旅游融资平台,并以该平台为融资主体,进行具体项目融资的构想。在融资平台搭建方面,本文提出在省政府的主导下,联合大湘西的六个市级政府以及省内几家大型企业共同成立一家由省政府控股的省级旅游投资公司,作为大湘西旅游项目的融资主体,对大湘西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融资、统筹还款。在省级旅游融资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旅游产业中“行、住、吃、购、游、娱”等不同类别的旅游项目的特点,本文以省级旅游融资平台为融资主体,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的项目融资方案,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
吴云超[7]2011年在《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城市的喧嚣、卸掉压力和释放心理积郁,希望返璞归真,追求清新宁静与自然的乡村环境,更深层地体验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那种淳朴简单的乡村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在享受丰富的物资生活的同时,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追求身心的宁静和安逸。在这样的背景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俗称湘西,以下称湘西)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风貌的居住环境以及古老的传统生活习俗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正好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以及体验乡村生活的条件,为其寻求安宁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渠道,同时也给湘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另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叁农”问题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中共中央自2004至2007年连续四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进而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多年的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国家旅游局因势利导在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推出“中国和谐城乡游”,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湘西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州,“叁农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境内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神奇迷离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以及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湘西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却非常迅速,近年来更是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并驱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其自发式的和粗放式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造成了湘西旅游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文化的变质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的外部性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湘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湘西的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结合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主要存在问题。采用调查问卷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构建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湘西凤凰县山江镇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了衡量,评价结果发现山江镇的乡村旅游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准备阶段。基于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得出的相关成果,提出湘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同时也给以湘西民族地区类似的其他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该文研究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第一,二、叁章。主要从当前时势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并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同时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发展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梳理和总结了与该文研究相关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国内外较为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与模式。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第四、五、六、七章,主要以湘西的少数民族村寨为实例进行研究,其中:第四章,介绍湘西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从湘西基本情况出发,对其乡村旅游的缘起、旅游资源特色、产品供给类型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五章,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湘西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综合效应,在实地调查和市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乡村旅游对湘西社会经济、就业、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生态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乡村旅游在促进湘西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冲击。第六章,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湘西的实际情况,构建湘西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的检验发现湘西乡村旅游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准备阶段,同时指出湘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乡村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乡村旅游软硬环境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市场的开拓能力的加强。第七章,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依据湘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对策,建议湘西的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扶贫型发展模式为主导,以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共容型为重点的5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第叁部分为结论,对该文的论述加以总结,得出全文的研究结论,以此同时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以及对湘西和以其类似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研究展望。
张芬[8]2016年在《乡村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产业是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起来的,既可以促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就生态旅游来说,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情况下,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湘西州国民经济发展中,生态旅游产业的地位得到不断增强,生态旅游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力、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利好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在旅游产业中,生态旅游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这对于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质量的发展方针;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旅游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多元化的新态势。这为湘西州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光明的前景。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产业方面研究的现状,界定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内涵和概念。在对当前湘西州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市场主体建设情况和发展规模进行了研究,并对湘西州生态旅游产业当前发展状况进行了SWOT分析。研究表明:湘西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厚重,少数民族风情盛行,自然资源丰富,旅游风格独特以及区位优势明显,且交通逐渐发达。但同时其劣势也比较明显:发展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无保障,受季节影响较强,发展与保护冲突,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但也存在外部宏观、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两型社会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湘西旅游发展的威胁也同样明显,如生态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新,生态旅游产业观念落后,生态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湘西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应遵循政府主导、可持续发展、精品建设、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原则,依照湘西州的现状,制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构建独特的生态旅游路线,积极推进精品景区开发,加强生态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环保与生态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整合湘西州生态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湘西州生态旅游质量,让生态旅游成为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从而进一步推进湘西州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邓丽娟[9]2013年在《大湘西旅游经济差异与空间协调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湘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各种问题,其中旅游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及空间格局的两级分化是其中突出的问题。对大湘西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大湘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010年,大湘西地区接待境外游客54.61万人次,占湖南省的28.76%,创汇2.41亿元,占湖南省的27.26%;接待游客总量6941.22万人次,占湖南省的34.03%;实现旅游收入390.78亿元,占湖南省的26.29%,已成为湖南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但大湘西旅游收入的60%来源于少数旅游发展较好的县(市、区),空间格局边缘化现象、俱乐部趋同现象严重,其空间格局亟待调整。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可以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识别空间数据异常值,检测空间集聚状况,揭示现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文章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Gi*统计量叁项指标对大湘西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大湘西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且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大湘西县(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呈现显着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由此可知,大湘西县(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多中心带动格局已经形成,边缘化特征和俱乐部趋同现象并存。根据分析结果要立足现实,分类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叁核联动,优化布局,强力打造叁级旅游中心、重点建设叁个发展轴、宏观形成两大叁小五个旅游圈层,将大湘西打造成叁核联动、以点带面、以轴成面的空间格局;同时要抓住关键,综合调控,坚持以政府为支撑促进开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开发、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相互促进、以区域合作为纽带全面提升,不断促进大湘西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协调发展。
田斐[10]2007年在《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也超出其它单项产业的发展速度。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速度。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吸引更多投资,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还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经济的负外部性日益明显,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严重破坏等等。这类外部性的大量存在越来越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本文以旅游业发展中的外部性作为研究视角,以湘西自治州旅游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着眼于区域这一空间范围,研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寻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业的现实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对外部性理论的发展演进和旅游业发展中的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旅游业正外部性的作用和负外部性的内涵,并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将旅游的外部不经济分为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从而奠定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接着从旅游生产的外部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性两个视角分析了外部性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然后,联系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总结了湘西州旅游业外部性的主要表现: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开发欠科学;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旅游环境恶化;过度竞争,缺乏合作;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分析了湘西州旅游外部性产生的叁个深层原因:产权界定不清、制度约束乏力、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最后,结合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立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加强生态旅游环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外部成本内在化;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引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湘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陆杉. 中南大学. 2002
[2].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 麻学锋, 王兆峰. 商业研究. 2009
[3]. 湘西题材影视剧与湘西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D]. 尹媛媛. 吉首大学. 2012
[4]. 区域旅游理论在湖南西部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D]. 刘红梅. 湘潭大学. 2005
[5]. 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主导研究[D]. 卜代军. 重庆大学. 2009
[6]. 大湘西旅游业发展融资方案设计[D]. 张红艳. 中南大学. 2013
[7]. 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吴云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8]. 乡村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研究[D]. 张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9]. 大湘西旅游经济差异与空间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 邓丽娟. 湘潭大学. 2013
[10].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田斐. 湘潭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