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检测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论文_王晓昕

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7000

摘要: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探讨血浆D-二聚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4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血浆 D-二聚体含量,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能有效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脑梗死;

脑梗死是目前造成全球死亡率最高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所以现阶段临床对脑梗死的研究较为深入。目前有大量研究指出凝血纤溶系统在脑缺血系统疾病中的关系密切[1]。目前脑梗死的诊断除通过影像学检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血液学检查来辅助诊断或提示血栓形成,可反映脑血栓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D-二聚体是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重要指标,是无创伤性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是血栓被溶解的直接证据[2]。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对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检测血浆D-二聚体,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5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51-78岁,平均(64.1±5.4)。所有患者均满足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同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排除各类慢性基础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各类心脏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引起的脑梗死、细菌性心内膜炎、使用雌激素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为发病的一周内;另外选取同期行体检的54位健康人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50-79岁,平均(64.9±5.7)岁,均系统性体检证实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COPD,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无脑梗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干预治疗前抽取静脉血3ml,注入3.2%柠檬酸钠抗凝试管中,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取血清。采用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采用的仪器检测应在血清分离后的4h内进行。D-二聚体呈阴性时,其参考值<3mg/L。D-二聚体呈阳性时,其参考值≥3mg/L[4]。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计量资料均数均采用t检验,率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发生率比较

3讨论

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脑梗死的诊断及病情观察多依据头颅CT、核磁共振、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检查。目前,脑梗死发病率占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75%~80%[5],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凝血和纤溶是血栓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D-二聚体测定含量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的提高,是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6]。有研究发现,当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预示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出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体内血液凝固增强,继发纤溶活性亢进。D-二聚体是一种机体纤维蛋白物质出现降解后的产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后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同时,D-二聚体是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可溶性物质,其分子量约为62000 D,在人体内的半衰期>3h,生成后主要经由肾脏排出体外。并且其人作为纤溶过程中的一种特异性标志物,D-二聚体主要用来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当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亢进时,D-二聚体浓度会升高或呈阳性。并且只要血管中有活化的血栓出现或是有纤维的溶解活动,D-二聚体的浓度就会升高。它的表达水平能够对凝血酶的生理学活性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做出明确反应,用它来检测患者机体内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具有可行性且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5]。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反映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理想指标,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对判断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既表示体内血栓形成和高凝状态,也意味着继发性纤溶酶活性增强,或提示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预示着血栓前状态。不论哪种病因所致的脑梗死,只要存在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就会升高,在脑梗死早期,尤以心源性脑栓塞为著,血浆D二聚体含量>2μg/ml,则预示心源性脑栓塞,敏感性高达93.2%,特异性为59.3%,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D-二聚体升高低于心源性脑栓塞。出现这一结果的确切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取决于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栓子的性质。血浆D二聚体水平还与脑梗死体积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脑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重,血浆缺血性D-二聚体水平就越高。脑血管病中,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失衡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D-二聚体可作为目前脑梗死诊断及判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沈黎.脑梗死急性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1):19-20,23.

[2]赵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1007-1008.

[3]李娜,任长虹,孙菲等.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5):268-272.

[4]李强.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3):129-129.

[5]刘嘉眉,王建华,叶慧玲,等.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与老年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3):20-22

[6]李苏娅.2443例血浆D-二聚体异常的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5):38-39

[7]叶俊琴,何月敬,黄慧萍.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临床与检验,2011,49(35):64-65.

论文作者:王晓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 》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血浆D-二聚体检测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论文_王晓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