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特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特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特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

经济特区虽不是一种古老的经济形式,但就它的近代形式而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不断地设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已经并将继续对国别经济、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轨迹

纵观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呈现两种不同趋势。首先,从时间上看,世界经济特区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呈阶梯形序列;其次,从空间上看,世界经济特区从少数范围向多数范围、从相同范围向不同范围发展,呈扇面形序列。

(一)时间——阶梯形序列

1.第一阶段(154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547年, 意大利宣布雷格亨港为自由港,这是为史学界认同的世界最早的经济特区。继后,经济特区便以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在欧洲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罗马;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南斯拉夫的飞伊梅等港口。截止二战前,全世界已有26个国家共设立自由贸易区75个。

2.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50 年代末), 这是经济特区在世界范围内恢复和大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世界经济特区大发展的特点是重建与新建并举,开始了从传统的进口替代型自由贸易区向出口主导型出口加工区的演变,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第三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末), 全世界出口加工区发展到了70多个。这种新型经济特区是一种工贸型经济特区,兼具工业与出口贸易两种功能。它适合于有低廉劳动力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却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家。

4.第四阶段(70 年末至今)这一阶段是经济特区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发展的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出口加工区正转向升级,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科技化倾向促进了科技工业园区的兴起。同时,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区亦朝着多功能、综合型方向发展,兼有转口、加工、旅游和科技开发等多项功能。

(二)空间——扇面形序列

1.超越自然地域的限制

经济特区已从西欧扩展到世界五大洲,设区国超过目前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达到近90个。

2.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据1986年统计,在世界上82个国家设立的602个经济特区中,15 个发达国家设立了183个,占30%;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419个,占70%。实践证明,经济特区的建设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3.超越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

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特区只建在资本主义和带有浓厚前资本主义色彩的国家。进入70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兴建和试办了各类经济特区。

二、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

经济特区具体形态繁多,名称各异,按主体活动经济性质的差异,可将各种经济特区划分为以下四种:

1.贸易型经济特区

贸易型经济特区以减免税为主要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外贸、外轮和各种商品,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是一种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特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自由储存区、自由银行区、自由保险区、自由企业区和海关仓库等均属此类。贸易型经济特区,经营范围主要在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领域,它往往不能同中心城市或毗邻地区的工业发展有效地协调起来,因而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向附属地区“传播收益”的功能。目前,设有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是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150多个自由贸易区中,14 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95%左右。此外,少数发展中国家因国内经济实力差,无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能利用某些区位优势来发展以直接获取商业性收益为特征的贸易型经济特区。如非洲国家的一些过境区等。一般说来,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种称谓的经济特区都是贸易型的。50年代以后,贸易型经济特区的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出现减缓,构成该类型的诸形式开始朝着混合化、综合化的方向转轨。

2.工贸型经济特区

工贸型经济特区以减免关税和所得税为主要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在区内投资、生产和出口各种加工制品,它把贸易型的经济方式与生产型的经营方式结合起来,兼具工业生产与出口贸易两种功能,是一种以生产收入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特区。它的基本形式是出口加工区,还有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形态。工贸型经济特区,经营范围主要在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它必然或大或小地对毗邻地区经济产生辐射、扩散效应,具有作为宏观经济促进器的作用,因而往往被看作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基地或“增长极”。这类模式多见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都不甚高,但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一些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360多个出口加工区中, 几乎全部属于6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工贸型经济特区处于相对饱和时期,其正经受着相持阶段的稳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考验。

3.综合型经济特区

综合型经济特区是在贸易型、工贸型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先进的新型经济特区,它横跨生产、流通两个领域,既可以以生产出口商品为主,也可以以发展商品贸易为主,同时发展工、商、农、牧、旅游、金融等各项业务。由于综合型经济特区具有多行业、多部门、多功能的优势,它能够灵活适应国际经济调整和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各特区间激烈竞争的态势下不断创新,因而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综合型经济特区还可以对毗邻地区乃至全国经济产生广泛影响。目前,世界上综合型经济特区为数极少,却代表了经济特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各国实践看,综合型经济特区的建立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在条件不具备时一味追求设区的“大而全”,是搞不成功的。

4.科技型经济特区

科技型经济特区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通过吸引外资、外技,创立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是一种以研究、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特区。它的典型形式是科学工业园区,类似的称谓还有:工业科学园、科研工业区、新产业开发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公园、科学城、技术城等。一般认为,科技型经济特区的初始模型可追溯到建于1951年的美国加州“硅谷”、1957年的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和1968年的日本筑波科学城,但真正同贸易型、工贸型经济特区保持“血缘”关系的则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的科学工业园区。如台湾省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加坡肯特岗科学工业园区。科技型经济特区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时代出现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特区,实现产业、科研、教育“三位一体”发展,其在促进设区国的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起着先导作用,因而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科技型经济特区开始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会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竟相发展的局面。

三、世界经济特区所发挥的作用

经济特区对设区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现将其基本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设区国家的外资利用。据统计,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从6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不足20亿美元, 增加到1979 —1981年期间平均每年约130亿美元。其中,经济特区起了重要作用。

2.促进设区国家的技术引进。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竞争能力,必然带进一套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生产体系。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可从外资企业中学到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

3.推动设区国家的出口扩张。 发达国家设立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出口加工区,均为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济特区的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的20—30%左右,达6千亿美元以上。

4.增加设区国家的外汇收入。无论转口贸易还是出口工业, 都可为设区国家带来巨大外汇收入。此外,在经济特区里,外资企业支付的国产原材料费用、企业职工工资、工厂用地租金,各项税收、后勤服务费用以及其他公用事业费用,也可给设区国家带来相当可观的一笔外汇收入。因此,经济特区的外汇收入一般在整个国家的外汇总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

5.创造设区国家的就业机会。 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置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第一代出口加工区,其重要目标是通过国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劳动力相结合,从而缓和严重的失业状况。80年代,一些西欧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一般都设在产业衰退、失业较多的经济区,旨在以新的产业缓和这些地区的失业问题。

6.加快设区国家的边区开发。 尽管在边远落后的地区建设经济特区的费用大得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这方面作了大胆尝试。

7.加快设区国家的产业调整。70年代以来, 工业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并将淘汰的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将自己的传统落后产业又转给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区,既是从国外接受产业结构转移的“前沿”,又是向国内传递产业机构转移的“热源”,因此居中起着中转、枢纽作用。

8.带动设区国家的整体发展。 多数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主要不在其本身,而是通过经济特区带动周围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9.获取信息。经济特区是设区国的商品展销橱窗。 为国内企业推销产品和物色代销对象。国内企业可以通过经济特区获得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动态的信息。

10.开发落后地区。菲律宾的巴丹出口加工区原是一个落后的渔乡,现在已建成一个大面积的有发展前途的工业区。设立经济特区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成功例子还有许多,如巴西的马瑙斯、爱尔兰的香农等等。

此外,经济特区在强化设区国家的国际参与、提高设区国家的民族素质诸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特区是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波动而波动的。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它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前景。从目前世界经济特区的情况看,其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经济特区强有力地参与国际贸易, 且向生产高附加值的技术集约化商品发展,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市场始终保持主动地位。因为经济特区比较灵活,易于适应动荡的国际环境而且在某些方面可以避开贸易保护主义的关卡,这是经济特区得以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许多经济特区将向高层次发展, 自由贸易区和科学工业园区将是主要的特区模式。高科技被看作20世纪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和占领的目标。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把兴建科学工业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主要战略措施,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言,90年代,世界科学工业园区仍将继续发展,并在各国高科技开发和产业高级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随着设立经济特区目的的多样化, 具有新的特点和功能的新型经济特区不断涌现。二战前,经济特区只有贸易型这一种类型,二战后,相继出现了工业型、工贸结合型、科技型以及综合型等类型的经济特区。近几年,旅游型经济特区开始出现,并开始筹划设立研究开发型的研究发展特区。

4.以往的经济特区都是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 为扩大与国外经济联系而开辟的特别经济区。但是,近几年世界上开始出现由几个国家共同管辖的跨国经济特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88年底兴建欧洲第一个跨越国界的开发区,这一开发区的范围包括法国的隆维、比利时的阿蒂斯和卢森堡的罗当奇在内。开发区将被建成一个国际商业公园,在园区内对外国投资者提供多方面优惠。根据由中国吉林省政府提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筹制定的“图们江开发计划”,将在今后20年内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共同接壤的图门江三角洲地区建设一个面积为100 平方公里的跨国自由贸易区。货物进出该区完全免税。在跨国自由贸易区内,计划建造10个现代化码头和能供50万居民使用的各项设施。此外,在自由贸易区外圈,即海参崴——延吉——青津一带,还将形成一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型跨国经济特区,作为跨国自由贸易区的腹地。估计整个计划所需投资额达300亿美元。

5.泛特区化趋势。 这是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到现阶段日益加强的一种新趋势。这种趋势本质上也是贸易自由化,不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自由贸易政策在一国内泛化。政策泛化包含广泛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的关税政策;二是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中国、马来西亚、多米尼加、智利、埃及等一批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说是自由贸易政策泛化的国家。在中国由于政策的泛化,既存在封闭管理的保税区和即将开放的经济特区,也开辟了一批具有特区政策内容而不存在特别关税区形式的经济开发区和形形色色的工业开发区。

(2)自由贸易政策在多国集团内泛化。 经济特区政策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把这种政策相当彻底地推行到若干个国家的范围之内,组成统一市场与大自由贸易区,是自由贸易政策泛化更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6.经济特区对一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增长。法国经济学家帕斯卡尔·格罗特在1986年2 月发表的《工业自由区前途如何》一文中指出,世界贸易额的20%是经由世界经济特区实现的。这一比例到1990年时已增至33%。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通过其对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功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基地”的作用,从而带动了当地和邻近地区的快速增长。

7.经济特区的数量增长迅速。 由于许多国家政府已经认识到或亲身体验到设立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会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因此,纷纷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鼓励在本国境内设立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使世界经济特区的数量迅速增加。70年代末期,世界经济特区的数量由二战前的70多个增加到300个;80年代中期,数量超过600个,到1992年底,世界经济特区呈规律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总数已经突破1000个。如果把那些具有部分经济特区功能的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和加工区也包括在内的话,那更将是数以几千计甚至数以万计了。

8.功能越来越复杂,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 而且升级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世界经济特区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走过了几百年,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用了20多年,而从第三阶段到现在仅有10余年时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的关口。这种变化节奏与世界经济的增长是相一致的。

标签:;  ;  ;  ;  ;  

世界经济特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