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惕:世纪之交的粮食--评2000年中国食品论坛_农业发展论文

提高警惕:世纪之交的粮食--评2000年中国食品论坛_农业发展论文

居安思危:世纪之交话粮食——评《2000年中国粮食论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世纪之交论文,居安思危论文,年中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国到本世纪末,每年大约增加1400万人口,按照“八五”期间人均占有粮食水平计算,2000年粮食总产必须达到4900亿公斤,要努力争取达到5000亿公斤。但从目前看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主要存在三大难题:一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在减少和下降,使得粮食生产的空间日益缩小;二是投入减少,导致粮食生产后劲不足;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下降。从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分析,在距2000年只有5年的时间要新增500亿公斤粮食,任务十分艰巨。如不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粮食生产就难以保持稳定增长。

针对这一严峻现实,近日由卢良恕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的《2000年中国粮食论坛》一书(以下简称《论坛》)集全国百余名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九五”实现5000亿公斤粮食生产的目标、潜力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研讨,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本书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实现5000亿公斤粮食目标的必要性。一、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21世纪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保证。二、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按人均400公斤的警戒线计算,粮食总产必须达到5000亿公斤以上。三、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膳食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对植物类食品的消费需求增长由快变慢,而对动物类食品的需求却由慢变快。从1986年以来,全国人均口粮已由253 公斤连续下降到232公斤,年均下降3公斤,而对动物类食品的间接消费所需要的粮食转化量却增加了6公斤。实际上, 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总量仍然是持续增加的。四、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的趋势,主要是追求粮食的质量而不在数量上。相对全球粮食数量将减少。1995年世界粮食产量将比粮农组织预测的19090亿公斤减少24亿公斤,至1996年底, 全球粮食库存量将减少至2620亿公斤,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目前,全球56亿人口中有7亿人正面临饥荒, 而全球粮食的全部贸易量仅能维持近7亿人的温饱。今后全球粮食仍供不应求。另外,在未来20 年全球人口将增加20亿,粮食形势愈加严峻。五、由于国家工业化进程滞缓、效益低,短期摆脱不了靠农业积累哺育工业发展的局面,目前9亿农民90 %以上的收入来自种植业,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来讲,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然而,实现5000亿公斤粮食目标绝非易事。本书进一步就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几大因素进行了分析。一、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在不断减少和下降。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土地尤其是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而且随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大量占用土地,耕地不断减少。相对于耕地面积,耕地质量退化是另一种潜在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污染和盐碱化、沙化、土壤贫瘠等方面,造成年粮食损失100亿公斤左右。二、投入不足, 粮食生产投入欠帐太多。8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比重大幅度缩减,以致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综合能力下降。近几年粮食的增长,只是恢复性的增长,并没有出现粮食大幅增产的高峰,甚至出现徘徊不前和减产的现状。三、农民积极性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对土地投入减少,经营粗放;二是不愿种粮,甚至出现撂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效益问题,一方面粮食收购价与市场价差价太大;另一方面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种粮成本大幅度上升。四、科技进步缺乏后劲。建国以来,共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项目有六千多项,而实际应用的还不到40%,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35%。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储备和供给不足,而且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体系不合理,不配套,经费短缺,难以发挥作用,严重影响现有技术的推广应用。五、粮食收购部门不愿收粮。出现存钱不存粮的现象,既影响国家粮食储备量的稳定,又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六、科技人员积极性下降。据保守分析,目前8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不愿从事农业科研、推广,科教兴农缺乏后盾。

尽管通往5000亿公斤粮食目标的道路困难重重,但实现它仍是有可能的,这是本书通过对我国的客观实际进行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首先,我国的资源潜力巨大。我国具有丰富的国土资源有待开发。据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资源有1.2—1.7 的生产能力, 在稳定种好不得少于16.5亿亩粮食作物面积的同时,要面向整个可开发的国土资源。目前尚有可利用的37亿亩草原、南方7亿亩草山草坡,还有2亿亩宜农荒地、0.5亿亩沿海滩涂及0.3亿亩内陆水面有待开发利用,充分开发国土资源,初步估计,可生产660亿公斤食物总量;我国拥有9亿亩中低产田,改造1亩中低产田,平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5公斤;改造中低产田和高产更高产的粮食增产潜力在1000亿公斤以上;我国复种指数目前为155%, 理论值可达198%,还有43%的潜力可挖,目前有望提高10%—15%, 即可增加播种面积2亿亩,生产600多亿公斤的粮食。总之,我国资源拥有6000亿—7000亿公斤粮食的潜力,完全可以满足16亿人口人均400 公斤的需求。其次,我国的科技潜力巨大。我国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目前大体是30%—45%的水平。在提高粮食单产方面,我国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水稻平均每亩低60—80公斤,小麦低100—200公斤、玉米低200—300公斤。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良种在粮食增产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0%—30%;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4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一般高于60%的水平;农机装备率还比较低,机耕率为53%,机播率为22%、机收率只有12%。为此,科技攻关挖潜增产有着广阔的前景。专家预测,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单产提高0.8—1倍,是可能的。再者,我国区域增产仍有潜力。预测到本世纪末,东北地区可增产粮食125亿公斤, 华北地区可增产150亿公斤,西北地区可增产50亿公斤, 西南地区可增产50亿公斤,东南地区可增产125亿公斤,合计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按农业自然区划对2000年九大农区粮食生产预测,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可达736.3亿公斤,内蒙古长城沿线为180亿公斤,黄淮海区为1255.6亿公斤,黄土高原区为247.5亿公斤,长江中下流区为1379.3亿公斤, 西南区为733.8亿公斤,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分别为326.7亿公斤、12.6亿公斤、17亿公斤。全国合计总产可达5002.2亿公斤,即可新增500 亿公斤粮食。从以上预测结果来看,实现生产50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是有可靠基础的。

经过对实现5000亿公斤粮食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入分析之后,本书又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措施。首先是政策措施,它包括:(1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缩小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的差距,并预期提前向全国公布,以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严格粮肥挂购制度。 变粮肥量比1∶0.6为1∶1,继续做好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工作;(3)进一步深化粮食生产体制,采取二次承担, 主要领导负责制定具体措施、目标和办法,逐级承包,层层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中央负责;(4)重点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上下功夫。 其次为技术措施,它包括:(1)对现有科技成果筛选,组装配套, 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提高复种指数,主攻单产,确保总量增加;(3)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弥补饲料粮的不足;(4)开发利用南方1.2亿亩冬闲地,增种绿肥和玉米;(5)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论坛》一书内容丰富,范围广,层次高。它的出版将给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科研和教学人员以有价值的参考,对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将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  ;  ;  ;  ;  

提高警惕:世纪之交的粮食--评2000年中国食品论坛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