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66
摘要:本工程为的有压输水隧洞,全长12080m,其中穿河段全长3066m,均位于河流一级阶地上,具有工期紧、任务重、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穿河段埋深较浅,施工过程中存在爆破震动破坏围岩裂隙,导致大量渗水的风险;同时地下水可能与地表河水产生水力联系,开挖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节理切割的失稳块体塌方、突水、突泥、冒顶等问题,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隐患突出;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完成穿河施工任务为本工程施工技术难点。
关键词:穿河段输水隧洞 开挖 施工技术 研究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工程位于**省**市**县境内,合同主体为输水隧洞,全长12080m,隧洞为有压洞,开挖断面为圆拱斜墙形,成洞断面为圆形,D=3.9m;
本工程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大风干旱,夏季多雨炎热,秋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平均封冬日为115d,冻土开始日期为11月,化冻日期为4月,最大冻土深度为1.4m;
输水洞穿越地貌大部分为侵蚀构造地形-剥蚀隆起低山-圆顶状低山区,围岩极不稳定,所穿越的河谷埋深较浅,洞顶最小埋深31m,出山顶部一般直接裸露在外,多为表层残积物覆盖。
二、工程施工特点与重、难点
1、穿河段全长3066m,均位于河流一级阶地上,具有工期紧、任务重、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
2、穿河段埋深较浅,围岩类别以Ⅲ、Ⅳ类为主,施工过程中存在爆破震动破坏围岩裂隙,导致大量渗水等风险;同时地下水可能与地表河水产生水力联系,开挖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节理切割的失稳块体塌方、突水、突泥、冒顶等问题,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3、目前国内穿越河流施工多采用盾构施工,常规钻爆法施工较少,因此,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完成穿河施工任务,节约施工成本为本工程施工难点。
三、施工措施及实施情况
1、采用TSP超前地质预报。在隧洞即将进入穿河范围,进行TSP超前地质预报分析,了解隧洞掌子面前方地质性质(是否为软弱岩带、破碎带、断层、含水岩层等)、位置及规模。为确保地质预报分析的准确性,项目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研究院应用TSP203超前预报系统在本工程隧洞施工中做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分析,撑握穿河段围岩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围岩类别制定有效的超前预控措施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通过准确判断地下水情况,有效避免发生涌水、突水、塌方等安全隐患。
2、采用弹性波测试开挖段围岩稳定情况。为满足围岩工程地质分类需要,对穿河段进行弹性波测试,及时检测已开挖段围岩稳定情况,通过每月定期弹性波检测,随时反馈开挖段围岩变化情况,能够确保跨河段施工围岩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安全满足要求。
3、开展不同围岩爆破监测
3.1爆破振动监测的目的是为确定穿河段爆破参数,为后续穿河施工提供相关爆破控制措施。不同围岩爆破振动效果试验过程中进行了振动监测,并汇总成不同围岩爆破振动成果表。
表1 不同围岩爆破振动成果
由上表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围岩类别爆破振动试验成果对设计取值进行核算,其K、α值计算如表2所示。
表2 K、α值计算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Ⅲ类围岩α=1.317、K=119;Ⅳ类围岩α=1.51、K=175。
3.2根据爆破振动成果计算取值进行安全复核
3.2.1 穿河段Ⅲ类围岩爆破参数复核:
① Ⅲ类围岩最大单响药量核算:
穿河段Ⅲ类围岩最小距离单响药量核算:
=36.76Kg
根据公式计算,Ⅲ类围岩最大单响药量为36.76Kg,施工爆破参数最大单响药量为18 Kg,爆破参数满足要求。
② 穿河段Ⅲ类围岩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核算
穿河段Ⅲ类围岩最大单响药量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核算:
=17.18m
根据公式计算,施工期设计爆破安全允许距离为17.18m,施工参数为21.8m,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满足要求。
③ 穿河段Ⅲ类围岩质点振动速度核算
穿河段Ⅲ类围岩根据爆破振动监测成果进行质点振动速度核算:
×119
=7.3cm/s
根据公式计算,施工期爆破质点振动速度为7.3cm/s,小于设计允许爆破质点振动速度10 cm/s。
④ 结论:
根据爆破安全复核结果,Ⅲ类围岩设计方案爆破参数满足爆破振动控制要求,同时地表围岩不会受到破坏。
3.2.1穿河段Ⅳ类围岩爆破参数复核:
① Ⅳ类围岩最大单响药量核算:
穿河段Ⅳ类围岩最小距离单响药量核算:
=19.8Kg
根据公式计算,施工应控制最大单响药量为19.8Kg,施工爆破参数最大单响药量为8.8 Kg,爆破参数满足要求。
② 穿河段Ⅳ类围岩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核算
穿河段Ⅳ类围岩最大单响药量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核算:
=16.63m
根据公式计算,施工期设计爆破安全允许距离为16.63m,施工参数为21.8m,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满足要求。
③ 穿河段Ⅳ类围岩质点振动速度核算
穿河段Ⅳ类围岩根据爆破振动监测成果进行质点振动速度核算:
=4.298
根据公式计算,施工期爆破质点振动速度为4.298cm/s,小于设计允许爆破质点振动速度7.5cm/s。
④ 结论:
根据爆破安全复核结果,Ⅳ类围岩设计方案爆破参数满足爆破振动控制要求,同时地表围岩不会受到破坏。
4、监控量测成果
根据现场施工要求,IV、V类围岩及锁口段收敛观测按每15m布置一个观测断面,对IV、V类围岩拱顶及侧壁水平方向进行收敛变形量测,其中:
1-5#支洞控制段2个监测断面(S13+300、S13+315);
1-7#支洞控制段2个监测断面(S14+810、S14+830)。
测点拉环采用Φ6光圆钢筋,测点锚杆采用Φ18螺纹钢筋,长度225mm。
4.1量测收敛数据及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4.1.1 1-5#支洞控制段S13+300观测断面
根据实测收敛数据,经过计算绘制三测线AB、AC、BC及洞室顶拱(△h)收敛变形位移时态散点曲线,采用指数函数对实测关系曲线进行回归计算,得回归方程如下:
测线AB:u=5.354e-1.956742/t;相关系数R2=0.984712。
测线AC:u=6.894e-1.964598/t;相关系数R2=0.891454。
测线BC:u=7.541e-1.912334/t;相关系数R2=0.884515。
(△h):u=8.541e-2.055631/t;相关系数R2=0.954725。
由回归方程推求最终位移量:
由测线AB回归曲线:u=5.354e-1.956742/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5.35mm。
由测线AC回归曲线:u=6.894e-1.964598/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6.89mm。
由测线BC回归曲线:u=7.541e-1.912334/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7.54mm。
由(△h)回归曲线:u=8.541e-2.055631/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8.54mm。
4.1.2 1-5#支洞控制段S13+315观测断面
根据实测收敛数据,经过计算绘制三测线AB、AC、BC及洞室顶拱(△h)收敛变形位移时态散点曲线,采用指数函数对实测关系曲线进行回归计算,得回归方程如下:
测线AB:u=5.471e-1.956235/t;相关系数R2=0.998471。
测线AC:u=6.654e-1.963278/t;相关系数R2=0.875472。
测线BC:u=7.841e-1.912853/t;相关系数R2=0.984552。
(△h):u=7.542e-2.053331/t;相关系数R2=0.887535。
由回归方程推求最终位移量:
由测线AB回归曲线:u=5.471e-1.956235/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5.47mm。
由测线AC回归曲线u=6.654e-1.963278/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6.65mm。
由测线BC回归曲线:u=7.841e-1.912853/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7.84mm。
由(△h)回归曲线:u=7.542e-2.053331/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7.54mm。
4.1.3 1-7#支洞控制段S14+810观测断面
根据实测收敛数据,经过计算绘制三测线AB、AC、BC及洞室顶拱(△h)收敛变形位移时态散点曲线,采用指数函数对实测关系曲线进行回归计算,得回归方程如下:
测线AB:u=5.684e-1.956235/t;相关系数R2=0.895784。
测线AC:u=5.724e-1.963278/t;相关系数R2=0.887416。
测线BC:u=6.882e-1.912853/t;相关系数R2=0.985487。
(△h):u=7.584e-2.053331/t;相关系数R2=0.995452。
由回归方程推求最终位移量:
由测线AB回归曲线:u=5.684e-1.956235/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5.68mm。
由测线AC回归曲线 u=5.724e-1.963278/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5.72mm。
由测线BC回归曲线:u=6.882e-1.912853/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6.88mm。
由(△h)回归曲线:u=7.584e-2.053331/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7.58mm。
4.1.4 1-7#支洞控制段S14+830观测断面
根据实测收敛数据,经过计算绘制三测线AB、AC、BC及洞室顶拱(△h)收敛变形位移时态散点曲线,采用指数函数对实测关系曲线进行回归计算,得回归方程如下:
测线AB:u=7.682e-1.956456/t;相关系数R2=0.86842。
测线AC:u=6.885e-1.964439/t;相关系数R2=0.98145。
测线BC:u=5.687e-1.913651/t;相关系数R2=0.87596。
(△h):u=7.254e-2.053367/t;相关系数R2=0.854699。
由回归方程推求最终位移量:
由测线AB回归曲线:u=7.682e-1.956456/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7.68mm。
由测线AC回归曲线:u=6.885e-1.964439/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6.88mm。
由测线BC回归曲线:u=5.687e-1.913651/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5.68mm。
由(△h)回归曲线:u=7.254e-2.053367/t;取t=∞天,得最终位移值u=7.25mm。
4.2量测成果分析与应用
4.2.1围岩稳定和支护结构安全状态分析:
1-5#支洞控制段S13+300观测断面:变形速率平稳基本完全稳定。
1-5#支洞控制段S13+315观测断面:变形速率平稳基本完全稳定。
1-7#支洞控制段S14+810观测断面:变形速率平稳基本完全稳定。
1-7#支洞控制段S14+830观测断面:变形速率平稳基本完全稳定。
4.2.2 周边位移相对值分析
根据量测细则要求,Ⅴ围岩周边位移相对值要小于0.6%,Ⅳ围岩周边位移相对值要小于0.4%。由此对下列各断面的量测周边位移相对值进行分析如下:
1-5#支洞控制段S13+300观测断面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
L取三测线AB、AC、BC之间的实测距离。LAB=3384mm、LAC=3384mm、LBC=4498mm;
AB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583%
A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99%
B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67%
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满足要求。
1-5#支洞控制段S13+315观测断面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
L取三测线AB、AC、BC之间的实测距离。LAB=3388mm、LAC=3385m、LBC=4479mm;
AB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61%
A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96%
B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75%
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满足要求。
1-7#支洞控制段S14+810观测断面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
L取三测线AB、AC、BC之间的实测距离。LAB=3379mm、LAC=3389mm、LBC=4482mm;
AB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68%
A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68%
B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54%
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满足要求。
1-7#支洞控制段S14+830观测断面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
L取三测线AB、AC、BC之间的实测距离。LAB=3412mm、LAC=3385mm、LBC=4474mm;
AB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98%
A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89%
BC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为: =0.127%
各测线实测位移相对值满足要求。
4.2.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计算,跨河段断面围岩收敛变形稳定。观测断面处的位移相对值均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五、采取其它措施及实施情况
1、短期地质预报
项目部配置两名专业地质人员进行地质素描跟踪,根据掌子面岩石开挖情况、地下水等情况及时将信息反馈于前方管理人员,对于可能遇到的破碎地带提前做出判断,制定相对应的处理措施,避免塌方事故的发生。
2、超前探水孔
由于施工现场洞顶及基岩厚度较薄,地表河水与地下水可能形成直接水利联系,为了避免突发涌水,采用进行超前探水孔施工,超前探孔分别布置在掌子面两侧拱肩上部,孔径为42mm,水平钻孔深度为30m左右,按照预留2倍洞径的搭接长度,进行下一循环超前探水孔施工,为了避免地下水对开挖施工造成影响,对地下水丰富地段加设集水坑设置,增加水泵等措施,保证掌子面开挖正常施工。
3、超前预注浆
隧洞围岩松散破碎及地下水丰富地段,结合超前探水孔情况,经五方同意后进行超前预注浆施工。采取超前钻孔灌浆30m,爆破开挖25m的施工方式,不仅改善隧洞周围岩层,提高岩层的自稳能力,同时也达到阻水的效果。
六、主要成果
1、通过TSP超前地质预报检测,提前了解隧洞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岩带、破碎带、断层、含水岩层等)和位置及规模,由此进行隧道指导性施工。
2、通过弹性波测试,对已开挖洞段围岩变形进行掌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通过爆破振动试验,确定爆破参数;根据爆破设计参数及爆破监测的值进行质点振动速度计算,得出施工过程中围岩破坏标准,减少围岩破坏,避免渗水加剧;
4、短期地质预报随时跟进掌子面围岩情况进行描述,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施工安全。
5、超前探水孔施工有效解决了前方地下水发育情况,采用超前预注浆施工,有效减少了地下水发育情况,加固隧洞周围岩层,提高岩层的自稳能力,避免因突发涌水而造成损害。
七、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
通过跨河段的施工技术研究、施工安全管控,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出现因地质原因或施工处理不当出现较大塌方、甚至冒顶等严重威胁洞内施工人员、设备等情况的发生,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争取施工进度最大化,节约施工工期,获取跨河施工相关施工经验及管理经验。
作者简介:
李佳(1976-),女,四川眉山人,汉族,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李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围岩论文; 位移论文; 河段论文; 断面论文; 曲线论文; 隧洞论文; 超前论文; 《建筑模拟》2019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