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基本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建设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本判断:一是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如贡献率、实证模型等),研究范围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但总体上说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要注意可操作性;二是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仍处在“移植组装”的初始阶段,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看发展很不平衡,没有引起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探索和利用;三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企业文化,其底蕴首先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兼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是一元与多元相兼容且丰富多彩。虽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十分明显,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所构成的企业文化各有特色,并总是处于流变的动态过程之中。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能本主义”,无不强调人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更加关注人的个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将呈国际化、本土化、多元化、人性化。
几点看法:
第一,从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已经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上海宝钢大力推行CS战略,已经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用户满意文化”,并提升为“精品文化”;中国一汽培育了“一切为了用户、为生存学习、我为一汽奉献汗水和智慧”(简称“三为”)和“学习、抗争、自强”的企业文化;中石化集团公司根据境外上市后在市场上新的定位、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对原有的企业文化进行了修订,在“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基础上又提出了“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扩展市场、增加回报”的经营战略、“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经营宗旨、“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的经营机制、“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和“永不满足、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
第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培育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要注意培育和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企业实际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和品牌文化,大力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职工队伍形象,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要以开放、兼容、高效的学习精神,主动吸纳外国优秀的企业文化,把它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而不能“全盘西化、食而不化”。只有坚持创新、超越自我、改造自己、追求卓越才是企业文化力的源泉。正如美国通用电气CEO韦尔奇所说:“不把新技术看成呼吸一样重要加以学习,那就是最后一次呼吸”。“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第四,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关键在于企业领导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的核心,但企业家精神不能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或等同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也不能孤立地进行,更不能把它们作为“装饰品”或庸俗化,而应该自觉地利用和挖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和优势来推动企业建设,同时使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一条渗透企业经营管理中去的途径和载体。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工作内容与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2000年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地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