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一达1, 刘学录2**, 范亚红3, 刘永康1
(1.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 甘肃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摘要: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更全面、深入地探究土地利用多功能驱动机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1)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空间特征显著,呈现空间集聚状态。土地利用总功能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各功能总体为“点—片”结构特征。(2)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表明:除了经济功能,其余功能均表现为较大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自相关莫兰指数和LISA图显示HH区和LL区整体为对称分布。(3)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和土地利用总功能均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因素分布与甘肃省复杂地貌形态密切相关,而社会经济因素分布与人类要素投入偏好密切相关。【结论】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要素投入数量分布,甘肃省各市州应充分识别不同要素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作用强度,因地制宜地加大要素投入,从而有效率地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差异;影响因素
随着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从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关注转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及可持续性研究[1]。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即不同土地类型开发利用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功能状态,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福祉[2]。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建设用地日益紧张,耕地不断减少,生态用地不断被压缩,土地利用矛盾日趋激烈,土地供给短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土地多功能利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之道。
就见古松后走出一个紫衫女子,身材纤纤,步履轻盈,肤光胜雪,眉目如画。乔十二郎一见,瞬间眼泪就流下:“表姐!罗香!是你?”
21世纪以来,多功能性理念伴随着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在林业、景观、生态、公共产品和就业等多领域得到深入研究[3]。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更强调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有机性[4]和人类福祉变化,可为土地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新方向[1]。国外学者GROOT[5]对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类和计量,研究了土地冲突问题;HELMING等[6]分析了欧洲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驱动下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变化。国内学者甄霖等[7]构建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分析的概念框架,并以此界定剖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陈睿山等[8]在分析土地功能内涵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关系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多功能性的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步骤;全排列多边形指示指标法、灰色关联投影法等方法也被引入探究不同区域尺度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9-11];杜国明等[12]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等研究了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因素;孙丕苓等[13]运用空间滞后和误差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但是,由于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仍处于开始阶段,仍存在不足: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特征分析仍以描述性总结为主,欠缺对空间关联特征的探究性分析。同时针对造成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空间分异背后的驱动机理研究较少,尤其忽略空间效应对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的影响,缺少影响因素空间可视化的表达。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西走向超过1 600 km。甘肃省各地环境迥异,地形差别大。同时,交通区位条件、开发政策、产业结构分布、区域经济发展等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甘肃省各地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土地利用多功能必然产生空间差异性。因此,本研究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分析甘肃省14个地市州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以此可视化表达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和其驱动因素空间变化,为土地可持续性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全省面积45.37万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72%。全省总人口为2 763.65万,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2015年,甘肃省GDP达6 790.32亿元,然而各市州GDP差距比较大,最高为兰州市2 095.9亿元,最低为甘南自治州12.7亿元。
甘肃省由于其地形狭长,东南到西北走向跨度大,导致其各市州气候差别大,从南向北涵盖了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同时,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750 mm之间,且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向西北形成湿润、干旱等4个类型区。另外,省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相对高度差比较大,其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河谷、盆地、丘陵、沙漠和平原等。
1.2 数据来源
研究涉及大部分数据直接来自2016年《甘肃发展年鉴》,例如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废水排放强度和水资源总量数据来自《甘肃省水资源公报》。另外,粮食单产、经济密度等数据通过计算得到。
1.3 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多功能是土地系统和特定景观尺度的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了人类居住、就业、文化和生产等需求,也涵盖了生物物
理、化学过程和生态效应等[14]。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和土地利用情况,将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包括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交通三大功能;社会功能包括社会保障、就业、居住家园和文化休闲四大功能;生态功能包括资源供给、环境净化和生态维持三大功能。由于目前土地利用各功能和指标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依据综合性、地域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充分考虑能直接反映人类福祉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
1.4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测度
综上可知,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空间效应的影响,对各地土地利用总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自然因素的回归系数(0.162 800~0.162 924)比社会经济因素的回归系数(0.485 062~0.485 267)小,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总功能影响更大,并且一定时期内自然因素具有稳定性,因此土地利用总功能水平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类主观要素投入决定土地利用总功能水平。
表 1 土地利用多功能指标体系
Tab. 1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land use functions
本文参考以往研究,将土地利用总功能和子功能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水平4个等级。
土地经济功能高水平的是兰州市(0.227)、嘉峪关市(0.181),形成独立的“点”。较高水平(>0.074~0.124)的集中于张掖市、金昌市;中等水平(>0.042~0.074)的包括酒泉市、武威市、白银市、平凉市等;低水平(0.023~0.042)的分布于定西市、陇南市、甘南州,构成经济功能的“片”。土地社会功能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高水平的是嘉峪关市(0.439),形成独立的“点”。较高水平 (>0.143~0.339)的分布于西北部城市和兰州市;中等水平(>0.054~0.143)的集中于中部地区;低水平(0.043~0.054)的位于南部地区,构成社会功能的“片”。生态功能与其他功能呈相反趋势,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高水平的是平凉市 (0.132);较高水平 (>0.077~0.115)的分布于南部地区;中等水平(>0.049~0.077)的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低水平(0.018~0.049)的包括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构成生态功能的“片”。
1.5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
GWR模型的权重是观测点a 到其他观测位置距离的函数,本研究采用高斯核函数确定权重,公式如下:
西雅图通过收集并分析从市区建筑物管理系统中得来的众多数据集,通过预测分析,找出哪里可以减少能源使用,或者根本不需要使用能源。项目的目标是将该地区的电力消耗减少25%。
空间自相关是用来测验具备一定规律性的变量由于不同地理位置而产生的相关性大小,包括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变量值在整个评价单元的总体空间特征表达,分析属性值在空间上关联或聚集程度[15]。常用全局莫兰指数来衡量,公式如下:
2.3.1 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空间分布
然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前提是空间具有同质性,不能准确反映相关性较大的评价单元空间位置[16]。因此,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来度量某一单元与周边单元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常用局部莫兰指数来测度,并用LISA聚集图显示。公式如下所示,式中参数含义同上。
1.5.2 地理加权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是将评价单元的地理信息考虑到回归参数中,利用邻近观测值的数据进行局部回归估计,其回归参数因不同地理位置而变化[17]。其模型为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内经济衰落和侵华日军对粮食的疯狂抢掠,各解放区和根据地军民与日寇英勇斗争,在沿用过去的借谷证外,又发行了一些更加灵活的票证,如1944年“浙东敌后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食米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行的兑米票”。
式中,y 是被解释变量向量;X ik 是解释变量矩阵; β k (ui ,vi ) 代表变量 k 在回归点i 的回归系数;(ui ,vi )代表第i 个观察点的空间位置; β是 n ×I 维向量,它服从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
4.3 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将更加精准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提出“依托专业康复机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内容”;《“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依托专业康复机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这不仅反映了康复医学在小康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康复医学是残疾人社区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30年社区康复实践经验的积累[11]。
1.5.1 空间自相关
由图1可知:2015年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土地利用各功能总体为“点—片”结构特征。土地利用总功能水平(0.163~0.536)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总功能高水平的是嘉峪关市(0.536)和兰州市(0.517),形成独立的“点”。土地利用总功能较高水平(>0.283~0.418)的集中分布于甘肃省西北部,包括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中等水平(>0.221~0.283)的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包括武威市、白银市、庆阳市、平凉市等;低水平(0.163~0.221)的分布于南部地区,包括定西市、陇南市、甘南州,构成总功能不同水平的“片”。
and the output signal vector in Eq.(1)can be approximately rewritten as
1.5.3 影响因素选取
2015年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必然具有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可更全面深入剖析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驱动机制,为因地制宜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的因素包括人类利用和自然资源因素等,其中人类利用因素分为社会经济和政策两方面。自然资源因素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驱动因素,它不会直接引起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是引起土地多功能利用比较有活力的因素,其会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向变化,最终表现为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变化[18]。政策因素是直接、强制地影响土地利用,有效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变化。从属性来看,在一定时期内,引起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的自然因素具有稳定性,而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具有变动性[19]。然而政策因素并不适合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选择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来作为土地利用多功能主要驱动因素。参考以往研究和甘肃省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容差(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的多重共线性诊断,剔除VIF值大于10的因素,最终选择森林覆盖率和土地垦殖率作为自然影响因素,人均粮食拥有量、人均GDP、人均道路面积等7个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表 2)。
表 2 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
Tab. 2 Multi-functional factors of land use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分布特征
式中,d ij 是回归点i 与数据j 的欧式距离,b 为带宽,其大小直接影响GWR模型的空间变量。带宽的选择通过交叉验证方法实现,依据最优带宽确定准则,同时考虑到本研究样本数量相对较小的特点,采用AICc法确定带宽。
图 1 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图
Fig. 1 Multifunct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次日黄昏,男子回来,神情憔悴。她什么也没说,在厨房里给孩子们做饭。吃完饭收拾餐桌和厨房。让他们洗澡。讲故事唱歌哄他们入睡。忙完一切。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客厅沙发上打开电视体育频道。她走进卧室,看见他躺在床上,空气中都是酒精的气味。他喝了烈酒,但还没有喝醉,也许只是想感觉舒服一些。
2.2 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分析
由计算可知:2015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总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莫兰指数分别为0.305 8、0.443 4和0.462 8,并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土地利用总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在甘肃省区域分布有较大的空间正相关性,即14个市州的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布并非随机性,而为空间集聚状态,功能值高的趋向于和功能值高的相邻,功能值低的趋向于和功能值低的相邻,而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点—片”结构也验证了空间集聚性。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莫兰指数为-0.009 6,表现为极弱的负相关,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土地经济功能为空间离散状态。
从图3可知:八五○农场地下水从1997—2006年地下水位下降1.470 m,平均年下降0.134 m。随着水田面积的增加,单井下降的速率没有明显变化。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利用Moran散点图生成LISA聚集图(图2),可知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格局,主要为3种类型:高高(HH)区,即自身功能水平和周围功能水平均比较高,空间差异小;低低(LL)区,即自身功能水平和周围功能水平均比较低,空间差异小;低高(LH)区,即自身功能水平低,而周围功能水平高,空间差异大。土地利用总功能HH区主要分布于张掖市,LL区分布于陇南市和甘南州。经济功能只有LL区,为天水市、陇南市和甘南州。社会功能HH区包括酒泉市、张掖市,LL区分布于天水市、甘南州和陇南市。生态功能HH区为张掖市,LL区为定西市、天水市和陇南市,同时生态功能出现了LH区,为庆阳市。
图 2 土地利用多功能LISA图
Fig. 2 LISA plots of land use plots
2.3 影响因素分析
式中,n 为 评价单元的数目; X i 和X j 为观测值;X 为平均值。W ij 为研究对象i 与j 之间的空间连接矩阵。莫兰指数值介于-1与1之间,I >0表示空间正相关,而I <0表示空间负相关;I =0则表示随机分布,且I 值越大表示相关性越大。
由图3可知:甘肃省自然因素回归系数为正值,即与土地利用总功能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因素回归系数由西北向东南部逐渐递增,并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回归系数最大的区域(>0.162 904~0.162 924)包括陇南市、天水市等,而最小的区域(0.162 800~0.162 817)包括嘉峪关市和酒泉市。说明与陕西、四川接壤的甘肃省东南部土地利用总功能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西北部更大。自然因素回归系数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和甘肃省复杂地貌形态密切相关,甘肃省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总体分为六大地形区域,河西走廊北带、祁连山地、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其植被覆盖、水土条件、气候条件等迥然不同,森林覆盖率和土地垦殖率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总功能的影响逐渐增大。
由图3还可知:甘肃省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利用总功能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自然因素回归系数相反,由西北向东南部逐渐递减,并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回归系数最大的区域(>0.485 165~0.485 267)位于西北部,包括酒泉市、嘉峪关市等,而系数最小的区域(>0.485 062~0.485 083)位于东南部,包括陇南市、天水市等。甘肃省西北部所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比东南部更大。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取决于人类主观投入,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回归系数和自然因素空间分布截然相反的趋势与人类对区域土地要素投入偏好密切相关。甘肃省西北部多是以钢铁、石油为主的工业城市,经济基础好,带动城市道路修建,企业数量多,促进就业;而东南部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支撑,经济落后,吸引社会经济要素的投入难度稍大。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测度,具体步骤为:(1)数据标准化。选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2)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首先对标准化数据计算指标信息熵ej ,然后利用得到的信息熵值求取各指标权重w j ;(3)功能值计算。各目标层和准则层功能值通过线性加权综合计算。
2.3.2 影响因素数量投入分析
由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空间分布可知:土地利用总功能在一定时期内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然而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因素回归系数(0.485 062~0.485 267)差异较小,因此土地利用总功能水平空间分布更多取决于要素投入的数量。通过各地影响因素标准化值相加可得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投入数量,由图4可知:甘肃省土地利用总功能影响要素投入水平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社会经济要素投入从嘉峪关市、酒泉市向平凉市、天水市逐渐减少,而自然因素投入呈现相反趋势。综合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空间分布可知: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布主要由社会经济因素投入水平分布决定。
图 3 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图
Fig. 3 Multi-functional factors of land us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chart
图 4 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投入
Fig. 4 Multi-functional factors of land use inputs
3 讨论
土地利用多功能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类行为和自然条件相互作用于土地利用效果的累积表现,不同地域自然资源、人类发展程度、利用手段等差异必然带来其空间分异性。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2015年甘肃省14个市州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全局自相关指数显示为明显的空间集聚。这与王枫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地理学第一定律表明相近空间单元信息具有相似性,而相近市州自然资源禀赋、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等具有的相似性使土地利用多功能表现出空间集聚性。但是以往研究对空间特征的分析更多是基于各评价单元土地利用多功能数值的描述性总结,而本研究利用全局、局部自相关指数直观显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关联特征,从而更科学地衡量其空间差异性。
其次,土地利用多功能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影响更大。这与杜国明等[12]和贾科利等[20]的研究结果相似,社会经济因素作为影响土地利用的直接因素,能快速引起土地利用规模和强度的变化,因此,短期社会需求下的土地利用行为更能引起土地利用多功能强度及方向的变化。本研究从空间角度遴选影响因子,充分考虑空间效应,并将其可视化表达,从而突破以往研究难以显示影响因素空间差异的局限。同时,本研究从因素投入水平和回归系数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布更多取决于各地因素投入水平,改变了以往研究只关注因素回归系数的短板,从而更全面、深入挖掘了土地利用多功能的驱动机理。
本文提出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但要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除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外,还应该注意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并最终使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是祁连山东端林区建群树种,分布面积132806.8hm2,占林区乔木的69.67%,对维护林区及周边林区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森林可燃物、气象条件和火源是森林火灾“三大要素”,在有火源的条件下,森林可燃物能否燃烧、燃烧速度快慢是当地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研究气象因子与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青海云杉林火险等级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气象因子与青海云杉林火险等级之间的规律,可为有效防范森林火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科学预防森林火灾,保护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和整个祁连山林区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不同地区的自然背景、发展阶段、潜力空间等区域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各地应采取差异化措施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河西地区经济和社会功能普遍较高,应立足于现有社会经济基础,提高土地的生态、环境效应,改善自然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陇中、陇南、甘南等地区自然基础好,其生态功能较高,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等不完善,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发展新产业,缩小与西北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此外,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政策因素难以定量化,本研究未对政策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土地利用多功能具有时间差异性,从时空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多功能变化更能反映土地多功能利用情况。因此,如何更全面的选取驱动因素及从时空角度来分析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4 结论
(1)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空间特征显著,呈现空间集聚状态。土地利用各功能总体均为“点—片”结构特征,土地利用总功能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表明:除经济功能外,其余功能均表现为较大空间正相关性。局部自相关莫兰指数和LISA图显示: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HH区和LL区整体为对称分布。
(2)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空间集聚性。GWR模型结果显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均与土地利用总功能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因素分布与甘肃省复杂的地貌形态密切相关,而社会经济因素分布与人类要素投入偏好密切相关。
(3)甘肃省土地利用总功能水平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要素投入的数量,甘肃省各市州应充分认识影响本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不同要素,识别不同要素对土地利用总功能的作用强度,因地制宜地加大各要素投入,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1.3 银纳米粒子溶液的合成 将100 mL超纯水配制的0.01% AgNO3溶液装入锥形瓶中,加入磁力搅拌子,置于恒温电磁搅拌器上加热,沸腾持续2 min后迅速加入2.5 mL质量分数为1%的柠檬酸三钠溶液,继续搅拌加热至溶液变为淡黄色,生成银纳米粒子,继续加热10 min后停止加热,搅拌使其冷却至室温,放置在4 ℃环境中贮存备用。
[ 参考文献 ]
[1]刘超, 许月卿, 孙丕苓, 等.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 1087. doi: 10.18306/dlkxjz.2016.09.004.
[2]PARACCHINI M L, PACINI C, JONES M, et al. An aggregation framework to link indicators associated with multifunctional land use to the stakeholder evaluation of policy option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1, 11(1): 71.doi: 10.1016/j.ecolind.2009.04.006.
[3]HEMLMING K, DILLY K, BACH H, et al. Exante impact assessment of policies affecting land use, part A:analytical framework[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1,16(1): 27. doi: 10.5751/es-03839-160127.
[4]黄安, 许月卿, 郝晋珉, 等.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土地科学, 2017, 31(4): 88. doi: 10.11994/zgtrlkx.20170315.133056.
[5]GROOT R D. Function-analysis and valuation as a tool to assess land use conflicts i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06, 75(3): 175.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05.02.016.
[6]HELMING K, DIEHL K, KUHLMAN T, et al. Exante impact assessment of policies affecting land use, part B: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1, 16(1): 637. doi: 10.5751/es-03840-160129.
[7]甄霖, 曹淑艳, 魏云洁, 等. 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 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J]. 资源科学, 2009, 31(4): 544. doi: 10.3321/j.issn:1007-7588.2009.04.003.
[8]陈睿山, 蔡运龙, 严祥, 等. 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1): 8. doi: 10.13708/j.cnki.cn11-2640.2011.01.004.
[9]张路路, 郑新奇, 原智远, 等.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唐山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16, 30(6): 23. doi: 10.11994/zgtdkx.20160714.15 1928.
[10]张路路, 郑新奇, 蔡玉梅, 等.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湖南省土地多功能性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2016, 23(5): 298. doi: 10.13869/j.cnki.rswc.2016.05.0 39.
[11]王枫, 董玉祥.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广州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0): 1698. doi: 10.11849/zrzyxb.2015.10.009.
[12]杜国明, 孙晓兵, 王介勇.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2): 232.doi: 10.18306/dlkxjz.2016.02.010.
[13]孙丕苓, 许月卿, 王数.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0(4): 277.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17.15.036.
[14]李广东, 方创琳.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1): 49.
[15]李慧, 王云鹏, 李岩, 等.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自相关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12): 1879. doi: 10.3969/j.issn.1674-5906.2011.12.017.
[16]倪广亚, 刘学录. 基于能值分析的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分异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3(2): 149. doi: 10.13207/j.cnki.jnwafu.2015.02.019.
[17]杨丽霞, 杨桂山, 姚士谋, 等. 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 经济地理,2012, 32(6): 120. doi: 10.15957/j.cnki.jjdl.2012.06.020.
[18]赖慧芳, 陈凤桂. 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研究[J]. 热带地理, 2008(5): 455. doi: 10.3969/j.issn.1001-5221.2008.05.013.
[19]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等.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1): 28.
[20]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J]. 资源科学, 2008(7): 1053. doi: 10.3321/j.issn:1007-7588.2008.07.014.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ty in Gansu Province
ZHANG Yida1,LIU Xuelu2,FAN Yahong3,LIU Yongkang1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3. College of Urban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 [Purpose ]The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and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can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explore the multi-functional driving mechanism of land use. [Method]We us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Results](1)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ty in Gansu Province are significant, show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land use present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gh in the northwest and low in the southeast, and the over-all functions of the l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oint-piece” structure. (2) The global autocorrelation Moran index shows that in addition to economic function, all other functions show a large spatial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local autocorrelation Moran index and LISA maps show that the HH and LL regions are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as a whole. (3)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obvious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and the total land use fun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fact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lex topography of Gansu Province,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ference of human factors.[Conclusion ]The multifunctional level of land use in Gansu Province mainly depend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puts, Gansu Province should fully identify the strengths of different factors for the versatility of land use, increase the input of factor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versatility of land use.
Keywords: multi-functional land use; spatial difference;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 : F 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0X (2019) 03-0544-0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3007
收稿日期: 2018-03-07 修回日期:2018-05-31 网络出版时间:2019-01-25
*基金项目: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SAN-ZL-2015-045)。
作者简介: 张一达(1992—),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可持续研究。E-mail:1468669764@qq.com
**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刘学录(1966—),男,甘肃天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管理和景观生态学研究。E-mail:liuxl@gsau.edu.cn
网络出版地址: http://dx.doi.org/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3007
责任编辑:何謦成
标签:土地利用多功能论文; 空间差异论文; 影响因素论文;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论文;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论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