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档案馆自动化设计概述论文

气象档案馆自动化设计概述论文

气象档案馆自动化设计概述

刘晓源,王双滨,王 磊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气象局,黑龙江哈尔滨 150100)

[摘 要] 作为基层的气象部门,在档案的管理保存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为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与时俱进的提出自动化管理理念,利用智能的信息化识别技术,通过合理的自动化设计,实现了对库存档案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进而为未来的数字化管理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气象;档案馆;自动化

1 引言

气象档案是气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记录簿、表格、影像、光盘等各种文件,是气象业务的珍贵凭证。每个局站的文件数目都很多,整个黑龙江省气象档案馆库存的气象专业档案更是有3 万余卷,对气候变迁、气象业务沿革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因此,为促进气象档案业务向数据化时代迈进,提升自动化管理能力是关键的一环。

拍照很容易,但是用照片讲故事就没那么容易了。从自己的内心探寻,是创造视觉叙事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什么能让你振奋?你的世界中什么是重要的?

本次自动化设计,主旨在于提高库存档案的调度管理能力,利用射频信息识别技术、声光温湿传感技术以及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全面升级档案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从而为气象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2 设计简介

2.1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上,在保证档案库房的基本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档案的编目管理、借阅管理、服务管理等几个方面。其中,尤其在编目管理上融入大数据管理理念,针对档案信息的检索、统计、要素查询、保管路径、载体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规划和处理。相应的为配合自动化管理,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软件层最终划分出7 个管理类,包括:档案目录、档案库房模型、操作制度、服务流程、汇交流程、维护指南、帮助文档等。七项管理模块通过协同运作,配合智能的数据库调度技术,可以极大的提升全省气象档案馆的资源调配能力,从而在大数据共享渠道层面拓宽领域、提升共享效率。

在软件后台的数据库层面,本次设计性针对库存档案的特点及管理系统需求进行了有针对的数据实体设计,将数据实体划分为案卷类、检索类、环境类、运维类、用户类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将案卷类的全宗卷信息与检索类的数字化信息相对应,进一步强化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开放式的数据采集通道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的人工管理、手工登记、手写式数据录入等工作方式得以转变,档案管理员只需通过手持设备进行扫描即可对数据库中的档案信息进行读取,并通过后台自动转为记录信息登记备案,简化了大量手工操作,并有效规避了管理漏洞,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动态采集与管理,大大提升了灵活度,丰富了管理方式,规避了管理风险。

2.2 硬件设计

此外,硬件方面还加设了温湿度感应、火灾水浸感应等高精度传感器,配合声光报警系统,以不同颜色和强度的警报进行区别式环境监控,基本实现了库房环境的自动化预警。

硬件设计方面,引入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开放式通道技术,并结合手持式阅读机、声光报警器、电子标签等组成一个封闭的硬件环境。使用过程中,开放式通道可以自动监控读取库房内档案的电子标签信息,从而对档案的出入库及使用调度情况进行自动跟踪与记录,该设备配合声光报警器在档案管理员的配合操作下,可以极大的提升档案资源和气象数据的管理水平。

3 设计分析

二是竞争性民主选举体现了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原则。“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竞争性民主选举把优秀人才的选拔权交给人民,有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3.1 动态数据采集

通常当气温降至-10℃时,24 h内开机 2~3 次,每次 1~1.5 h;气温降至-15℃时,24 h内开机 3~4次, 每次1.5~2小时;气温降至-23℃时,24 h内开机4~5次,每次2 h左右。随着气温下降,开机次数、开机时间也随之增加、延长。根据本地区气温变化情况,通过长期摸索,即可全面掌握在不同气温下开机次数、开机时间。

本次自动化设计顺应了信息网络技术向档案管理层面的延伸,使档案馆由传统的服务管理方式向大数据时代迈出了第一步,通过测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项优势:

3.2 融入大数据理念

通过电子数据标签技术,将大数据的管理理念融入档案管理思维中。这项技术的优势将在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充实,崭露头角,其信息容量大、使用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优势,将随着数据气象档案馆建设进程的推进而显现出越发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将各类食材切成大小均匀的丁状。待炒锅中油热,先将腊肉、腊肠入锅,炒出油脂和香味,再放入生抽、蚝油和其他食材一同炒熟。等到米饭沸腾的时候,就把炒熟的什锦丁儿倒入电饭锅中,和米粒拌匀,继续煮饭。如果选用的腊味偏瘦,油脂较少,可以再滴几滴油,使米饭更加饱满莹润。米饭煮好之后,在电饭煲中焖上十几分钟,就可以开锅了。

3.3 高安全性

一方面,从软件的角度,标签识别技术与动态信息采集技术的结合,使档案管理具备了高识别的独一性特征,配合数据库后台的多重识别技术,使软件信息安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硬件角度,多重传感装置配合多重预警装置也在物理环境监控和预警上提升了安全性。

3.4 流程化管理

本次自动化设计成型后,将档案管理制度与流程,固化于实际业务中,缩小了人工操作的风险范围,规范了各项标准,从而使档案馆业务的流程化更加清晰明确。

4 小结

气象档案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唯一性和原始性充分的显示出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伴随着气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加深,气象档案馆由传统档案馆向智慧档案馆转型的需求也日益彰显。本次气象档案馆自动化建设,成功的解决了旧有管理方式中耗时、繁冗、低效、滞后等多重问题,为长期发展气象档案事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子.探讨大数据环境下气象档案管理问题[J].兰台内外,2019,244(07):11-12.

[2]王秋文,杨永杰.气象档案管理系统一体化的设计与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4):56-57.

[3]张晓北.浅谈气象档案科学应用价值[J].现代农业,2018,508(10):111-112.

[4]张华.浅谈气象档案发展与虚拟档案馆建设[J].现代农业,2018,505(07):106-108.

[5]刘霄,王凌,李宏.大数据环境下气象档案管理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323(05):194-195.

[6]欧阳彩虹,马丽云,陈昱宇,朱臻.基层台站气象档案管理的经验[J].广东气象,2013,164(01):64-67.

中图分类号: G270.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708(2019)11-104-02

标签:;  ;  ;  ;  

气象档案馆自动化设计概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