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素质 新期望*——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15年调查综合报告(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中国企业家论文,队伍论文,素质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共同发起组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成立的调查机构。自1993年成立以来,得到了40多个部委和机构①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企业界的积极响应和理论学术界专家的参与和帮助,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遵循“长期、客观、高效、无偿”的工作原则,坚持进行每年一度的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②,及时、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和把握我国企业家队伍的变化情况和成长发展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数据,为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15年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对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看法,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围绕企业家成长与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追踪调查,涉及了企业家行为特征、素质与能力状况,企业家队伍职业化、制度化与市场化,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家与企业信用,企业家价值观,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企业家个人学习、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企业家与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历年调查主题见附录一)。
在调查工作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广泛听取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的意见,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科学抽取调查样本,并在调查前组织进行关于问卷的座谈会和试调查,确保了调查的科学性。在样本选取方面,以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为调查总体,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按照企业的行业、规模分布进行分层等比例随机抽样,15年来,回收问卷数量介于2400~5600份之间,有效回收率介于28%~38%之间。调查问卷大多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填答,保证了回收问卷的质量。
15年的跟踪调查以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企业发展为主线,兼顾当年的热点问题。总结15年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创新与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群体普遍认同的事业追求,也是时代赋予中国企业家的新使命。在15年的调查中,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不断跟踪的议题,而且,“企业创新”、“企业学习和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分别是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年度调查的重点,2007年,又对创新和社会责任及相关主题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就企业和谐发展进行了深度调查。
本报告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主要背景,以15年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揭示企业家群体对于创新和社会责任认识的变化过程,了解了中国企业在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问题,阐释企业创新的新任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及由此产生的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反映企业家对营造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新环境的期望。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历年调查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企业家所在企业的总体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比重显著增加,1993年及以后成立的企业比重增长较快,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企业家群体的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经营者的教育程度与专业知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企业家职业身份获取方式的市场化程度明显增加;调查发现,15年来企业家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积极肯定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企业家队伍对促进改革发展与市场化进程的作用,调查同时发现,企业经营者为促进企业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
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企业家队伍在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企业家群体也逐步意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新使命。一方面,企业家需要增强创新动力,带领企业跨入创新的新阶段,通过更高水平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辟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企业家应该带领企业迈上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台阶,通过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树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调查发现,中国企业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创新大都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思路和明确的创新方向,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与创新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创新人才与创新资金的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企业家领导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素质要求:要设计创新的路线图、构建创新的价值链、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源,要求企业家应该具备更高的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同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诚信守法和保护环境方面尤其需要改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的落实企业在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对企业家在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环保意识和经营理念、精神境界和团队领导力、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提出更高期望。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跨入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新阶段,不仅需要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升素质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企业家们期望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也期望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承认企业家的价值,有效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家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0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人员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时代赋予了企业家新的使命,对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期望企业家在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和谐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一、企业家的新使命:创新与社会责任
(一)企业家群体构成的新变化
30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人员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10年总报告③,从市场化、制度化和职业化3个方面,总结了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轨迹。本报告重点关注企业家群体构成方面的新变化。对比分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5年的调查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企业家群体在构成等方面的明显变化。
1.教育程度与专业知识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的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7年④大专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占80%,比1993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数显著增加。其中经济类专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5.4%增加到2007年的32.5%,管理类专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15.4%增加到 2007年的47.6%,而理工类专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38.1%减少到2007年的23.7%,改变了原来理工科背景比重高的情况。此外,2003年的调查显示,75.8%的企业经营者有出国考察经历,比2000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从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收入情况看,1993年仅有2.7%的被调查者的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而到2007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比重已经达到57.8%。随着收入的增加,企业经营者的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15年来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地位的满意程度上升了23.2个百分点(见表2)。
此外,73%的企业经营者在本企业持有股份,其中26.3%的企业经营者持股比重达到51%~99%。不同规模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经营者的持股情况差异明显(见表3)。
3.企业家职业身份的获取方式显著改变
1993年85.8%的企业经营者的任职方式是“主管部门任命”,仅有3.8%是“董事会任命”。到2007年,已有42.9%的企业经营者由董事会任命,由主管部门任命的仅占18%,下降了67.8个百分点。此外,2007年有31.5%的企业经营者是“自己创业”,比2000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反映了企业经营者来源的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明显进步。
4.所在企业的构成与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1)企业所有制的总体构成发生显著变化。1993年的调查样本中,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占75%,到2007年这一比重下降到了11.4%,减少了63.6个百分点。2007年有限责任公司占46.8%,比1999年提高了29.8个百分点。总的来说,来源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来源于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比重显著增加。
(2)中小型企业比重明显上升。从调查样本的规模变化来看,2007年中小企业的比重为88.6%,比1993年提高了25.6个百分点。
(3)1993年及以后成立的企业比重明显上升。从企业成立时间看,1998年的调查显示,37%的企业成立于1978年及以前,33.7%成立于1979-1992年,29.3%成立于1993年及以后。2007年的调查则显示,成立于1978年及以前和1979-1992年的企业比重分别下降到17.9%和20.1%,而成立于1993年及以后的企业比重上升到62%。
(4)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明显好转。1996年的调查显示,24.5%的企业“停产”或“半停产”,75.5%的企业“正常运作”或“超负荷生产”。而到2007年仅有7.8%的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正常运作”或“超负荷生产”的企业比重达到92.2%。1997年的调查显示,51.8%的企业盈利,而到2007年盈利的企业比重达到70.8%(见表1)。
5.社会角色和自我感受的变化
调查显示,企业家队伍对自身素质的评价显著提高。2002年仅有10.1%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非常高”或“比较高”,到2007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30%,提高了19.9个百分点。
关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2007年的调查显示,71.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国家经济政策”得当,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积极肯定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同时,企业经营者也积极肯定企业家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在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作用“很大”或“比较大”。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也为事业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关于“在现在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您最不能放弃”,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有80%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将“事业”排在第一位,超过了“健康”与“家庭”选项。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调查同时显示,有超过80%的企业经营者感到压力“很大”或“较大”。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是他们付出的最大的代价。在承受较大压力的同时,企业家的幸福感略有上升,2005-2007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分分别为72.8、73.4和74.6(百分制)。
(二)企业家的新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企业家群体也逐步意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新使命。一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企业家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家应该带领企业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树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和追求
历年调查表明,企业家群体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在不断提升,这种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在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追求中,社会责任已经跃居首要地位。
有关企业家的个人追求,1998年对883位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经济收入”放在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问题,2007年的调查表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企业”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首要追求(73.9%),对“关心员工”(47.1%)、“回报社会”(40.4%),超过了对“企业利润”(39.1%)的追求,也高于对“个人财富与地位”(4.9%)的追求。由此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逐渐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并成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追求。
第二,在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中,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明显提高。
在1997年、2000年和2007年3年的调查中,都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见图1)。在1997年,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依次是“追求最大利润”、“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以及“敢于承担风险”,利润追求处于首位。在2007年,对“乐于奉献”的选择比重明显增加,对“追求最大利润”的选择比重显著下降,反映了企业家群体对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在显著提高。
第三,在企业经营者对于优秀企业家或成功企业家的特征的评价中,都把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特征。
2003年关于“最喜欢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最认同的前5位特点是“信守承诺”(66%)、“守法经营”(61.3%)、“善于创新”(50.7%)、“尊重员工”(45.8%)和“回报社会”(35.2%),其中有4项都是有关社会责任的内容。
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者有42.4%,排在所有选项的第5位。对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者有56.8%,排在所有选项的第2位(见表4)。这表明相当多的企业经营者意识到提高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表4 成功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2007年)
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 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
决策能力 70.757.3
丰富的行业与专业知识 56.647.9
良好的品德威望54.551.2
识人用人能力 51.847.9
社会责任感42.456.8
预见能力 29.732.2
沟通协调能力 27.425.3
创业热情 26.622.7
毅力与坚忍26.018.9
学习能力 25.138.9
创新与冒险精神21.626.8
良好的社会关系21.516.9
心胸开阔 13.014.8
人文素质
7.522.1
其他
0.3 0.6
2.对创新的认同和追求
图1 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调查表明,在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追求、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和对优秀与成功企业家的特征的评价中,同样体现出他们对创新的认同与追求,但是,与社会责任相比,企业家群体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2007年的调查表明,在企业家的个人追求中,有39.3%的经营者选择“不断创新”,排在第4位。在2000年和2007年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理解的调查中,“勇于创新”排在第1位,选择“敢于承担风险”的百分比逐年增加。在2003年关于“最喜欢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中,“善于创新”(50.7%)是企业经营者最认同的前5位特点之一。2007年的调查显示,对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选择“创新与冒险精神”排在第11位。对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选择“创新与冒险精神”,排在第8位(见表4)。这表明相当多的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家群体的创新精神还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群体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对于创新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企业家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30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在不断摸索和快速变革中成长起来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在精神追求、角色认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提升。要承担新使命,中国企业家队伍需要具备新素质,实现自身的转型。
二、企业创新的新阶段与新素质要求
15年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针对企业变革与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从多方面调查了企业创新的情况和企业家对此的感知与评价。其中,2000年的专题调查特别以企业创新为重点,调查了企业经营者对于创新的看法,了解了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进展。此后又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跟踪调查。
历年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瓶颈,要取得突破,跨入企业创新的新阶段,需要企业家培养提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胜任带领企业创新的新使命。
(一)中国企业创新的历程与现状
1.企业创新的历程与成效
当代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变革与创新。1992年,国家颁布了两个重要文件——《有限责任公司暂行管理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两个文件为中国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加快了企业创业创新的进程。基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3年以来的调查数据,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企业创新的历程与成效。
(1)制度创新:“破旧”与“立新”并举,成效明显。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3个部分。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要实现产权多元化,在组织制度改革上,要实现组织结构合理化和治理结构规范化。企业制度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是15年调查中长期跟踪的一个重点,涉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股份制改造、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决策形式、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等诸多方面。
在企业改革初期,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破旧”,即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基本的企业制度。例如,在1994年的调查中,对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60.3%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2.7%选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当时,65.5%的企业“有打算”进行股份制改造,其中52.4%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要目的。在1995年的调查中,“管理干部素质低”、“富余人员多”以及“劳动用工、人事权不落实”被认为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大难点。1998年的调查表明,有5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有37.8%“已经参与产权重组”。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由“破旧”转变为“立新”,即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符合程度的评分为5.34(总分为7分),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2)技术创新:由引进到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初见成效。15年的调查,对企业技术创新非常关注,涉及了企业对产品开发的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妨碍技术创新的因素等方面。综合历年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企业由初期的偏重技术引进到近年来的注重自主开发的轨迹。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济实力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多数中国企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位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主要通过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来获得生产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例如,1993年的调查发现,技术力量不足和研究开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要因素;1995年的调查显示,“依靠本企业技术力量自行开发”而实现技术进步的只有43.6%,大多数企业还是靠引进和模仿。199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即使是引进技术设备,多数企业也没有能够引进当时先进的设备,很多企业采用的还是80年代甚至以前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重视产品开发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一直不高,1995年、1996年、2001年和2004年分别为33.5%、34.3%、33.2%和31.7%。此外,1997年调查表明,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总额的3.37%,员工培训经费占1.15%。2000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研究与开发能力”是本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10年来,不少企业充分意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的重要性,开始了自主创新的历程。2000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近3年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结果显示,“自主开发”的比重最高,为48.9%;其次是“合作开发”,包括“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35%)和“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21.2%)等;引进技术位于第3位,包括“国内引进”(20.1%)和“国外引进”(16.8%)。2003年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经营者将“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与先进的产品”作为企业成功的首要关键因素。2004年,由部分企业发起,提出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宣言》,充分表达了对自主创新的重视。2004年的调查显示,“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的企业已经达到75.9%。同时,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接近企业销售收入的5%,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接近企业销售收入的2%。
(3)管理创新:由粗放到精细,取得明显进步。15年的调查中,从多方面涉及了企业管理创新问题,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与团队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信息化、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等。
综合历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家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希望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效的组织和优质的团队。2003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的看法,结果显示,“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排在第3位,“优质的人力资源”和“高层团队的能力”排在第5和第6位。企业的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创新。
在组织管理方面,2000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希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组织效率。在管理的技术方面,2000年的调查显示,当时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新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被视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2004年的调查表明,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直接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管理制度方面,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2004年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的各项内部制度建设给予肯定,对由8个项目组成的“制度标准化”的评分为4.65分(总分为6分)。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营者希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1997年的调查显示,如何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是企业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企业经营者当时对自己企业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整体不高,认为领导决策层人才的竞争力“很强”或“较强”的占70.3%,认为其他类型人才的竞争力“很强”或“较强”的均低于50%。2000年的调查显示,有65%的企业经营者重视“提高员工素质和积极性”。
从趋势来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成效不断提高。2004年的调查从8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于本企业在“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方面的评价,结果表明在各个方面均有比较好的表现:培养团结协作精神(4.97)、注重团队建设(4.91)、重视员工的建议(4.87)、理解、信任员工(4.79)、注重开发员工的素质与潜能(4.75)、关心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4.60)、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4.56)、注重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4.53)(总分为6分)。在2006年的调查中,对本企业“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的评分为6.26(总分为7分)。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营者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力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004年的调查以企业文化为主题,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已经采取了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建设企业文化,部分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经营者对自己所在企业文化建设5个方面的评分依次是:顾客导向(5.19)、社会责任感(5.00)、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4.75)、制度标准化(4.65)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4.57)(总分为6分)。
2.企业创新的差距与瓶颈
历年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家在肯定企业创新成效的同时,已经意识到企业在各项创新上的差距:在技术方面,虽然有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制度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还任重道远;在管理方面,企业管理的组织方式、决策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同时,企业经营者也意识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竞争加剧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创新需求和标准的不断提高。2004年的调查表明,对于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感到满意的企业经营者比重分别为40.8%、37.9%、36.9%和25.9%。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04年对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感到满意的企业经营者比重都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创新中应该加强的方面,2004年认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应该加强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比2000年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14.7和1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机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
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创新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不少方面的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在推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存在不少需要突破的瓶颈,包括观念创新难度大、管理创新相对滞后、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文化有待培育等等。
在制度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虽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企业经营者的制度性激励,市场体系与配套改革等。2000年的调查表明,企业制度创新还存在多种障碍,主要包括:政企职责不分(40.4%),产权制度改革滞后(39.1%),社会保障不健全(30.8%),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27.9%),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队伍(24.6%),缺乏创新动力(22%)等。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明显的瓶颈。2000年的调查中了解了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结果显示,“创新人才缺乏”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此项。其他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难以获得合适的技术”(25.4%)、“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24.7%)、“创新动力不足”(23.2%)、“难以选择创新目标”(20.1%)、“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20.1%)和“知识产权保障不力”(16.1%)。
值得注意的是,在妨碍企业创新的诸多瓶颈中,既有外部的制约,如政企职责不分、社会保障不健全、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知识产权保障不力等,也有内部的制约。企业内部制约创新的瓶颈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
第一,部分企业对创新缺乏系统思考和长远规划,缺乏创新的路线图。一些企业经营者感到“难以选择创新目标”正是这种问题的体现。
第二,部分企业没有有效地组织与创新有关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没有构建有效的创新价值链。“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另外,缺乏创新的人才和资金,难以获得合适的技术等很大程度上也与没有能够建立整合各种资源、兼顾各方利益的价值链有关。
第三,部分企业没有有效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源,在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调动各种内在的创新力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000年有关妨碍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经营者选择“创新动力不足”。
突破这3个方面的瓶颈,正是企业家需要承担的带领企业创新进入新阶段的3个新任务:第一,设计创新的路线图,确定创新的目标和路径,解决做什么样的创新和如何创新的问题;第二,构建创新的价值链,整合各种相关的创新资源,解决调动哪些资源和谁一起共同创新的问题;第三,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源,确保创新能得到有效激励,解决靠什么来推动创新的问题。
(二)企业创新的新任务及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
1.设计创新路线图的新任务,对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技术高度发达、企业制度和管理体系日益复杂的今天,企业创新,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集体精心的设计和全方位的推进。因此,作为企业创新的设计师和领导者,企业家必须以专业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引领创新。
企业家领导创新的新任务之一是设计企业创新的路线图。创新的路线图是企业创新的蓝图,是企业根据社会变迁、技术进步、行业竞争的格局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而制定的企业创新战略。设计企业创新路线图的新任务,对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全球化视野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企业家具有专业的和长远的眼光,能够把握全球范围的行业发展趋势,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来选择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调查表明,企业家认识到战略决策能力的重要性。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企业家对于“决策能力”、“丰富的行业与专业知识”和“预见能力”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同,分别排在所有15个选项的第1位、第2位和第6位(见表4)。
调查还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于自己的决策能力有比较高的自信。在1997年与2002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评价。当问及“作为企业经营者,您认为自己最强的和最弱的三项能力分别是什么”时,“决策能力”排在“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的首位,排在“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的末位。不过,与1997年相比,2002年选择“决策能力”为自己最强的能力的企业经营者人数百分比明显减少。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对自己决策能力的自信,存在着高估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能力需要提升。在现实中,经常有企业家因为决策失误而事业失败。2002年的调查中,对于“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57.7%的人选择“决策失误”。有关研究表明,决策失误是中国企业家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在改革初期,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方式大多属于粗放型,但是,随着市场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的决策形式需要变革。2007年的调查显示,对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决策能力”排在第1位(见表4)。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提高决策能力有一定的紧迫感。
调查还显示,我国多数企业对于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包括创新战略重视不够。2004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是否有成文的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结果显示,没有战略规划的占6.4%,有1年以内计划的占15%,3年以内规划的占35.1%,5年以内规划的占30.4%,10年以内规划的占9.3%,10年以上规划的占3.8%。这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只有3年以内的规划。这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在战略决策能力上的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能力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为基础。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已经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中国企业也进入了全球竞争的舞台。因此,企业创新活动必须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密切关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中的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和管理变迁趋势,才能确保创新的成效。
表5 面对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将采取的行动(%)
2002年 1999年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
43.0—
进行管理创新 40.7—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38.6
62.7
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 37.6
66.1
培育名牌产品 34.6—
加强信息化建设
29.9
28.7
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
17.2
45.4
进行多元化经营
16.6—
降低企业产品(服务)价格
14.7
13.5
争取企业上市 6.2—
专门进行相关培训 5.5—
加强经营管理 —61.9
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 7.3
多进口外国设备— 3.6
不清楚该做什么— 1.4
其他 0.7 0.8
1999年和2002年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积极面对加入WTO的挑战,采取多方面的行动来进行创新,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了解,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见表5)。
2.构建创新价值链的新任务,对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家领导创新的新任务之二是构建企业创新的价值链,对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国际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些重大创新项目,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汇聚多方面的力量才能有效实现。因此,企业不能沿用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创新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选择先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各种相关资源,打造高效共赢的创新价值链。2000年的调查表明,相当多的企业采取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发”的方式来实现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方式本身就需要企业家具有比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调查显示,企业家对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评价较高,排在“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的第2位。不过,我们需要看到,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不是简单的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而是对于合作各方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系统设计和运筹。在这些方面,不少企业家的素质还需要比较大的提升。
在整合创新资源的过程中,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将“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作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的措施之一(见表5)。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已经迈开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部分企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同行业中重要的竞争力量,也有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遇到很大挫折。总的来说,现阶段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还是基于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资源成本的价格优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企业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新和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3.强化创新内在动力源的新任务,对企业家的组织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家领导创新的新任务之三是强化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源,对企业家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因素,在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企业的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促进创新的长效机制,打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持续的创新能力。其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004年的调查显示,92.4%的企业经营者认同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调查还表明,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企业综合创新成效、综合竞争优势、财务、运作、客户和员工方面的竞争优势都有显著和正面的影响。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在促进创新方面的表现评价较高。2004年的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在“鼓励创新”、“鼓励员工具有竞争意识”、“鼓励员工具有进取意识”、“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大胆引进高新科技”等方面均有非常积极的评价。
2005年的调查表明,与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相比,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在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收集外部资料、外出学习和参加会展等。企业在内部分享知识主要通过管理者向员工传授、经验交流等传统途径,而类似互联网交流、内部刊物等现代和规范的知识分享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文化建设上仍然任重道远。
在组织学习能力较弱的企业中,很难形成有效的创新文化。中国企业经营者大都注重个人学习,但是在带动团队学习,促进组织学习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阶段与新素质要求
15年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从多方面调查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看法和评价。其中,与这个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专题调查有3次:2001年的“企业信用”专题、2003年的“企业家的价值观”专题和2006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专题。
历年调查表明,企业家认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性,不少企业在实际行动中存在一定差距。要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跨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阶段,需要企业家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力。
(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与特点
1.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利益冲突、新旧法规和观念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家对待社会责任的认识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改革之初,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制”使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企业自主权太少,社会负担过重,效率低下,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此阶段,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减轻企业负担,扩大企业自主权,减亏增盈、增强企业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原来由企业无力承担的部分社会责任转移给政府和社会。例如,1995年的调查发现,7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职工的公费医疗和退休养老等项目“应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而分离出去,减轻企业负担”,1996年的调查显示,82.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生活问题的关键是“引导职工自谋出路”。另外,当时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则属于“体制外”的力量,企业大都处于初创阶段,除了守法经营,对于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没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改革初期还存在不少不合理的旧的法规约束,新旧法规的交替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空白点,使得一些企业经营者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难免模糊。
2.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问题
在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下,一些企业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难免存在困惑或误区,观念和行动之间可能出现不一致:在观念上他们认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实际行动中一些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一些应尽的社会责任。这种忽视与社会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法规不健全、环境意识薄弱、违规成本低、社会风气不佳等因素密切相关。当然,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企业家队伍的不断成熟,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行动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1)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与顾虑。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说法,绝大多数(95.8%)企业经营者表示认同,不同意的仅占3.7%。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也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所占比重分别为87.4%和78.4%。而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同意的为67.9%,不同意的为31.5%。2007年的调查中,90.3%的企业经营者同意“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同企业各个方面的责任,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履行这4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分在5.64~6.49之间(总分为7分),而且,对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最高,对伦理责任的认同程度次之,对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居第三,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还表明,不少企业经营者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一定的顾虑和误解。2006年的调查中,69.7%的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40.8%的企业经营者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的”;23.3%的企业经营者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这些顾虑与误解,可能是导致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观念和行动存在不一致的原因。
(2)对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有相当好的评价。2004年的调查显示,92.1%的企业经营者倾向于认为本企业“具有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95.8%的企业经营者倾向于认为本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表现评价最高(5.34~6.51,平均为5.95,总分为7分),其次是伦理责任(5.27~6.23,平均为5.75),经济责任居第三(5.29~5.76,平均为5.59),公益责任居后(5.05~5.23,平均为5.14)。
2006年的调查还显示,大多数企业有过实际的公益行动。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的经营者有83.7%。绝大多数(90%)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捐赠,2005年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有22.5%,少于10万元有67.5%,仅有10%没有捐赠。
(3)对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问题的看法。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同行中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评价一般,认为履行得“较好”或“很好”的仅占15.1%,履行得“一般”的占46.6%,“不太好”或“基本没有履行”的占38.3%。企业经营者中,认为目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比较多”或“很多”的占14.7%,认为“一般”的占44.1%,认为“比较少”或“很少”的占41.2%。
在企业经营者看来,当前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有:一是污染环境;二是不讲诚信,包括“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拖欠货款”、“披露虚假信息”等;三是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如“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不正当竞争”、“损害股东权益”等;四是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从不同行业看,“拖欠货款、贷款、税款”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的前3个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⑤(2.5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56)、专用设备制造业(2.53);“不履约”现象相对较严重的前3个行业是:建筑业(2,31)、塑料制品业(2.2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6);“污染环境”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的前3个行业是:造纸及纸制品业(2.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4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37);“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现象相对比较严重的前3个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2.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6);“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相对比较严重的前3个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19)、塑料制品业(2.18)、通用设备制造业(2.18);“拖欠职工工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的前3个行业是:建筑业(2.14)、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9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
在各种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中,诚信问题最为突出。很多不良行为的实质都与不讲诚信有关。而且,2006年的调查显示,48.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本身就是导致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企业诚信问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历年调查中都十分关注。2001年曾经针对企业信用进行专题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信用状况有所担忧,对于当时国内企业信用状况,仅有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6.4%认为“较差”或“很差”。当问及“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是否需要小心提防”时,6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需要提防”。
2001年的调查还发现,我国企业信用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等。这些问题直接破坏了市场秩序,使商业交换难以正常进行。此外,企业经营者认为产生企业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和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等。
2007年又对企业诚信问题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显示,29.7%的企业经营者同意“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24.1%的企业经营者同意“本企业的合作伙伴中经常发生不讲诚信的情况”。这表明,建设企业经营的诚信环境还任重道远。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表现出重建信任的强烈的责任感。一些企业家宣布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宣言,一些企业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发展战略,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6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去3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及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
基于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家要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利益共享,社会公益。其中,诚信经营和保护环境是对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责任约束,是成为合格企业的前提;利益共享是保证企业处理好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要求,是成为优秀企业的前提;社会公益则是对企业回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要求,是成为卓越企业的前提。
1.诚信经营的新内涵,对企业家的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面对企业信用问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立足点是诚信经营。
要在企业经营中真正落实诚信的原则,要求企业家有明确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企业社会责任反映了企业家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一定的伦理原则和法规制度的约束下运作的。企业家的品德修养是保证这种关系的和谐的伦理前提,企业家的法治意识则是保证这种关系的和谐的法律前提。
2002年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对于自己的行为,最有力的外部约束是法律法规,最有力的内部约束是自身修养。同时,有关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32.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经济问题”,21%选择“独断专行”,11%选择“生活腐败”,10.3%选择“弄虚作假”。这些都反映出了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历年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家的诚信守法意识显著增强。1997年与2001年的调查都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与1997年的结果比较,2001年选择“诚实守信”与“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的比重明显增加,分别为63.6%和49.8%,比1997年增加21.2和23.1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普遍重视法治,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严格遵纪守法。2004年对企业经营者的法治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企业经营者对“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应做违法的事情”和“任何时候都不应做社会不能接受的事情”的认同程度很高,比重分别为94.9%和93.5%;对“判断是非的最重要的标准应当是法律”也有较高的认同,比重为82.5%。用6分制计算,各选项得分在4.61~5.21之间。
2.保护环境的新内涵,对企业家的环保意识和经营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基于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制定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并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执法监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企业应该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家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加强,大多数企业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2004年和2006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同意“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环境”,赞同“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不过,仍有一些企业把环境保护投资看作只是增加企业的成本,注重短期利益,在环保问题上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超越了自身利益,主动承担环保责任。2005年,百家企业联合倡议,呼吁中国企业界行动起来,走绿色发展道路,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把追求环境效益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3.利益共享的新内涵,对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团队领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随着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的同时,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共享。
2006年的调查中,考察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承担各类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必要性的认同程度。其中,消费者权益责任的评分最高,为6.62,其他依次为:股东权益责任(6.36)、员工权益责任(6.30)、环境责任(6.19)、客户(同行)权益责任(6.11)、国家社会责任(5.88)和社区权益责任(5.83)(总分为7分)。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利益共享的必要性。相对而言,除了“消费者”之外,企业经营者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环境、客户、社会、社区)的责任意识都低于对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员工)的责任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益共享”的必要性得到高度认同,企业的实际行为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有一些企业仍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2007年的调查中,65.7%的企业经营者同意“本行业中存在不少恶性竞争”。
真正实现利益共享,不仅需要规范相关的法规和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更需要提升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领导力。调查显示,2003年有关企业家的价值观的调查结果显示,认同“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更幸福”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最大,分别为98.8%和98.1%;认同“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和“帮助陌生人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行”的比重也较高,分别为95.8%和89.4%。用6分制计算,各选项得分在4.74~5.52之间。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对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这种意义上,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更能够带领员工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调查表明,企业家认同价值观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2003年的调查显示,96.7%的企业经营者同意“企业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凝聚的基础”。对企业家来说,如何以个人的品德修炼和精神境界提升为基础,形成富有影响力的价值观,带动企业员工一起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
4.社会公益的新内涵,对企业家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公益行为是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而做的努力,包括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捐助慈善事业等方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是企业奉献社会的道义责任,而且可以成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增进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006年的调查表明,企业家认可承担公益责任的必要性。在企业公益责任的各项中,对“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最高(5.95)。其他依次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5.62)、“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5.51)和“捐助慈善事业”(5.45)(总分为7分)。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家群体对于自己在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有较高的评价。2002年和2007年的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企业家的作用,发现从创造社会财富到社会文明建设,从促进社会就业到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企业家均对自己的社会作用给予较高评价。
企业家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企业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其意义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了一种精神,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企业家在带领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时,要实现这种价值,就需要在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和准备。
四、新期望:营造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新环境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跨入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新阶段,不仅需要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升素质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共同营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新环境。
(一)营造企业发展的新环境
对于妨碍企业创新的因素,历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缺乏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健全的创新管理体系、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创新成效的主要原因。例如,在企业经营者看来,妨碍企业制度创新的因素主要有:政企职责不分、产权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不健全、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队伍、缺乏创新动力等;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有: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难以获得合适的技术、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创新动力不足、难以选择创新目标、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和知识产权保障不力等。
对于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较多的是“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恶性竞争”、“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等。
综合来看,企业家期望为促进企业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企业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2007年调查表明,大多数(71.8%)企业经营者积极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认为国家经济政策得当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经营者也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调查表明,政企职责不分是妨碍企业制度创新的首要因素,而企业制度创新的滞后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瓶颈之一。调查还表明,在企业经营者看来,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是导致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之一。
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与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不相适应的体制,促进企业家更好的带领企业不断创新和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也是有风险的,需要有完善的法制体系来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也需要各种法规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其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落实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体系、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法规和风险补偿政策等是促进企业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要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需要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而且需要营造诚信、环保、共赢共享的社会氛围。
(二)营造企业家成长的新环境
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企业家队伍也正处于形成和成长的时期,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其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企业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也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成长环境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均值在3.0~3.8之间(总分为5分),而且,2002-2007年,各项评分没有太大的提升。不仅如此,2007年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和“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的说法,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
因此,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承认企业家的价值,有效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家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氛围,尊重企业家的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充分肯定企业家队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切实提高企业家的职业声望,使企业家真正成为一种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其次,要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规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从建立信用制度入手,创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
第三,要大力为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各种帮助。要支持那些服务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和商业教育机构、各种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帮助企业家提高整体素质。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帮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四,要加快企业经营者激励制度、约束监督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及报酬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历程,展望未来,时代赋予了企业家新的使命,对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企业家在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和谐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全社会也应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努力。
顾问:张玉台 魏礼群 谢伏瞻 侯云春
邵 宁 袁宝华 王梦奎 陈清泰
李克穆 刘世锦 卢中原 蒋省三
辜胜阻 任泽民 李德水 鲁志强
孙晓郁 许善达 丁俊发
调查主持:李 兰 陈全生 熊志军 李晓超
陈 重
调查指导:王佩亨 年 勇 李建明 毕雪融
王子先 余明勤 杨元伟
陈 淮 余 平 金磊夫
报告撰写:彭泗清 李 兰 郝大海
潘建成 韩岫岚 郑明身
数据处理:桂晓鸿 董 博 张武军
王建平 王 铮
参与讨论:张文魁 李晓西 张 泰
李燕斌 张 斌 王明政
杨正位 何龙灿 李维双
李 强 蒲 淳 向 东
杨再平 王云峰
*本报告为《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的上篇,主题为企业家面临的新使命、新的素质要求以及对社会的新期望。下篇将于2008年9月发布,主题为改革开放30年企业家成长与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本课题得到了北京职业企业家发展服务中心、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自1993年以来,调查工作得到以下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原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原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综合与改革司、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经贸政策和发展司、原劳动部劳动关系与监察司、原人事部流动调配司、原国有资产管理局企业司、原化学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冶金工业部办公厅、原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体改司、原国内贸易部行业管理一司、原轻工总会集体经济部、原化学工业部计划司、原冶金工业部政策研究室、原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办公室、原国家电力公司政策与法律事务局、原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原国家轻工业局企事业改革司、原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原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原国家冶金局政策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原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原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原交通部体改法规司、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行业事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等。
②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每年8月初发放调查问卷,并于4月和11月发布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结果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问题的评价与建议调查结果。
③《在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年调查总报告》,已于2003年9月发布。
④2007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进行了第15次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与前14次调查一样,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5000份,截至10月30日,共回收有效问卷5576份,有效回收率为37.2%。本报告中涉及的有关2007年的数据均来源于此次调查。
⑤均值是由(“很严重”×5+“比较严重”×4+“一般”×3+“不太严重”×2+“几乎不存在”)/100计算得出的,数值越大,表示此现象在本企业所在行业中存在程度越严重。总分为5分,此处所列出行业的评分明显高于总体均值,表示相关现象在这些行业相对比较严重。
标签: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企业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企业家精神论文; 中国企业家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