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的文化色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校园论文,色彩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校园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校园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对人才培养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在近年来的文化热中,大学校园文化特别引人注目,见解也颇多。本文从大学校园的文化色彩这个角度参加探讨,研究大学校园文化色彩的类型、表现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以便使我们自觉地创造出能培养优秀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一、大学校园文化色彩的类型
在左倾思想盛行的一段时间里,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政治的文化,斗争的文化,批判的文化,其功能具有单一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大学校园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校园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状态。在这里我们将文化与色彩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把色彩的思想引入到文化研究中,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按其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分为绿色文化、红色文化、黑色文化、黄色文化和灰色文化五种类型,探讨这五种文化色彩的演变,把握不同时期校园文化的主色调。
绿色文化,就是代表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它能催人奋进、净化人的思想、启迪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些站在时代的前沿、能激励千百万人向旧的制度挑战;那些歌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文学作品、歌曲、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都属于绿色文化的范畴。因为绿色代表“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之意,与人们目前习称的那些代表健康、卫生、无害的食品--绿色食品相对应,绿色文化也应该具有健康、卫生、无害的特征。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保尔·柯察金为楷模,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一部《红岩》、《青春之歌》引发了轰动,以革命先烈为榜样鞭策自己;《欧阳海之歌》在大学校园产生了共鸣;贝多芬的交响乐,话剧《红霞》,歌剧《白毛女》启迪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高尚情操;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雷锋日记成了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调节着人们的人际关系和价值取向。大学校园内一派生机、春意盎然,大学生为祖国勤奋学习,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朝气蓬勃,象绿色植物茁壮成长。
与绿色文化相对立的是黄色文化。所谓黄色文化,就是那些低级下流的、腐蚀人的心灵,消退人的意志,使人颓废堕落,甚至诱发人犯罪的文化,在当今反映突出的是追求“性解放”,以性刺激为目的的书刊及录相制品等。黄色文化是社会的糟糠秕壳,它是对绿色文化的反动,是对文化的亵渎,是糟粕。它是一种鸦片,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染性。尽管在校园内它不可能成为主色调,但其腐蚀性大,危害极其严重。
灰色文化,介于绿色文化和黄色文化之间,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就艺术而言,什么“艳情片”、“凶杀片”、“恐怖片”、什么“三教九流”、“摇滚乐”、“扭摆舞”以及色调低沉灰暗的、“港台文学”、“糜糜之音”和那些“追星族”、“选美”等,就属于此类。
红色文化,是指流行于六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的左的政治文化。表现为教条主义地理解和执行马列主义,否定人类优秀历史文化成果的虚无主义,还有各种花样的形式主义,例如校园内充斥着各种带政治色彩的标语、口号,形成“红海洋”等。
黑色文化,是指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颠覆共和国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反动文化。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在校园内主要表现为“踢开党委闹革命”,大搞“打、砸、抢”,学生批斗教师,大字报充斥校园等。对广大师生而言,它是一种恐怖文化。
二、大学校园文化色彩的嬗变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大学校园文化色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的变化
研究大学校园政治文化,应该指出,有一种见解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远离政治,而注重经济实惠。笔者认为,如果说大学生远离政治,那也只能说远离了那种红色文化,即左的政治文化。他们厌恶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因为这种东西误国害人。相反,大学生们都十分欢迎和喜爱注重实际和国情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能指引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校园里的大学生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生气勃勃,争取入党的同学不断增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当然也应看到,确实有一部分同学不关心国家大事,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不过问政治和时事,这种政治冷漠现象虽未成为主流,但也不可忽视。
(二)、大学校园道德观的变化
道德观的变化也同政治观一样,一方面有大量积极的现象,如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自主性,自强性和自尊性提高等。另一方面也有负面现象。
在红色文化和黑色文化阶段,校园道德忽“左”忽“右”,传统的美德被否定,人们的道德规范以政治为标准。反对个性发展,忽视正当的个人利益。
在灰色文化中,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变化。他们在道德的文化适应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道德观。这些新的道德观,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扬弃。也有对西方道德思想的吸收,崇尚享乐主义的道德观。
首先,大学生在婚恋道德方面,把两性关系看得比较随便。目前,大学生谈恋爱已不是个别现象,恋爱的变化趋势有四多:一是谈恋爱是为了消除寂寞的人增多;二是与多名异性同时建立恋爱关系的人增多;三是恋爱中越轨现象增多;四是与社会青年谈恋爱的人增多。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黄色文化的浸害,把找情人视为时髦。有的为了钱财,不惜降低身价去给有钱人当小或充当第三者,个别女大学生甚至去夜总会陪客。
在社会公德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有少数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信条,把唯利是图,投机取巧当作“真本事”。聚众赌博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1979年以前,校园内的文化生活相当枯燥,除了纯而又纯的思想外,就是跳“忠”字舞。到处充满着火药味,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特别小心谨慎。目前在校园中灰色文化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大学生生活方式呈现多样性。一方面,积极的东西在增长,他们享有更大限度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度扩展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消极的因素也在不断滋生,只要有钱就可以穿红戴绿,珠光宝气;一些人信奉宗教,拜佛求神、看相算命,学习西方过“圣诞节”、“愚人节”等;他们学会喝酒抽烟、跳舞打麻将;喜欢看带刺激性的色情片、狂暴片;欣赏摇滚乐、擦边文学;可以受聘于某公司、某娱乐厅或下海经商;他们“跟着感觉走”,自发形成“追星族”,他们自主地选择偶像“……爱,爱,爱,爱得死去活来”。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受多样性的影响,学生群体意识和自我约束力变差,组织纪律的自觉性有所削弱,因而较容易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校园内也没有原来纯洁了,请客送礼、拉关系、日渐形成气候。这些不良的风气产生的负面效应挫伤了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应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充分注意。
(四)、价值特征的变化
处在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信息广泛,价值选择空间大、标准多,是校园灰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价值特征变化具体表现在:
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由单一转向多样化。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置身于多元化社会中的大学生,其价值观自然也由过去的一种宏观理想价值--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转向微观现实价值。多样的价值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价值标准的多样化。不少人以将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
价值取向由以奉献为主转向功利化和实用化,追求现实的物质功利、讲求实惠、希望未来生活舒适和富裕。由重精神价值转向重物质价值。他们不再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了,分配实行双向自主选择,艰苦的环境不再受青睐。不图虚名,不求美誉,以效益好、环境优、待遇高作为择业的参照系,毕业生不愿到山区和国有企业,争到大城市和“三资”企业工作。
校园灰色文化的两重性
校园灰色文化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很大,引导得好,可以转向具有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绿色文化,否则也有可能褪变为黄色文化。大学校园灰色文化的形成,一方面使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可以享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令人优虑的倾向和趋势,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一)校园灰色文化带来的可喜变化
灰色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突出个性。它使学生更接近现实,接近社会。
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朗。灰色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目的除了为社会作贡献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们之所以要学好专业技术,拿双学位,大多是为了以后多几条赚钱的门路,有出头之日,活得“潇洒。”
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参与社会竞争就会被淘汰,没本事就得过穷日子。在学习、工作方面争当第一,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他们勇于自我推销,善于自我包装、自我表现,以取得社会的认同。
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有的大学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找不到自我,似乎我是为别人活着。在灰色文化环境中,他们既能适应社会潮流,认同社会,但又努力坚持个性自由。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就可以在民主政治环境中提高民主能力。
(二)校园灰色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再受重视。主要表现为花钱大手大脚,超前消费,例如有过一次生日要花几百元的现象等。
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多数人追求享受,要求有丰厚的物质待遇。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人生观。
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方面,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容易发展到极端利己主义。
在人格方面,由于极端的功利化,唯利是图,致使少数人不择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甚至丢弃人格、国格。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行为,影响了一部分学生,致使校园内腐败现象滋蔓。
四、把握校园文化色彩的变化,促进校园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色彩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与大学校园自身的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认识,把握其规律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因势利导,使校园文化更好地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服务,促进校园德育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崇高的精神思想境界,是建树绿色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大学生中应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克服灰色文化中过多的存在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东西。
2、正确引导校园灰色文化,适应时代潮流。
灰色文化有其自身的生长土壤,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应正确引导,使其适应时代潮流。
3、继承传统文化,发展、完善校园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在校园文化中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校园文化引向正确的方向,减少偏差和失误。
4、倡导大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校园德育建设。
无论是大学的学习风气,工作态度,消费生活方式,还是休闲方式,都可以透射出校园文化的色彩。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必须大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吸取绿色文化中的精髓,使之符合现代意识,符合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的行为规范。
在学习、工作方面,提倡互相帮助,和谐统一,共同进步,奉行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反对嫉贤妒能,过分地突出自己和无条件地强调个人利益。
在消费生活方式方面,提倡量力而行,反对铺张浪费和超前消费,提倡艰苦朴素,反对请客送礼。教育学生不要把物质享受看成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倡导学生勤工助学,但不从事与专业技能无关的“创收”活动,反对学生“下海经商”,严禁“三陪”。
闲暇生活方式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现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基本素质,是校园文化色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课余和节假日,提倡消闲生活的多样化和高格调,既要让学生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又不致于落入俗套。
大学校园文化色彩已由单一性变成多样性,把握不同文化色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我们才能全面地认识校园文化,制定正确的建设措施。同时,我们又特别要在多种文化色彩中把握住主色调,创造健康向上的绿色文化,形成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它成为培养人才的精神食粮,以保证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研究大学校园文化色彩的实践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