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演唱中的“4个要点”论文_任婷婷

论声乐演唱中的“4个要点”论文_任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在声乐的教学和演唱中,有这样“四个要点”(气息支点、胸腔共鸣点、稳定的喉位、高位置的声音)始终贯穿在其中,并各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声乐的教学和 演唱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气息;胸腔;喉位;高位置

一、气息支点

气息的支持是歌唱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初学者在学习声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学会气息的支持,歌唱中常用的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方法,可以呼气和吸气结合起来而胸腹式呼吸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横膈膜和腰腹部呼吸肌肉群的力量,使之“呼”和“吸”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就使得呼吸更加容易保持和控制,从而更具有弹性和力量。

所以教师在训练这一点时,一定要用语言多去形象的描述,让学生找到气息的指点,比如在呼吸时要用打哈欠的感觉,前提是肩膀不能动,用自然的感觉呼吸,将气吸到腰间,完成一组吸气,然后再均匀的将气吐出来,完成一组呼吸练习,歌唱中每次呼吸都是这样发展的。

二、胸腔共鸣点

胸腔共鸣是在演唱每个声部都会运用到的一种腔体共鸣,在中声区胸腔共鸣用的多一些,高声区运用的少一些,歌唱的效果可以从声音中分辨出来,无论是男高音,还是女高音,在唱出高音的时候,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胸腔共鸣,如果在歌唱中胸部过紧,气息不流畅,就不能够形成很充分的胸腔共振,那么这种状态下唱出来的高音是比较僵硬和紧张的,也是缺乏流动感和感染力的。在几个声部当中,往往男高音声部和女高音声部要比中低声部的胸腔共鸣少些,这是由于声部间本身的差异所决定的。

在练习胸腔共鸣的方法,我采用的是“打哈欠式呼吸法”这个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维渤教授提出的。歌唱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归纳起来如以下几点:从气息效果而言,能够为歌唱提供牢固、稳定、匀和、适度的气息支持打哈欠是人最放松的一个状态,软腭抬起,横膈膜外扩,面部笑肌抬起,整个状态是兴奋的,然后发“ha”从中央C开始练,歌唱时不追求音量大,要听到声音的流动性,均匀的气流,集中的位置,声音不能从嘴巴里直接出来,这样是虚的,漏气的。声音要有线条感,可以感受到声音是由下至上,带动整个胸腔产生共鸣,然后送到头腔,这样的声音是饱满的。

三、稳定的喉位

喉头的稳定是美声唱法的三大要素(稳定的喉头、强大的呼吸、良好的共鸣)之一。它关系到呼吸和声音是否通畅、共鸣腔体是否形成,关系到不同声区的音色、音量的正常发挥。在演唱高音时,人们的本能是喉头随之上提,所以歌唱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才能够获得稳定的喉头。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提喉的现象,喉咙会随着音高而向上运动,遇到高音就越明显,过分的下压喉头,导致出现喉音、舌根音,而且声音暗淡、发空、发闷等情况。喉头稳定在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的理解喉头的稳定,并配合具有针对性的技巧来训练它。初学者首先应该解决的两大问题是呼吸和喉头,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呼吸和喉头的训练。经过一代又一代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等人的不断探索,声乐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喉头的应该放在向下深呼吸的位置上。”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科莱利曾经说过:“稳定的喉头是声乐学习的一项重要的技能,有了稳定的喉头,才会获得漂亮的高音”。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是非常科学的观点。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要有强大的气息支持,其次就是要有稳定的喉头安放状态,可见具有稳定在歌唱中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就必须要解决喉头的稳定。在给学生练习喉头稳定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正确的深呼吸基础上,通过吸气这一环节把喉头下放在相对较低的位置,并保持保持住,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够达到相对稳定放松且利于歌唱的喉头位置。

四、高位置的声音

歌唱者感受高位置演唱,是声音在头部共鸣腔体共振的体现。优秀的歌唱者对于高位置的声音是有着非常清晰的内心听觉和感知形象的。要想获得高位置的声音,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正确的声音概念,能够很清楚的运用和调节自身的共鸣腔体。

人体发声通道中可以调节的是咽腔部分。德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齐厄•马兰夫人提出了“高位安放“声音的观点,观点指出:”美声唱法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把起音——经过口咽腔——再口咽腔转到鼻梁后面的鼻咽腔里,这样的声音发声方法就叫“高位安放”。从鼻咽腔开始的高位安放的发声方法是美声唱法的精髓,其关键是通过调整歌唱中的共鸣腔体,最终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在高位置处起音是唱演唱高音的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必须得有横膈膜强有力的支持,然后经过口咽腔,里面形成一个“拱形”的通道,形成发声所有的一个共鸣腔体。我们常常听到的声音的效果是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声音干净明亮,音色纯正,就像是从面部的眉心处所发出声音,所以,在平时的声乐教学和演唱过程中,我十分强调面罩共鸣(眉心)的练习,它的声音标志性效果就是具有很强的鼻咽腔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使用“哼鸣”练习,“i”母音练习等练习来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在发声练习高位置的声音的基础上从简单的练声曲和声音作品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一步的给学生训练,最终获得良好的鼻咽腔(面罩)共鸣,即头腔共鸣。

总之,要想获得优美的声音,就必须要练习好这四大要素,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相互协调好了,在正确发声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刻苦努力且科学的发声训练下,才会获得动听的声音。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映辰.歌唱与聆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任婷婷(1993年—),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

论文作者:任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论声乐演唱中的“4个要点”论文_任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