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举[1]2000年在《聚酯型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构、形态与粘接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聚酯型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构形态对被粘材质粘接性能,特别是初粘力的影响。 首先采用熔融法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乙二醇聚酯、聚己二酸丁二醇聚酯、聚己二酸己二醇聚酯。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软段、不同扩链剂以及不同催化剂含量的聚氨酯胶粘剂样品。利用GPC测定所合成的聚氨酯胶粘剂的分子量,用旋转粘度计测量其15%固含量的粘度。利用DSC和TEM等现代测试手段对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晶行为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用万能试验机对聚氨酯胶粘剂粘接PVC的初始粘接力进行了测试。分别讨论了软段种类,软段分子量,扩链剂种类和催化剂含量对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晶性的影响,继而对聚氨酯胶粘剂初始粘接力的影响。 根据DSC分析的结果发现,聚氨酯胶粘剂在硬段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组成软段的二元醇的C原子数的增加,聚氨酯的结晶温度提高,等温结晶时间缩短,对材质的初始粘接力提高。相同种类的软段,随着软段分子量的增加,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晶温度提高,等温结晶时间缩短,对材料的初始粘接力提高。相同种类的软段,采用不同的扩链剂与MDI形成硬段,结果表明:随着扩链剂C原子数的增加和体积的增大,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晶温度降低,等温结晶时间延长,对材质的初粘力下降。本文首次对催化剂用量影响聚酯型PU胶粘剂的结晶性和粘接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可适当提高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晶温度,使等温结晶时间缩短,提高初始粘接强度。但当催化剂用量达到一定值后,再增加用量就会导致溶液粘度过高,反倒使初始粘接力下降。
邓德纯[2]2011年在《复合薄膜用耐蒸煮聚氨酯(LPU)胶粘剂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复合薄膜软包装具有强度高、气密性好、防水、热封等优点。因此,在食品包装中应用极其普遍。其包装质量不仅与复合薄膜的性质有关,而且依赖于胶粘剂的性能。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由于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在食品包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脂肪/芳香混合二元酸和不同多元醇为原料,经酯化、缩聚合成聚酯多元醇。将此聚酯多元醇、扩链剂混合后,加入固化剂制备复合薄膜用耐蒸煮聚氨酯胶粘剂,并对比了本课题研制的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其耐蒸煮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近。本论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一、以脂肪/芳香混合二元酸和不同多元醇为原料,经酯化、缩聚合成聚酯多元醇。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采用二水二氯化锡作为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3%。采用芳香酸和己二酸与乙二醇加二乙二醇共缩聚所得聚酯作为合成聚氨酯胶粘剂的原料。二、以研发的聚酯多元醇为基础,与扩链剂、固化剂合成聚氨酯胶粘剂。通过改变脂肪酸与芳香酸的比例来改变聚氨酯胶粘剂的软段组成,并改变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讨论了对聚氨酯胶粘剂常态及高温蒸煮条件下粘接强度的影响。TGA测试表明随着苯环含量的增加,聚氨酯胶粘剂的分解温度及分解活化能都有加大提高。DMA测试表明随着苯环含量的增加,聚氨酯胶粘剂的耐热性得到了提高,样品的动态模量有所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刚性和抗变形能力。三、研究了聚氨酯胶粘剂的流变性,由于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较低,聚酯多元醇溶液的表观粘度随切变速率的增加而快速降低,表明该聚酯多元醇溶液的流动性好,便于加工涂覆。随聚氨酯粘合剂中引入对苯二甲酸的增加,在较低的切变速率下,溶液的表观粘度降低,流动性较好,而在较高的切变速率下,当对苯二甲酸的比例超过50%时,表观粘度反而增加,流动性变差。四、FT-IR测试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聚氨酯胶粘剂分子得到能量而激活,氢键逐渐解离,自由化氨基与自由化羰基含量增加。由于苯环的存在,使得分子链变得刚性,从而需要更高的激活温度。另一方面,软段中加入的苯环,可以渗透到聚氨酯胶粘剂的硬段之中,增加硬段的有序程度,从而阻碍氢键的解离,使其能够在很宽的温度范围,保持很好的物理性能。五、将实验放大,进行实际生产。讨论了醇酸摩尔比,反应温度及真空度对聚酯多元醇反应程度的影响。进而讨论了不同NCO/OH的比值,固化工艺条件对聚氨酯粘合剂的影响。最终将优化后的胶粘剂与进口 D-502胶粘剂做对比实验,发现两者的耐高温蒸煮后的粘接强度基本接近。
阎晋[3]2011年在《铝塑复合用耐蒸煮无溶剂复膜胶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是一种固含量100%的聚氨酯胶粘剂,具有安全环保、用料少、无需加温固化等特点。其固化原理主要是通过两组分中-NCO与-OH反应从而交联固化。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作为聚氨酯胶粘剂的一种,也同样具备聚氨酯胶粘剂的特点:良好的耐磨、耐水、耐油、耐溶剂、耐化学药品、耐臭氧以及耐细菌等性能;与聚酯薄膜、纸张、织物、金属等材料有较高的粘结强度。缺点是在高温、高湿下易水解而降低粘结强度。因此,解决聚氨酯胶粘剂的耐水性和耐蒸煮性是研究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本研究课题主要从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的黏度和耐水性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以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蓖麻油(CO)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合成了无溶剂胶粘剂的A组分(端异氰酸酯基预聚体);用硅烷偶联剂对蓖麻油进行改性制备出改性蓖麻油添加到无溶剂胶粘剂的B组分中;同时还研究了双组分胶粘剂的固化过程。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合成产品的结构,用化学滴定的方法测定产品的异氰酸酯含量及羟值。另外还分别测定了胶粘剂的吸水率、T型剥离强度、耐蒸煮性及耐热性能。通过系列数据得出最佳工艺参数。本研究课题通过以上实验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制备胶粘剂A组分的最适宜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0℃、3小时。R值即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含量的比值为2或3较为合适。适量的蓖麻油能够有效的降低胶粘剂的粘度并且提高胶粘剂的耐水性,但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粘结性能,因此蓖麻油的量需要按产品要求进行考虑。双组分的配比R’,即A组分中异氰酸酯含量与B组分中羟基含量的比值在1.3最为合适。用硅烷偶联剂对蓖麻油(B组分)进行改性,将改性产物加入到B组分可以大大的提高固化速度,将固化时间由七天缩短到三十六小时。另外改性蓖麻油还能提高耐水性、耐蒸煮性及热性能。但是,改性蓖麻油的含量不能过高,当B组分的改性蓖麻油含量为60%时最佳。
颜财彬[4]2013年在《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及其对非极性膜粘接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对软包装要求愈来愈苛刻,为满足在食品、医药等包装领域应用,需使用胶粘剂将多种不同非极性膜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满足特定包装要求、高性能的复合软包装膜。目前,尽管复合软包装膜用胶粘剂大多为水性聚氨酯(WPU)胶粘剂,但其表面张力较大,对非极性膜的润湿性不好,同时存在耐水性能和耐热性能差等不足,在高温蒸煮条件下容易水解,导致粘接性能下降,难以满足复合软包装的使用要求,因此需对其进行改性。本课题使用了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纳米SiO_2进行改性,再将其作为改性剂、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封端剂,通过丙酮法制备了含端C=C基的纳米SiO_2改性水性聚氨酯(SiO_2/WPU)杂合分散体。以上述分散体作为种子乳液和大分子乳化剂,加入2,2,3,4,4,4-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BMA)及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改性水性聚氨酯(SiO_2/FWPU)复合乳液。研究了改性纳米SiO_2用量和HFBMA用量对SiO_2/FWPU的乳液性能、胶膜性能及其对非极性膜粘接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透射电镜、差示扫描热分析、静态接触角测量仪、热重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镜、拉伸试验机等仪器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纳米SiO_2改性研究表明,当APTES用量为纳米SiO_2用量50wt%、改性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7小时,纳米SiO_2具有较好的改性效果,可用于WPU的改性。经改性纳米SiO_2和HFBMA改性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具有较低表面张力,对非极性膜的润湿性得到明显改善,制得的胶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水性能。当NCO/OH摩尔比为1.5、DMPA用量为4.5wt%、改性纳米SiO_2用量为1.0wt%、HFBMA用量为15wt%时,制得的SiO_2/FWPU综合性能最好。粘接性能研究表明,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具有优异粘接性能,可满足复合软包装膜耐高温蒸煮的使用要求,并初步建立了一个关联胶粘剂表面张力、非极性膜表面能和T型剥离强度三者关系的半经验模型,揭示了有效提高粘接强度的方法,同时,利用吸附理论、配位键理论揭示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对非极性膜的粘接机理,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张辉[5]2010年在《BA/St和羟基化环氧大豆油改性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研究》文中提出复合软包装膜所使用的胶粘剂大多为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该胶粘剂由于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其使用将会受到限制。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克服了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有毒、易燃、异味、易造成污染等缺点,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纯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性能不佳,主要表现为对非极性基材润湿性差、粘接强度低、初粘力低等缺点。为了改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性能,扩大应用领域,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环氧大豆油(ESO)是一种环境友好、耐溶剂性好的可再生材料,可以提高聚氨酯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和耐水性。苯乙烯(St)具有高的机械强度,耐水性好等优点,然而单独使用苯乙烯改性会使合成的乳液成膜后较脆,加入软单体丙烯酸丁酯(BA)可以克服该缺点。本文以聚醚二元醇(N22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基料,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交联剂,羟基化环氧大豆油(HESO)、BA/St作为改性剂,通过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的作用,得到改性的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将该乳液添加0.3 wt%的消泡剂和0.4 wt%的润湿剂可配制出高性能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研究了NCO/OH总摩尔比、BA/St、TMP、ESO等的用量对乳液的稳定性、胶膜的耐水性及力学性能和胶粘剂的粘接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CO/OH总摩尔比为1.1;DMPA的用量为5.0 wt%;TMP的用量3.0 wt%;HESO的用量为6.0 wt%;BA/St用量为28 wt%,其中St占BA/St总量的15 wt%时乳液性能好,该乳液配制出的胶粘剂能够满足复合软包装膜对粘接的需求。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马尔文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差热扫描量热仪等仪器对多重改性的聚氨酯复合乳液及胶膜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水性聚氨酯的性能优于单一的水性聚氨酯。分析了胶粘剂的粘接机理,得出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对烯烃薄膜的粘接过程中,配位键理论和吸附理论起主导作用。
曹琪[6]2002年在《HTPB/液化改性M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用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为原料,液化改性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交联剂,丁二醇(BD)或乙二醇(ED)为扩链剂制备了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HTPB-PU)。较详细的研究了扩链剂的种类及用量、丁羟胶分子量、填料与HTPB-PU弹性体物理机械性能的关系。本文还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量分析(TG)等现代化的测试手段,对HTPB-PU弹性体内部结构形态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硬段含量对共聚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大,随硬段含量的增加,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和硬度均升高,但断裂伸长率却随之下降。同时,讨论了共聚物的耐水解性能与填料种类和加入量的关系,共聚物的耐水解性能随扩链剂的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强;相同加入量时,纳米CaCO3填料型HTPB-PU弹性体的力学性能优于用普通CaCO_3填料型聚氨酯,研究发现,随加入量的增加,力学与耐水解性能均得到一定的改善。热分析结果表明HTPB-PU中引入BD作扩链剂引入以ED为扩链剂所得弹性体的热稳定性要强,其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温度(Tg)相对较高。根据NCO在红外谱图上2270cm~{-1}处吸收峰的变化,用红外跟踪HTPB与液化MDI反应的进行,以研究其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的形成速率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
刘雷[7]2010年在《水性油墨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预聚体法制备出聚醚-聚酯型水性聚氨酯,并采用丙烯酸酯单体共聚法改性聚醚-聚酯型水性聚氨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并配制成水性油墨,其性能满足印刷适应性要求,分析影响水墨粘度、光泽度等的影响因素。1.系统地研究-NCO/-OH的比值、二元醇聚醚-聚酯的配比、羧酸基团的含量,交联剂用量,中和度,各反应阶段的温度及剪切速率等对水性聚氨酯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聚醚-聚酯型水性聚氨酯的适宜工艺参数:预聚阶段65℃,120min;扩链阶段78℃, 150min,中和乳化30~35℃,20min,剪切速率选择1500~2300r/min;-NCO/OH比值为1.13~1.27,聚醚/聚酯二元醇为25/75~35/65,羧基含量为1.7~2.0%,三羟甲基丙烷为1~2%,中和度为100~110%,中和剂为三乙胺,原料需脱水处理,制得固含量为30%的乳液。2.以丙烯酸酯单体共聚法改性聚醚-聚酯型水性聚氨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引发剂、缓冲剂、丙烯酸酯(PA)用量和单体配比等对丙烯酸酯聚氨酯(PUA)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制备的工艺参数:反应温度80~85℃,引发剂用量0.45%,加入适量的缓冲剂,搅拌速率为300~500r/min,PA单体用量占总反应物的18~28%,其各单体用量:甲基丙烯酸-β-羟乙基酯(HEMA)的用量为1.9~2.4%,丙烯酸丁酯(BA)的用量8.8~10.0%,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用量为9.6~11.1%,丙烯酸十二烷基酯(LA)用量为4.0%,PUA的成膜条件为100℃和130min。考察机械稳定性、温度、pH值等对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的机械稳定性、冻融稳定性优于聚酯型的水性聚氨酯,与聚醚型水性聚氨酯相当。3.以聚醚型、聚酯型、聚醚-聚酯型水性聚氨酯和丙烯酸酯聚氨酯配制了四类油墨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UA基水墨具有优良的附着牢度及耐湿磨性,讨论影响水性油墨粘度和光泽度的因素。
陈晓东[8]2010年在《高性能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与结构形态相关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汽车轮胎的三大行驶性能---------低的滚动阻力、高的抗湿滑性能和耐磨性能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难以兼顾的矛盾,尤其是滚动阻力和抗湿滑性能之间的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是长期困扰轮胎工业的老大难问题。而浇注性聚氨酯弹性体(CPUE)由于具有高弹性、耐磨、耐油、耐撕裂、耐化学腐蚀、耐射线辐射、黏合性好、吸震能力强等优良性能,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随着聚氨酯技术进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聚氨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六大合成材料之一。它是一类能依据某种交联方法(链增长或交联,或者兼有两种作用)用泵计量输送(温度在100℃时,粘度为1500泊以下)注入模具来制造弹性制品的聚合物。与橡胶材料相比,PUE具有硬度可调节范围宽(邵A10~邵D85)、耐腐蚀、耐磨、耐低温、耐油等特性;又因为它的液体橡胶特性,还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能耗小、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性能优异的CPUE材料制品倍受青睐,并在逐步替代许多特种橡胶制品,尤其是一些使用性能要求苛刻的制品,如坦克履带推进装置中的履带衬胶、负重轮挂胶、以及各种轮胎、胶轮、胶辊、减震材料和医用心血管材料等。而为了能够将具有高耐磨性的液体橡胶聚氨酯弹性体用于轮胎胎面,实现CPUE胎面三大行驶性能的优化平衡,本论文以聚己内酯(PCL)—甲苯二异氰酸酯(TDI)配方体系为模型,在研究体系中引入耐热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以观察各种有关的相关关系,并综合分析和研究这些相关性,建立聚氨酯弹性体的分子组成——超分子结构——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和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包括:在两种基本扩链剂体系中采用不同分子量、不同硬段含量时的力学性能、内部结构、超分子微区结构、耐热性能和动态性能的研究。然后针对聚氨酯弹性体在高温、高承载及交变应力等苛刻使用条件下的性能要求,对组成聚氨酯弹性体的三个主要成分软段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及扩链剂与材料各项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探索了纳米材料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改进及其机理,在聚氨酯弹性体分子组成和内部结构与材料耐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基础上,基于胎面用高分子材料设计的思路提出“集成聚氨酯弹性体”概念。开展了集成聚氨酯弹性体的分子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研究,使集成聚氨酯弹性体的动态力学性能具有良好的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耐磨损性和内生热性四个性能之间的综合平衡。因此“集成聚氨酯弹性体”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合成探索实验的结果验证,为高速轮胎胎面用高性能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分子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应用理论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内容:①系统地研究了软段种类及分子量、异氰酸酯品种及含量、醇/胺扩链剂品种及复配比例分别对CPUE的力学性能、高温强度、动态力学性能及材料结晶性的影响作用,建立了其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之间的关系,并综合分析了其分子组成、微观结构与材料耐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②通过HTPB/IPDI体系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形貌和固化流变性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聚氨酯软段和硬段的热力学不相容性、反应流变性和软硬链段的运动能力是决定嵌段聚氨酯微观结构的三个因素,而且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哪一个会成为主导因素”的观点;③对纳米填料改进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其改善程度与纳米填料的表面性质及软段多元醇的种类有关联。亲水性的AEROSIL 200和疏水性的AEROSIL R972两种纳米SiO2在不同体系的CPUE中分散性和稳定性存在差异,AEROSIL 200在聚己内酯(PCL)体系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稳定性和补强效果,而在PTMG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均较差,甚至有超过μm级的团聚体的存在;AEROSIL R972在PCL和PTMG两种体系的CPUE中均有较好的分散性、稳定性。其中PCL体系的CPUE材料中两种纳米SiO2均有显著的增强、增韧和提高材料高温使用性能的作用,其中含AEROSIL 200的PCL体系CPUE的100℃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比纯PCL体系CPUE对比样提高1.84和1.13倍;而含AEROSIL R972的PCL体系CPUE的100℃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比纯PCL体系CPUE对比样提高1.78和2.13倍。④研究了传统硫化橡胶与CPUE液体橡胶在分子结构上的不同,同时探寻了导致传统硫化橡胶与CPUE液体橡胶在力学性能及动态性能上差异的内在因素,提出了“集成聚氨酯弹性体”的研究思路,并根据理论指导合成了多元配方体系CPU,其力学性能基本上可以满足本研究预定的设计指标要求,三元和四元多元配方体系在性能上兼备了各单元体系的优点,克服了各单元体系的缺点,使力学性能各指标之间有一个最佳的综合平衡,实现了力学性能的优化。⑤通过集成CPUE的初步探索,在材料的三大性能上取得突破,即⑴CPUE的初始模量可大幅度降低至通用硫化橡胶的水平;⑵CPUE的Tg可降低到通用硫化橡胶水平;⑶在50~100℃温度段CPUE的tanδ可低于通用橡胶,使CPUE具有低的内生热和低的滚动阻力。
蔡洪芳[9]2007年在《PEG改性聚氨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针对传统经皮给药贴剂存在的吸水性、水汽透过性、反复揭贴性与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本文制备了经皮给药用PEG改性亲水性聚氨酯压敏胶并对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预聚体法以二异氰酸酯、混合聚醚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压敏胶并按照药典方法对制备的聚氨酯压敏胶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二异氰酸酯、聚醚组成及NCO/OH、反应温度和扩链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确定了工艺稳定、产品粘结性能性优良的亲水性聚氨酯压敏胶的配方及制备工艺:混合聚醚组成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氢呋喃二醇=24:20:56,NCO/OH=2.0~2.2,经过减压除水的聚醚与1,6-己二异氰酸酯在80℃下、以0.045%辛酸亚锡为催化剂、丁酮为溶剂,预聚时间3~4h,然后加入4.5%质量比例的乙二醇在65℃扩链4h。(2)粘结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聚氨酯分子链上引入亲水的聚乙二醇段以赋予聚氨酯压敏胶亲水性,疏水的聚丙二醇使其具有良好的粘性性能,使压敏胶具有较适合的力学性能。吸水性和水汽透过性测试表明压敏胶可以吸收皮肤表面的汗液,保持透气性,皮肤粘结测试说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满足不同药物透皮吸收制剂的需求。(3)分别以亲水性药物甲巯咪唑、双氯芬酸钠和亲脂性药物布洛芬为模型,考察了聚氨酯压敏胶的药物相容性,以及载药量对其粘结性能的影响;采用桨-杯法和扩散池法对载药聚氨酯压敏胶的药物释放行为和透皮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聚氨酯压敏胶具有良好的药物相容性和载药性能,对于不同的药物具有较好的缓控释能力,适于透皮给药体系的应用。本文还初步研究了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的合成。FTIR结果表明,聚乳酸分子链上马来酸酐的接入方式有两种,枝接密度较低。
蔡栋宇[10]2005年在《水性塑料凹版油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用丙酮法合成了固含量为46-68%的水性聚氨酯研磨料和固含量为35%的水性油墨用聚氨酯成膜乳液。主要考察了复合型软段和复合型硬段对聚氨酯成膜乳液及其胶膜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固含量和NCO/OH(mol/mol)比值对水性聚氨酯研磨料性能的影响以及颜料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不同聚多元醇复配比例和不同异氰酸酯复配比例的变化,乳液的稳定性和粘度、聚氨酯胶膜的性能均呈规律性变化;水性聚氨酯研磨料的粘度随着固含量和NCO/OH(mol/mol)(0.6-0.9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加,不利于色浆的研磨;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色浆的细度逐渐减小,最终趋向于一个定值;色浆中颜料的细度越小且研磨料的碱性越强,颜料的分散稳定性越好。所配制的水性聚氨酯油墨对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的附着牢度优异。 本文还采用了乳液共聚法制备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并用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然后以酞菁蓝为颜料配制了水性塑料凹版油墨。讨论了羧基含量(wt%)、NCO/OH(mol/mol)、中和度、异氰酸酯种类,封端剂丙烯酸-β-羟乙基酯(HEA)含量(w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氨酯乳液(PU)(wt/w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wt/wt)对PUA乳液性能和水性油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羧基含量,中和度的增加,乳液稳定性变好但其耐水耐溶剂性下降。在较高的羧基含量下,NCO/OH的增大对乳液的机械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其冻融稳定性有所下降,所配油墨的稳定性变差。随着中和度的增大,乳液的粘度变化不大,油墨粘度上升。4,4’-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MDI)制备的水性PU较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制备的水性PU,胶膜断裂伸长率低;但拉伸强度、邵氏硬度均高于TDI制备的水性PU。随着MMA含量的增加,机械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变差;胶膜的拉伸强度、硬度增加,断裂伸长率减小;耐水性耐溶剂性也得到了提高。随着BA/MMA的增加,胶膜的硬度、拉伸强度减小,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复合单体对乳液的粒径影响不大。水性油墨的初干性随MMA/PU的增加而变好,但随着BA/MMA的增加而变差。用自制的PUA乳液配制的水性油墨对BOPET薄膜和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都有着良好的附着牢度,墨膜的耐水、耐酸碱性较好。水性油墨的粘度对pH值的依赖性很大。
参考文献:
[1]. 聚酯型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构、形态与粘接性能的研究[D]. 王化举. 北京化工大学. 2000
[2]. 复合薄膜用耐蒸煮聚氨酯(LPU)胶粘剂的制备与表征[D]. 邓德纯. 东华大学. 2011
[3]. 铝塑复合用耐蒸煮无溶剂复膜胶的制备及表征[D]. 阎晋.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4]. 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及其对非极性膜粘接性能的研究[D]. 颜财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5]. BA/St和羟基化环氧大豆油改性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研究[D]. 张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6]. HTPB/液化改性M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曹琪. 湘潭大学. 2002
[7]. 水性油墨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刘雷. 湖南工业大学. 2010
[8]. 高性能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与结构形态相关关系的研究[D]. 陈晓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9]. PEG改性聚氨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蔡洪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10]. 水性塑料凹版油墨的研制[D]. 蔡栋宇. 南京工业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