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思想要有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前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实施素质教育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说难难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上。如果思想认识统一了就不难。针对“应试教育”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总是频繁地统考、统测,搞分数排队;教得呆板,统得太死的那一套做法,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思想必须有一个大转变。没有家长、教师、职工、干部乃至整个社会教育思想的转变,就不会有真正的国民素质教育。
(一)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建国前是对少数人进行的教育(建国前小学入学率最高的1946年,入学率是20%左右,80%左右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学,在校生只有2368万人)。建国后,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虽然逐年提高(小学“文革”前的1963年入学率只达57%,1965年达84.7%,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时达96.4%),小学基本普及,入学率98.4%,但初中入学率仍不高,前几年是50%左右,近两年才达70%左右,升高中的比例更少,升大学的则为6%左右。除小学基本普及, 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外(差两个百分点,一年40万人左右),初中、高中只是面向部分国民的教育,大学仍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正因为几十年来的这样一种情况,所以,高一级的学校总是以分数为标准从低一级学校选拔部分学生甚至是少数学生入学;低一级学校则总是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部分新生服务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教师、职工、干部对教育的普及意识很薄弱,对存在许多弊端的“应试教育”已习惯于接受,而对普及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却缺乏共识。所以当前面向全体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当前,政府要下力气缩小好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从投入、师资、领导干部力量配备等方面向薄弱校倾斜,尤其是要通过建立校际之间的校长和教师的交流或轮换制度,以迅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这项工作应在三至五年内见到明显成效。现在仍然要重申:小学、初中阶段不搞重点学校,不搞重点班,不搞快慢班。要把校际之间的差距缩小,使得就近入学能为广大群众接受。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热情关心和大力帮助“后进生”方面下功夫,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教学,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根本途径。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漠视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生。以分划线,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可以升学、可以造就和不能升学、不能造就两部分,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最终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受歧视,甚至导致“社会排斥”,因此应力求避免把学生分成“优生”和“差生”,而且要取消“差生”这种称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后进生”较好一些。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小学阶段(6—11岁或7—12岁),初中阶段(11—14岁或12—15岁)就确定一个学生是可以培养或不可以培养,是“差生”或“优秀生”,为时过早。中国人对人的认识,总结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盖棺论定”,要到死了以后才能确定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怎么能在十一二岁,十四五岁就把人看死了呢?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差生”,存在的是单一、刻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育的非因材施教化,非个性化。在教育培养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
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全社会都应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的办法,一刀切是不行的,必须因材施教。
(二)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落实的另外一个教育思想,就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目前,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障碍,问题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到位、不落实。人们对德、体、美、劳等方面教育的社会作用还缺乏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还缺乏认识。“知识就是力量”,这当然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但认识如果停止在这一点上是不全面的。应当承认,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产生力量。知识是培养品德的重要基础,但“知识即美德”的论断却是片面性 的。知识是培养美德的基础,但不能说知识即美德。有知识并不等于就有美德,假药、假饮料、假种子、假化肥以及种种用高科技手段坑害消费者的案例就足以证明。教育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发展”的内涵定位于知识既是重要的,又是远远不够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不仅要为基础教育后的各级各类教育打好知识基础,还要为学生打好今后进入社会做人、办事、健体的基础,帮助他们接受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以及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使他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三)以育人为根本
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案中书”是不行的,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要以育人为本。
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现在许多家长都极端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智力开发,执著而又盲目地追求孩子的早慧。于是一些商人也就投其所好,炮制了“××方案”、“×××工程”、“××指南”,说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神童吗?那就请购买一套吧。许多家长经历了按某种模式塑造孩子的艰苦历程。在父母过高期望值的棍棒之下,出了夏斐、刘玲等多起恶性事件,还有不少孩子为抗拒父母的压力而出走,甚至自残、轻生,其中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彭光明同志写过一篇《孩子不是文明的奴隶》的文章,看后很有启发,他讲到一位朋友为7岁女儿举办的古筝演奏会,7岁孩子手指一撩一拨,音韵顿如行云流水,幽雅而清纯,令人十分惊喜。但后来,当人们从对孩子的成绩和聪明的惊喜中冷静下来后,就发现这类孩子好像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少了点孩子气,少了点孩子的天真。这类孩子早熟的根基是脆弱的,是缺乏生活源泉的。
童趣、童真、童心必须予以精心保护,使之不受践踏,不受破坏,因为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加强德育,要从社会上以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针对性。中小学加强德育首先应从文明礼貌做起。文明礼貌的传统不能在新一代人中丢失,如果一旦丢失了,小而言之,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而言之,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带来耻辱。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有礼仪规范,才能使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礼貌的本质是尊重人,要做到尊重人并不容易。例如:“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在一些人那里很难出口,常常因此导致恶语相加,甚至挥拳相向。一些礼貌用语,可以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关系。应该看到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一个很大不足是不懂得尊重别人。尊重人,应从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做起,这些已写进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要狠抓落实。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事做起。师长、家长要对孩子加强引导。
民主和法制意识是当代国民最需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说老实话,我们的民主意识是不强的,民主习惯、民主作风是很薄弱的。我们的许多干部、群众,不懂得、更不会用民主的方法来处理家庭、单位、部门、社会内部的关系,来解决各种利害冲突和矛盾,由此而造成许多严重后果,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要从小学会讲民主,从小培养民主作风。当然在培养民主精神、民主作风的同时,要强调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法、知法,不然,犯了法还不知道怎样犯的。其次是要守法,有了法律知识而没有法制意识,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在法律的范围之内,结果是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这是当前存在的相当普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养成依法自律的自觉性,二是对有法不依者要严加惩处。
要加强美育。对人的培养,既需要晓之以理,又需要动之以情。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情感的因素。因为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可以说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记得有一首诗写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国:是长城、泰山、长江、黄河;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皇、汉武;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中国风俗最浓的是在国外的唐人街。面对出国潮,那些空洞的说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传统之美,却以她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使海外游子寻根问祖,思乡爱国。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扫黄、严打,这些治标之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为了我们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得在治本上下功夫。要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耻辱。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一个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的人不可能去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不可能去偷盗、抢劫,不可能去杀人越货,谋财害命。
劳动教育亟待加强。时代发展了,“但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仍是伟大的真理。有人说:孩子不爱劳动责任在家长。不无道理。宠孩子,往往有意无意地在销蚀孩子的劳动观念。一些家长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去迎接孩子,以使孩子少经历一些劳动的艰辛,其精神是感人的,但这绝不是上策,因为劳动的艰辛恰恰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营养素。现在犯罪现象很多,物质享受的欲望和不劳而获的诱惑,是犯罪现象剧增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是刻不容缓的大事,热爱劳动并具有劳动技能是国民的重要素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普遍加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应重视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人主张要设计一套挫折教育、磨难教育的方法,让孩子们经受。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能跟《西游记》一样,由如来佛设计九九八十一难,去考验孙行者们。我们应利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常出现的一些教育机会,进行教育。朱正有一段话讲得好:“逆境诚然可以锻炼人,有的人经受了逆境的考验,确实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了;但是逆境也可以斫丧人,更多的人因经不起这种斫丧而消沉、沮丧,甚至死亡了。”所以不应随便地把人置于逆境或困境之中。
(四)以因材施教为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唯一的办法是因材施教,不因材施教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实施因材施教的办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等教改实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实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原则。
愉快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把学生束缚死了,教死了,教刻板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等弊端,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为愉快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愉快教育并不排斥刻苦精神,应当指出刻苦学习的精神更多地存在于愉快的过程中。在处于一种精神压抑状态下的苦学、厌学以至逃学、弃学的过程中,能产生什么刻苦精神呢?
成功教育是一种很合理、很有益的教育探索,因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很合理的,也是很符合学习者的意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的成功的能力,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应试教育”对于升大学来讲,90%以上是高考失败者。我们有句古语: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否应看到失败也可能是失败之母呢?从未获得过成功的孩子,没有成功的体验、机遇,往往自卑、消极、自暴自弃。其实还应当更多地看到成功也可以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少年的信心,为他们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成功教育除了要重视智力方面的因素之外,尤其应重视情感、意志、道德、品质方面的因素。
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种重要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冷漠的现象,面对一些青少年冷酷无情、行为残忍的现象,对情境教育的探讨应当是十分有意义的。李吉林老师说:教育要由境入情,情境交融,以情感人。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