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高等教育:扩大阶级差距_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阶层论文,差距论文,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6)01-0019-07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距和民族差距等问题最突出的领域,社会各阶层之间接受教育的差距未被特别关注,为巨大的城乡差距所遮蔽。一系列研究显示,随着在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分层的机制逐渐凸显。尽管人们实际享有的教育机会在不断扩大和改善,但怎样才能接受好的教育、什么人才能获得好的教育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炽烈的“择校热”,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阶层差距正在扩大。

教育中的阶层差距,是社会阶层差距的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国家,拥有更多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享受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上占有优势;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则处于劣势,是一个基本现象。现代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则是努力“减少由出身造成的对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的制约”。因而,我们既要认识和评价当前教育中客观存在的阶层差距,又要探究其形成的机制,尤其是制度性的原因,从而缩小这一差距。

本研究为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的部分内容,数据资料一部分来自文献,其余来自2003—2004年间对部分高校学生和部分地区高中学校的实证研究。

1.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结构的变化与分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公平的理念建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理论之上,强调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强调工农子弟接受教育的优先权,努力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在高校招生中,逐渐形成、贯彻重视家庭出身和政治标准的“阶级路线”政策,在这种理论中,排斥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工农子弟、干部子弟则被视为同一阶级而优先录取。1949年之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自社会优势阶层和富裕家庭,随着新政策的实行,1952年高校学生中工农子弟的比例达到20.5%;1958年高校新生中的工农子女已占55.28%,1965年则达到达71.2%。① 北京大学来自工农家庭的学生,1957年为30.8%,1960年为64.8%,1964年为41.5%,文革期间的1974年这一比例最高,达到78.6%。② 显然,当时高校学生中工农子弟比例不断增加,并非社会不同群体家庭影响、文化资本、学业成就的自然表现,而主要是通过政治力量强行推动的。

在1977年恢复高考、分数—能力标准取代了强制性的政治标准后,工农子弟的比例迅速回落,干部、知识分子子弟大幅增加。如图1,以北京大学为例,1978年新生中工农子弟占27.5%,干部、军人、知识分子子弟占52.2%,其他为20.3%。1991年,工农子弟为37.1%,干部、军人、知识分子为62.3%,其他为0.6%。

表1 1977-1991北京大学学生家庭背景的变化(%)

年度工农

干部军人 知识分子 年度

工农

干部军人 知识分子

197727.538.7

1984

41.9 35.2

12

197827.540.6 11.6 1985

44.6 32.3 12.4

197934.439.2 11.4 1986

44.4 35.9 12.3

198033.339.2

12 1987

42.7 37.3 14.4

1981 33 36.4 14.2 1988

42.8 43.2

13

198243.134.6

11 1990

40.4 45.7 13.3

198340.534.1

11 1991

37.1 48.7 13.6

资料来源:李文胜.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A],刘海峰.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25.

这三条曲线中,只有知识分子的变化是比较平缓的,从1978年到1991年,知识分子子弟的比例增长了2个百分点。1980年代初,在经历了保护性政策取消而导致的低落后,工农子弟的比例开始回升,在1985年达到44.6%的最高点,增长了约17个百分点,随后,在1980年代末这一比例开始低落,1991年降至37.1%的新低点;与1978年相比,总共增长了不到10个百分点。变化同样显著的是干部军人子弟,其构成从1978年的40%左右,在1985年降至32.3%的最低点,此后稳步增加,到1991年达到48.7%的高点。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8个百分点,如图2。

考虑到在1995年全国就业人口构成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43%,机关、企事业负责人仅占2.02%,③ 其子女在重点高校高达50%—60%的比例,便不能不令人惊讶。

90年代以来,高校学生的阶层背景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常规统计中缺乏学生家庭背景的材料,此处只能以零星的、局部的数据一窥这种变化。

农村学生的比例是社会阶层分布最外显的一个指标,也比其他指标更易获得。基本特征是90年代以来重点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比1998年低3个百分点左右,北京师范大学则下降了8个百分点,见表2。④ 以北京大学为例,1985年新生中农民学生的比例为27.3%,1992年为22.3%,1996年为19.6%,1999年为16.3%。

表2 199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年度

招生数 农村学生比例 招生数 农村学生比例 招生数 农村学生比例

(人) (%) (人) (%) (人) (%)

19901994 21.7 1260 28

19912031 19.0

18.8

1358 40

19922080 18.3 1810 22.3

1358 33

19932210 15.9 910 18.5

1403 36

19942203 18.5

20.1

1330 35

19952241 20.1 2089 20.9

1470

19962298 18.8 2164 19.6

1495 29

19972320 19.5 2211 19.0

1504

19982462 20.7 2240 18.5

1472 30.9

19992663 19.0 2425 16.3

1686 28.7

20002929 17.6 2001

20022105 22.3

数据来源:张玉林,刘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和2000年清华大学的数据来自卫宏.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D].

在其他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1998级学生的家庭背景是:干部占27.0%、工人占26.4%、农民占18.7%、知识分子占9.4%、职员占3.6%、军人占2.1%、其他12.2%。如以上述北京大学的统计口径,则工农子弟占45.1%,干部、军人、知识分子子弟占38.5%。⑤ 2002年,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中农村学生占26.0%。⑥

据本课题组2004年对北京理工大学部分学院、北京建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房山分校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调查(样本数429个),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子女所占比重为41.6%,工人、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家庭的子女占34.3%。且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更多集中在优势高校,而农民、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阶层子女更多集中在普通院校和大专院校,见表3。

表3 三所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的家庭背景(%)

学校类型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建工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房

总体

父亲职业(部分学院)

山分校

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 50.9 37.0 37.0 41.6

职员、个体、私企、其他 23.6 28.4 20.2 24.1

工人、农民、下岗、失业 25.5 34.6 42.8 34.3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新增的农村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普通院校。如河北科技大学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54.7%增加到2001年的60.8%,增加了6个百分点。⑦据2003年对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学院三所位于唐山的高校在校生调查,在校生中农村学生比例达59.5%,2003级学生的这一比例则达到63.6%,有29%的农村学生来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⑧

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另一个等级——民办高等学校,学生主要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家庭背景既非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高阶层,也非农民,而是工人、公务员、个体工商户等中低阶层。据2003年对江苏省6所民办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家庭所在地,大城市占13.9%,中等城市占30.9%,小城市(一般指县区)占24.3%,小城镇占20.3%,农村仅占9.2%。另外,学生家长的职业,工人占24.0%,公务员占22.4%,个体工商户占21.1%,企事业干部占17.0%,农民占6.9%,教师占5.1%,医生占2.2%,其他1.9%。⑨

2.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家庭背景变化

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家庭背景有较大的差异。90年代的若干调查显示,研究生中来自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比重明显较少,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很大的比重,呈学历层次与家庭背景“倒挂”的特征。如表4,在90年代对3所高校的调查,随着学历的提高,农村学生的比重增加,博士阶段农村学生的比例大约是本科生时期的一倍;而干部、知识分子子弟的比例则降低了1/3甚至一半。

表4 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

农民 工人

干部、知识分子

91级本科生 30 16.8 53.2

中国人民大学 92级博、硕士生

49.4 12

36.6

92级博士生 60

1420

95级本科生 33.7 29.5 35.9

辽宁大学 95级硕士生

2.4

43

95级博士生 68.4 10.5

21

95级硕士生 48.8 15.8 27.8

东北大学 95级博士生 58.4 10.9 21.8

资料来源: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245;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

显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国高学历的获得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较小。可以认识的原因,由于当时的收入“体脑倒挂”和“下海”经商热潮,90年代初高校出现过研究生厌学和大量退学的情况,社会上对高学历的追求尚未兴起,考研远未成“热”,因而不具特别强烈的竞争性。由于考研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不利的应对策略,因而当时家庭背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部、知识分子子女的就业优势,其中一些人还选择出国。

令人关注的是在当前社会性的考研热和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阶层与学历的“倒挂”是否依然存在。本研究对北京理工大学2003、2004级本科生(442个样本)和对2002、2003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抽样调查(有效问卷593份)显示,低阶层子女在研究生阶段的优势正在消失,见表5。

表5 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家庭背景(%)

农民 工人

干部、知识分子

02、03级本科生

24.0

02、03级硕士生

24.8 9.4

41.6

02、03级博士生

26.3 14.3 41.3

本科生中,来自农村的占24.0%,来自城市的占56.8%,城镇占19.2%。与90年代相比,随着学历的增高,来自低阶层子女的比例仍在增加,但增大的趋势已不明显,而优势阶层子弟在高学位阶段的分布,与本科生阶段的差距也不再明显。说明在90年代曾出现的分层特征逐渐消失,在不同学历层次,具有较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阶层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可资比较的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于2001年进行过一次大型抽样调查,涉及31个省市区约10000余名在校大学生,有效问卷共8270份(其中上海样本3060个)。不计上海样本,学生的城乡构成如表6。虽然没有更详细的阶层划分,但也显示随着学历提高,农村学生比例逐渐减少的情况,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很不相同。

表6 2001年上海财大的调查结果(%)

城市 农村

总体 76.2 23.8

专科生

64.4 35.6

本科生

78.1 21.9

硕士研究生 73.8 16.2

资料来源: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82.

3.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学科专业分布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在不同学科专业的分布,也越来越具有阶层的属性。优势阶层的子女更多地选择了热门专业和艺术类专业,而工人、农民等低阶层的子女选择冷门专业的更多,如表7所示。

表7 北京理工大学部分学院2003级本科生家庭背景和学科专业分布(%)

学生家庭背景信息技术(热门) 机电工程(较冷门) 设计与艺术(艺术类)

管理、技术阶层 57.335.358.3

职员、个体、私营、其它 17.221.612.2

工人、农民、下岗25.444.129.5

小计 100.0

100.0

100.0

数据来源:周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阶层差距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2005.

对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生的调查显示,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阶层差距更为明显,见表8。

表8 北京理工大学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分布(%)

信息技术 管理与经济 机械与车辆理学研究生的

(热门) (热门) (较冷门)

(较冷门) 家庭背景

管理、技术阶层

45.7 52.928.026.5 41.4

职员、个体、私营、其它

16.3 17.722.112.2 16.0

工人、农民、下岗 38.0 29.450.061.3 42.6

小计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4.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差距

中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同一考卷各地的录取分数不同,城市考生尤其是大城市的录取分数低于农村。这既有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城市中心主义的缺陷,也有市场因素对分数标准的侵蚀以及高校招生中不规范行为的影响。

表9为北京某高校2003级不同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可以看出低阶层家庭子女的平均录取分数普遍高出高阶层的子女。从总体来看,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反。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的平均分(571.3)最低,比农民阶层子女的平均分(610.1)低38.8分、比工人阶层低26.2分、比下岗失业人员阶层低35分。

表9 北京某高校部分阶层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

热门专业 冷门专业 艺术类专业

平均分A 最低分B A-B平均分A 最低分B A-B平均分A 最低分B A-B

高级管理、技术人员

590.9521 69.9575.8546 29.8547.3300247.3

中层管理、技术人员

591.4469122.4568.1500 68.1599.3576 23.3

工人

602.5549 53.3591.0548 43.0559.0501 58.0

农民、民工、农村干部 611.0590 21.0607.3598 9.3 618.0618

0

私企业主601.3580 21.3578.0531 47.0543.0408135.0

下岗、失业、家务 594.0584 10.0613.2586 27.2603.5593 10.5

不同阶层学生的平均分,热门专业最高分与最低分可相差20分,冷门专业相差37.4分,艺术类专业则可相差318分!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高中级管理和专业人员获得最多的实惠,他们享受了最大的录取分数差距,甚至可以以低于平均分122分的成绩进入热门专业、低于平均分247分的成绩进入艺术类专业。拥有较多经济资本的私企阶层也获得了实惠,在艺术类招生中,能够以低于平均分135分的成绩被录取。在特别显示家长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的艺术类招生中,农民家庭子女享受的“优惠分”为零。

可资印证的是,对某电力学院2000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父亲的职业不同,其录取分数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民子女的平均分数要高出干部子女22分,高出工人子女18分。其中工科类高出干部子女26分,财经类高出30分。⑩ 这说明农村学生只有考出比城市家庭学生更高的分数,才能进入大学。即农村学生只有其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才有机会考上大学,而其他阶层的子弟由于录取率更高,可以以较低的分数和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升学。

5.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

我们可以明确认识,高等学校的阶层差距主要是从基础教育积累的,是高中阶段社会分层的延续和放大。我国高中的学校教育,不仅有“城市—农村”的分割,更重要的是“重点—非重点”的维度,从而构成了城乡二元、重点非重点二元四个等级的学校,形成中等教育社会分层的基本制度。在城市,重点中学正在成为凝固和扩大阶层差距的重要机制。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在不同的高中学生家庭背景的趋同性加强。

2003年至2004年,本课题组对北京、苏州、宁波、重庆、衡阳、安阳、赤峰、兰州、湛江、菏泽等10地的普通高中进行调查,每地调查城市重点、非重点、农村重点、非重点各一所,每所学校调查高二学生10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3931个。

表10显示了在四类不同的高中,学生父亲职业的分布。学生父亲的职业是其社会资本的外在表征。在城市重点高中,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是低阶层的1.6倍,低阶层的学生在非重点中学的比例最高。

表10 四类普通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

学校类型

父亲职业 城市重点 城市非重点 农村重点 农村非重点

高阶层(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42.1 26.518.0 14.1

中层(职员、办事员、个体、私企、其他)30.9 32.835.9 26.1

低阶层(工人、农民、民工、下岗、失业、家务) 27.0 40.746.2 59.8

小计 100.0 100.0

100.0 100.0

表11显示,重点学校制度的分层作用十分明显,高阶层家庭的孩子约62%进入重点中学,而低阶层家庭的相反,约60%在非重点学校。

表11 不同阶层的子女在四类高中的分布(%)

学校类型

父亲职业重点非重点小计

高阶层(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61.9 38.1 100.0

中层(职员、办事员、个体、私企、其他)54.3 45.7 100.0

低阶层(工人、农民、民工、下岗、失业、家务)38.9 59.3 100.0

总之,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这种阶层分化直接延续到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中。关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分层和教育机会的获得,我们将另文讨论。

注释:

①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1.

②李文胜.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A].刘海峰.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25.

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A].许庆豫.教育发展论:理论评介与个案分析[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380.

④卫宏.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3.

⑤材料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

⑥卫宏.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3.

⑦卫宏.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3.

⑧吴小兵.高校收费体制下的贫困生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2004.

⑨刘干.民办高校生源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民办教育参考,2004(3).

⑩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索——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标签:;  ;  ;  

接受高等教育:扩大阶级差距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