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远距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来西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谢孟译
马来西亚属发展中国家,自1957年脱离英联邦独立以来,百废待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师资和教育设备奇缺。加之复杂的社会成员结构,多种族多语言,不同的文化及宗教传统都影响着国家的统一进程。除此,不同种族集团控制和垄断某些行业和居住地区,导致国家四分五裂。1971年以前,马来西亚的经济建设着力于投资以促进基础建设,并发展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但这项战略未遂人愿,它无力协调马来西亚多种族间社会与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用以指导教育培训的政策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统一,促进国民参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教育领导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在这短短十年间,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传播价值观念的行为准则,以推动国家的统一和法制社会的建立。八十年代,教育的宏观目标在于进一步促成国家统一,并培育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以补充科技管理的后备力量。
马来西亚政府的教育投资达到了数百万美元。教育经费在政府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12.42%升至1989年的17.53%。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教育经费也由八十年代的4.99%升至7.63%。其中过半经费(大约为55%用于初级和中级教育,另外29%至35%的经费用于它种教育需求,其余10%至16%的经费用于高等教育。而在这最后一部分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是用于校外教学的,估计它只占全国教育经费的0.6%。
总的说来,培养校外生的费用比在校生的低,其数目为在校生费用的13%。按此计算,培养一名校外学生的费用是19500马来西亚元,而培养一名在校生的费用则高达48000马来西亚元。以入学人数作参照,在过去19年中,校外生的平均结业率为52%,如再略去每年退学人数所占的25%,其平均结业率将高达60%。假定在校生结业率为100%(实际上达不到),相对而言,培养一名校外生的费用则比较低廉。按60%的结业率来计算,一个学生需花费32500马来西亚元。
圣马来西亚大学开展校外教学规模为全国之最,它主要提供高等教育的远距离教学。这种颁发学位证书的教学项目始于1971年。马来西亚国内在读的大学生人数由1980年的26410人猛增到1990年的60010人。这一比例表明大学年龄组的入学率由1.63%升至2.66%。到1990年,参加该学校校外教学课程的学生总数也达到了2847人,占当年大学入学率的4.35%。
现状概览
1.目标
1970年11月8日,圣马来西亚大学的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开设校外教学项目。当时大家提出来的特殊议题是师资的缺乏。后来在1976年,该校详尽地阐述了设立这一项目的目标:为了使因多种原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如愿以偿并以此获得学位证明;为了在经济贫困和偏远地区开展高等教育;为了培养更多合格劳动者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变化的需求;为向在职人员提供各种知识和技能培训,以便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2.组织机构
作为公立的学术机构,圣马来西亚大学的校外教学中心是全国最大的远距离教育机构,它在一个统一管理的体制中运行。中心是附属于圣马来西亚大学的一个部门,它和校内其它分院或中心享有同等地位即由独立的委员会负责安排和管理各项活动。
在现今的大学建制下,委员会、理事会和评议会为三个最基本的管理机构。委员会是最高级的管理机构,它的主席是学校校长。学校最高行政机构是理事会,它负责保管和使用学校公章,同时也管理校方财产并处理校际间非学术性事务。评议会主席为大学的副校长。评议会是学校的学术权威,负责管辖其下属各中心或学院。各中心和学院有权处理各自的行政及发展事宜。校外教学中心也一样可以自由行使其职责或权力。
校外教学中心的管理委员会设有一名主任,三名副主任。这三名副主任中有一位负责课程资料的印制;另两位分别掌管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事务。为保证工作进展正常,又各有一名主席被任命辅助两位副主任管理日常事务。作为大学的组成部门之一,该中心不象校内某些部门脱离学校管理,而是和校内设立的其他学院或中心一样,由学校提供师资、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印刷和考试专用设备。该校还设有一协调委员会,它负责安排中心和校内其它机构协调合作,共同发展。这个协调委员会受校评议会管辖,其成员包括各中心或学院的主任。
为利于学生学习,该中心在全国设有十一个地区研习中心。每个研习中心长驻一名兼职督导员,负责安排科目导师、实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授课和各项学习活动。兼职督导员是地区研习中心与大学总部之间的联络官,他们定期向校外教学中心的主任汇报工作。
校外教学中心还同许多学术科研机构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有教育部,各州际教育部门及大批高校和师资培训学院(这些师资培训学院通常被指定为地区研习中心),一些公共图书馆,马来西亚大学,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马来西亚电信公司和NEC电信有限公司。
3.远距离教育的资金
圣马来西亚大学是符合并按国家法令建成的,因此它每年从政府处提取预算款项,而学校向校外教学中心提供的资金也按年计算。在学校的总支出金额中,每年约有3.14%的资金拨给中心使用。
4.实行远距离教学的地理区域
校外教学中心已成功实现了它的奋斗目标:将大学教育推广到半岛东海岸及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和沙捞越等地区。现在全国有十一个为学生提供教与学活动的地区研习中心。其中以设在吉隆坡和槟城的两处研习中心规模最大,学生数量也最多。许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设在城区的地区研习中心举办的各项活动。地区研习中心主要承担一般性的事务工作,它可作为广播授课的基地。除此,中心还设有各门学科的实验室、图书馆及学生会议室等较为便利的设施。
5.辅导制度
中心通过印刷、声像和电信三种方式传播教材,讲授课程。全部辅导课程都使用国语——马来语。
印刷类教材是中心采用最为普遍的,这同英国公众大学和澳大利亚的绝大多数校外授课院校的情况类似。印刷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按课程单元综合编写的,另一类是围绕重点课文和阅读书目而编成的学习辅导。理科的课程材料通常按第一种形式编写,而一些文科的课程材料则按第二种形式编成。
1988年中心开始采用电化教学设备。每门课程一学年中都要举办四至八次电化辅导讲座。学生们按规定是必须参加这些辅导的,但实际上每次听课率也只达到80%。这些辅导讲座通常在周末举办。在每次讲座前学生们都能收到及时发送的材料以供准备,这无疑提高了讲座的效率。1990年,电化教学系统中又增设了电子书写板。这项设备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它可以用绘图方式来解释枯燥的概念。现在,电化教学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间歇性线路中断,幸好只有少数地区研习中心曾经发生过类似这样的情况。
中心也自己灌制录音磁带,并随磁带把一些印刷材料一同寄给学生。很显然,只有少数课程才能按照这种方式来邮寄辅导资料。
1988年中心开始制作录像磁带。至今他们已制作了不同学科的18套录像资料。他们还计划到1991年底再制作6套节目资料。供学生借阅的录像带保存在地区研习中心的图书馆内,用以补充某些印刷材料上的空缺。
每门课程需要学生完成二至四次课后作业。这些作业是学生通过课程后完成的。导师们在评议记分后通常于一、两周之内寄还给学生。这些作业的成绩要占学生每门课程最后得分的10%至15%。地区研习中心每年还分别要在十月和二月举行两次连续评估,评估的成绩占学生毕业总成绩的10%到15%。
自然科学的每门课程则要求学生在地区研习中心或每年十一月在圣马来西亚大学集中上课期间完成五次至六次实验。但大多数的实验是学生们在地区研习中心操作完成的。完成实验后学生们必须上交实验报告以供评分,这些分数将占到最后成绩的10%到20%。地区研习中心的实验操作通常由一名兼职导师负责。
为保证和维持师生之间最低数量的面对面教学机会,圣马来西亚大学有明文规定,学生们必须参加每年十一月在校本部举办的集中辅导课程。在此期间,学生们参加讲座,操作实验,查阅书籍,会见导师和与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在集中学习临近尾声时,学生们开始替下个学期挑选课程。
期末考试在每年四月举行。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再参加六月份举行的补考。这次考试的得分要占最后成绩的50%到70%。
在校外学习中获得了84个学分的学生可正式进入全日制大学学习。其中理科学生需在全日制大学念完两个学期并完成36个教学单元(其中包括一项由6个单元组成的设计项目)方可毕业。文科学生也同样需完成36个教学单元才可以毕业,但他们无需设计工程项目。对于社会人类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36个教学单元则包括一份4单元的野外工作经历。
6.科研活动
对校外教学中心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是他们在远距离教学领域内开展的大量科研活动。这些科研活动由公共机构或由中心专职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来完成。一些地区研习中心的专职人员甚至把研究远距离教学作为自己博士或硕士学位的论文题目。这一项目的资金主要来自大学的短期拨款或外部机构的赞助。
7.学生入学率
1981年,中心的教师数量相当于学生总数的83.4%,自此以后,这一比率不断下降直到1988至1989学年度,校外教学中心教师只占到学生人数的59%。教师队伍是该机构中最庞大的专职人员群体,其次还有16%的管理人员和9%的工作人员。剩下16%的中心工作人员则分布在16个不同的行业中,他们或是军人、警察、护士,或是编辑记者、科技人员。
在校外教学中心就读的学生有将近半数(其比例为48.3%)的年龄介于三十至三十四岁之间,二十五至二十九岁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4%。第三组占比例较大的学生年龄区间为三十五至三十九岁。而二十出头或四十余岁的学生人数较少,其比例分别为1.6%和1%。还有另外13.7%的学生没有登记年龄。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大致为4∶1。学生们的年平均收入一般都介于七百五十至一千马来西亚元之间。
为了毕业,学生必须获得120个学分。一般一个学生要学习50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个学分单元。这120个学分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90个学分要在五至十年中的校外学习中积累;第二部分的30个学分靠在每年的校内集中学习期间积累。校外学习的学生最多允许选修18个单元中的学分。校外教学中心还规定了在这个学习体系中,学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为二十年。
至1990年,注册并参加过校外学习的总人数为2847人,而且他们全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的。据圣马来西亚大学的统计,其校内外注册学生之比为3∶1。而全国范围内该比例约为30∶1。参加校外学习的学生数目逐年增加直到1986年到达顶峰,该年度的入学人数为707人。后来这一数字有所下降,至今圣马来西亚大学校外教学中心已培养了2232名毕业生,平均每年毕业140人。
问题与前景
圣马来西亚大学的远距离教学项目在培养文、理科学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1972年以来,该中心已培养2232名毕业生,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了二级荣誉证书,另有6名学生因出类拔萃而荣获一级荣誉证书。这些毕业生以明显优势博得了广大公众的认可。
总的说来,该中心在组织校外教学中力求节约。培养一名校外生的费用为在校生的67%。若按实际投入计算,平均比例是60%,尽管这个比例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也还是很高的,不过中心仍然可以承受。如果拿文、理两科学生的培养费作一比较,则文科生的费用较低。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报名学理科的学生较少,因为自然科学学科由于使用实验用品还需额外交纳费用。尽管学生的数量不多,但是中心提供的各种设施和学习机会仍可和其它大型的远距离教学院校媲美。由于政府对校外教学中心在招收学生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中心不可能也不是以经济上赢利为目的的。
中心通过两次大规模的自我审核,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了办学中的绝大多数难题,一些问题由于多种原因,至今未能全面解决,其中有些问题是归咎于圣马来西亚大学的。
在贯彻严格的教学纪律的过程中,那些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成年学生和中心行政人员都碰到了不少困难。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圣马来西亚大学的教学原则是要追求较高的听课率而不是一味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校外教学中心要求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最大的工作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超过规定的学习年限)。如中心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心情况介绍活动,定期的广播辅导和每学年一次三周时间的住校学习。最让成年人头痛的是求学的最后一年,因为他们必须在全日制学校再学习整整一年方可毕业。这个议题看来仍需进一步探讨:中心的这些举措是否利于成年学生在工作之余继续深造并获取学位证书。
在某些学科的教学中还存有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如保持教学质量,加强师资管理,维护版权和有关修改过时辅导资料的问题。这中间较为敏感的是有关版权所有的问题。举例来说,如一门课程换了新教员,在未得到其前任教师的允许前,新任教员无权修改或重写前任编纂的辅导材料。
校外教学中心的预算十分紧张,它只能为生产录像资料提供极为有限的设备。现在中心的技术教育与传播分处使用一台设备进行电影编辑。但由于与别的学院或中心共用一台机器,中心原本的制作日程总被推迟。同时,因为中心不得不雇用临时工以及职员缺乏一定经验也使制作工作效率低下。现在看来,只有不断增加预算,加强宏观管理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地区研习中心的改进工作仍大有潜力。通常,临时辅导教师因本职工作缘故不能完全效力于中心,另外,他们也没有权力在中心贯彻大学中的各项纪律。因为一些地区研习中心的图书馆、实验室或电信会议室的设备得不到良好的照管和维修。除此以外,由于缺乏有力的行政措施,某些地区研习中心的教与学活动组织的并不得力。
现在校外教学中心开设的科目都是经过圣马来西亚大学认可的。而且中心还在不断研究和改进,力求减少不适合成人业余学习的科目,与此同时再适当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这一问题随着中心办学区域的不断扩大日益尖锐。而且国家现在要发展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建设,校外教学中心就必须适应需求增设更多的职业技术课程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因为设施缺乏,生源较少,圣马来西亚大学位于沙巴和沙捞越的两处地区研习中心还没有电信会议设备。因此在该地区的研习中心仍需要开展面对面教学,工作人员还把广播辅导教程灌制成录音磁带寄给学生。可喜的是校外教学中心已着手在上述两地区修建广播辅导设施。
(译自日本放送教育开发中心编《高等教育研究最新论文集·亚太地区远距离教育》第2卷 1993年出版,译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