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儿童医院 普通外科 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学龄期儿童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6月普通外科住院的60例学龄期阑尾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结果:干预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干预通过改变患儿及家长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不合理认知,减轻其对疼痛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能有效促进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疾病康复。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阑尾炎;早期下床活动
阑尾炎是儿童最常见的急腹症,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研究证明,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患儿术后恢复,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减少住院天数有积极意义[1],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活动越早,排气越早[2]。但临床上不少患儿由于疼痛早期下床活动意愿不强烈,疼痛引起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更是阻碍了患儿早期下床活动。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Threapy CBT)源于心理治疗领域,近年来开始被引进临床护理中,其干预方式并非严格按照心理治疗的过程实施,而是侧重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并给予放松训练,以减轻由于错误认知带来的不良情绪,在多种疾病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我科对2018年1~6月行阑尾术后住院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减轻了患儿及家长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患儿早期下床活动,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6月,我科共收治诊断为阑尾炎的学龄期患儿60例,入选标准:(1)6-12岁的学龄期儿童;(2)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术后均给予一次性持续镇痛输注泵(PICA)(3)均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排除标准:入院前曾有手术史,认知能力缺陷。本研究选取该年龄段的患儿主要是因为学龄期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力,在干预过程中容易取得合作。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儿及家长早期下床活动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步行时,身体稍向前倾,用手掌轻摁切口处,慢慢前行,首次活动时间可在床边走10m左右,量力而行。有腹腔引流管的患儿,将引流管末端和引流袋固定在低于引流口的位置,防止逆流,保持引流通畅。留置尿管的患儿先排空膀胱内和引流袋内尿液后夹管,妥善固定后下床活动。记录患儿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开始和持续时间、病情变化。
1.2.2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由科室医护人员组成干预小组,拟定干预措施,制作护理干预计划执行表,指定专门护士负责,在实施每项护理干预后签名,注明实施时间,确保每项措施执行到位。
1.2.2.1 认知干预。护士在术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两次认知干预,改变其不合理认知,缓解患儿及家长由于不合理认知引起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合理情绪。经访谈,发现患儿及家长主要存在以下不合理认知:认为术后在床上休息利于切口恢复;术后下床活动过早易导致创裂开,引起疼痛;患儿术后较虚弱,下床活动过早易发生危险。对此,护士在第一次干预时,通过播放视频和实例分享的方式,重点强调以下内容: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最早时间,早期下床活动对疾病康复的好处,如可以促进肠蠕动肛门排气排便,缩短进食时间,减少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正常活动有促进切口愈合的作用等,邀请早期有过亲身经历的家长及患儿现身说法,相互鼓励。在第二次干预时,通过情景模拟教会家长及患儿早期下床活动的具体步骤:掌握以下技巧如下床活动时怎样保护切口、减少疼痛及如何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等。
1. 2.2.2行为干预。术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音乐放松训练,指导每天中午和睡前听舒缓的轻音乐15~20min,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术后主要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患儿对疼痛的恐惧,术后6h内患儿身体较虚弱,平卧休息时让患儿深呼吸,引导他们想象或回忆经历的愉快事件,或者听音乐、看动画分散注意力。随后鼓励患儿下床活动,可在床边站着吹泡泡,五彩缤纷的泡泡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引导患儿随着泡泡飘动的方向慢走。
1.3 观察指标
(1)患儿首次下床时间6~12h、12~24h和>24h的例数。(2)首次排气时间<24h、24~36h和>36h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例(%)
3 讨论
3.1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
胃肠道手术后的12~24h内,一般肠蠕动会完全消失,之后逐渐恢复,术后大约24~48h开始排气或排便,若手术后数天不能自主肛门排气,会引起腹胀、腹痛,严重时发生肠粘连等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而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运动。研究证明,早期下床活动对患儿阑尾炎手术后有缩短肛门排气、排便,减轻切口疼痛的作用,下床活动时间越早越好[1]。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干预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3.2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患儿早期下床活动
患儿及家长往往对早期下床活动有着不合理的认知,并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不良心理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致痛因子,降低了患者的疼痛阈值[5],患儿对疼痛的耐受性更差,更不愿意下床活动。认知行为干预旨在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减轻不良情绪,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促进行为改变。本研究中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纠正患儿及家长认为早期活动不利于切口愈合,会引起疼痛等不合理认知,从而减轻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促进早期下床活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患儿在术后6~12h、12~24h、>24h等早期下床活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本研究针对学龄期患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的行为干预是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而人体的疼痛感受将可以通过放松、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得到缓解[6]。干预组患儿肛门排气时间也明显早于对照组,患儿进食时间提早,对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这说明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在学龄期患儿阑尾炎术后的护理中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春美,孙毓川,邱忠君等. 早期下床活动对小儿传统阑尾炎术后的护理疗效[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9):1505-1507.
[2]郝玲梅.胃肠道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对肛门排气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6,5(6):6-7.
[3]Galla BM,Wood JJ,Chiu AW et al. One year follow up to modular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anxiety disor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settingC[J].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2012,43(2):219-226.
[4]王新歌,樊少磊,张守梅.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34(8):234-236.
[5]胡家婷.放松训练联合心理疏导在缓解肿瘤患者癌性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2):241-243.
[6]张芳,张琳琪,陈昭兰.非药物护理措施对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583-585.
论文作者:冯溪,景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患儿论文; 术后论文; 认知论文; 阑尾炎论文; 疼痛论文; 时间论文; 家长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