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山地作战简史述评论文

外军山地作战简史述评论文

外军山地作战简史述评

★ 台佳佳 田武斌 彭白鸥

摘要 :根据战争实践、部队建设及理论研究的进程,外军山地作战的历史可分为缓慢孕育、持续发展、成熟定型、深化转移四个阶段。探究外军山地作战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不仅可清晰地认识山地战场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而且能更加深刻洞悉山地作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山地作战的内涵外延、要素构成、力量编组和制胜机理。

关键词 :外军 山地作战 历史

Comment on the Brief History of Mountainous Operations of Foreign Military Forces

山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8%左右,具有地形起伏大、天气变化快、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水平低等特点。探究外军山地作战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不仅可以清晰地认识山地战场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而且能更加深刻洞悉山地作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山地作战的内涵外延、要素构成、力量编组和制胜机理。根据战争实践、部队建设与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外军山地作战的发展可分为缓慢孕育、持续发展、成熟定型、深化转移四个阶段。

一、缓慢孕育阶段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是缓慢孕育阶段,历时2000 余年。汉尼拔·巴卡率迦太基军入侵罗马帝国,是西方历史文献第一次完整记录的大规模山地战役行动。公元前218年春,迦太基军队借道高卢向北进发,沿罗讷河逆流而上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出其不意地占领意大利北部波河河谷;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拔再次翻越亚平宁山脉,并依托特拉西梅诺湖与亚平宁山脉群山之间的峡谷对尾追之敌实施伏击,夺得特拉西梅诺湖战役的胜利。汉尼拔率部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行动是西方军事史上首次在战役行动中实施远距离山地机动的成功典范,但因从未针对山地展开过专门训练,迦太基军队在穿越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过程中也因疾病、气候等因素损失近一半的兵力。

在有机化学中就讲述过羧酸可以被还原,但脂肪酸在高温及催化剂存在下往往被氢化还原为醇,所以此类还原反应被称为氢解(或氢化反应)。

中世纪早期,为了争夺要点和资源,阿尔卑斯群山之中的瑞士成为多次武装冲突的焦点,14世纪与奥匈帝国先后展开莫尔加顿战役和森帕赫战役,15世纪又与勃艮第王国爆发穆尔顿战役和格兰桑战役,而瑞士在上述战役中均获胜,逐渐形成“山地要塞牢不可破”“把瑞士看成一个不可攻破的国家”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译,第1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18 页。 等观念。山地作战的惨烈程度给西欧国家军队带来深远的影响,直至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西欧国家军队普遍采用线式战斗队形,避开山地这一难以机动的地形,山地作战消极地表现为单纯利用地形实施机动、或简单地把山地作为掩护战斗队形翼侧安全的天然屏障,山地作战理论处于缓慢的孕育阶段。

二、持续发展阶段

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1872年意大利组建山地作战部队前,是持续发展阶段,仅80 余年。随着法国军事实力的崛起,步兵普遍换装轻武器,战争样式、部队编成随之改变,纵深队形逐渐替代线性队形成为主要的战斗队形,部队的机动能力大幅提升,山地不再是不能通行的地形,反而成为各国军队相互厮杀及帝国主义国家开展殖民战争的重要战场,山地作战实践此起彼伏、山地作战理论持续发展。

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安德烈·马塞纳将军率法军瑞士军团成功挺进瑞士,通过三次苏黎世战役击败俄、奥等反法同盟成员国军队,法军的一系列战役胜利引起19世纪中叶欧洲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若米尼对山地作战的深入思考。克劳塞维茨认为:在山地条件下,进攻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攻击的时间和地点,而防守方因地形受限无法快速有效地实施兵力机动,因此在山地作战中只有进攻方才掌握决定性优势;占领控制性高地的一方可观察、控制周边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段,而且山地对部队机动能力及交通补给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国家安全而言,山地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天然障碍。① 参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第593~620 页。 若米尼认为:山地国家可以依托复杂地形长期抗击入侵者,在事关国家存亡的防御战略中,山地具有战略性价值;山地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周边地形,谷地接合部是山区最具战略价值的地点;由于无法大量集中兵力,在山地组织大规模的决定性防御战斗难度极大。② 参见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刘聪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243~255 页。

1856年秋,普、瑞两国爆发纳沙泰尔冲突,入侵瑞士的计划在普鲁士国内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再次引发对中世纪后期瑞士战场系列战役的讨论。1857年1月,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山地战今昔》一文,分析了14世纪至19世纪50年代发生的多次山地战的特点,提出了普、瑞两国如果再次爆发战争应采取的作战策略。恩格斯认为:山地有利于进攻,但采取积极防御也可以击败进攻之敌,从而促使山地防御转化为有利一方;山地有利于民族起义和游击战。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译,第12 卷,第118~126 页。 此外,恩格斯针对1839 至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富汗)战争撰写《阿富汗》一文,在介绍阿富汗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简要描述了第一次英阿战争的历程,在讲述1841年11月英军自喀布尔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时写道“小喀布尔山口就成了几乎是全军的坟墓”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译,第14 卷,第84 页。 ,指出控制山口通道在山地作战中的极端重要性。

至此,西方军事理论学家逐渐形成山地作战应以步兵为核心、组成专门的战斗编组遂行战斗任务的一致认识,这些认知成果成为19世纪末西欧各国组建山地作战部队的理论基础。

三、成熟定型阶段

由图4可知,H2O2加入量为7 mL/L时,废水CODCr去除率较高,这表明在加入石墨烯的Fenton反应中,H2O2生成·OH自由基的速率加快,提高了H2O2的利用效率;CODCr去除率在H2O2加入量为10 mL/L时达到最大值,为90.9%,此时出水的CODCr浓度为55 mg/L。

俄罗斯传统上专用于搭载巡航导弹的潜艇舰队主要执行反舰任务,特别是可直接打击北约的航母战斗群。目前正逐步向对陆攻击能力转型。

(四)日军。二战中,日军曾赴德国参加山地作战训练并号称“山地战专家”的阿部规秀中将,在黄土岭战斗中遭八路军以迫击炮击毙。同期,日军在缅甸战役与科科达战役中也深受山地环境影响。1941年年末,日军为进攻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组建“南方派遣军”,时任日军台湾军区南方作战研究部主任参谋辻政信与林义秀共著《一读必胜》一书,内容涉及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敌国军情以及热带雨林与海岛山地作战的卫生防疫、后勤补给、战术行动、战术勤务、武器使用方法等内容,是日军展开针对性战前训练及后续入侵东南亚各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1945年年初,美军计划以第10 山地师夺占可俯瞰64 号公路约10 英里路段上的多处有利地形。2月20日,第86山地步兵团1营及2营F连奉命夺占里瓦山脊,入夜后由攀登组安装登山设备并开始攀越悬崖,凌晨4 时,攻击部队在德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至山顶预定位置并对德军发动奇袭,顺利夺占里瓦山脊。里瓦山脊战斗的胜利导致德军无法保护其至关重要的交通补给线,为盟军发动1942年春季攻势塑造形成有利态势,美军在2000年颁布的野战条令《FM 3-97.6 山地战斗行动》中仍将里瓦山脊战斗作为山地作战部队充分发挥登山技能、出其不意夺取战术优势的成功战例。②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FM 3 -97.6Mountain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28 November 2000,p.4.11-4.13.

(三)美军。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山地作战部队的概念逐渐被美军接受,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对一战中意大利前线战事展开一系列研究,霍默·布朗通过研究卡波雷托战役得出结论:“在山地作战中,只有经过与此相关训练的部队才有取胜的可能。”⑦ Brown,Homer C,Operations On the Italian Front in 1917: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aporetto Disaster and the Retreat to the Piave ,Fort Leavenworth,KS: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School,1934,p.21. 二战初期,美国虽未直接参战,但在见证欧洲战场的残酷厮杀后,决定组建专事山地作战的步兵师。1943年7月15日,美国陆军组建第10 轻型师开始在科罗拉多州洛基山脉展开山地作战训练,1944年11月6日更名为第10 山地师,随即派往意大利参战。① Gordon L.Rottman,US 10th Mountain Division in World War II ,Oxford:Osprey Publishing,2012,p.6-7.

(二)苏军。1928年,苏联将第1 土耳其斯坦师与第3 土耳其斯坦师整编为山地步兵师,次年又将1 个阿塞拜疆师整编为山地步兵师。1937年末,苏军按照四种类型统一步兵师编制,山地骨干师即为其中一类。截至1938年,苏联红军共编有173 个步兵师,其中山地步兵师13 个。⑤ Robert G.Poirier,Albert Z.Conner,The Red Army Order of Battle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Novato: Presidio Press,1985.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军民创造性地运用“莫蒂”战术⑥ Stephen Bull,World War II Winter and Mountain Warfare Tactics ,Oxford:Osprey Publishing,2013,p.9-16.,在卡累利阿地峡予苏军沉痛打击,为此后者专门组建大量的滑雪部队参与战斗,战后大部分滑雪部队补充至步兵师,仅存的少量滑雪旅则改编为山地旅。卫国战争中,苏军共编有20 余个山地步兵师、6 个山地骑兵师、4 个内务部队山地步兵师,先后参加高加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克里米亚战役等重要战役,尤其是在1942年7月至1943年10月的高加索战役中,苏军第9、第20、第83 等山地步兵师及内务部队的山地作战部队与德军第1、第4 山地步兵师在高加索山区多次发生激烈战斗,在汲取战役前期马鲁哈山口、克鲁霍尔山口及厄尔布鲁士峰遭德军攻占的教训后,发起强有力的空地联合山地反击战,将突入各个山口的德军驱逐至高加索山脉北麓山脚,彻底挫败德军夺占巴库油田的战略意图。

一战前后,西欧各国普遍认识到展开山地作战针对性训练的重要性,并相继组建山地作战部队。法国为应对来自其南方近邻意大利的威胁,1888年12月24日正式组建山地作战部队;奥匈帝国1907年组建数个山地旅,并在1915年初的喀尔巴阡战役中,有效粉碎沙俄军队攻占匈牙利的战略企图③ 参见钟体道:《世界大战丛编》,第34 册,北京:陆军大学,1931年,第1~10 页。 。1914年,德军在孚日山脉与法军山地作战部队展开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惨重,此后即组建师级规模的山地作战部队④ Gordon Williamson,Gebirgsjäger: German Mountain Trooper 1939-1945,Oxford:Osprey Publishing,2003,p.4-5.,1916年部署在德奥边境,先后在喀尔巴阡战役、卡布雷托战役等战斗中与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山地作战部队展开激战。1937年,后被誉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将领隆美尔以其在一战中作为山地步兵营连指挥员的参战经历出版自传体著作《步兵攻击》,至今仍是西方各国军队分队指挥员关于山地作战的重要文献。一战后,德军虽未保留专门的山地作战部队,但其3 个巴伐利亚步兵团仍然保持山地作战训练,为1935年组建山地旅、1938年第1 山地师成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德国还以奥地利兵员为主重建2 个山地师。截至二战结束前,德国陆军与党卫军共组建有16 个山地师,先后参加入侵波兰、挪威战役、希腊战役、高加索战役、意大利战役等重要会战。

党建工作是民办高校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党委、支部、党小组各级组织,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建立健全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各项规章制度。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然感为重点,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西欧国家军队。1872年5月,时任意军上尉朱塞佩·派若奇蒂结合在阿尔卑斯山脉山区勘察地形的经历,在《意大利军事评述》撰文指出:意大利无法向其北部边境山区快速集结充足的兵力抵御外敌,同时由其他地区兵员组成的部队对阿尔卑斯山区的实际情况几乎一窍不通,难以胜任山地作战任务,建议招募当地士兵并经专门训练后负责防卫意北部边境山区。① Scott M.Safer,The Alpini Effect :Why the US Army Should Train For Mountain Warfare ,Fort Leavenworth,KS:School of Advanced Military Studies,2014,p.8.西欧国家组建山地作战部队的概念由此诞生,1872年10月15日,意大利陆军阿尔卑斯军团正式成立,这是西方军事史上首支专门的山地作战部队。② Gordon L.Rottman,US 10th Mountain Division in World War II ,Oxford:Osprey Publishing,2012,p.3.

以试验获得的320组数据为例,查全率R为100%,查准率P为96.15%.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每一批内训练样本的顺序固定,模型在最小化误差的情况下会略微偏向于顺序靠前的样本.如图5所示,超平面在已经区分了两类物体的情况下更靠近水.这使得这个模型的查全率较高,对正例的预测精度较高.

1872年意大利率先组建山地作战部队至二战结束,是成熟定型阶段,共70 余年,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其间频繁的战争实践不仅迫使各国迅速扩张其山地作战部队数量规模,而且“打赢机械化战争形态下的山地作战”也逐渐成为外军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

四、深化转移阶段

“困境儿童”的概念运用于各种语境中,但是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无论是学术研究领域,还是政府的文献,都未能对什么是“困境儿童”进行清晰的定义。而与此相对的是,大众媒体对于“困境儿童”一词的使用量却呈几何式增长。“困境儿童”一词在2010年的使用量还仅为359条,到2011年,已经上升到2080条,而到2013年,这个词汇的使用量又上升了一百倍还不止(徐敏等,2013)。这样一个被媒体广泛使用的社会政策领域词汇,却没有清晰的概念定义,无疑不利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反馈。因此,对“困境儿童”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定义显得尤为必要。

二战结束至今,是深化转移阶段。二战后,欧洲作为山地作战曾经的焦点地区,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把持之下陷入冷战僵局,但由两国支持、遥控或直接参与的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却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在山地为主的地形上先后爆发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及苏军入侵阿富汗等战争,山地作战的新焦点逐渐转移至中国周边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还直接经历了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4年“两山”(老山、者阴山)作战等4场典型的山地战。“9·11”事件后,冷战中曾被意识形态矛盾压制的民族宗教矛盾凸显,由此引发的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也始终未曾远离山地这一重要战场。据不完全统计,欧洲和亚洲目前共有25 个国家军队编有山地作战部队,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也组建有山地作战部队,各国山地作战部队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思路各异,总体上分为以下三类。

(一)以美军为代表的能力提升型。1945年11月15日,第10 山地师整体解散并转为预备役部队,国民警卫队第86 步兵旅成为美军目前唯一的山地作战部队。为了支援西欧及远东的重型师,美军1985年重新组建包括第10 山地师在内的4 个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遂行战斗任务并可快速部署的轻型步兵师。保留第10 山地师番号中的“山地”一词,目的在于传承二战中屡建奇功的英雄历史。美军将轻型步兵师作为山地作战的骨干力量与其对国家战略环境的判断密不可分,美国拥有发动战争的主导权,在战争准备期间即可针对山地战场的实际展开针对性训练,其轻型师都具备遂行山地作战任务的潜力。1964年美军颁布的野战条令《FM 31-72 山地作战行动》称:“普通步兵师的编制结构适于山地作战,但需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具体包括强化后勤补给、撤编当地地形不适用的车辆与武器装备等措施,重点是减轻单兵负重,以此增强部队在高海拔地区的徒步机动能力,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由于其训练内容和武器装备的缘由非常适于山地作战。”③ HeadquartersDepartment of the1980 Army,FM 31 -72 Mountain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19 May 1964,p.2.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塔利班政府迅速被以美军为主的联军推翻,但后者却深陷阿富汗东北部山区打击塔利班残余力量和“基地”组织的山地反恐战争长达十余年。2011年,在总结阿富汗战争的基础上,美军极具针对性地颁布《ATTP 3-21.50 步兵分队山地战斗行动》,称“作为全维作战的组成要素,步兵连虽然不是山地作战的专设分队,但却非常适合遂行山地战斗任务,同时也需要结合《FM 3-21.10 步兵连》阐述的基本原则并加强特种装备,展开临战训练”① HeadquartersDepartment of the Army,ATTP 3 -21.50 Infantry Small -Unit Mountain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28 February 2011,p.iv.。2016年,美军将山地作战和寒区作战合二为一,颁布《ATP 3-90.97 山地与寒区作战》,称“对于曾参加山地与寒区作战相关训练的部队或人员而言,不仅能够在战场上确保生存,而且可将训练作为战斗力倍增器,夺取战斗胜利。山地与寒区战场环境可能极度令人生畏,但合理恰当的训练与准备亦可确保能打仗、打胜战,准备包括掌握山地与寒区环境特点及其对人员与武器的影响,确保部队利用合适的装备与着装完成作战任务,尽管美军已拥有全球绝对领先的山地与寒区作战装备,但必须展开装备器材操作训练及相应的适应性训练”② HeadquartersDepartment of the Army,ATP 3 -90.97 Mountain Warfare and Cold Weather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29 April 2016,p.v.。此外,美海军陆战队也具备较强的山地作战能力,山地作战训练中心则是其提升军种山地作战能力而专门设置的训练机构,陆军则建有山地作战学校、特种部队高级山地作战学校和北方作战训练中心,面向即将遂行山地作战任务的部队开设多门训练课程。总之,美军山地作战部队虽然绝对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山地作战能力却是有增无减。

本阶段美军有关山地作战的理论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尤其是军内外学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论,在美军自1944年以来先后8 次修改增编山地作战条令的过程中提出大量前瞻性的意见建议:2003年,巴基斯坦陆军赴美留学的迈哈迈德·阿斯姆·马利克少校认为美军虽拥有较为完善的山地作战训练体系,却缺少有实在管用作战经验的山地作战部队,而且美军更多关注的是海拔低于3000 米的山地,而忽视了高海拔地区作战的研究与实践③ Muhammad Asim Malik,“Mountain Warfare:The Need for Specialized Training”,Military Review ,2004(9-10),p.94-103.,莱斯特·格劳与来自阿根廷的埃尔南·瓦兹库兹中校于2002年也指出美军存在的类似问题④ Lester W.Grau,Hernán Vázquez,“Ground Combat at High Altitude”,Military Review ,2001(1-2),p.22-29.;2011年,莱斯特·格劳与道奇·比林斯利共同得出部队在阿富汗这种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下,遂行战斗任务需要经过专门训练而且所有战斗人员必须已适应当地海拔的结论⑤ Lester W.Grau,Dodge Billingsley,Operation Anaconda :America’s First MajorBattle in Afghanistan ,K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11,p.353-355.;2008年,斯考特·皮尔斯中校将中亚、南亚、高加索山脉、伊朗、安第斯山脉和北极等区域划归对美国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高山或严寒地区,并指出为在高山或严寒条件下展开军事行动,需要组建经过专业训练、配备相应装备的特殊编组部队⑥ Scott W.Pierce,Mountain and Cold Weather Warfighting : Critical Capabil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Fort Leavenworth,KS: School of Advanced Military Studies,2008,p.63-64.;2011年,海军陆战队退役中将奥兰多·斯蒂尔以阿富汗战争为例说明寒区与山地作战训练对美军的极端重要性⑦ Orlo K.Steele,Michael I.Moffet,The U.S.Marine Corps Mountain Warfare Training Center 1951 -2001 ,Washington D.C.:History Division U.S.Marine Corps,2011,p.135-141.;2016年,莱斯特·格劳再次指出专门装备和针对性训练对寒区与高海拔作战有重要影响,而美军自朝鲜战争以从未遂行寒区作战任务,部队也长期未展开寒区与高海拔作战的训练并配备相应装备,随着美军遂行寒区与高海拔作战任务的可能性增大,美国及其盟友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⑧ Lester W.Grau,“A Cold,Soggy,Boggy Slog: Ground Forces in Higher Latitude Combat”,Infantry ,2016.07,p42-48.

(二)以印俄两军为代表的数量扩张型。印度自独立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先后与我国及巴基斯坦爆发过4 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1999年,因争夺可控制1A 公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首府斯利那加至拉达克地区首府列城)的地形要点,印巴再次在卡吉尔爆发激烈武装冲突,对号称全球海拔最高的战场——锡亚琴冰川(6400 米)的争夺直至2003年才正式停火,但双方至今仍不时爆发小规模武装冲突。总体上看,印军不仅是二战后山地作战实战经验最丰富、训练水准最高的军队之一,而且也拥有全球数量规模最庞大的山地作战部队。

由于印巴边境、中印边境安全形势持续处于动荡之中,印军必须在边境山区常年驻守兵力,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后,印度随即组建6 个山地师①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陆仁译,北京:三联书店,1971年,第497 页。 ,山地作战部队规模急剧扩张。目前印度陆军拥有12 个师专攻山地作战,包括8 个山地师和2 个山地打击师,同时还有1 个遂行高海拔作战任务的步兵师,每个师兵力为1 万~1.3 万人,下辖3 个旅及宪兵、无线电和情报等支援部队。此外,印军还建有高海拔作战学校、高海拔突击学校、丛林与反暴乱作战学校等多所专门培养山地作战人才的教育训练机构。

二战后,苏军大部分山地作战部队改编为摩托化步兵部队或直接撤编,在入侵阿富汗中经过实战考验、精于山地作战的部队也因苏联解体而撤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不仅面临国内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而且还要应对北约东扩的压力,虽然最终勉强取得高加索山区两次车臣战争的胜利,但也被拖至打击分裂主义游击队的山地反暴乱作战之中不能自拔。此外,俄、格两国关系因格方意图加入北约而持续紧张恶化,2008年8月双方在北高加索山区南奥塞梯爆发了“五日战争”。近年来,俄罗斯一方面在其与格鲁吉亚毗邻的北高加索山区组建两个山地旅,分别部署在达吉斯坦与车臣边界的博特利赫地区及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的杰列秋克斯卡亚地区,另一方面则汲取车臣战争惨胜的教训,在地处北高加索山区的克拉斯诺达尔市组建一所现代化山地训练中心,强化其内务部队的山地作战能力。

(三)以西欧国家军队为代表的稳健发展型。作为山地作战的发源地,西欧各国一贯重视山地作战部队的建设,二战中德、意两国山地步兵部队堪称当时全球山地作战部队之翘楚。冷战结束后,欧洲内部安全形势好转,各国普遍缩减军力,山地作战部队也身处裁减序列之中,但西欧各国并未模仿美军“撤销山地作战部队、突出轻型作战力量”的发展思路,而是采取精简调整这一相对稳健的做法。联邦德国国防军1955年成立时,依然将山地步兵作为德国陆军一个独立的兵种,2001年组建山地第1 师,后缩编为第23 山地步兵旅;意大利则将5 个阿尔卑斯高山旅中的3 个及其他支援部队撤编,目前还保留有2个山地旅;法军除在陆军中编有第27 山地步兵旅外,国家宪兵队还编有遂行山地救援与执法任务的山地宪兵排和高山宪兵排。

中图分类号 :E83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4883-(2019)01-0100-06

[作者简介] 台佳佳,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边海防指挥系军兵种教研室主任、讲师;田武斌,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边海防指挥系军兵种教研室助教;彭白鸥,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军事学术》编辑。

[责任编辑:刘向东]

标签:;  ;  ;  ;  ;  

外军山地作战简史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