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昌图县东嘎镇中心小学 112539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个年头,这期间我们一直探索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构建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释疑——达标反馈”四步六环节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展示汇报自学成果的过程;质疑释疑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求知识真谛的过程;达标反馈则是达标测试、总结提升的过程。此模式不提倡课前预习,要当堂完成,目的是实现课堂上的高效。旨在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形式,以质疑释疑为撞击点,以达标反馈为试金石,来促进学生学习,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达标。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释疑——达标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学习”与“当堂达标”。
此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四步,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释疑——达标反馈。自主学习包括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两个环节。合作交流包括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质疑释疑包括提出问题、展示答疑环节。达标反馈包括测试检验、实践反思环节。
四步六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一、情境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分钟左右)
积极创设情境,用适当的方式导入,由教师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看到了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整理,并将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及时进行板书。通过问题的提出,不仅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后面的环节里主动围绕“问题”进行探索、追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8分钟左右)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生在自学要求的引领下独立学习教材内容,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时老师对学生的自学状态密切关注,如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督促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对自学的疑难和困惑进行标注,作为小组交流的重点内容等等。同时,教师对自学中带有共性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组内交流,展示自学效果。(6分钟左右)
以学习小组或同桌为单位,组内交流展示自学效果:知识互讲互听、问题互问互答、疑难互帮互助。组长负责,中等学生先说,差生学说,优等学生补充总结。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解决。
四、全班交流,组际互动探究。(6分钟左右)
全班交流中要特别强调交流不同点和创新点。各组推荐代表,分别进行汇报。本环节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汇报本组学会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二是组际间对汇报内容作以评价,互纠互补,组际间答疑。教师根据组际交流生成情况,适时介入,顺学而导,带领孩子与编者、与知识、与同伴、与自己“对话”,对新知进行探究、建构、内化,使思维、情感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如“质数和合数”交流互动片段:
生1:42是合数,因为42可以除以比一大的数7,所以它是合数。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应该说42有因数7。
生3:我有补充,42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7这个因数,所以42是合数。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的发言?
生4:你说得很好,42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因数,也就是说42的因数不只两个,所以42是合数。
生5:……
五、教师精讲,启发点拨释疑。(10分钟左右)
教师对教材的重点、关键处要加以讲解强调;教师对知识的易混易错易漏处加以点拨;教师对组内组际没有解决的问题要给予解答;教师对教学内容要适度的拓展。这里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师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是师生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六、跟踪监测,当堂达标反馈。(8分钟左右)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抽查批阅、同桌互改、板演比照、小组竞赛等形式反馈检验结果,从而全面了解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程度,及时查缺补漏,针对个别差生由教师或结成互帮对子的学生进行“堂堂清”辅导,让所有学生都进步和提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升,这是体现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之处。
课堂教学结束总结也同样具有“检测”功能。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并总结思维过程、运用方法、情感体验等,把零散、抽象的知识内化为具体的、有条理性的、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初步具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论文作者:刘岩 陈俊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合数论文; 因数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环节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