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传播及其控制_信息安全论文

政府信息传播及其控制_信息安全论文

政务信息传递及其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务论文,信息传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流”与“传递”显然是两个近义的概念,但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对二者加以区 分。通常认为二者的区别表现为空间方向的确定与否,即交流没有特定的对象,且交流可以 是双向的;而传递具有特定对象的,并意指信息的单向流动。从政务信息流的特性出发,本 文讨论政务信息的传递机制及其控制。

1 政务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

信息传递指用一定的手段把特定的信息送到特定的信息需求者手里,表现为一种由此及彼 的过程。传递模式是对这一过程的抽象,概括的说是贯穿在运用任何手段的具体过程之中的 共性,或者说它适用于任何具体手段和过程。

政府机构犹如一个信息的集散地,每时每刻吞吐着大量信息。“厚积与薄发”是政务信息 传递的基本模式。

“厚积”——信息的储备过程,意指多渠道的信息收集。“薄发”——信息的输出过程, 意指将经过加工、提炼、浓缩的信息传递出去,而不是进来多少出去多少。“厚积”是输出 的前提,“薄发”是信息的归宿。“厚积”与“薄发”是政务信息运动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 二者的紧密联系构成政务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制约着传递的全过程。

1.1 “厚”指信息收集的“全”与“广”

政府机构的信息储备方式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

1.1.1 信息网络 目前,全国已经建成覆盖面广、布局合理、上下贯通的政务信息网络 。这一渠道具有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1.1.2 各类会议 各种重大会议、专门性会议和部门会议都是信息收集的重要方式。领 导言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交流、新闻发布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各方面的信息 ,会议文件使信息固化并有利于存贮。

1.1.3 机关公文 以报告、简报、党刊、政刊等机关公文的形式进入政府机构的信息, 具有综合性强和政策性强的特点,对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有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对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这类信息也具有易于存贮和易于加工的 特点。

1.1.4 人民来信来访 从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能够获取大量的基层真实情况。从一定 意义上说,信访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气象台”,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通过这条渠道 获取的信息,是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的。

1.1.5 新闻媒体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具有信息来源广泛、传递迅速等特点, 是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1.1.6 社会调查 一般地讲,社会调查是透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现象, 从理性上捕捉社会各方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而对于特定的领域,或具体的现象,社会调 查是对信息的实地收集,因而,这种渠道收集的信息,有更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及时性和 有用性。

1.2 “薄”指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用性

信息进入政府机构后,处于一种有待认识的无序状态。借用通讯技术术语说,当这些信息 大量涌入信息的传递通道时,充满了喧嚷的噪音,所以,必须将这些信息经过“滤波”处理 ,使充满噪音的无序信息经过“滤波”后转换成便于应用的有序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政 务 信息的传递,意味着对信息的广泛选择与摄取,意味着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加工的过程。

“有序”是对经过加工后的信息状态的描述,加工的深度对应有序的程度,即加工度越深 ,有序度越高。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待信息的有序性,就是指信息的针对性和有用性。信息 的深度加工通过信息分析完成。为了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政务信息分析的框架结构,通过比 较、归纳、综合各种不同范畴、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政务信息分析课题的工作任务,我们 认为政务信息分析总是围绕下列四个方面的功能而展开的,即:

1.2.1 评估分析 即通过评估,了解对象的区别和优劣,为决策作出选择。从某种意义 上说,评估是理性决策的技术保证。

1.2.2 预测分析 即通过预测以获得对社会过程进行理解和控制的基础。预测本身不过 是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和结构作出描述,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变换,以影响决策 的方式来影响未来。

1.2.3 问题分析 即针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进行描述与判断,以明确社会事 件产生了什么问题、问题的程度、问题的影响等,并继而明确决策者处理问题时的轻重缓急 。

1.2.4 关系分析 即针对空间上的纵向与横向关系、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展开的分析。 空间上的纵向关系既有逻辑上的上下层次关系,也有行政体制上的上下级关系,还有整体与 局 部的关系;横向关系既包括逻辑上同一层次的不同方面的关系,也包括行政体制中的部门关 系,还包括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针对事物的历史性和未来 性,从事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变来找寻与分析事物的运动规律。关系分析是一种立足于整体 的分析。

经过信息分析的操作,信息被按照某一主题或专题而定向浓集,形成了有情况、有对比、 有分析、有观点、有预测的综合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薄发”的意义即在于 此。

2 政务信息传递的特殊性

2.1 主动性

在一般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被加工以后,处于各就各位的以待传递的状态,然后以两 种方式传递出去:主动传递与被动传递。与此不同的是,政务信息的传递以主动传递方式为 主,一经加工,就要立即传递出去,不允许长时间地处于“待传递”的状态,这样会降低信 息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严重时会影响决策。

2.2 正规性

政务信息的传递,通常都严格按照组织机构正规的权利职能结构、等级结构和信息网络来 进行,是一种有系统、有组织的传递活动。这种正规的信息传递活动,又有垂直流和水平流 之分。

2.2.1 垂直流 指政府组织内具有不同权利、地位、职能等级的上下级之间纵向的信息 传递活动。从信息的发送和流动的情况来看,垂直流具有两个方向:

——下行流。指信息在组织中由高层级向低层级的流动。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流是上级领 导贯彻政策、发布指示的通道。一般以文件、指令、会议等形式传递信息。

——上行流。指信息在组织中由低层级向高层级的流动。这种自下而上的信息流是上级领 导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

2.2.2 水平流 指政府内具有相同或相近权利、地位、职能等级者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 。信息的横向流动有助于协调政府行为、解决实际问题。水平流与垂直流互为补充。

2.3 保密性

政务信息中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内容,其传递行为要受到时间和范围的限制。这一 类信息包括:重大决策中的保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保密事项;科学技术中 的保密事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保密事项;维护国家安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保密事 项;其他经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密的事项。

2.4 及时性

信息的传递总是要经过一个收集、加工、传递的过程,总存在着时间差,这是信息本身所 具有的一个特征。在所有确定信息价值的因素中,时间起着根本的作用。在政务信息的传递 过程中,这一特征尤为突出。比如,反映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如果迟报一分一秒,其后果 或损失就有可能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可见,政务信息传递的快捷、及时,是政府工作的基 本要求和客观需要。

3 政务信息传递中的控制

3.1 控制的意义

所谓控制,是指按照给定条件和预定目标,对系统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调整并施加影响的行 为。而信息控制,是指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变量加以控制的过程。信息控制的目的是为 了对信息的空间传播范围进行适当的把握,在信息传播的均匀性与垄断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状态。

控制的核心是反馈原理,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对信息再输出 发生影响的作用过程。反馈按其对输入信息的增强或减弱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使 系统对平衡状态的偏离受到抑制,而正反馈则使系统对平衡状态的偏离增大。二者在控制系 统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正负反馈控制的机理运用于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可以使信息传递的均匀性与垄断性这一矛 盾达到统一。通常,利用负反馈,可以达到信息传递的正向控制,即弱化传递过程中存在的 各种障碍,促成信息的分享与均匀分布;利用负反馈,可以达到信息传递的逆向控制,即强 化传递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促成信息的垄断和不均匀性。

在一般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正向控制与逆向控制是具有互补性的控制方式。而在政务信息 的传递过程中,这种人为控制手段与方式更应受到重视与加强。正向控制,使上情下达、下 情上达、横向交流更加畅通、均匀;逆向控制则有利于保密信息的安全传递。两种控制方式 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的互补性有效地解决了传递与保密的矛盾。

3.2 控制的手段

政务信息传递的控制手段与控制程度,首先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其次由政府机构的 运行机制、行为方式所决定,然后由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内在因素所决定。控制的手段可以多 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层次上的控制:(1)从信息传递主客体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的 角度出发,对各种传播变量进行;(2)通过制定专门的有关政务信息传递的政策来进行。相 比之下,第二个层次上的控制更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具体地说,控制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3.2.1 信息传递者的控制

信息传递者(1)指政府中的信息传递中心;(2)指政府中的信息工作者。信息传递过程中传 递者所施于的控制行为,在传播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守门人”理论。即在一个信息 传递过程中,信息总是通过某些关口传递的,在信源与受众之间有着决定信息中转或终止信 息传递的“守门人”。信息传递者取舍信息的决断就是一种“守门”行为,在信息的搜集、 加工、整理、传递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守门”行为。对于政务信息的传递者来说,是出于一 种责任而不是一种权利来为信息接受者选择和鉴别信息。为了加强这一控制的规范性,政府 的信息中心应该制定自己的基本方针和工作要求,作为个体的信息工作者,应该遵守并执行 这些方针和要求,这是实现“守门人”控制的基本保证。

3.2.2 信息接受者的控制

政务信息的接受者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角之一,他们应该也必须得到自己真正所需要 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反馈、前馈控制来实现。反馈是接受信息后的反映和 对传递者下一步调整传递行为的要求;前馈则是在传递活动之前就提出要求。反馈、前馈既 是反映信息接受者要求的方法,也是对传递内容和方式实施控制的方法。

3.2.3 技术控制

技术控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使信息流处于一种合理的分布和利用状态,也即为一种 有序的状态;再者是通过技术控制来形成信息的局部垄断,以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对信息流的技术控制,包括:信息的组织控制、信息需求满足度的控制、冗余度的控制、 信息时效性的控制等;对信息安全的技术控制,主要是通过加密技术来保证保密信息的安全 传递。保密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是多方面的,有:信息源保密、密钥保密、密文保密、密道保 密等。与信息安全控制相配套的还应该有制度的保证。

3.2.4 政策控制

如果说对政务信息传递过程主体的控制及对信息本身的技术控制是微观控制的话,则政策 控制就是一种宏观控制手段。首先,由政策来决定政务信息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其 次,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克服低层次上的信息控制的局限性,解决微观控制不易 解决的问题。政策控制涉及到的问题有:政务信息的公开化原则和保密原则,政务信息的发 布和收集原则,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全国和地区性政务信息工作的整体 协调,政务信息存贮、获取、传递的规范,统一数字化信息或记录格式的标准等等。

标签:;  ;  

政府信息传播及其控制_信息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