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杰[1]2001年在《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文中研究说明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多年来人们主要运用分解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研究,对运动素质进行认识、评价及组织训练实践。运动素质的划分”是一种机械的体育科学思维模式,是以因素还原分析为方法学特征的还原论科研思路的产物”。但是,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等专项运动素质都是综合的、完整的表现于运动员的竞技行为之中。因此,对于运动素质的认识和评价就必须沿着整体、系统的思维路线演绎及拓展。 体能在耐力性竞速项群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有主导地位。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的从不同层面决定着运动员体能水平。可以说,在拥有一定身体形态的运动员身上,体能状态主要由其运动素质和生理机能二个层面来反映。 复合运动素质是运动项目特征和运动员特点的客观存在,也是训练理论与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运动项目,其力量、速度、耐力叁种基本运动素质不仅存在两种运动素质结合的特征,即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而且还存在力量、速度和耐力叁种基本运动素质结合的特征,即,力量速度耐力叁维重迭特征。在耐力性竞速项群的日常训练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体能的狭义视角出发把力量、速度、耐力叁大基本运动素质视为运动素质整合的主件,而把协调、灵敏、柔韧、平衡、节奏、水感和速度感等视为运动素质整合的辅件。人们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很难分别实施对某一种运动素质的专一训练。在发展某一运动素质(如力量)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它运动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速度和耐力)。这些运动素质是以人体叁大能量代谢系统的功能为其生理学基础,同时又是又具有生物力学的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和能力,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发展的。这些运动素质和能力不仅具有生理学的特性,而且还具备生物力学的特性。它们之间具有多维度、多层次不同程度的互动关系,各运动素质和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本研究试图以耐力性竞速项群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为命题,通过对分析、综合和整合的哲学诠释和思考,对耐力性竞速项群运动员运动素质整合的定义、评价及运用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以优秀赛艇运动员为主要测试对象,以赛艇运动为例探索耐力性竞速项群,各项目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从物理学的功和功率以及生理学能量代谢的视角来讨论耐力性竞速项群专项运动素质整合的现象。自1987年11月至 2001年2月,作者本人及专门邀请的国内外体育学者,通过专门组织的12轮我国赛 艇国家队及多省市优秀选手测功仪专项作功能力实验测试。力图揭示专项运动素质整 合的结构关系和体能整体功能态,通过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 1.耐力性竟速项目选手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素质在比赛中综合地同步表现 于对更高平均移动速度的追求。因此,研究各运动素质的整合问题对于提高耐力 性竟速项目选手的科学训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耐力性竞速项目运动员专项运动 素质的整合是在专项比赛中,运动员各基本运动素质综合表现出的整体功能态。42.分析与整合两种不同的科学方法构成协同与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运动员体能 的构成及训练的研究中,应合理地运用分析与整合两种研究方法,并在不同阶段/ 不同场景分别有所侧重。 3.耐力性竞速项目比赛中,运动员机体叁个能量代谢系统供能活动的整合是其力 量、速度、耐力运动素质整合的生物学基础。 斗.耐力性竞速项目运动员比赛中平均移动速度与运动员骨骼肌收缩所完成的功密 切相关。运动员在专项运动形式中作功能力是其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物质基础。 5.运用专项功率练习器可测定耐力性竟速项目运动员临界功率、专项最大平均功率 和无氧功率等指标,其中最大专项功率值综合反映着运动员体能的整体水平。当 代国际水平赛艇选手专项运动最大平均功率值的标准参照值为:男子公开级537 土mw:女子公开级3叨土口w:男子轻量级q6土15w:女子轻量级跟6上08w。 6.耐力性竞速项群专项运动素质整合理论及专项运动作功和功率等指标的测试可。以应用于对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评定、对运动员体能结构的系统解析、对运动训 练负荷强度的有效控制以及对比赛成绩的科学预测。 7.赛艇是耐力性竞速项目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本文对赛艇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整 合理论实践与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操作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耐力性竞速项目。
赵鲁南[2]2014年在《竞速运动制胜因素及训练特征的集成与分群研究》文中提出竞速运动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速运动参赛结果对参赛单位综合赛绩评价有重要意义,竞速运动的发展对其它相近运动有重要促进作用。探讨竞速运动的共性特征可以促进人们对竞速运动整体发展状况的了解、清晰竞速运动不同分项间存在的异同性;可以为竞速运动的综合管理提供思路、为竞速运动提供制胜策略及训练理念。采用文献资料检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归纳、数理统计、录像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竞速运动的制胜因素及训练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竞速运动是以竞赛中参赛选手全程移动速度的快慢或竞赛用时长短作为评判竞赛成绩标准的运动;竞速运动的本质是运动员快速通过不同距离位移能力的较量;在夏、冬季奥运会比赛中,竞速项目分别占小项总数的40%与60%左右,均居各类运动项目之首,竞速运动参赛结果对参赛单位综合赛绩评价有重要意义。2、竞速运动的总体特征为:以比赛速度为运动成绩的判断标准;以单人竞赛为主;属体能主导类项目;多次重复周期性单一动作;运动员克服自身体重以及人或器械与外部物体接触面的摩擦力而向前位移;追求技术、战术、心智等竞技能力发挥的自我稳定性;机体供能特点鲜明;属间接身体对抗;以分道竞速为主;注重自我发挥与表现;强调战术的原计划执行性。3、竞速运动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美国、俄罗斯、英国、中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综合实力上属于第一集团;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等在综合实力上属于第二集团;牙买加、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摩洛哥等在田径单项上表现出色;瑞典、瑞士、挪威等在速度滑雪单项上具有强劲竞争力。4、依全程平均速度的快慢为标准,可将竞速运动划分为一级竞速、二级竞速、叁级竞速叁个大类;依运动距离为标准,可将竞速运动分为短距离竞速、中距离竞速、长距离竞速叁个大类;依运动动力来源为标准,可将竞速运动分为自身动力竞速、混合动力竞速两个大类;依运动场地为标准可将竞速运动分为陆上竞速、水上竞速、冰雪竞速叁个大类。5、各类竞速运动的制胜因素都包括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教练员水平、科技服务能力、医务保障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竞赛结果评定、场地气候适应性、政策资金保障、服装设备科技含量、器材适应性、运动员膳食保障、对手影响等12项。其中,运动员自身综合的竞技能力是核心制胜因素。6、不同分群竞速运动的核心制胜因素又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一级竞速项目为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移动速度、快速力量、协调性、技术的规范娴熟性等;二级竞速项目为运动员糖酵解供能、速度耐力、快速力量耐力、技术的规范熟练与实效性结合等;叁级竞速项目为运动员有氧供能、耐力素质、小负荷下的力量耐力、技术的实效性等。7、竞速运动总体集成的训练特征为:竞速运动项目的训练内容紧紧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竞速能力的需要而确定,专项训练方法较为集中,专项训练负荷量与训练强度的把握和竞技距离的长短密切相关,训练安排的重点在于力求使运动员的体能在大赛中处于理想状态。8、不同竞速运动有着鲜明的分群训练特征。一级竞速项目重在速度与快速力量训练,多采用重复训练法,负荷强度大,负荷时间短,运动员应在体力充沛、神经兴奋状态下进行专项训练;二级竞速项目重在速度耐力与快速力量耐力训练,多采用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与量合理协调以负荷强度为主;叁级竞速项目重在有氧耐力训练,多采用间歇训练法与持续训练法,负荷量大,重视运动员在身心疲劳状态下的长时间耐力素质训练。
邓运龙[3]2010年在《实现耐力性竞速项目突破的关键问题》文中指出耐力及其速度耐力涉及的运动项目众多,而我国普遍落后,其根源在于对认识项目本质、确立训练指导思想和选择训练方法上还多有差距。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耐力性竞速项目,如中长跑项目,从深刻认识运动项目本质,重点发展主导及其核心竞技能力和选择间歇训练方法的途径为着力点,以期能对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以启发与借鉴,推动这类项目的发展与突破。
岳新坡[4]2005年在《我国优秀中跑运动员专项素质结构及形态机能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跑运动的特点,筛选出影响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5项形态指标、5项机能指标、9项素质指标和专项成绩指标。对男、女共54名专业中跑运动员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其中国际健将和国家健将32名,一级运动员22名。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优秀中跑运动员的专项素质结构及其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研究最终确定了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指标——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踝围/跟腱长×100和(下肢长B-小腿长A)/小腿长A×100;身体机能评价指标——最大吸氧量、肺活量以及部分常用血液指标。2.我国优秀中跑运动员的身高有增高的趋势,最大吸氧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较低,除此之外优秀中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其它指标与前人的研究没有明显差别。3.我国优秀中跑运动员专项素质有以下特征:反映男子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的100米跑成绩和反映速度耐力的600米跑成绩与理想模型相比稍差;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叁级跳远成绩与理想模型处于同一水平;而反映一般耐力的5000米跑成绩远远优于理想模型,这说明我国优秀中跑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水平较高。反映女子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的100米跑成绩、反映速度耐力的600米跑成绩和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叁级跳远成绩与理想模型相比稍差;而反映一般耐力的5000米跑成绩比理想模型差得多,这说明我国优秀女子中跑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水平有待提高。4.我国优秀800米和1500米运动员专项素质主导因素的地位和典型指标有所不同。800米项目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主导因素地位依次为速度耐力>速度>下肢爆发力>一般耐力,典型指标分别为400米跑、30米行进间跑、立定叁级跳和5000米跑;1500米项目运动员专项素质主导因素的地位依次为速度耐力>一般耐力>速度>下肢爆发力,典型指标分别为600米跑、5000米跑、100米跑和30米跨步跳。5.在确定优秀中跑运动员专项素质主导因素及典型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优秀中跑运动员专项素质主导因素模型,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赵秋爽[5]2011年在《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将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的介质,以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以及对其体能训练实践应用软件的研发,以期促进我国铁人叁项体能训练的实践工作更加科学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是实施体能训练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铁人叁项的体能特征、体能内外部影响因素、项目特征以及体能训练的原则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铁人叁项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及原理,为铁人叁项体能训练的实践工作提供必备条件。2.运动员体能水平是实施体能训练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体能特点的研究,了解其体能水平状况,为体能训练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重要依据。3.在体能训练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体能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实现对于铁人叁项运动员体能的专项性改造,进而实现体能训练的任务。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为体能训练实践工作提供训练学的理论指导。4.采用sqlite数据库,使用基于Microsoft .Net Framework Version 3.5 SP1运行环境的C#语言对《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系统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开发,并在2010年9月-11月备战青奥会和亚运会期间进行实验应用,为铁人叁项体能训练的实践工作提供操作平台。
周超彦[6]2012年在《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方法的研究与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游泳长距离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先进的游泳专项训练理论、竞赛技战术配型和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差异性越来越小,竞技水平也越来越接近,为了最大程度挖掘运动员的潜能、维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和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适合游泳长距离项目特点的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方法以保障游泳训练的科学进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的指标及原理方法,结合游泳长距离项目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初步研究并建立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指标和评价方法,为提高该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程度提供科技支持。研究方法1.以浙江省游泳长距离项目优秀运动员27名(男13名,女14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国际健将3名,运动健将10名,其余为一级运动员;2.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跟踪观察优秀游泳长距离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及比赛的全过程,结合训练计划,围绕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训练负荷、专项能力和常用专项训练方法的监控,整合相关数据,寻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训练计划,优化训练效果。逐步完善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推广应用于其它的游泳项目。主要研究结果1.训练负荷监控的生理生化指标与评价方法1.1一次T-30动作训练后即刻BLa范围为3-4mmol/L,即刻HR范围为152-168b/min,二者波动幅度均较小;一组8×400m自由泳(5’包干)动作训练后即刻BLa范围为7-8mmol/L,即刻HR范围为168-192b/min,相比较而言HR波动幅度比BLa大;1.2血清CK可应用于评价重点课训练强度的变化;男、女游泳长距离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第2周血清CK达到峰值(P<0.01),分别为365.46U/L和209.89U/L,第3周开始下降,男子运动员均值为311.61U/L,仍明显高于训练前水平(P<0.01);女子运动员均值为145.97U/L,与训练前水平无显着性差异。男、女运动员血清CK在赛前基本保持稳定,均值分别为181.92U/L和109.70U/L;1.3Hb和MCHC可应用于评价训练小周期负荷量的变化,但是这两项指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个体差异较大;上量周期中男、女运动员的Hb均值较上量前分别降低9.6%和15.23%;上量周期中男、女运动员的MCHC均值较上量前降低幅度分别为6%和9.6%;男、女运动员Hb和MCHC在赛前基本保持稳定,均值分别为146.23g/L、324.08g/L和129.70g/L、322.74g/L;1.4BU可应用于评价训练小周期负荷量的变化,但该指标个体差异性较大;上量周期中男、女运动员的BU均值较上量前分别升高28.7%和19.8%;男、女运动员BU在赛前基本保持稳定,均值分别为6.25mmol/L和4.85mmol/L;1.5T和T/C可应用于评价训练中周期负荷量的变化;上量周期中男子运动员的T和T/C值均呈上升趋势,赛前T达到峰值(P<0.05),均值为639.98ng/dl,T/C均值为38.51;女子运动员T在赛前达到峰值(P<0.01),均值53.88ng/dl,上量周期中T/C均值较上量前下降48.2%;1.6SF可应用于评价训练中周期负荷量的变化,并且比Hb指标更敏感,不存在滞后性;上量周期中男、女运动员的SF较上量前分别下降40.2%和32.8%;男、女运动员的SF在赛前基本保持稳定,均值分别为129.95ug/L和50.31ug/L;1.7高水平游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在不同训练阶段无显着性变化。乳酸-速度曲线可应用于评价游泳长距离运动员的阶段训练效果,该曲线出现右移,最后冲刺游阶段的血乳酸最大浓度出现升高,则说明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增强,训练水平有所提高。2.专项能力监控的生理生化指标与评价方法2.1T-30训练后即刻BLa范围为3-4mmol/L,即刻HR达到150-170b/min,属于无氧阈强度,监控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T-30运动后即刻BLa和即刻HR的变化,结合总游进距离和平均速度等指标可对游泳运动员中高有氧能力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评估;2.2男、女游泳长距离运动员CV值范围分别为1.56-1.64m/s和1.45-1.59m/s,CV强度运动后即刻BLa范围为7-8mmol/L,即刻HR范围为180-190b/min,属于最大摄氧量强度;有氧耐力训练可显着提高游泳长距离运动员的CV和CV速度运动力竭时间(P<0.01);监控不同训练阶段CV的变化可有效评估运动员高有氧能力的变化;2.3浙江省游泳长距离运动员100m、200m和400m自由泳单项速度耐力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可采用8×100m自由泳间歇游、7×200m自由泳间歇游和6×400m自由泳间歇游方法监控和评估运动员专项速度耐力的变化,监控指标包括运动成绩、运动后BLa和HR,同一训练手段不同训练课次测试比较,如果运动成绩提高,运动后BLa和HR不变或下降,则表明速度耐力提高,反之则下降。3.专项训练方法监控的生理生化指标与评价方法3.12000m自由泳(60%用力)训练手段不适合速度感不好的运动员发展低有氧能力,易导致BLa和HR超过目标训练要求;3.220×100m自(1’10”包干)训练手段训练后即刻BLa范围为2-3mmol/L,即刻HR范围为130-140b/min,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的低有氧能力,对于训练水平较低者可以适当延长包干时间,降低训练强度;3.35×400m自(80%用力)训练手段并非同时适合于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发展中高有氧能力,速度感不好的运动员训练后BLa和HR常达不到目标训练强度;3.4T-30训练后即刻BLa范围为3-4mmol/L,即刻HR范围为150-170b/min,符合中高有氧能力的训练要求,该训练手段可作为有效发展中高有氧能力的方法进行安排;3.5陆上等速力量训练后即刻BLa范围为8-9mmol/L,即刻HR范围为180b/min左右;训练后6h血清CK值有较大幅度升高,但训练后24h能基本恢复至安静值(P<0.05);训练后24h BU值显着性高于训练后6h(P<0.05)。综合分析认为陆上等速力量训练方法的负荷强度及负荷量均较大,但并未造成机体出现明显的疲劳累积,训练结束之后有必要进行场边牵拉,促进局部肌肉消除疲劳。陆上等速力量训练每周安排1-2次为宜;3.61500m夹板划手掌训练后即刻BLa约为2mmol/L,即刻HR约为140b/min;训练后6h和训练后24h血清CK与BU均无明显升高(P>0.05),综合分析认为该训练手段未对运动员上肢肌肉造成刺激,训练负荷量也不大,不利于发展游泳运动员的上肢专项力量;3.74×200m(2’50”包干)夹板划手掌训练后即刻BLa约为5-6mmol/L,即刻HR约为180b/min;训练后6h血清CK出现较大幅度升高,但训练后24h较训练后6h出现显着性下降(P<0.05);训练后6h和训练后24h BU约为5-6mmol/L。综合分析认为该训练手段能够对运动员的上肢肌肉造成有效刺激,负荷量也不大,不会造成机体出现明显的疲劳累积,可作为有效发展上肢专项力量的训练手段进行安排;3.88×150m(100%用力)浮板打腿训练后即刻BLa约为8-9mmol/L,即刻HR约为190b/min;训练后6h血清CK出现较大幅度升高,训练后24h较训练后6h未出现明显下降(P>0.05);训练后24h BU较训练后6h出现大幅度升高(P<0.01)。综合分析认为该训练手段对运动员的下肢造成较深刺激,负荷量大,运动后24h不能完全恢复,建议采用该训练手段进行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时应注意与其他训练模块形成合理的训练间歇,避免疲劳累积;3.912×50m(100%用力)拖海绵游训练后即刻BLa约为6-7mmol/L,即刻HR约为180b/min;训练后6h血清CK出现较大幅度升高,训练后24h较训练后6h出现明显下降(P<0.05);训练后24h BU较训练后6h出现显着性升高(P<0.05),范围为7.11-7.29mmol/L。综合分析认为该训练手段可对运动员的全身肌肉造成一定刺激,但由于是全身协调用力,不会造成局部肌肉疲劳累积,负荷量适中,可作为有效发展全身肌肉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的训练手段进行安排。研究结论1.HR、BLa和血清CK可作为游泳长距离项目训练负荷强度的监控指标,其中,HR和BLa结合专项运动成绩可评估一次或一组动作训练负荷强度的变化,对于大运动强度而言,BLa比HR更为敏感和稳定;血清CK可应用于评估重点课训练负荷强度的变化。2.Hb、MCHC、BU、T、T/C和SF可作为游泳长距离项目训练负荷量的监控指标,其中,Hb、MCHC和BU可应用于评估训练小周期负荷量的变化,但是这叁项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均较大,且Hb和MCHC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T、T/C和SF可应用于评估训练中周期负荷量的变化,且SF比Hb更敏感,不存在滞后性。3.优秀游泳长距离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在不同训练阶段无显着性变化。乳酸-速度曲线能较好地反映游泳长距离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训练水平的变化,可作为阶段训练效果的监控和评估指标。4.T-30和CV可作为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有氧能力的监控指标,其中,T-30属于无氧阈强度,监控T-30运动后即刻BLa和即刻HR的变化,结合总游进距离和平均速度等指标可评估游泳长距离运动员中高有氧能力的变化;CV属于最大摄氧量强度,监控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CV的变化可对高有氧能力的变化进行评估。5.8×100m自由泳间歇游、7×200m自由泳间歇游和6×400m自由泳间歇游可作为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速度耐力的监控指标,同一训练手段不同训练课次监控结果比较,如果运动成绩提高,运动后BLa和HR不变或下降,则表明速度耐力提高,反之则下降。6.HR、BLa结合运动成绩可对游泳长距离项目的专项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判断该训练方法是否符合训练目的和发展专项能力所需。需要自我控制用力程度的训练手段并非同时适合于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速度感不好的运动员容易出现BLa和HR达不到或超过目标训练强度。7.HR、BLa、血清CK结合运动成绩可对游泳长距离项目陆上和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判断该训练方法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为合理安排游泳长距离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提供依据。
陈月亮[7]2007年在《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短距离速滑是冬季运动项目之一,是国际竞技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运动成绩,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竞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冬季竞技运动中短距离速滑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我国在各种世界速滑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多数集中在短距离项目上。我国的短距离速滑项目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不过在近年来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暂时落后。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益白热化,作为竞技能力主要构成要素之一的体能发展水平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探索与研究发展运动员体能的理论与方法,寻求体能训练的最佳理论与实践模式,使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最优化,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短距离速度滑冰属体能主导类项目,对其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是实现该项目突破的重要途径。现代短距离速滑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我国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就显得尤为必要。短距离速滑运动的发展历史也表明,每一阶段运动成绩的起伏无不与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的改进和训练理念的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能差特别是后程体能差是我国短距离速滑公认的弱点,是目前制约我国短距离速滑进一步发展的结症所在,是长期以来限制我国短距离速滑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体能系统观及其主要外部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短距离速滑项目特征研究;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体系的构建;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及其负荷安排特征;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能是由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应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运动员体能问题。运用系统观来认识体能,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体能的整体功能。根据系统理论,体能作为一个系统有其自身固有的结构和功能,它在竞技能力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并与竞技能力系统其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促进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体能系统在受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的同时,系统外部因素的变化也间接或直接地对体能产生一定影响。2、现代短距离速滑项目特征表现为:由于竞赛规则的改变使竞赛更具公平性,但对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有氧能力的基础上,高度发展的磷酸原和糖酵解混合供能能力是短距离速滑的核心供能能力;肌肉力量尤其是快速力量是短距离速滑运动的主导运动素质;滑跑节奏呈现出弯道以步频为主,直道以步幅为主的发展趋势;比赛战术的安排要根据对手和自身情况的不同以及比赛环境的变化灵活安排;陆地体能训练贯穿全年始终,是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基本保障;技术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特点的不同表现出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3、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评价与诊断体系包括体能模型参数筛选,体能结构特征揭示和体能评价与诊断方法叁个子系统。体能模型参数筛选是认识体能结构特征的前提;运动员体能模型的构建是研究体能结构特征的基础;体能水平的评价与诊断是建立体能模型的目的;体能模型建构的科学性决定于模型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而其运行效益则取决于体能评价与诊断体系的科学性。4、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体能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体能的载体,体能与技术是“一元”的。组合训练法是实现多种运动素质和多种竞技能力整合的有效方法,合理运用组合训练法是实现短距离速滑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5、通过对目前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及负荷特征的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手段过于繁琐,重点不突出。训练负荷过于注重有氧训练,训练强度低,实战性差。6、短距离速滑运动年度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主要是围绕其主导竞技能力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年度训练不同时期所承受的负荷具有阶段性特征。适宜次数的参赛安排是保证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年度体能状态稳定,和使他们在重要比赛中展现出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因素。
马超[8]2016年在《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和专项运动素质与运动成绩回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女子标枪运动成绩逐步上升,多次在大赛中突破原有成绩。标枪项目是唯一有较长距离助跑的投掷类项目,在项群理论中,标枪被归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投掷项目。标枪运动不仅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很高,而且也是一项技术复杂的投掷项目。尤其是助跑与交叉步的衔接技术、最后用力技术以及运动素质在整个投掷过程中的运用能力,直接关乎到运动成绩的提升。考虑到我国女子标枪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面对女子标枪运动员后备人才不足,标枪运动成绩不稳定的现状下,有必要对中低水平女子标枪运动员做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选取20名女子标枪二级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通过对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标枪的最后用力技术以及标枪运动成绩进行测试并获取数据,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对专项运动素质和最后用力技术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科学训练提供指导。研究结论:(1)女子标枪二级动动员最后用力技术指标中的出手速度、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向前速度、左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向前速度、左脚着地瞬间左膝关节角度、初始偏航角以及双支撑时间与标枪运动成绩呈显着性相关。其中初始偏航角和双支撑时间与运动成绩呈负相关。(2)最后用力技术指标归类为五类因子,因子贡献率排序为:综合速度因子>躯干技术因子>支撑角度因子>支撑时间因子>出手角度因子。其中出手速度、右着地瞬间躯干后倾角、左脚着地瞬间左膝关节角、双支撑时间、出手角度分别为以上因子中的典型指标。(3)最后用力技术对运动成绩的预测模型为:运动成绩=35.404+0.719×出手速度-38.370×双支撑时间。通过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检测该模型,确定可以用来预测女子标枪二级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4)女子标枪二级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中与运动成绩呈显着性相关的有深蹲、抓举、15米+15米跑、叁步助跑五级跳、助跑单手投1kg实心球五项指标。(5)女子标枪二级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归类为四类因子,因子贡献率排序为:基础力量因子>速度因子>爆发力因子>全身协调因子。其中,深蹲、15米+15米跑、叁步助跑五级跳、助跑单手投1kg实心球分别是以上四类因子中的典型专项运动素质指标。(6)女子标枪二级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对运动成绩的预测模型为:运动成绩=32.306-0.722×叁步助跑五级跳+0.910×助跑单手投1kg实心球。通过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成绩检测该模型,确定可以用来预测女子标枪二级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
霍鑫[9]2011年在《多元组合训练法在发展飞行学员体能“软素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行人员体能,是飞行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航空体育的教学与训练,提高飞行人员体能,对完成飞行任务,延长飞行年限,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飞行学员体能中的“软素质”,是即体能辅助素质,是衔接叁大基本体能的核心枢纽,是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飞行人员必备的五种能力的要素。在当前教学训练过程中,人们重视过多的是力量、速度、耐力这叁大基本体能,却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能“软素质”训练对体能叁大基本素质的影响和促进意义。飞行学员体能“软素质”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上的馈乏,成为我国飞行学员体能训练的薄弱环节。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中国飞行学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多元组合训练法在发展飞行学员体能软素质过程中的应用现状、作用、存在问题和对策。通过研究,发现教员虽然能够意识到体能“软素质”训练的重要性,却缺少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手段,对体能“软素质”理论认知水平不高,训练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有待加强;多元组合训练法与传统航空体育训练方法相比,能够有效地提高飞行学员体能软素质中的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性,促进发展飞行人员的必备体能。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体能“软素质”与多元组合训练法的相关理论的学习,提高对体能“软素质”训练的指导意义;建立健全体能训练与评价体系,形成完善的训练与评估方法与制度;提高创新意识,抓好多元组合训练的实效性;完善体能“软素质”训练内容,细化训练环节。
赵德峰[10]2013年在《上海市优秀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专项能力测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发展与运动成绩紧密相关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和专项技术的关键时期。因此掌握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专项能力情况,进而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对青少年运动员早日实现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的目标十分重要。由于技术条件等诸多原因的限制,目前国内对游泳项目专项能力的测试方法比较单一,难以真正发现制约运动成绩提高的多层次原因,对运动训练的指导价值有限。国外相关研究也并不是十分完善,缺乏系统性。因此本研究利用游泳水槽实验室各种先进科研设备,建立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体能和技能的测试方法,同时对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部分专项能力进行纵向测试,力图使运动训练效果的测试与评定更加系统和准确,为教练员挖掘运动员的最大潜能科学安排训练等提供较为系统的专项能力测试与监控手段,有效保障运动员朝着预期目标发展。研究方法上海市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36名(男运动员10名,女运动员26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国家一级水平以上。运用游泳水槽递增测试方法对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进行测试和运用Kindermann方法对运动员的乳酸阈进行测试(男运动员7名,女运动员8名);运用游泳水槽对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最大代谢能力进行测试,推算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男运动员3名,女运动员3名);运用简易游泳力量测试仪和游泳水槽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进行测试(女运动员7名);运用叁线分析系统和能量测试仪对运动员的技术参数和能量消耗进行测试(女运动员8名)。主要研究结果1.上海市优秀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测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1.1上海市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法的建立男、女运动员的测试时间均大于8min,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运动员最大心率均高于180b/min,两者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运动员测试后即刻乳酸均高于6mmol/L,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运动员的呼吸商均超过了1.1,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训练年限相同男、女运动员的相对摄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1.2上海市优秀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乳酸阈的研究男运动员乳酸阈值为3.57±0.43mmol/L,女运动员乳酸阈值为3.1±0.38mmol/L,女运动员乳酸阈值低于男运动员,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3上海市优秀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冬训前后有氧代谢能力变化的监控研究男运动员冬训后最大摄氧量强度训练成绩提高了0.35s,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女运动员冬训后的无氧阈强度训练成绩和最大摄氧量强度训练成绩分别提高了0.41s(P<0.01)和0.87s(P<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女运动员乳酸阈值提高了0.09mmol/L,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女运动员冬训后VO2max和相对VO2max比冬训前分别增加了6.68%(P<0.05)和6.43%(P<0.05),两者有显着性差异。冬训后男运动员最大运动时间提高5.74%(P>0.05),女运动员提高10.35%(P<0.05);男、女运动员通气阈上时间明显延长,男运动员增加22.03%(P<0.05),女运动员增加20.88%(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2.上海市优秀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存在明显个体差别,其中最高值为18.36ml/(min*kg),最低值为2.56ml/(min*kg),均值为12.04ml/(min*kg);最大代谢能力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最高值为79.17ml/(min*kg),最低值为61.59ml/(min*kg),均值为71.60ml/(min*kg);最大乳酸存在一定差异,最高值为11.48mmol/L,最低值为7.67mmol/L,均值为9.10mmol/L。3.上海市优秀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专项力量测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简易力量测试表明前10s划手力量,打腿力量,游泳力量与45s总力量的比值分别为24.8%,27.3%,27.0%。后10s划手力量,打腿力量,游泳力量与总力量的比值分别为20.3%,18.0%,18.7%;划手,打腿,游泳前10s与后10s力量之比分别为1.22,1.56和1.45。打腿加划手总力量与游泳力量的最大比值为1.33,最小比值为1.17。运动员划手速度力量、打腿速度力量和游泳速度力量的移动距离分别为14.84m、15.27m和19.02m。运动员划手、打腿和游泳的递增时间分别为65.38s、47.37s和67.37s。50m自由泳成绩与前10s全力划手力量成强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10s全力打腿成较强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10s全力游泳成强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m自由泳成绩与45s全力划手力量成强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50m自由泳成绩与水槽划手速度力量成强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水槽全力游泳速度力量成强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m自由泳成绩与水槽全力递增划手成强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水槽全力游泳递增成强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上海市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技术动作改进与能量消耗节省化测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经过10个月运动训练,相同速度下,第二次测试划频较第一次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第二次测试划幅较第一次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运动员第二次测试的技术指数比第一测试的技术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技术分析表明,第二次测试T2时相和T2+T3时相比第一次有所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在1.16m/s,1.20m/s和1.24m/s速度下,运动员第二次测试摄氧量、摄氧量与体重比值,摄氧量与体重和体表面积乘积比值比第一次测试数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1);在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的最高完成速度下,运动员第二次测试摄氧量数值、摄氧量与体重比值、摄氧量与体表面积比值摄氧量与体重和体表面积乘积的比值比第一次测试数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1);在可比较的五个速度下,1.16m/s,1.20m/s和1.24m/s速度运动时,第二次Cs明显低于第一次,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与建议1.上海市男、女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在游泳水槽中进行VO2max测试时,采用1.20m/s和1.16m/s起始速度,每分钟递增0.04m/s的负荷模式是合适的测试方案,测试结果可以准确反映青少年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水平。本研究显示,经过冬训女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男运动员并没有明显提高,说明冬训中整体的训练手段和周期安排对男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作用有限。2.上海市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存在明显个性化差异,通过对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和最大代谢能力的测试,能清晰的了解运动员能力的薄弱点,为教练员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科学选材提供参考依据。3.上海市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在注重力量训练的同时,加强划手和打腿的技术协调性训练对运动成绩提高也有较大作用;上海市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划手力量与运动成绩相关性较强,结合专项成绩与专项力量测试结果可以对运动员训练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4.上海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经过10个月训练后,技术动作结构改变主要在T2时相和T2+T3时相,动作周期明显延长,划幅明显增加;随着技术改变,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相同速度下能量消耗明显减少,随之运动时间明显增加,运动能力提高。自由泳运动员技术改变对能量消耗的影响要远大于身高,体重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定期对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进行技术和能量消耗测试可以更好的掌握运动员能力的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 刘爱杰. 北京体育大学. 2001
[2]. 竞速运动制胜因素及训练特征的集成与分群研究[D]. 赵鲁南. 苏州大学. 2014
[3]. 实现耐力性竞速项目突破的关键问题[J]. 邓运龙.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我国优秀中跑运动员专项素质结构及形态机能特征的研究[D]. 岳新坡. 北京体育大学. 2005
[5]. 我国优秀铁人叁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赵秋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 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方法的研究与建立[D]. 周超彦. 上海体育学院. 2012
[7].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月亮. 上海体育学院. 2007
[8]. 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和专项运动素质与运动成绩回归分析[D]. 马超. 北京体育大学. 2016
[9]. 多元组合训练法在发展飞行学员体能“软素质”中的应用研究[D]. 霍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0]. 上海市优秀青少年自由泳运动员专项能力测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赵德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