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本质的“自觉创造性实践”的性质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本质论文,自觉论文,性质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自觉创造性实践”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种“自觉创造性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这一论断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也规定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各种社会形态的特殊本质必然包含一般社会这一实践的共同本质。我们必须以一般社会这一实践的共同本质之认识为指导,去研究社会主义这一特殊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它的本质是否具有实践的性质,而在于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特殊规定。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所以也包括社会主义的性质)时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③这里,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也就是自觉遵循社会历史规律改造现存世界创造出一个新世界的实践活动。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实际上已经有了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较高自由基础上的自觉创造性实践的思想。但遗憾的是,除了列宁曾应用它指导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外(因为他提出了,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等观点),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这一重要思想被后人忽视和遗忘了。
按照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自觉创造性实践”的思想,根据前面所述,首先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人类实践历史运动的划分标准作为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然后以此出发并根据社会主义这一“实践”本质的自觉创造性特点来具体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那么实践进程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实践就其本质和核心内容而论,是一种有目的的“自由的活动”。因此,作为实践主体的自由程度或发展程度则代表着实践的发展水平和程度。而主体的发展程度或自由程度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实践目的的合理性程度,这又取决于主体对必然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体现在主体支配、改造客体的客观的实践方式上。其中前一方面是决定实践水平的内在尺度,后一方面体现实践水平的外在尺度。因此,在人类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将实践中的目的和实践方式作为划分人类实践历史性进程或不同社会形态的内、外两个方面的尺度。由于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所以划分实践历史进程或社会形态的标准,就具体化为社会生产力目的和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方式从而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和最根本的规律,因此用生产方式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也就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依据。社会生产目的是一种属人的理想状态,是主体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进行自觉选择的结果,用其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也就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有其主体选择性的一面。当然,由于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因此还须把社会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作为不同社会形态的现实标准。既然,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也就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社会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上的不同。由于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的发展程度或自由程度已达到了这样的阶段:显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许多具体规律还不甚清楚,但已正确地把握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能自觉按照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进行历史创造性实践。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的发展程度或自由程度具有建立在较高自由基础上的自觉创造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方面及其有机结合上的特殊性尤其是所体现出来的自觉创造性特征,这是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经验也表明,以往正是由于没有遵循以上这个方法论原则,从而导致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上出现偏差,如仅仅侧重于从静态的生产方式甚至单纯的生产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归结为: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等。这样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又进一步导致了实践上的恶果,这就是把社会主义本质当作一种主观的“理性原则”,脱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受严重挫折。
二、“自觉创造性实践”本质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正是按照以上的方法论原则进行的。他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自觉创造性实践”的思想作了创造性的应用和发挥,使之贯穿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可以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的具体化、深刻化和实际化。“自觉创造性实践”本质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第一,邓小平的概括中所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符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性质、状况和特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状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1)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总体上来说,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剥削现象逐步减少,两极分化逐渐缩小。(2)从矛盾的特点看,它是基本适合的情况下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不适合。(3)从矛盾的性质来看,它是非对抗性的。(4)从矛盾的运动方式和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来看,它主要是依靠实践主体自觉地去推动矛盾运动和解决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这种性质、状况和特点,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方式方面的规定首先是发挥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自觉地和积极地发展生产力,并自觉地不断调整和克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的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解放生产力。其次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逐渐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显然,这也就是邓小平所概括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第二,邓小平概括中所包含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需要是任何社会形态生产的基本动机,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前提条件和原动力。而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目的又都不过是对社会需要以及包括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在内的社会根本矛盾的某种反映。但是,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垄断了生产及其对生产成果的分配。人民群众的需要被否定和扼杀,统治阶级所承认和肯定的主要是他们极少数人的需要。因此,社会生产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极少数人最大的私欲。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建立在较高自由基础上的自觉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在正确认识包括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在内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全面反映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富有很大创造前景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与以往阶级社会是根本不同的,它不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目的,而是要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有追求美好生活和对自己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需要的权利,而领导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这种需要则是党和国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的概括中,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归结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疑是社会主义这一生产目的的直接体现。
第三,邓小平的概括中所包含的作为手段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统一,符合社会主义这一建立在较高自由基础上的自觉创造性实践所具有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与以往社会那种自在自发或异化受动的实践形态不同,社会主义这种建立在较高自由基础上的自觉创造性实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它集中体现了实践的合目的性,同时它又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则是实现这个根本目的的手段。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物质财富方面的保障,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经济制度方面的保证。由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手段。显然,由于这些手段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构成的,符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因而体现了实践的合规律性。另外,这些手段也是人们的自觉选择,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具有实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邓小平的概括中所包含的作为手段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统一,确实符合社会主义这一建立在较高自由基础上的自觉创造性实践所具有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邓小平的概括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发育、自觉完善的过程,这是自觉创造性实践的自觉趋向实现目的的动态过程性的直接表现。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必然表现为一个运动过程。自觉创造性实践还是一个自觉也趋向实现目的的运动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的目的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向,而是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实践手段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作为一种“自觉创造性实践”当然也会表现出这种自觉趋向实现目的的动态过程性。在邓小平的概括中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一个动态的统一。因为无论是在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定义,直接用的都不是它们的静态的性质、状况和特征,而是具有动态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活动。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的特点,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剥削和两极分化也就应该和只能消灭或消除到什么程度。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能不断地在更高层次上得到统一。其次,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与手段还是一种动态的自觉的统一。因为在邓小平的概括中,在根本目的上的定义,明显地在达到共同富裕前面加了“最终”一词。这就是说,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和社会历史性,必然使得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过程性,不能要求一下子就达到,而只能逐步实现。另外,在作为手段的生产方式前面的定义用的不仅是动态的而且还是自觉活动。这种自觉活动就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这种活动的自觉性也就是趋向实现目的的自觉性。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自觉创造性实践”性质的思想之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上具有“自觉创造性实践”性质的思想,不仅是深刻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前提,而且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和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突出地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探索性特征,从而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探索,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以丰富对社会主义及其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实践作为一种自觉创造性实践,既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又是一种主动创造性的实践,因此它必然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④首先,要求实践主体要敢想、敢试。敢想就是要思想解放,这是进行探索性实践的先导。只有敢想、思想解放,才能自觉地去不断发现和克服原有观念和理论中的相对的、不合理的乃至错误的因素和成分,修正、丰富和发展原有的认识,推动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才能反对教条主义,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断地解决探索性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试就是敢于进行社会试验。由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现实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所以指导探索性实践的认识开始必定不很完善。社会试验作为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整个探索性实践过程中介于认识与大规模实践的中间环节,从而成为边干边学的基本途径和尽可能减少探索性实践中所特有的盲目性和风险性的有效机制。正是基于社会试验在探索性实践中的这种重要地位,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不争论,大胆地试”,“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⑤其次,探索性实践的未来过程和结果,大部分尚处于未知王国,机遇与风险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要求实践主体有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精神。这是探索性实践对实践主体的品质、意志和毅力方面的要求。邓小平于1992年在视察南方中总结深圳的经验时就充分肯定了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当然,发挥实践的主体能动性要以遵循实践的客观性规律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探索性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实践尤其是社会试验的经验。正如邓小平要求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使探索性实践越来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它表明社会主义具有自觉趋向实现目的的动态过程性特征,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置于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坚持发展的观点、辩证和历史的方法以及社会发展是社会规律的作用与主体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增强主体选择的自觉性,正确认识相处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首先,应该辩证地看待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离不开主体的选择和努力。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们之间既存在斗争性,也具有同一性。尤其是象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由于是建立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从而其同一性更强。为了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主动、自觉地选择“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⑦的途径来发展社会主义。
其次,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本身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实现的渐近性和复杂性以及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摈弃同步富裕的幻想,自觉选择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合乎实际的途径。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尤其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争取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
再次,坚信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自觉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指路明灯和精神支柱,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注释:
①④⑤⑥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258-259、374、259、373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弟18、40页。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实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邓小平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