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和克服“官方标准”的调查与思考_官本位论文

关于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官本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10)04-0020-10

“官本位”意识在我国历史上流传了几千年,是封建社会和集权官僚制度的产物,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当前,由于“官本位”意识引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已经突出地反映到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来。“官本位”意识不仅是选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根源,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研究和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中组部的要求,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采取发放调查问卷(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占发放总问卷数的94.8%。调查对象包括厅局级、县处级和科级及以下干部)、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这一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这份调研报告。我们认为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主要应从思想观念、制度安排、利益导向、官员主体与环境氛围等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一、破除“四种观念”,树立“四种意识”,从思想观念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问卷调查显示,学而优则仕观念、等级特权观念、崇官畏官观念和光宗耀祖观念等,是“官本位”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要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破除这“四种观念”(见图表1)。同时,要树立崇尚知识意识、民主平等意识、人民公仆意识和责权对等意识。

(一)破除“学而优则仕”观念,树立崇尚知识意识

图表1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支配着中国人数千余年而长盛不衰,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我国“官本位”影响深远且巨大。在问卷调查中,有33.3%的官员认为“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着干部队伍的“官本位”意识。在封建政治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是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逾的,读书的出路就在于做官,如果做不上官就是没出息。这种价值判断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始终奉行这样的信条。由此,“学而优则仕”逐渐演化为人们对官职的崇拜,并且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干部队伍中以官职来评价干部有无成就的标志。换言之,人们评价领导干部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其所担任的官职,领导干部获取其成就感就是职务上的不断升迁。

“学而优则仕”对干部队伍中“官本位”的影响,表面上是尊重知识,实际上是尊重权力;表面上尊重人才,实际上是浪费人才、埋没人才。应该说,杰出的专家,并非一定就是杰出的领导人。“学”与“仕”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破除“官本位”,首先是要破除“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树立崇尚知识观念,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排除对于专业研究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干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一心一意地从事专业工作。同时,还应改变因为专业成就突出,就要安排相应级别职务的思维方式和做法。

(二)破除等级特权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意识

今天,封建社会那种政治上、法律上的等级特权早已被废除了,但是等级特权的封建意识仍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在行为方式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比如,等级特权观念使得干部队伍中上下级、正副职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同志关系,而是类似于封建社会的君臣和主仆关系。在现实中,各类干部所获取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待遇大都与不同行政级别紧密相连的,反过来,过去干部的思想中又进一步强化了等级特权和“官本位”观念。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57.5%的官员认为“等级特权”观念影响和强化了干部队伍中的“官本位”倾向。

“官本位”及其所确立的等级特权分明的秩序与我们党所要求的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破除“官本位”,必须强化干部的平等意识和民主理念,克服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培养和增强民主观念,养成民主习惯。同时,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上保证社会平等,形成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破除崇官畏官观念,树立人民公仆意识

从社会历史看,崇官畏官观念符合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文化,官职的获取即意味着成就、财富、声望的获取,人们常常以当官为荣,当官为尊。这就使得官位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为“官本位”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土壤。崇官畏官观念的实质在于官员手中的权力。权力,是一种能够让他人服从的力量和意志。正因为能支配他人,获得力量感和成就感,所以官员拥有的权力成为人们崇官畏官的重要心理期许。这次问卷调查中,有52.7%的官员认为破除“官本位”,必须克服“崇官畏官”观念。

崇官畏官观念所造成的“官贵民轻”、“上尊下卑”,容易形成“衙门作风”,各行各业皆以“官”为尊,唯官是从。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党所确立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领导就是服务、党的干部就是人民公仆的意识被许多干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为此,破除“官本位”,就必须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使干部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同时,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确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为人民谋福祉的权力,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其他的权力。忘记了这一点,“公仆”就会成为“老爷”,“官本位”就会得到广泛滋生和蔓延。

(四)破除光宗耀祖观念,树立责权对等意识

光宗耀祖观念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的产物。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及其道德体系中,群体本位占据了统治地位,个体存在被排斥到无足轻重的位置,个体的独立存在消解在家庭、宗族这些大大小小的群体组织结构之中,家庭、家族便成为个体存在、发展的依据和真实起点。同时,个人也承担着维护和发扬光大家庭、家族门风与士气的重大责任。因此,在封建社会,一旦某人做了官,不但光宗耀祖,同时还要担负庇护家族、荫及子孙的责任。由于封建思想观念影响,现代政治理念的缺失,使得光宗耀祖观念在相当部分干部中仍有很深的影响。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57.3%的官员认为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破除“光宗耀祖”观念。这也说明“光宗耀祖”观念对干部的“官本位”潜意识有较深影响。

现阶段看,现有体制下形成的“干部”身份的优越感、成就感、荣誉感,“干部”待遇的优惠性以及“灰色收益”和不同程度能为家庭、亲戚和朋友带来好处,这些都为光宗耀祖观念和“官本位”提供了生存土壤。因此,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破除“光宗耀祖”的封建观念,树立起责权对等意识。责权对等意识要求干部清醒看待职位,职位是职责和职权的统一体,是党的干部从事某种职业、实现自我价值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相统一的载体,并不是实现其个人福祉、谋取家庭和家族利益的载体。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职位是人民赋予的,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职位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且担任的职务越高,对人民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也就越大。

二、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安排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P333)当前,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特别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权力监督制约制度方面的改革,努力从制度安排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的重要途径。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当前破除‘官本位’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时,有364人认为破除“官本位”必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占所有被调查者总数(424人)的85.8%。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现象,一要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式、神秘化的选人方法,破除“由少数人选任,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旧模式,必须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建立健全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主选举等制度。当前,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二要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制度。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是“官本位”的重要体现。要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必须建立健全干部正常进退机制,如干部聘任制度和干部竞争淘汰制度,等等。三要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当前,特别是要扩大干部考核评价的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四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等,做到领导干部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现象,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科学规范行政部门职责,合理调整行政机构设置,优化行政人员结构,做到职能与机构相匹配、任务与人员编制相匹配;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继续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特别是要坚决地、有步骤地撤并某些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重复或业务相近的部门,大幅度地裁减非常设机构,把党政官员的绝对数减下来;要积极探索减少行政层级,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同时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此外,还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加快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改革我国的行政级别管理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行政级别管理制度深深打上了“官本位”的烙印。不论是行政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有不同的行政级别。企业有级别,企业领导要对应行政官衔;演员、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要用官级来套。这种行政级别管理制度,不仅不能充分激发专业人才发挥专长,而且大大助长了“官本位”现象的蔓延。因此,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彻底改革我国的行政级别管理制度。除了党委、人大、政协、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外,其它单位,如企业和大中专学校、中小学等,一律取消相应的行政级别规定。可在深圳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事业单位“职员制”和“雇员制”。事业单位的职员也将告别“官本位”衡量体系,其职级和待遇也不与行政级别挂钩。这一改革,有利于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践表明:行政审批权力越多,以权谋私的可能性越大,“官本位”现象也就越严重。正如美国学者戴维·巴利指出的那样:“政府有多少种影响个人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产生腐败的原因;政府扮演多少种角色,就有多少种形成腐败的途径”。[2]现实中“跑部钱进”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让党政官员的权力从社会和市场的诸多领域中退出来,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主导配置资源。对于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以及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权,坚决予以取消;对于那些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行政审批的项目,就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而对于那些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以堵塞漏洞,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

(三)深化权力监督制度改革

深化权力监督制度改革,是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的必然要求。问卷调查显示,有88%的人认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破除“官本位”的主要途径。为此,一要合理配置权力资源。要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的原则合理配置,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某一单位、部门或官员手中,从而实现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且,在配置权力资源时,还要注意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对等,避免官员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现象。二要强化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问卷调查显示,有72.2%的人认为,当前官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官本位”的滋长。因此,要从制度层面规范权力运作,使权力的运行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把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三要建立多元的权力监督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首先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同时,还要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等,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的权力监督网络体系。

三、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从利益导向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当前,“官本位”现象比较严重,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就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官员的比较收益较大。譬如,官员除了有稳定且较高的工资收入外,还有大量的职务消费和较高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等。问卷调查也显示,有169人认为党政官员的比较收益最大,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1.1%,列居第二位(见图表2)。因此,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不断优化官员与其他职业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利益导向层面引导广大社会群众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把社会的福利与保障同官职的高低相脱钩。

图表2

(一)改革党政干部的职务消费机制

职务消费是履行职务职能所必需的一种消费,是各级党政干部因所任职位而享受的相关待遇及费用支出。当前,党政干部的职务消费存在以下倾向:一是职务消费扩大化;二是职务消费隐性化;三是职务消费私利化;四是职务消费随意化。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助长了消极腐败现象,而且还导致“官本位”现象愈演愈烈。我们认为,改革党政干部的职务消费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推进职务消费的规范化管理。要制定合理的职务消费标准,实现职务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明确职务消费的范围,减少职务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还要将职务消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且要细化项目及其经费。(2)实现职务消费的货币化。这是职务消费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今后,党政干部的职务消费,如公务接待费、用车费和通讯费等,都尽可能实行货币化管理,定额到人,并且严格控制。(3)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把职务消费作为党务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内容,及时准确地把职务消费公布于众,以接受广大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二)提高社会一线员工的比较收益

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努力提高社会一线员工的比较收益,从利益层面上引导和激励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人们才不会千军万马“挤官道”。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工人、农民、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吸引和鼓励他们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去建功立业。二要建立一种普通干部通过勤奋进取、踏实工作也能提高工资待遇的利益补偿机制。过去,干部的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只与职务高低挂钩。干部的职务上不去,工资待遇等也就上不去。这一机制不利于防止和克服“官本位”。比如,建立和健全干部职级制度,使干部即使不晋升职务,也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职务和级别分两条线走,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干部即使职务不提升,级别也可以上去,福利待遇也能获得相应提高。我们认为,干部职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防止和克服“官本位”有积极意义。

(三)实现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均等化

当前,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报考公务员热”和“千军万马奔仕途”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政机关干部的福利保障体制比较健全,干部的福利保障水平比较高。而且,干部的福利保障水平与其职务成正相关。干部的职务越高,福利保障水平也就越高;相反,则福利保障水平就越低。因此,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深化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全民福利、全民保障。这次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46.4%和33.5%的干部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各阶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破除“官本位”重要和比较重要,两项合计达到79.9%(见图表3)。

图表3

改革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福利保障均等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此,我们建议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社会福利保障的广覆盖。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全体国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建立多层次、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步,实现社会福利保障的均等化。要努力废除机关干部与社会其他阶层之间多元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实现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一体化。也就是说,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最终要达到消除社会各阶层间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的差距,确保社会各阶层不因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和身份不同而享受不同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四、加强官员的素质与能力建设,从官员主体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提高官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破除“官本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这一判断,在问卷调查中,有259人认为“是”,这占所有被调查者的61.1%。在座谈调研中,大多数人认为加强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防止和克服“官本位”,要在官德建设、法律法规责任完善、独立政治人格培育和提高知识技能以适应多岗位工作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官员的官德建设

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党政机关及其干部队伍的言行举止即官德若不能与普遍性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相吻合,就将失去政党与政府治理的正当性基础。因此,在选拔、任用、考核官员之时,通常把官员的德性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政治范畴的官德,其主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执政为民”和“清正廉洁”等。而“官本位”则与此完全相悖,一切以官位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破除“官本位”,必须大力加强官员的官德建设。

首先,要加强官员的道德责任建设。官员是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官员的道德修养是普通社会成员道德修养和公职人员的公共精神二者为一体的。道德责任,强调的是官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及违反道德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它包括两个方面要求:一是官员应承担的行政道德义务,譬如廉洁高效、遵纪守法、道德楷模、公平、正义、文明执法、尊重人权和以民为本等等,可称之为“第一性道德责任”;二是官员违反行政道德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譬如良心自责、公众谴责、否定性评价、公开道歉、纠错问责和引咎辞职等等,可称之为“第二性道德责任”。破除“官本位”,仅仅依靠官员们自我、内心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是不够的,还应通过加强监督来促使官员道德责任的履行,使官员们在行使职权时,必须考虑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影响官员的道德价值取向,达到“实践意识”和“实践自觉”的相一致。

其次,要不断加强官员的政治责任建设。现代民主政治与传统专制统治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政府必须承担政治责任。政治责任,是指政党、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对人民负责,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如果决策失误或有损人民的利益,虽不受法律惩罚,却必须承担政治责任。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然而实践中,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权力与程序虚置等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还不到位。“在我国,政府官员承担政治责任,并无一套完备的制度。习惯做法是轻者受人民群众或者上级领导的批评,作出检讨,责成其更改政策或改正其行政行为;重者是自请辞职,或被免职、罢免。追究责任的形式大多限于上级党政领导对下级人员作出行政处分,很少是由人大来监控”。[3]因此,破除“官本位”,加强官员的政治责任建设,必须建立有关官员问责制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勇于承担政治责任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推进干部队伍的法律责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人人平等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法则。当国家和政府违法行使公权力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破除“官本位”带来的“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等,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的法律责任建设。首先,要教育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破除“官本位”,就必须树立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理念,把强化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体现出来。要让法律面前无特权落到实处,避免或者杜绝特权意识和特权行为。只有真正做到“法律之上无权威”,真正做到社会成员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才能最终解决“官本位”问题。

其次,要着力推进行政程序法制化。实践证明,“官本位”的种种弊病,大多与权力运行的不透明、权力弹性和自由裁量权过大等有关。因此,加强干部队伍的法律责任建设,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规范化的行政程序,规范干部日常行政行为与权力非常态运行,将行政权的行使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通过行政程序法制化,不仅可以对干部的行政权力行使方式、时间、步骤、顺序以及相关的程序制度的设定等予以规范。还可以使行政相对方参与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使他们可以有效地监督干部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行政法规定的实体性的和程序性的义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权力运行内容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抑制官员行使权力的随意性,强化官员行使权力的限制性,进而弱化“官本位”观念和倾向。

(三)培育干部的独立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的完整与独立是民主政治意识成长的标识和出发点,是破除“官本位”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从政治人格角度看,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着力铸造干部的独立政治人格。

首先,培育独立的政治主体意识。干部缺乏独立的政治主体意识,就会丧失了自我感,就不可能充分激发内在潜力与价值,最终只能表现出我国传统社会中典型的政治人格特质:贬斥个人、崇尚权威等等,进而自身萎缩在领导的“光辉”形象中,这些都是干部独立政治人格形成的隐形屏障。为此,特别是要培育干部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增强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这种政治主体意识是干部能够为党的事业而不屈从于淫威的内在动力,集中反映了干部对待党的事业的忠诚程度和实践党的事业的自觉程度。

其次,加强干部的政治忠诚教育。政治忠诚教育的核心是要求党的干部以终极关怀、以奉献精神忠诚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党所要实现的伟大事业。这次问卷调查中,有19.7%的官员认为目前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影响着干部队伍中是做官还是干事业的取向,做官取向必然导致“官本位”。因此,必须加强政治忠诚教育,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在坚定政治信仰的召唤下,干部队伍的忠诚才有持续的动力,履职才有深重的责任感及献身精神,这样才有可能在干部队伍中破除“官本位”。

此外,培育干部政治参与的理性意识也是破除“官本位”的重要举措之一。干部作为具有独立政治人格的参与主体,既要积极参与,又要服从多数,并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样,才能克服由于干部缺乏独立政治人格所带来的臣民参与,同时克服官员由于参与机会增多而带来的参与失控。

(四)提高干部适应多职位的技能与能力

在座谈调研中,大家认为,在现有的干部体制下,对于行政官员而言,职位不仅是他们获取收入的唯一来源,而且职位高低还会带来各种待遇和收入的差距,这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职位的获取与升迁,客观上也助长了社会上“官本位”的评价氛围。因而,提高干部适应多职位的技能和能力,使得职位不再成为他们获取各种待遇和成就感的唯一来源,这就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官本位”。

首先,要实现从行政型到行政与专业技术混合型官员的转变。行政型的官员,因其职业生涯一般以行政职级升迁为主要目标,往往容易成为“官本位”的追逐者。专业技术型官员,是指拥有专业技术特长、有自身特定研究领域的官员群体。虽然从政也可能是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但由于他们大多本身就是本专业或本领域的专家,拥有除从政之外的多种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57.4%的官员认为专业技术型官员比较容易克服“官本位”,有76.3%的人认为行政与专业技术混合型官员比较容易克服破除“官本位”,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应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推进行政型官员向行政与专业型官员相互结合的转变。

其次,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适应多职位的能力。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正势不可挡地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与重大变革。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掌握知识的方法、应用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创新技能将成为干部队伍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要求政党干部要努力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自己适应多职位要求的能力。

第三,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扩大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33%的官员认为官员具有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技能和执业资格,或者具有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等职称,对于破除“官本位”有意义。这就意味着,干部自身具有多种技能,他们从业的选择面就会更广阔,个人发展的前景也会更广阔,从政并不一定是他们最佳的职业选择。在扩大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时候,人们的传统“官”念也会随之发生转变,当官也不再是社会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官本位”也就会自然地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

五、营造“四个尊重”和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从环境氛围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各行各业的干事创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官”已经不再是唯一令人羡慕的职业。经商办企业、搞科研、从事律师和当教师等,都已成为人们不错的职业选择。这为防止和克服“官本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行各业干事创业的总体环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根据问卷调查,仅有6.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干事业、干成事业的总体环境“好”,而有71.1%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见图表4)。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从而为防止和克服“官本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图表4

(一)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环境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方针。然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10.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浓厚(见图表5)。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我国“官本位”现象。当前防止和克服“官本位”现象,必须努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环境。一是要营造尊重各种不同劳动的社会环境。劳动无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不论做官,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属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因而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二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在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方面,要以吸引、鼓励人才和知识分子为价值取向,优先照顾各类人才和知识分子,在资金资助、用车、住房和培训项目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优先向各类人才和知识分子提供。三是要营造尊重各行各业创造的社会环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营造鼓励人们在各行各业干事业、支持人们在各行各业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图表5

(二)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环境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里,“行行出状元”的意思是:不论你干哪一行,只要热爱本职工作,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给人们创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环境,给人们充分发展与施展才华的空间,使各具所长的社会精英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上都有机会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同时,要积极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职业无贵贱”的思想观念,鼓励人们在各个岗位上奋勇争先,岗位成才。

(三)营造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氛围

在座谈调研中,大家认为“官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以官为本、以权为纲,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把做官和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同时,又以官职高低作为评判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针对“官本位”的这一价值取向,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必须建立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努力营造不管在哪个行业工作,都能成才、都有价值的社会评价氛围。一是要形成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共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背景下,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不应是“一元化”的,而应是“多元化”的。比如,一个人做党政干部,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个人有价值;一个人做企业家,能把企业做强、做大,这个人有价值;一个人搞科研,能推动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这个人也有价值,等等。要使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做到人人认同。二是要建立多元的奖励和表彰制度。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都应当受到及时的奖励和表彰。特别是对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如果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党和政府要大力予以奖励和表彰。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氛围。三是要开展全方位的先进典型的宣传。新闻媒体要把更多的镜头对准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一线的先进典型,加大力度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以营造在一线工作更能成才的社会氛围。

收稿日期:2010-02-22

标签:;  ;  ;  ;  ;  ;  

关于预防和克服“官方标准”的调查与思考_官本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