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质量观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意义论文,现实论文,质量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质量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邓小平同志的质量理论,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质量意识,对于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
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主持国民经济整顿时,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企业管理混乱而出现的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将产品质量问题提到压倒一切的高度。1975年8月3日,他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针对军工产品质量不高,导致较多飞行事故和几次科学试验失败的问题,指出:“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8月18日, 他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从理论的高度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他指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1985年7月11日, 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经济工作时强调,“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生产,中心是提高质量,把质量摆到第一位。”“质量问题……只是一般地提不行,要突出地提,切实地抓。”
为什么要把质量问题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依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主要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质量影响大局。1975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军工产品质量问题指出,“在战场上关键时刻有几发炮弹打不响,就可能影响整个战斗。”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产品是从数量、规格以及质量等方面同时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是数量、规格与质量的统一体,缺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真正的产品,都不可能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质量问题,哪怕是极小的质量问题,都涉及到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整体性能,从而关系到产品满足需求的大局,关系到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其二,质量是效益的基础。从经济理论角度看,质量既可以缩减也可以放大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生产产品的社会劳动必须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来体现,没有质量的产品不可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所耗费的劳动也不可能被市场所承认。反之,质量好的产品易于被市场接受,所消耗的劳动能以较高的价值被社会所承认。其经济效益因此被放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质量是最大的节约。
其三,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从哲学角度看,质量和数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对于消费者来说,质量好的产品带来的需求满足程度大大高于甚至无数倍于质量低劣的产品;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质量好的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会大大高于生产劣质产品。
其四,质量决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命在于经久不衰的竞争力。而质量是决定产品竞争力进而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经济增长也要讲求质量和效益
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 邓小平同志侧重从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角度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他说:“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强调,“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过程的质量,包括经济在总量增长过程中的效益、素质与运行状况。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宏观效益越好,整体素质越高,运行格局越稳定,则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建立在微观经济质量,即产品、服务、工程质量以及经营管理质量的基础之上的。良好的微观经济质量是好的经济增长即宏观经济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质量是总体性、综合性的经济质量。它是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程度、经济体制优化程度、宏观经济政策科学化程度以及宏观经济调控过程科学化程度的综合体现。由于这种综合性质,经济增长质量比起产品质量来说,更应该予以重视。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低。问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运行绩效不高。首先,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即主要由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增加驱动,技术进步、体制改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内涵性因素的驱动作用较小。其次,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不高。一方面,经济效益自“一五”时期以来一直呈逐步下降趋势,微观和宏观经济效益水平很低;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给社会成员带来的实惠与收益不高。第三,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具有动态的不稳定性。改革前30年,中国经济在增长中一再出现大起大落,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改革以后,经济增长中仍然存在着频繁的波动。可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必须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质量问题与建立规章制度有关”,“要提高质量,就必须改革”
要提高产品质量,首先必须找到导致产品质量低下的原因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全面分析了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首先,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上存在问题。“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他们往往满足于表面的成绩,而不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或者只看到工作中好的方面,看不到工作中坏的方面,或者只追求数量,而不讲究质量”。其次,有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力。“质量问题与建立规章制度有关。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质量难于保证”。第三,在生产技术上存在问题。“现在确实有好多军工产品,由于技术没有过关而不能正常生产”。
针对上述原因,邓小平同志全面论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注重数量、速度、外在规模,忽视质量、效益、内在素质,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痼疾”。因此,提高质量,关键是在指导思想上扭转这种倾向。他强调指出,还是稳妥一点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要把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大了。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体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对一个企业来说亦是如此。
其次,要有名牌意识。名牌是质量的最高体现。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创出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欺负。
第三,要有完备的规章制度。1975年,他反复强调要整顿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现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积重难返,非突出地抓一下不可。执行规章制度要严一点。……你不严,规章制度就恢复不起来,企业的混乱情况就无法改变”。1985年7 月,他进一步指出,“要立些法,要有一套质量检验标准,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严格执行。这一关把住了,可以减少很多弊端,卡住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四,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1975年,他针对科技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科技水平低下的问题,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工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产品质量是产品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科技水平的结晶和科技含量的体现。
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虽然较少直接论及,但是,他反复强调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对策。
确立全方位的质量意识,着力提高微观经济质量和宏观经济增长质量
从以上论述可见,邓小平同志重视质量的思想是一贯的。这一思想贯穿他领导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过程的始终。邓小平同志的质量理论是全面的,他实际上强调了质量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微观质量或静态质量以及宏观质量或动态质量。前者是指产品、服务、工程的质量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质量,这种质量主要是经济活动在一定时点上的质量,具有静态性质。后者是指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即经济增长的质量,这种质量是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素质和效益,具有动态性质。他不仅论述的两个层次的质量的重要性,而且系统提出了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邓小平同志的质量理论为当前以及今后的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当前,认真学习邓小平质量理论,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对指导当前的经济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微观和宏观质量问题不容乐观。从微观质量来看,产品质量低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仅就出口商品而言,产品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表现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较少,以计算机、通讯、光电、航空、航天、 核技术、 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1997年约占出口总额的5%;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产品如化工原料、纺织原料、原油、橡胶等由于规格、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在国际竞争方面处于劣势;传统产品特别是轻纺产品、五金工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知名度的拳头出口商品。从宏观经济质量来看,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第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应该进入质量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现代阶段,总体上要经过主要靠数量和规模扩张带动发展的量化发展阶段和主要靠内涵质量和内在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阶段。经过近50年的工业化建设,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水平。主要靠经济外在规模扩张带动经济发展速度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目前应该开始主要靠提高经济内在质量和整体素质来推进经济发展。要作到这一点,必须将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前,中国迫切需要同时提高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质量,质量工作要在这两个方面同时着力。
提高微观经济质量首先有赖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走上追求质量的轨道。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是整个社会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干部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不仅论述了产品质量问题,而且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质量问题。例如,他反复强调经济增长要讲效益,讲质量;强调军队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强调管理干部队伍要讲素质;强调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要讲质量;强调教育要讲质量等。
提高微观经济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过的,要提高质量,就必须改革,即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迫使每个企业生产出质量尽可能高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秩序能够作到对产品质量的准确衡量。企业在质量方面的投入一般能被市场承认。目前中国产品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性,市场不能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企业缺乏充分的加大质量方面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的激励。可喜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已经开始发挥这种作用。根据《经济日报》11月5 日的报道,1998年1—3季度,名牌商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非名牌商品的市场份额正在缩小。
在提高微观经济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努力提高宏观经济质量,即经济增长的质量。由于经济增长质量带有综合性和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更为紧迫的任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除了要采取上述提到的提高经济质量的各种措施以外,在认识上关键是要摈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指导思想,将着眼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行动上关键是要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当前来看,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如纺织、煤炭、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在低水平上过剩,支柱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则发展不足;盲目重复建设严重,生产布局分散,各地产业结构趋同,造成极大的浪费;生产企业组织结构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相对分散,缺少专业化协作和规模效应;产品结构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等。因此,当前必须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放在突出重要位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提高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