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终身高级研究员 张孝林
【背景说明】2007年4月26日上午我有幸在徐州聆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杨绍波主讲的《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领略了杨老师科学、艺术、紧紧抓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深深叹服老师的洒脱、干练、幽默、和谐的语言教学艺术。5月8日,我在全县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也上了一节《统计》,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并由张主任作了点评。
【活动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让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2.积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调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3.能够灵活运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方法。
一、创设情境
1.师:平时在家爱吃什么菜?你妈妈经常给你做什么蔬菜?生:萝卜、西红柿、茄子、大白菜(众声纷纭,答案不一)。
2.师: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菜?
出示蔬菜图:菜花、茄子、西红柿、菠菜。(同时粘贴到黑板上)
师:我要想知道我们班喜欢茄子的多少人?喜欢菜花的多少人?怎么办呢?你们给我出个主意,好吗?
(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头靠头,有序发言,抢着给老师出主意,紧接着纷纷汇报。)
评析:这一提问,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打心眼里自在、兴奋、顿时产生兴趣,对数学有亲切感,对老师有亲切感,同时搭起师生沟通建构的平台。老师平易近人,关心孩子的生活,教师成为学生们共同探究、合作的好伙伴。
二、研讨探究,体验、感受统计过程
案例片段1:
师:教师给你们出个主意,上过体育课吗?上体育课时经常要干什么?生:上体育课的时候,经常要站队报数。
师:好,今天咱们也来个站队报数,怎么站?生:喜欢哪样蔬菜的自由站成一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那么谁能把刚才的人数记下来?
(两生自告奋勇一起来,一生书写,另一生辅助。)
师:这样记录的表格知道叫什么吗?
(揭示主题:统计表)(电脑演示“小人”模仿人站队。)
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活动,并启发学生思考:
师:第一步:站队是为了?(分类)第二步:数各队人数是为了?(记录)第三步:把多少人记下来是为了?(填表)
评析:老师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站队报数,把抽象的传统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并且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生乐好、好学。
三、应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片段1:出示四种颜色四种形体乱摆在磁板上。
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生:感觉乱糟糟的,应该整理收拾一下。(学生到前边磁板上分类摆图形)
师:启发:刚才他们第一步干什么?(生l:摆图形。生2:分分类)
师:第二步呢?生:数数有多少个。
师:数完以后,一会又忘了怎么办?生:记下来,填在表中。(学生又一次亲身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拓展引申:
师:刚才我们给这些物体分类,是按什么分类的?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小组纷纷讨论,争相说出其他的标准)
评析:传统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课堂是在老师的控制下有序的运行,而在新型的探究性学习课堂中,是“老师围着学生转”课堂上发生的许多情况都是老师无法事先预料的,老师不能够再按照原来事先预定好的情况正常运转。在提倡问题开放性的今天,课堂上学生解决的问题,答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种还是两种。那么,王老师在学生按一定标准分类之后,适时介入“还可以按什么分类?”彰显了新课程下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数学不单纯是数学,还融合于其他学科,在探究问题时融入音乐、体育、语文等知识,这样的新课堂设计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将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场面来代替,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愿望。
论文作者:王计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数学论文; 茄子论文; 多少人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