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四川 仁寿 620500)
【摘要】目的:对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生不良用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显著多,采用的局部和口服的给药方式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比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显著低,且患者的神经系统、过敏反应、皮肤及其附件较多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要合理给予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医务人员严格遵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且要熟悉其单独以及联合用药的剂量,严禁不合理的联合给药,还要知晓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理,临床中减少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150-02
氟喹诺酮类药物(简称FQNs)产生发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它抑制细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细菌DNA螺旋酶以及拓扑异构酶Ⅳ作为作用靶点实现对细菌DNA复制进行抑制,以此起到强力杀菌的效果。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表现出很多的优点: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等,因此被临床广泛运用,由此,一些常见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逐渐升高。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研究,探索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特征等。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研究。男性40例,占比为66.66%,20例女性,占比为33.33%。年龄在3~72岁之间,平均年龄(55.56±5.26)岁。其中11例不良反应严重,49例轻中度不良反应者。
1.2 研究方法
在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研究。主要是甄别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过程、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症状等,并予以分析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法,计数资料用(x-±s)表示,以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性别和年龄因素
本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显然,男性比女性多,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39例2l至60岁患者,占比为65%,其次是≥61岁患者11例,占比为18.33%。
2.2 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口服、肌内注射以及静脉注射、局部用药等给药方式。采用的局部和口服的给药方式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比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显著低,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
2.3 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临床症状
19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神经系统(31.66%,19/60)、过敏反应(25%,15/60)、皮肤和附件(20%,12/60)较多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症状是:头痛头晕、兴奋烦躁、发热、呕吐恶心、皮肤潮红、皮疹等。
3.讨论
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因着其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等优势,被临床广泛运用。但其临床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通过本研究得知:
第一,发生不良反应的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明显多;而且21~60岁不良反应患者占比最多,然后≥61岁的患者也较多,约占1/5。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多“光顾”上述年龄段的患者,所以,临床上要特别注意对这些人群的用药合理性。
第二,60例患者中采取局部和口服的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显著低。同时,本研究60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有49例单独用药,占比为81.66%,有11例联合给药,占比为18.34%。由此,临床上要特别注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给药方式的合理性,还要注意要熟悉其单独以及联合用药的剂量,严禁不合理的联合给药,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小化。
第三,氟喹诺酮类药物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一方面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CNS,另一方面或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以及茶碱类药物之间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导致不良反应。另外也有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会直接作用于CNS的一氨基丁酸)和N一甲基D一天冬氨酸受体,这个过程会对抑制性神经递质产生限制,进而引起CNS兴奋发生。
第四,氟喹诺酮类药物会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或许由药物刺激性以及剂量使用不当导致。临床可见给予患者的剂量越多,引起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越明显。同时,引起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或许因氟喹诺酮类药物使心脏阀门钾通道不畅,进而导致心律失常。
第五,分析探究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或许因患者具有过敏体质,也可能是由于半抗原导致淋巴细胞致敏。据报道显示环丙沙星对祖细胞有毒副作用,进而导致过敏性反应。所以,临床上要仔细询问观察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防用药过敏。
总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要合理给予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医务人员严格遵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且要熟悉其单独以及联合用药的剂量,严禁不合理的联合给药,还要知晓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理,临床中减少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孙慧萍,蔡力力,阎赋琴等.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14-1016.
[2]冯丽萍,党丽娟.2006年广东省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58-562.
[3]孙春茗.39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9):2671-2672.
[4]黄玫,曲晶.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217-218.
论文作者:程建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喹诺酮类论文; 患者论文; 给药论文; 方式论文; 发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