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对虚寒型失眠病人施行中医内科证治的疗效。方法:选出2015年7月—2017年8月这一期间因患虚寒型失眠进入我院就诊的病人97例,依照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全部病人分为调查治疗组(49例)、对比治疗组(48例),调查治疗组向病人给予中医内科证治;对比治疗组则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两组疗效后,评价中医内科证治的运用价值。结果:调查治疗组总有效率(97.96%)高于对比治疗组(79.17%),组间对照差异较大(P<0.05)。结论:将中医内科证治用于虚寒型失眠病人的治疗中,有助提升总体疗效,且病情不易复发。中医内证治对治疗虚寒型失眠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虚寒型;失眠;中医内科证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312-01
失眠属于内科临床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患有失眠者难以顺利进入睡眠状态,并且多伴有睡眠维持障碍。失眠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归入“不得寐”、“不寐”一类范畴,而虚寒型失眠症属于中医内科失眠治疗中的常见类型疾病[1]。本文以因患虚寒型失眠进入我院就诊的病人97例作为调查的对象,依照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全部病人分为调查治疗组、对比治疗组,分别开展中医内科证治、常规西药治疗。对照两组疗效后,评价中医内科证治的实际运用价值,现汇报内容见下。
1.对象、方法
1.1 对象
选出2015年7月—2017年8月这一期间因患虚寒型失眠进入我院就诊的病人97例,以上全部病人均通过严格临床诊断,并被确定患有虚寒型失眠,病症表现:眠浅梦多、肢体无力、头晕汗多等;经中医把脉显示脉象细弱、无力,且舌质偏暗;不含肿瘤疾病、器质性病变疾病、精神疾病的病人,排除受其他疾病干扰导致失眠者。依照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全部病人分为调查治疗组(49例)、对比治疗组(48例),调查治疗组:25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为29~74岁间,平均是(48.2±5.67)岁;患病时间6个月~12年,平均约(2.5±0.43)年。对比治疗组:26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为28~75岁间,平均是(47.9±5.59)岁;患病时间5个月~11年,平均约(2.4±0.41)年。统计对照两组一般性临床信息,差异性并不大(P>0.05),能开展同期调查及评估。
1.2 方法
对比治疗组向病人给予左匹克隆片,每日1片,于临睡前口服。调查治疗组向病人给予中医内证治,具体中药剂组方分为下面两种:(1)对于阳虚血瘀证者:15克泽泻、15克炒白术、15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桂枝、20克当归、25克菟丝子、30克生白芍,45克生姜、45克制附片、50克生牡蛎、50克龙骨、50克黄芪。(2)对于火旺阴虚、肝气不舒者:50克浮小麦、40克生龙牡、30克菟丝子、15克炒枳、15克郁金。实际剂量可按病人病况予以增减,若病情显著加重者,可添加适量黄芪、炙甘草、石菖蒲、桂枝及茯苓等味药材,以水煎熬后服汁,每日服1剂。
两组病人均持续治疗1个月,之后随访3个月了解病情改善及有关预后情况。
1.3 评估标准
疗效分成三个等级:效果显著、有效、无效。通过治疗以后,病人失眠的相关症状消除,入睡速度较快且入睡后睡眠质量较好,随访中没有出现病情复发的现象,鉴定为效果显著;病人失眠的相关症状得以改善,能够入睡,但入睡后睡眠质量有待提高,鉴定为有效;病人失眠的相关症状没有改变,依然很难入睡,或病情有加重迹象,鉴定为无效[2]。
1.4 数据统计以及处理
对所选病人各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计数数据表达为 (n/%),使用SPSS22.0软件予以计学处理,计数数据的对比经过χ2检测,当对比差异有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结果
调查治疗组总有效率(97.96%)高于对比治疗组(79.17%),组间对照差异较大(P<0.05);两组总体疗效数据的对照情况见于表。
表 两组总体疗效数据的对照情况[n/%]
注:*代表和对比治疗组相比,P<0.05
3.讨论
虚寒型失眠作为失眠症中相当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可能和病人身体阳气被过度消耗有很大关联性[3]。本次调研针对虚寒型失眠者给予中医内科证治,首先掌握病人的具体发病因素,如虚阳浮越、阳虚阴盛等,然后依据病情体征开展以温阳治疗为主的中医药治疗[4]。在药物的具体选择上,以生白芍、枳壳及川芎等作为主要药材,使其发挥疏肝理气之效,而茯苓等中药材可用于宁心化瘀。与此同时,按照病情改变状况添加或减少相应药物,添加药物有桂枝、炙甘草、石菖蒲等,这些药材能补充机体元阳,起到温阳化气的调节作用。将组方中各味中药共同煎熬后服汁,可使失眠症状得到显著改善[5]。
本调查活动中,调查治疗组向虚寒型失眠病人给予中医内科证治;对比治疗组则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指出,调查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治疗组(P<0.05)。
综上阐述:将中医内科证治用于虚寒型失眠病人的治疗中,有助提升总体疗效,并有助预防病情复发。
【参考文献】
[1]岳慈,任紫茹,周素彩,等.安神汤加减辨证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7):169-171.
[2]金颖,海英.针刺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06):84-87.
[3]邱菊,粟胜勇.中医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02):82-84.
论文作者:李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病人论文; 内科论文; 中医论文; 疗效论文; 病情论文; 两组论文; 差异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