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任务——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第七届论文,研讨会论文,口语交际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11月下旬,笔者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中,1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展示了既精彩纷呈又各具特色的研讨课。通过观摩这16节课,笔者感受到了新课改后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师们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交流、互动,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感知和运用所学语言。研讨会上授课教师设计的任务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差强人意,有的总体上成功但稍有瑕疵。本文将结合这些教师设计的任务,重点讨论一些任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建议。
考虑到口语交际任务是此次观摩研讨会上最常见的任务,本文将重点讨论口语交际任务。笔者采用了龚亚夫设计的任务观察表作为分析任务的主要依据,观察表如下所示:
这个观察表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任务本身,包括任务是否促进交流的发生以及学生对话题是否熟悉等;二是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反应,如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其中以及积极程度等。笔者认为,这个观察表能有效观察课堂口语活动,操作性强,重点突出,能较客观地反映口语活动的质量。笔者将利用这个口语任务观察表,探讨成功的任务的一些显著特点。
一、成功任务的一些特点
1.一个成功的任务,其话题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任务的话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此外,话题的趣味性也很重要。在此次研讨会上,有的任务是让学生谈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有的任务是让学生讨论父亲节应该给父亲送什么礼物;有的任务是让学生预测十年后自己的变化和一百年后社会的变化;有的任务是让学生计划晚会的内容;有的任务是让学生扮演医生,给患者提建议;有的任务是让学生选择旅游地点并制订旅游计划。这些任务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对于这样的话题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论自己的感受,也乐意与同伴交流。此外,好的话题能触动人的心灵和情感,如让学生探讨父母与子女如何保持和谐关系等。
任务话题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就能看出来。如果学生对任务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期待与同伴分享。然而,话题好并不能保证任务的成功,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任务实施的效果,如教师如何组织任务等。
相反,不成功的任务话题远离学生的生活,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次研讨会上有几节课的主题是保护动物,授课教师们都设计了这样的任务: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animals?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是热门话题,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讨论时不热烈,谈论的内容非常有限。笔者认为,保护动物虽然是热门话题,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远一些,如果要谈论类似话题,应避免让学生只谈一些宏观的、空洞的话,如protect the environment,而应引导学生多结合自身经历,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如:Don't eat frogs.Don't hunt the birds.Don't take birds'eggs.Don't buy clothes made from fur.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提供语言方面的帮助。
此外,有的话题太大,学生也会觉得无从谈起。例如,在一节阅读课上,授课教师处理完文章后,让学生结合文章主题(英美国家父母给孩子太多压力的问题)谈论:Is the situation the same in families in China?看似不错的话题,但学生反应一般。不过某位学生的语言输出还可以:Sometimes my parents compare me with my classmates.And if I'm better than my classmates,they'll be very happy.If I'm worse than my classmates,they'll be very sad.实际上,学生已经在谈论自己的父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论自己的父母是否有类似问题,即:Is the situation similar with you and your parents?Do you have similar problems?Give a few examples.这样的讨论话题就更具体,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
2.成功的任务能刺激交际,让学生之间有真实的信息交流,促进合作学习
在此次研讨会上,授课教师们都能注意任务的交际本质,设计有信息差的任务。例如,一位授课教师让学生假设自己与同伴分别是生活在野外的考拉和生活在动物园的熊猫,谈谈各自的生活,看看生活在哪里更好。此任务很有创意,它实际上是让学生谈论动物生活在野外和生活在动物园的优劣。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才会产生真实的信息交流。
此外,授课教师还比较注重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一般没有明知故问的假交际。然而,有些任务虽有信息差,却很难说是真实的交际。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任务设计空泛,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笔者认为,在进行了一些语言上的铺垫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一节观摩课上有这样一个任务:老师的爸爸和老师的外甥女要一起过生日,请学生给老师提建议,应该分别送他们什么礼物。下面是一组学生的对话:
A:What should I give her for her birthday?
B:You should give her a skirt.What should I give him for his birthday?
A:You should give him a tie.
在这个对话里,学生在机械地使用规定的句型,没有进行真实的意义交流:学生的角色是什么?到底是谁要送礼物?是谁给谁提建议?这个活动看似任务,过程也很完整,但是缺乏真实性。学生没有考虑自己的角色和完成任务的目的,在交流时也没有思考,只是套用所学的句型。
导致任务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是情境不真实。例如,有这样一个任务:Talk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tner.学生为什么要比较自己和同伴的异同?如果要学生做这个任务,至少要给一个合适的情境。
口语交际任务大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但采用小组活动形式的并不一定是任务。在此次研讨会上,很多授课教师设计了游戏,有的一节课有几个游戏,但多数游戏都不是任务。例如,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轮流回答问题,答对给分。这个游戏只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学生之间并没有运用语言进行真正的交流。但并不是说因为游戏不是任务就不能用,而是应当比例适当。多数游戏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用时间不宜太长。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还应尽量让小组成员之间有互动。
3.成功的任务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产出语言
课堂任务应有一定的开放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也能训练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一位北京的教师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她鼓励学生想办法帮助课文主人公Peter解决与父母的矛盾,还特意播放了一段电影剪辑,活动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学生们都想找出有创意的办法,因此大多能积极参与讨论。在展示阶段,与其他很多课例不同的是,不是教师点名让学生发言,而是学生纷纷举手主动要求发言。学生想出了很多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意:
:If Peter spends less time doing more homework,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If Peter helps his mom do some housework,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If Peter says sweet words to his parents,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If Peter's parents talk to him about his dream,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I think if Peter's parents give him enough confidence and help him with his studies,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If Peter lets his parents watch NBA,and if Peter's parents are fond of NBA,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If Peter does something for his parents,like massage,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If Peter has a discussion with his parents,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一位上海的教师也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进行了一系列词汇、句子结构以及朗读技巧的铺垫后,她让学生四人一组表演《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并告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根据剧情加台词。表演时学生的表现非常精彩。比如,扮演渔夫妻子的学生加入了这样的台词:Now I want to be the queen of all the land.Go and tell the fish.I want to be the queen!Go!扮演金鱼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发挥:What is that? What a bad woman! What a greedy woman! I won't help her.I want to get all the things back.等渔夫回到家,看到一切回到原来模样,对自己可怜的老婆(学生扮成可怜样)说:How poor you are!学生表演时的语音语调和注入的情感把渔夫妻子的贪婪、渔夫的可怜和金鱼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此次研讨会上,多数授课教师注重为学生的口语活动提供语言支持,如在学生活动前提供句型或对话框架,这对学生建立自信、大胆开口有着重要的作用。还有的授课教师在学生对话时不时提醒他们使用目标结构,这对掌握所学语言很有好处。但如果活动始终停留在模仿和替换的层面上,而不为学生设置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就无法突破自己,也就难以达到熟练运用所学语言的目的。比如,在一节听说课上,学生完成听力活动后(听力内容是两个人预测一百年后的情况),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扩展性的口语活动,并提供了下面的范例:
A: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have robots in their home?
B:Well,I agree.I think every home will have a robot.Do you think kids will go to school?
A:I don't agree.Kids will not go to school.They will study at home on computer.
实际上,学生在做这个活动时已有语言结构(will)和背景知识的铺垫,此时不必再提供这种结构,将学生限制得过死,导致学生在输出时只是一问一答,然后又转换话题(如从机器人转到小孩上学),每个话题都是蜻蜓点水,谈得不深入。下面的范例开放性更大,学生可能说得更多:
A: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have robots in their home?
B:Well,I agree/don't agree.
A:Why do you think so?
B:...What about you? 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have robots in their home?
A:...
在此次研讨会上,大多数对话只有两三个轮次,虽有互动,但质量不高,而且很少有意义协商。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语言产出太少,没有意义协商的机会。只有在少数任务中,学生的语言输出比较丰富。例如,让学生谈论旅游计划;让学生扮演两个动物(动物园的熊猫和生活在野外的考拉);让学生写邀请信,然后每组汇报者说出邀请信的内容。这些任务是比较开放的,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
4.成功的任务之间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联系,形成任务链
设计任务链是为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输出语言,从开始只是输出一点到输出很多,学生不断建立自信。同时,任务链的设计也体现了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
例如,一位浙江的教师先让学生读懂invitation和reply的内容,再让学生口头讨论并制订聚会计划,最后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写invitation并发给同学,收到的同学需要回复。任务从阅读开始,再过渡到口语,最后落实到写作技能上,最后的写作活动建立在对所读email的模仿和讨论的基础上,各个任务环环相扣。
又如,一位深圳的教师让学生听关于考拉的信息,并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叙述;有了这些信息做铺垫,学生就可以采用拟人的方式比较考拉和大熊猫的生活;最后教师让学生给考拉或大熊猫写一封信,谈谈对他们生活的理解。这个任务链从听力开始,再到口语活动,最后也是写作活动。有了前两个活动做铺垫,学生有了语言和信息的保障,写作就不显得那么难了。
也有一些任务之间的衔接不好,没有体现任务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各任务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联系。例如,有一节听说课,主题是比较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但最后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比较从南京去上海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的利弊,脱离了前面人物比较的主题。还有一节阅读课,课文内容是英美国家父母与子女的矛盾,授课教师开始是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口语拓展活动:Is the situation the same in families in China?但这个话题有点大,而且学生没有谈多久,授课教师又抛出另外三个话题,让学生用“Why don't you...?”或“You should...”提建议。这三个话题都很好,其中一个是:I argued with my friend.He is angry with me and complains about it.What should I do?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时间短是一个原因,每个话题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另一个原因是这些话题互不相关,且与阅读话题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接着上面的话题谈,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前面既然谈到自己与父母的矛盾(Is the situation similar with you?),接着可以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即:How can I solve the problem?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这就与上面的任务紧密联系起来了。
其次,任务衔接不好还体现在各任务之间没有区分层次,重点不突出。例如,有的课单独看每一个活动都与本课教学目标相吻合,但把这些活动全放在一起,就显得有些凌乱,因为活动的处理方式大致相同,重点不突出。
二、影响任务成功实施的其他重要因素
以上谈到的是笔者在此次观摩课上观察到的成功任务的特点。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因素影响任务的成功实施,即任务前的准备和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细节。
1.任务前的准备
完整的任务可包括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任务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任务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前的准备可以是认知上的,也可以是语言上的(Skehan,1996)。任务前的准备活动可以归纳为思维导图、大脑风暴、激活背景知识、引入新语言材料、呈现语法结构、提供任务的示范、仿做与演练等(龚亚夫、罗少茜,2006)。大部分授课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语言上的准备。例如,一位江苏的教师非常重视在语境中呈现有关鸟的体貌特征的生词,并设计丰富的语境让学生操练。一位新疆的教师采用轻松的歌谣进行语言基础训练,他首先给学生一个歌谣的架子,自己先示范如何做,然后让学生填词:
Camera,camera,can be a gift,
Can be a gift,an expensive gift.
__,__can be gift,
Can be a gift,a/an__gift.
一位学生完成填空后,授课教师打着节拍和全班学生齐声朗诵。接着,给出下面的句子框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将句子加长:
...can be a gift....can be a/an...gift.
...can be a/an...gift for...
...can be a/an...gift for...because...
...can be a/an...gift for...because...but...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语言产出能力的变化。有一组学生最终完成了非常复杂的一句话:A bicycle can be a useful gift for my brother because his home is far from school,but he broke his leg yesterday,so he can't ride a bicycle now.由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由易到难,几乎所有学生最终都能说出一句复杂的话,这样就引导学生逐步拓展语言技能,从简单的句子到加修饰语的句子,再到较复杂的复合句。
2.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细节
细节决定任务实施的效果如何。任务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细节包括教师的指示语、对小组分工的指导以及教师的反馈等。
简单明确的指示语是成功实施任务的重要保证。明确的指示语包括任务的目的与要求、人选与听众、完成任务的方式、资料与资源、时间控制与强弱生平衡等(龚亚夫、罗少茜,2006)。具体说来,应告诉学生任务的目的,让学生明白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最后要有什么结果,以及如何分组,组内成员如何分工,以及活动所需的时间等。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是有效实施任务的保证,可以由教师协助学生分工,或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分工。在小组分工方面,以下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位北京的教师在活动前不仅帮学生分好组,还让每个小组成员选择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需要参与讨论,但要有一人记录,最后由一人汇报。为了让大家明确自己的身份,教师分别让负责不同角色的学生举手、起立。
一位浙江的教师给每个小组的成员做了分工,他们分别是discussion leader(负责组织讨论),secretary(负责记录),presenter(负责向全班汇报),以及writer(负责在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写作)。授课教师还让学生在事先拿到的表格中勾出自己的职责。
一位重庆的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活动中,小组成员也是有分工的。她要求每组选一名学生做记录,最后由这名学生汇报全组的讨论结果。这位学生在其他人讨论时充当记录员的身份,需要训练听力并确认信息,最后向全班同学总结组内发言时口语也得到锻炼。
分好组后,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做示范,可以自己与学生示范,也可以让学生示范。在示范后,考虑到不是每位学生都能领会任务的要求,教师可以再确认一下。如果只是问学生“Do you understand?”这样的问题,有时效果不太好,原因在于学生即使不清楚该怎么做,也不敢或不想说出来。如果像北京的那位教师那样问学生更具体的问题,如:What are we going to do now? Who are you going to work with?Is it a competition?Where are the cards? How will you tell me the answer?这样检查学生是否领会任务的要求可能会更有效。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表明教师认真倾听了学生的发言,例如,北京的那位教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这样的反馈:
:If Peter play basketball after finishing his homework I think they will solve the problem.
T:If Peter PLAY basketball...?
:If Peter plays basketball after finishing his homework,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T:Good.Your name,please.
:Anna.
T:You' re really brilliant.Let' s give her a big hand.
:If Peter does something for his parents,like massage,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T:(to other students) Do you know massage?
Ss:No.
T:(Act out the word by doing massage for one student.)
Ss:(Act out the word after the teacher.)
T:Yes.Very careful You're a good daughter.
:If Peter goes outside his home for 2 days or 2 months,they'll solve the problem.
T:So,(seriously) that's an idea.But,will this make his parents worry? Do you want your parents to worry about you? Do you? Do you want that?
:No.
T:So don't tell Peter this idea.And don't use it yourself,OK?
这些反馈都是有效的,能体现真实交际的特点。通过纠正语言错误、不断确认和拓展信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
但有些教师对细节关注不够,以致任务不能有效实施。比如,有的教师指示语不明确,学生分组讨论时二人、三人、四人小组都有,比较混乱。有的教师分组后,却没有明确小组成员应扮演的角色,导致学生责任不明确,参与积极性不高。
对细节的关注还应考虑给学生演练和最后展示任务成果的时间是否充足。在这次研讨会上,很多教师给学生做任务的时间太短,学生刚进入角色就喊停;有些教师让学生准备的时间较长,但给学生展示任务成果的时间又不够,给人的感觉就是走过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设计的任务过多,有的阅读或听力课后有几个口语任务。有的教师由于课堂不确定因素,没掌握好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步骤,而不应拘泥于事先写好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