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赵晓俊1,侯景新2
(1.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发展各有特色,资源禀赋各有优势,商品结构各有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在贸易上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贸易的依存度比较大。近些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而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逐渐提升,进一步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通过互补达到互通有无。同时,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日两国在国际市场和产品结构方面的竞争性不断增强。文章通过对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分布以及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测算得出结论:中国和日本需进一步加强双边贸易合作,并针对中日双边贸易展现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特征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日贸易;双边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五大经济体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日建交47年,双边贸易额由10.41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175.31亿美元,增长304.02%。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进出口第一贸易伙伴。1993年之前,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国,随着我国与欧盟、美国、东盟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市场的开展,中日贸易双边结合度开始下降,2018年,日本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据最新的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份,日本货物进出口1248.5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
在电解相关的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生产目标,综合考虑以上各种情况来设计电解装置。所以,遇到电解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电解过程中离子迁移情况时要结合题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演变过程,“社会化”是一个纵贯始终的核心概念和总体导向。国家以制度化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这是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14]。福利国家的观念和实践影响并带动中国的福利体系变革,但是受制于文化传统、特殊国情和发展阶段等因素,中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呈现出一定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
一、中日贸易发展现状
1.中日贸易规模
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2006年中日两国调整了对外经贸政策,双边贸易经贸关系回暖,2007年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09年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国。2007-2017年中日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由表1可知,2014年中日贸易额高达到4.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5-201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12年以前的贸易总额,中日双边贸易总额缓慢增长,截至2019年3月,日本货物进出口1248.5亿美元,其中,出口648.0亿美元,进口600.5亿美元,贸易顺差47.5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由表2可知,2007—2017年间,中国持续贸易顺差,日本在2011-2015年间呈逆差状态,2016年转顺差,并持续增长。中日贸易2011年呈最高,2012年由于钓鱼岛事件,中日双边贸易有所下降,2015年、2016年达历史最低水平,2017年开始回升。
表1 中国与日本2007年至2017年进出口贸易对比
表2 中日两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对比单位:百万美元
2.中日贸易商品结构
按海关统计HS编码统计分类整理近三年的数据,得出图1、图2,在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饮料、烟酒、贵金属及制品可以忽略不计,均低于1%且近三年没有太大变化;纤维素浆、纸浆、矿产品、陶瓷、玻璃、家具、玩具和杂项制品类,均低于3%,说明中国在此类产品方面从日本的进口较少,与日本在自然要素禀赋方面的劣势吻合。塑胶、橡胶、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徘徊在7%-10%之间,变化幅度仅1%-2%,基本状态稳定,这说明中国对日本在以原材料分类的产品和杂项制品类的贸易项较平稳。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在10%-12%之间波动,机电产品一直稳居榜首接近45%,说明日本对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很大。这一结论与日本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具有的优势地位吻合。
图1 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占构成(类)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单位:百万美元
图2 日本自中国出口主要商品占构成(类)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单位:百万美元
图3 2007-2016年中日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差额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单位:百万美元
由图5所示,中日双边贸易额在持续增长,中国向日本的进口总额有降低的趋势,而出口商品逐渐增长,贸易差额逐渐减少,和前文所述一致。TC指数在2014年之前处于[-0.2,0.2]之间,说明中日两国的竞争力水平势均力敌,2014年之后,TC指数出现大幅度变化,峰值接近1,而最低值接近0,说明中日两国之间竞争性逐渐增强。如上文所述,无论产业内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都出现了很强的竞争性。
3.对外贸易地域结构
据上面分析可得出:中日两国的产品贸易既存在竞争,也存在互补。中国在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优势比较明显,而日本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更具有优势,而在机械及运输类产品方面指数接近,竞争性明显,而且,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的竞争性逐步提升。其原因主要是,入世之前,日本的GDP明显高于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等都领先于中国,中国仅仅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稍有优势,因此,入世前中日贸易的互补性突出。入世后,中国加大科技发展的力度,资本市场也逐步开放,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口、劳动力等要素发展的短板效应明显,中日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因此竞争性越来越突出。
降雨通过林木的再分配,分为林内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枯落物渗透水、坡面径流5部分,其中白桦林穿透雨占降雨量的80.1%,落叶松林穿透雨达到85.7%,具体分配见表3。
近年来,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均呈现出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双边竞争还表现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在美国、欧盟、韩国等市场上,中国和日本的出口市场表现出高度的重叠性。除了互为重要的产品贸易伙伴以外,均将产品出口到韩国、东盟、新加坡、澳大利亚、越南等。总体来看,在相同市场上,中日两国产品差异性很大,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中国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则日本的优势较为突出。中日两国贸易在市场上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也存在很强的竞争性。
表3 中日2014-2018年贸易流向
图4 中日进出口贸易依赖关系指标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4.中日贸易依存度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日之间由于先天和后天禀赋的差异以及毗邻的地理位置,使得双方贸易相互依赖,成为密切的贸易合作伙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速,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中日双边贸易主权将会发生倾覆性变化,改变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及中日贸易伙伴关系。双方在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市场上存在很强的竞争性,但是从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分布以及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的指标评价中,均表明中国和日本仍需加强双边贸易合作,且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中日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中日两国,亚洲、欧盟、东盟、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带动性。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其中,Xcj表示C国j产品的出口,Mcj表示C国j产品的进口。
二、中日贸易竞争力分析
1.贸易竞争力指数
剔除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用该指数衡量中日两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指标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我们调取了2017年在本体检平台上购买任何自费加项的人群(10491人),为了减少基础套餐本身项目的数量对于研究的影响,排除了本身基础套餐项目较多、费用较高,或者自费加项描述不清晰的1175人,最后选取9316人作为研究对象,此人群的基础体检套餐均基于《共识》,一致性较好。
图5 中日贸易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日本自中国进口商品中,运输设备、皮革制品、箱包、陶瓷、玻璃及木制品低于3%,木制品在1%左右。在纺织品、原料等方面,日本自中国进口常年维持在14%左右,而且从2016年开始,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这说明日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需求较大,这与日本劳动力稀缺契合度很高。在化学品及有关制成品方面进口比重高于15%,未分类产品进口比重低于2%,机电产品类进口比重接近50%,这一情况说明了中国高科技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世界占比逐步提升。在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逐渐提升。但总体来看,如图3折线图所示,中日贸易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发展较平稳,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呈现逆差,随着中国企业技术不断进步,差距在逐步缩小。如表2所示,近年来,在化学及相关制品方面,中国对日本在进出口总量上逐渐走低,逆差逐渐缩小,截至2018年底,贸易差额为2177百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缩小近85%,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贸易差额由54268百万美元减低到19028百万美元,降幅为64%。中国对日本在资本、技术类产品上依赖度的降低,也说明了我国技术水平的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民族企业逐渐掌握核心技术,我国出口产品与日本产品形成竞争,导致日本出口能力减弱。
2.贸易相似度指数(ESI)
该指标主要用来计算中日两国在同一目标市场出口的产品结构的相似程度。图6显示的数据反映出自2007—2017年之间中日两国在世界主要的市场以及世界总体出口中的相似度。横向来看,中国和日本在针对东盟十国的出口中ESI数最高,最高87.88,最低79.54;其次是国际贸易市场,ESI最高79.35,最低74.04;第三欧盟市场,相似度指数最高76.89,最低67.09;最后是美国市场,相似度最高40.18,最低33.71。纵向来看,2007-2017年11年间,中日两国的贸易相似度在东盟十国和美国市场的竞争平稳,尤其在美国市场,除2010、2011两年贸易相似度指数都在40以下,说明在美国市场,中日两国的竞争性并不强;在欧盟市场上的相似度呈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67.09上升到2018年的83.72,说明中日两国在欧盟市场的竞争性越来越强。
图6 中日贸易相似度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漳古段SG3标段在外购土源较远、工程量大的情况下,外购桩身回填所需土料最为经济,平台采取拆除上部分筑堤结构,平整为挤密桩施工作业平台后进行布孔。布置形式采取三角形,根据坐标点对桩位准确定位,并进行标示,做好施工记录,桩位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
图7 中国的RCA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网站统计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图8 日本的RCA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对外贸易的地域结构又称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或者贸易流向,一般指一定时期内该国进口商品原产国和出口商品消费国的分布情况,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程度,反映出彼此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以及国际分工的形式,甚至贸易政策。中日建交47年来,中日的经贸关系发展较为平稳,以1990年为界,1990年以前中日贸易关系逐步恢复,日本逐渐进入进出口贸易前十的位置,1991-2006年间,中日贸易关系的紧密度有所下降,2007年中日调整外交关系,日本在中国进出口市场排名有所回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关系国。如表3,近5年来,在中国的进出口市场,日本基本徘徊在4、5名,中国在日本的进出口市场一直稳居第一。
图9 中日贸易结合度
4.中国和日本的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TII)
日本为亚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在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上位于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理位置与日本一衣带水,资源禀赋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存在很大的竞争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外交政策相应变化,多元化越发明显,与国际市场的紧密度日益加强,我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东盟、中国香港,以及世界两大经济体美国、欧盟等地的贸易往来,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和重要度逐渐减低。2015年,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3.4%,对日本下降9.2%。2018年,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和日本的贸易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年份,但是双边贸易总额却同比下降5.2%。这种贸易总额增加,双边贸易却下降的现象恰恰说明双边的贸易结合度下降,贸易竞争性在不断增强。
三、结论建议
自中日邦交正常开始,日本在中日双边贸易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尤其进入第二、第三阶段之后,主动权越发突出。如图4所示,总体来讲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逐渐在降低,而日本对中国的依存度逐渐增加,我国对日本的重要度逐渐增加,而日本对中国的重要度则逐渐减低。其原因与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自主性增强有很大关系,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我国很多企业在核心技术上逐渐掌握主导权,降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属于正常现象。而日本对华的贸易依存度则越来越高,这与日本资源匮乏以及“贸易立国”的贸易政策非常吻合。具体来看,1990年中日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分别为4.21%和0.6%,2000年时上升为7.74%和1.81%,1990年中日之间贸易重要度分别为14.42%和3.24%,2000年上升为17.53%和9.27%。2015年,中日两国的贸易依存度和重要度发生质的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呈上升走势,重要度的占比也逐渐提升,中国对日本的依存度却逐步走低,重要度也逐渐下降,说明在中日对外贸易的博弈中,中国的贸易伙伴和市场越发多元化,中日贸易的主导权发生变化,日本对中国贸易的依赖程度增大,而且可能会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
利用RCA指数的统计结果分别对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竞争性进行分析。中国与日本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技术资源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中日两国在不同的产业上存在差异性。中日两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如图7所示,比较稳定。整体来看,中国对日本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纺织原料、水果、蔬菜以及鱼类是中国出口的重点,但是有“千岛之国”之称的日本在渔业上更具有优势。在初级产品型的产业方面,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较弱,徘徊在0.5左右,低于国际标准0.8,仅有食物及活动物类产业的RCA指数相对较高;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上,标介于1和1.5之间;杂项类制品最高,在2和2.5之间。整体来看,中国在初级产品上的竞争优势明显,但要弱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图8示,日本初级产品型的产业低于国际标准0.5,国际竞争优势更弱,仅非食用原料相对较高。虽制成品类维持在1到1.5之间,但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却在1.5和2之间,其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表明日本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中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有相对优势。
1.制定互补性产业贸易政策
中日贸易虽然具有竞争性,但是竞争力分配格局不同。中国和日本的贸易竞争性有一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承接的日本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者,势必会在某些领域和某些产品上出现过高的相似性,中国与日本在对外贸易结构方面的相似性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此。这种竞争性主要体现在东盟市场和欧盟市场,在彼此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反而要弱。通过对中日贸易不同行业细化竞争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在不同类型产业具有不同的竞争能力。中国的贸易竞争性来自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日本的贸易竞争性却主要体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尽管两国在第三方的市场上存在很大的竞争力,但是这些市场上产品的相似性却很低,貌似竞争很强其实并不激烈。在双方的贸易紧密程度上,尽管双方贸易的依存度和重要度有所调整,但是中日之间的贸易紧密程度仍然高于中国和其他的很多国家。因此,中日两国的贸易潜力很大,中日两国应针对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形成良性的竞争和最佳的互补。
2.挖掘差异化发展潜力
中日双边贸易基于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形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互补性,体现在垂直贸易方面,中日双边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间贸易的趋势很明显,并且呈现出产业间贸易高级化特征,甚至高科技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趋势也很明显,因此,可以依据需求偏好相似性原理,从地域文化性角度、消费人群的产品消费习惯和差异性以及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角度进行差异化发展,纵深挖掘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中日两国应积极推介各自特色产品,并且及时掌握中日两国市场的需求动态,及时调整出口的结构,积极加强互补性贸易。
3.提高中国加工贸易中产品的科技含量
中日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很大,但是中国“三来一补”企业在进行加工处理时,严重缺乏核心技术,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长期粗放型扩张,没有自己的创新,综合效益不高,生产要素流通不畅通,资源配置效率低,产业链拓展受限制,导致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是中国多数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本身要加大R&D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内贸易的综合竞争力。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并且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把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依赖技术进口有效结合,达到提升综合实力的目的。
4.吸引日本跨国公司先进技术转移
技术出口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交以来,中国从日本引进大量技术,但是由于受冷战的影响,日本对中国的技术出口一直处于管制状态,至今仍未改变。技术费用、合同金额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科技含量非常低而且有限。因此,在技术贸易和产业承接过程中,加强技术层面的共享,注重实质性技术的对接,有利于中国产品达到出口日本的标准,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提升中日贸易的关联程度。日本贸易公司如果对中国企业放开先进技术的屏蔽,势必阻碍中国和日本产品交流互补。
5.积极吸引日本对华投资
中日之间相互投资也是中日贸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到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日本来华投资,《中日税收协定》和《中日投资保护协定》掀起了日本来华投资的两次高潮,1995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高达44.78亿美元。但自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对华投资开始萎缩。加入WTO之后,再次掀起对华投资的高潮。2005年再创新高,达到65.31亿美元,占当年外商来华投资总额的10%,但之后开始下滑,至今仍然没有回升。不论是筑巢引凤,还是引凤筑巢,中国要积极探索改进现有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比如鼓励政策,对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等,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技术的对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外商投资发展相互协调,使产业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调整投资的布局,同时拓宽外商投资的渠道。
119°E以东包含多个对流单体,120.5°E附近的对流单体处于消亡阶段,其他对流单体多处于成熟阶段,每个对流单体随高度向东北方向倾斜,最强雷达反射率超过50 dBz,云顶高达300 hPa,其中两个发展旺盛的对流单体在600 hPa附近都与高θe相对应,这是降水的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增温;强回波核心的后部为层状云区,层状云区的600 hPa附近都有低θe中心,与中层的干冷空气入侵有关。MCS沿600~500 hPa之间的西南气流移动,该气流引导新生对流单体向东北方向移动,使雨带维持。
【参考文献】
[1]刘春水.中日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D].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2016.
[2]许丹.中山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J].时代金融.2019(2):51-62.
[3]仇景万.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 [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8.
[4]杨想.21世纪以来中日贸易逆差分析 [D].2018-04-01
[5]赵杨.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 [D].西安:西北师范学,2017.
A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ino-Japanese Trade
ZHAO Xiao-jun1,HOU Jing-xin2
(1.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08,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China and Japan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resource endowment,and commodity structure with overlapping geographica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However,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overlapping part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and Japan have differ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rade,and the mutual dependence is relatively large.In recent years,China’s dependence on Japan has decreased,while Japan’s dependence on China has gradually increased.All those further clarify that a good condition of mutual exchange in trade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complementarities despite their distinct comparative advantages.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oth countries are of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After an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bilateral trade structure distribution,trade complementar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China and Japan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bilateral trade cooperation,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Key words: Sino-Japan trade;Competitiveness;Complementarities;Bilateral trade
中图分类号: F0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9)12-0110-05
收稿日期: 2019-07-31
基金项目: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课题(KXKT1711)。
作者简介: 赵晓俊(1976-),女,山西平遥人,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与发展研究;侯景新(1961-),男,河北滦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开发与地区竞争力、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区域文化与区域管理、区域开发理论、城市形象设计与城市经营、行政区划与地区竞争力,区域规划计量分析等研究。
(责任编辑:Z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