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制度创新 推进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创新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398(2011)02-0007-06
社会建设这个术语以前很少听说过,现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就是说社会建设这个理论术语是对社会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若干基本事实、内容的概括和提炼,社会建设的一系列范畴都有对应的实践形态,社会建设是客观实态中具体事实的理论抽象和归纳。当前迫切需要对社会建设进行深入的研讨。
一、社会建设之辨析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是由经济建设引申过来的。社会建设及其理论近年开始受到理论界的重视。翻阅近年的理论文献,所谓社会建设,大致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1.将社会建设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实质说来是一个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从一个特殊方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就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按其实质来说,就是一个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总思路和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既应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应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环境的治理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等为主要内容,直接目的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1]
2.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社会建设是指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方面,即整个社会的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即是社会生活的建设。“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也有这样两种含义,即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与狭义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和管理,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这里的社会就是与自然相对,与民族国家范围一致,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子系统在内的广义的社会。因而,这样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无疑是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则着重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这里的社会指的是作为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狭义的社会。因而这样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无疑是狭义的。’狭义的社会,社会学常常用‘社会生活’或‘社会生活子系统’来表示。”“因此,发展民间组织,无论从广义上看,还是从狭义上看,都不能不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中央正式提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问题,必将大大推进中国社会民间组织的发展过程。”[2]
3.将社会建设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社会建设’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指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要素在内的统一体,是范围最宽泛、结构最复杂、内容最繁多的社会建设;中义的社会建设,指除了经济建设之外的其他社会建设要素,主要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的统一体,通常人们所讲的与经济建设(或发展)相并列的社会建设(或发展),就是中义的社会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指的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它分别是广义社会建设和中义社会建设的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3]
4.将社会建设范畴等同于社会学的范畴,将社会建设理论等同于社会学理论。有学者在论述西方社会建设理论时,写道:“在‘现代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问题面前,社会学承担建设与医治或建构与反思的双重任务,并且,反思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建构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社会学理论都是社会建设理论,是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思维抽象和思想凝结。”“社会建设理论是社会学所具有的建设性的理论展现”。“社会学自创立之日起便以重建社会为己任,以社会秩序达成为根本追求,因此,社会学理论实质是社会建设理论。如果把因现代性的发端与扩展而兴起的社会建设理论称为现代性社会建设理论,那么就可以把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性或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理论称为后现代性社会建设理论。建设性与反思性是社会建设理论的双重品格,一直贯穿在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在论文中以“关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理论”、“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三大传统”、“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当代形态”、“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内在理路”为标题展开论述[4]。
“我们从社会团结理论、社会整合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公正理论、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风险理论等几个方面,总结和阐述了西方的社会建设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5]这里作者没有明确说明社会建设到底指什么,但显然将社会建设理解为社会学理论范畴内的内容。“社会学内在地具有社会建设的精神指向。”[6]
5.关于我国的社会建设与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之关系。有专家通过研究后认为,西方没有现成的社会建设理论,但有社会建设的思想,这些思想包含在一些学术理论中。应星在评述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时认为,“国外的学界虽然不太常用‘社会建设理论’这种提法,但在其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尤其是社会学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国外的社会建设理论包含在“国家—社会”理论中的市民社会建设、治理理论中的善治问题、全球化浪潮中的风险社会、从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到市场转型理论和现代社会冲突理论中的“安全阀机制”之中[7]。
6.就特性、功能和目标方面对社会建设予以揭示。社会建设的涵义最突出的是建设的“社会性”,它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8]。
7.社会建设相当于所谓的社会整合、系统整合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在西方学术话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说法。其实,即使在中文语境目前流行的用法中,‘社会建设’也有多重含义。一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乃至文化建设来说的,偏重于整体社会的特定层面和维度,特别是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的整合(在这种含义上,相当于‘社会整合’,即social integration);二是指追求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尤其各子系统和制度之间的协调运作(相当于‘系统整合’,即system integration);三是其他更为具体的含义,比如社会保障(即social security)体系的建设,至少就我们眼前的现实需要来看是如此;最后,我们的‘社会建设’也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这就有点类似于西方state-building或nation-building的意思了。”[9]
8.将社会建设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所谓社会建设理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0]
9.从内涵上对社会建设予以界定。“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11]
10.“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社会建设可以分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实体建设,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的制度建设。前者主要包括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及社会环境建设,后者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及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12]。
由于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时间还不长,对社会建设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对社会建设确实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一致、公认的看法,对社会建设概念的界定出现这些分歧是很正常的,丰富多彩的表述显示了学术界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观点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说明了应当对社会建设作深入的研究。
为了深化对社会建设的研究,笔者对社会建设发表如下不成熟的意见,以便引起更多的讨论。
1.不能将社会建设等同于整个国家的全部建设事业。如果是那样的话,社会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建设事业,那社会建设也就没有了特别指称。如果将社会建设宽而泛地概括为整个国家的建设,那还要专门提出社会建设做什么呢?也很难理解党的重要文件一而再、再而三地阐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无法理解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根支柱之一。也就无法从战略高度对社会建设引起应有的重视,无法对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予以准确的把握,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2.不能将社会建设局限于社会学的学术范畴内。社会建设的诸多内容很可能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有相当多的重合,社会建设也许使社会学大有用武的地方,但不能说社会建设就是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就是社会学的理论。西方的社会学理论相当成熟,形成了社会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各种社会学理论流派纷呈,如果说社会学理论就是社会建设理论的话,那么,西方应当有比较成熟的社会建设理论成果,但事实上,西方国家连“社会建设”的提法都见不到,更不用说成熟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了。社会建设本质上是中国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是回应中国国情下伟大的现实生活的产物,绝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能概括得了、解决得了的。
3.不宜将社会建设分为所谓广义、狭义甚至中义。这些专家或许是考虑到“社会”一词历来就有大社会、小社会之区别,于是自然想到社会建设也应有大、中、小不同的层次。广义、狭义之说的提出,表面上看,似乎伸缩自如,无懈可击,回旋余地极大,但无疑使社会建设的中心主题不突出,这样做将冲淡社会建设的主题,模糊社会建设的本质和重点。到底当前社会建设的内涵是什么?社会建设的紧迫性在哪里?为什么要提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范畴内的这些内容有些什么内在的关联?这些基本的问题会因社会建设的主体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而变得难以明确回答。这就大大钝化了社会建设的针对性、时代性和紧迫性,由此将降低社会建设应有的地位。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因定义的大小不确定而使得建设主体不明确。
4.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同样不可取。比如,社会建设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建设相当于社会整合、系统整合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学内在地具有社会建设的精神指向。这些说法不能说它错误,但不明确、不确定,似是而非,笼而统之,这样来界定社会建设就无法得到清晰的结论,也很难把握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5.关于西方有没有社会建设理论问题。社会建设一词源于“建设”,是由经济建设引出来的,没有经济建设可能也就不会有社会建设。西方没有经济建设之提法,也没有社会建设一说,原因是经济建设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可以说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经济建设起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现在计划经济已经过时了,但经济建设保留下来,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应当是很有价值的命题。经济建设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对经济作必要的规划、预测,从而心中有数地去实现这个目标。社会建设也一样,意味着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意识,减少达到目标过程中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建设、发展能不能做到这点呢?应当说是可以的。当然对实现的程度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对经济也好、社会也好,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规划,明确目标,对实现目标的条件做客观如实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对达到目标的过程作出充分估计,从而更加理智地去指导实践。这样做,可以减少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盲目性,尽可能少走弯路,应当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这一思路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政府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社会组织化程度比较高、历史传统上就是自上而下组织社会的国度来说,可能还是加快发展的优势所在。由此看来,社会建设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但西方社会确实没有社会建设这个概念,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社会建设理论。他们有管理、有善治理论,有市民社会理论,有社会团结理论等等,如果一定要到西方社会中去找的话,我们今天说的社会建设的思想可能分散于不少所谓的理论之中,也就是说,西方社会有我们社会建设意义上的意思、想法、思想,但并没有完整的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善治、市民社会、管理等等理论中得到不少启发,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社会建设理论,但西方社会根本没有一个现成的社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是中国的独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社会、建设社会的一个新的、创造性的说法。我们应当对此充满信心,努力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建设理论,而没有必要一提到社会建设就要到国外去找有没有现成的答案,找不到也要硬去凑出来。
6.关于从内涵上对社会建设予以界定的说法的讨论。“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这一说法采用了具体指称的办法来界定社会建设范畴,读了使人感到作者要说什么似乎比较清楚,读来也很上口,也很通俗易于理解。但从理论上分析,这种表述也有缺陷。一是这一表述缺乏质的规定性,社会建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这些内容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候都是通用的规则,都是正确的,这样对社会建设予以界定显然不够精确,缺乏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二是过于笼而统之。动词“发展”、“扩大”、“协调”、“完善”、“调处”、“促进”,体现不出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不这样做不行?当前社会建设的重心在哪里?过去我们难道没有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没有调处社会矛盾?过去我们没有讲社会建设,但作者所说的这些范畴同样也在做,今天我们特别强调社会建设,那么,这些方面的做法与过去不提社会建设时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二、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范畴
笔者认为,社会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社会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社会建设是伟大的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到了这个时候,历史地、逻辑地要将社会建设提上战略的高度。过去我们没有明确地提社会建设,或者说没有将社会建设的范畴提到应有的高度,主要是历史条件的限制。说得直白一点,只有首先吃饱了饭、穿暖了衣,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才能将科、教、文、卫等按规矩来建,才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而现在正是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落实社会建设一系列任务的关键时期。
二是社会建设的实践性。社会建设的一系列范畴,不仅仅是理论命题,不光是理论抽象的结果,而是需要实践的,需要具体落实、操作的,社会建设是应当化为物质形态的,它本质上既是个理论命题,又是个实践过程。社会建设源自于实践,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又将回到实践中去,社会建设的成果也应当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所以说社会建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当然对社会建设做理论上的探讨无疑将会丰富、深化、促进社会建设的实践。
三是社会建设具有紧迫性。社会建设是时下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回避、迫切需要予以落实的课题,社会建设搞好了,就将大大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的现代化就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反之,如果社会建设没有做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大打折扣。当代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建设的严重滞后。在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如果再不重视社会建设,或者不恰当地进行社会建设,那么,非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也会层出不穷。
尽管难以用一句话、一段话回答什么是社会建设,但笔者认为,用具体指称的办法说明哪些是社会建设的内容,同样能起到解释清楚的作用,而且这样做便于操作,有利于实践。
社会建设大致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社会事业建设。包括了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事业等等。(2)社会建设基本体制。指涉及社会要素安排的一系列体制,如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城乡管理制度等等。(3)社会组织建设。造就各种社会组织健全,功能分工明确,社会职能具有最合适的承担主体的社会状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新型格局。(4)社会结构建设。主要是讲如何形成合理的、有序的人群结构、阶层结构。阶层之间关系协调,利益获得合理,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5)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指社会利益如何很好地得到配置,形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利益分布比较公正,社会利益能起到激励人、群体、阶层积极性的作用。社会监督、惩罚机制健全。(6)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社会福利制度,低保制度和建立、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具有现代化理念的、能长期运行的保障制度。(7)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优化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尽其所用。(8)社会公平、公正建设。形成一个公平的、公正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等等。
以上这些方面是社会建设的具体范畴,其中的不少内容以前就有,也进行过必要的建设,但总体上说,我们对社会建设在理论上认识不到位,实际建设的力度不够,有的在过去因条件不完全具备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有的方面被忽视了,有的到出了问题才想起来进行建设。现在将这些范畴纳入社会建设的体系,并将其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高度来认识,并将切实付诸实践。这些方面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建设到位了,将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正是提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运用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一系列范畴确实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当前加强社会建设更是具有紧迫性。那么推进社会建设应当从哪里入手?或者实践过程中主要抓什么?笔者认为,抓住社会建设的制度建设是根本。就是说建立、健全一系列关于社会建设范畴的具体制度是有效推进社会建设的根本。
我国的改革开放或者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了30多年,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30多年来,我们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体制还远未建立起来,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着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要靠这些重要方面的基本规则、基本制度支撑起一个现代化国家。只有基本规则性、制度性的东西才靠得住。纵观一些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国家,基本经验是选择、实践了一个好的制度、体制,有了一系列好的规则坚持数十年、甚至几百年,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就造就出来了,而且只有这套成熟的体制能有效抵御多方面的冲击,抗击各种风险。
我们常说,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或者说是急剧变迁之中,转型社会、大变迁年代的重要特征是很多方面缺乏定制,临时性举措兴盛,凡事主要靠人谋,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最终要靠一整套具有现代化理念的成熟、定型的基本制度。只有这套制度能引导中国走向光明、灿烂的明天。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探索了30多年,实践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成果应当积淀下来,形成定制。不能说对某一种东西、对某一方面,改了几十年了,今后还要继续改、继续变。而是要有能力将以前改革的成果积淀起来形成基本制度、基本规则,并在实践中长期坚持下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说改革、创新、变,说得多,似乎只要过去没有的,或者对已有的东西作了变动就是对的,就是好的,而一项举措能否形成定制、能否长期发挥有效作用考虑得少,对着眼于建立能够长期运行的基本做法更是有所忽略,结果是出现了很多朝令夕改,今天这样改明天又那样变的现象,甚至变来变去来回“折腾”,无为地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的事情随处可见。这方面的教训应当说触目惊心。现在应当将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社会建设的体制健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应当有能力、有魄力着力建设有现代化理念的一系列社会建设的基本体制,而现在正是这样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能力建设起这套体制,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现在,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个大问题。收入分配、社会公正、劳资关系都与此有关,要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就要建立起若干利益的协调机制。劳动者的合理利益如何得以保障?正当的利益诉求渠道是什么?劳方与“资”方的得益如何才是平衡的、协调的?劳资之间出现了纠纷怎么办?收入差距如何保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劳动者的自组织到底起什么作用?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运作?等等,都应当有明确的制度设定和操作规程。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因利益关系没有协调好而造成的恶性案件,也因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失。
现代化发达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磨合,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形成了基本的运行规则。政府定制度,进行市场监管,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市场是操作平台,凡是能市场化的尽量市场化。社会起补充、矫治、弥补市场之缺陷。三方协同,互为补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中,在政府作用一直是非常突出的国度内,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应当形成怎样的关系?“社会”如何培育?“社会”发挥作用的空间是哪些地方?“社会”应当做、可以做、擅长做的是什么?都应当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成型的做法。
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现阶段非常缺的内容,没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或者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化是不够格的,而且诸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的,长时间的运行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我们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成熟,更是谈不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内容,现在的实践是公务员一套,事业单位职员一套,城镇职工一套,农民工一套,农民又是一套,非常复杂,而且互不衔接、贯通。针对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没有体现社会的公正。在现代化的这个历史阶段,应当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制定科学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立足于能长期运行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这套制度的建立、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社会建设中包括了平常所说的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我们不能说以前没有进行社会事业的建设,但在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年代,社会事业建设摆不到应有的位置,基本上是有钱多投,缺钱了就先挤社会事业的投入,负责社会事业的政府领导人一般也是地位不重要的。总体上讲,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建设范畴内的社会事业建设应当有规制,要建立与整个国家发展阶段相对称的科、教、文、卫、体事业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要靠这套新型的体制、机制来建设、管理社会事业,使得社会事业与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所以说,制度建设在我们这个年代特别重要和迫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在就是要将一系列实践证明是好的做法稳定下来,形成成熟的基本制度。再者要高瞻远瞩,设计出具有现代化理念的社会体制以依靠这套制度的运作管理我们的社会,靠基本制度的实践支撑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标签:社会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制度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社会事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