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造“崇川模式”_文明创建论文

文明创造“崇川模式”_文明创建论文

文明创建“崇川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文明创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摘取后,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创建的长效化管理、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摆在全国文明城市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富有创新的一个课题。2010年4月8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委书记吴旭在调研文明办工作时指出:在常态化文明创建中要形成“崇川模式”。从社区文明到城市文明,主城区崇川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打造出“长效部署提升高度、民生为本挖掘深度、凡人善举拓展广度、科学考评加大力度”的文明创建“崇川模式”。9月24日,“崇川模式”在2012宁夏银川·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与发展研讨会开幕式上推介,引起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之后求是杂志社研究所约稿收至《中国发展模式研究——各地发展经验选编》专辑,人民日报人民文摘杂志社、中国文明网等多家媒体转摘……“崇川模式”正以特有的内涵备受关注。

立足高起点,“崇川模式”全面接轨长效

创建的经验表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导向和机制上保长效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有奖征询赢民心。自2008年南通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崇川区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重点工程市民意见有奖征询活动,全区共回收调查问卷39726份,剔除废卷后,共有效录入数据38945份。将市民们重点关注的“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停车难、食品安全、小区物业管理”等公共环境与公共秩序方面的突出问题纳入到10个街道、70万人的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中,从“人”、“创”、“标”、“块”四位一体入手,扎扎实实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在群众最盼的事情上赢民心。二是“四创联动”重常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创建文明单位、行业、社区为基础的“四创联动”,成为创建推进过程中普及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手段。制定适合崇川实际的《全国文明城市指数测评体系(崇川版)》等创建指南,为区、街、居及部门常态化工作赢得了主动。通过道德讲堂联动、营造氛围互动、召开会议推动、开展活动拉动、选树典型带动、千家万户发动,从“日常举止文明优雅”等八大方面不断加强广大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中,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参与到创建行列。三是志愿服务创特色。在全市率先成立崇川区志愿者协会,10个街道分别设立了分会,部门条线设有18支总队,“崇川志愿者网站”提档升级,为广大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搭建快捷平台,目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5万。启动“双百双基”工程:百万基金助力公益行动,100万专项启动资金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重点项目;百家基地志愿公益行动,全区建立110家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学雷锋活动与独具崇川特色的“百千万连心行动”紧密链接,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化、机制化、品牌化、常态化。

抓住关键点,“崇川模式”深度融入民生

只有创建为民,才能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只有创建惠民,才能有更多的人支持创建。一是惠民工程百姓夸。从2010年起,崇川将百姓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创建中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点亮一盏灯,温暖一片心”,全区为18267个老小区楼道安装了楼道灯。“补种一片绿,扮靓新家园”,铲除清理小区乱种植近30万平方米、清运杂草枯枝等杂物17000多吨,补种草皮28万平方米,修剪树木15000棵,绿篱49000株,草坪64000平方米,小区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改造铁皮棚,化解停车难”,清理社区违章铁皮棚2000余只,清除乱涂写、乱张贴11万多处,改扩建车库29个,受益群众达5万人。二是结对共建反响好。多年来的结对共建活动,使直面居民的109个社区与市、区135个单位开创了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的新局面。共建中的互帮互助,既提高了社区化解矛盾、服务居民的能力,也让机关部门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满意率。为积极响应中央文明办“百城万村结对共建”号召,实现城市文明向乡村辐射、延伸,崇川区文明办牵引省文明单位南通市区公路管理站率先尝试与探索跨区域结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该站钱超站长、欧雪祥书记多次带队到海门市四甲镇范南村实地调研,克服了种种困难,为范南村新建一条造价79万元、长1350米的“爱心路”和一座造价45万元的“连心桥”,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村民百姓的一致好评。8月19日,江苏省文明办在范南村举行了城乡结对共建启动仪式。三是主题活动助和谐。“我们的节日”、“爱国歌曲大家唱”及“文明有礼,幸福达人秀”等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居民群众在陶冶情操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今年以来共有8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崇川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还编印成《清明文化——我们的节日系列读本》。大力开展文明餐桌行动,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在“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社团风采节、社区体育节”活动中,合唱、舞蹈、戏曲、征文演讲等专项比赛,书画展、摄影展、广场服务等重点活动,吸引了全区400多支团队参与,群众演员达7000多名,观众超15万人,大大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成为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

强化共鸣点,“崇川模式”崇尚文明新风

只有顺应群众的心理需求,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才能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气。一是培育挖掘推典型。新华网崇川频道每月一次“崇川好人”评选活动,其方式与“中国好人”接轨,进一步扩大了培育挖掘推典型的群众基础。崇川区十分注重培育典型,连续15年开展文明新风典型评比,产生出各类典型296个。组织开展“十佳百优”评选活动,充分挖掘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开展社区之星、楼道热心人、好婆婆、好媳妇和美德少年等评比,组织“寻找身边的道德模范”“邻里互夸”“讲述社区感动人物”等活动,涌现出中国好人赵志兰、张美华,闻名全国的知心奶奶群体等大批身边的典型。二是道德讲堂扬新风。按照“10+N”模式高起点建设道德讲堂,市文明委在崇川召开道德讲堂现场观摩会,崇川设计的讲堂背景全市推广。截至10月底,全区已建成道德讲堂143个,举办道德讲堂729场,表彰崇川好人成为讲堂的固定流程。伴随着道德讲堂内容的不断深化,从“寻找好人、推荐好人、走近好人”到“尊敬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崇川大地劲吹文明新风。三是营造氛围学先进。新风典型的事迹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确定宣传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不同典型。做到一般典型的宣传长年不断,重大典型的宣传重点突出,讲究规模;营造氛围不断改进典型宣传的方式方法,使典型宣传既有热度又有力度,既适时又适度。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事迹汇编等形式,深化群众对先进典型优秀事迹、崇高精神的认识和感悟。通过文艺手段塑造先进典型生动感人的形象,使先进典型更加深入人心。运用实地观摩、宣传橱窗、QQ群、BBS、网络视频、微博、博客等形式,使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找准切入点,“崇川模式”注重科学考评

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就能准确判断工作质量的优劣,考评的杠杆作用就会显现。一是入户调查指数评。率先启动与国家检查相接轨的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长效机制,每月开展一次测评,全部邀请南通大学社会学专业的非江苏籍大学生,在同一时间、采取统一标准对10个街道109个社区进行随机入户式问卷测评,并将小区、楼道照明设施,楼道卫生环境状况纳入检查内容,实现了创建工作由街道向所有社区的全覆盖,科学化考评体系使主城区崇川城市文明程度指数不断攀升。二是文明创建动态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评选中,崇川创设的“一卡两报三评”新方法,将文明新风培育、道德讲堂、结对共建、志愿服务等纳入量化考核程序,推动各行各业创建工作走向科学化轨道,有效提升了常态化创建水平。三是“五城指标”综合评。立足长效化管理,整合南通“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动态性强、关注度大、易出现反复的关键指标,形成了《崇川区文明创建八大行动实施意见》,将“五城指标”在八大行动中综合考评,大大激发创建各方的热情,传递着文明创建的正能量。

“崇川模式”让百姓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文明更精彩。

标签:;  ;  ;  ;  

文明创造“崇川模式”_文明创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