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李斯特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斯特(1789—1846)是19世纪前半期德国新兴产业资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代表。拿破仑失败后,他是一位反对欧洲专制主义的战士和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经济思想史上,李斯特对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批判和修正,是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历史方法使他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为了发展和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重温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序言中写道:“如果作者是英国人,我几乎不会怀疑亚当·斯密理论的基本原理,之所以使作者在最近的许多匿名论文中,最后终于在一篇长文中,用我本人的名字对斯密理论展开批判,是由于祖国的实情。同时,今天使作者有勇气将这部著作问世,主要也是由于德国的利害关系”。李斯特强调的“德国的利害关系”和“祖国的实情”,是指19世纪前叶的德国。当时的德国政治上是几十个城邦林立的各自为政的局面,经济上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初萌,国内关卡遍布,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由于没有有效的关税保护,无法防范英国廉价工业品潮水般地涌入。当时德国的经济学家却把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当作《圣经》信仰,而对保护德国初萌的民族工业漠不关心。李斯特鉴于这种不能熟视无睹的“祖国的实情”和“德国的利害关系”,大声疾呼,要人们吸取“历史的教训。”他认为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教导人们,对某一特定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形势下,如何通过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来获得幸福和文明。他回顾了意大利、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国以及北美的历史,认为“历史的教训”应该是:国家要统一稳定,政治要民主,国内要形成统一自由的市场体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不怕与外国竞争时才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李斯特和亚当·斯密在国内进行自由主义改革方面没有两样,但在对外贸易方面,他是斯密理论的批判者,他指责斯密关于经济学的对象是“个人”和“人类”,是“万民经济学”,是“世界主义经济学”,他说斯密经济理论的最大缺点是忽视经济发展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具体性。他强调经济学应建立在“个人”和“人类”之间,作为中间存在的“国民共同体”,即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国民经济学”,他认为各个国家因经济发展道路、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他情况的差异,不存在共同的普遍意义的发展规律,主张用“国民经济学”代替“万民经济学”或“世界主义经济学”,使经济学成为研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特殊道路的经济学。
李斯特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也是英国民族利益的反映,是维护英国产业资本利益的,因为英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流水平,所以他主张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对英国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说亚当·斯密经济理论是英国的国民经济学。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河内一男博士说了一句公允的话:“李斯特是德国的亚当·斯密”。
李斯特强调经济发展及经济理论研究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固然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带有历史局限性。但仔细品味其理论观点,却又有不少可取之处:第一,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因此,经济发展的模式可以多元化,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最终都要由国情来决定。即便是生产力水平大致一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简单划一,尽管它们搞的都是市场经济,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美国实行的是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叫“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只能对经济发展起次要作用,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干预;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既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又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以保证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日本、法国实行的是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社团市场经济”,十分强调行政干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作用。第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在吸纳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更要注意经济发展的个性,要搞清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摸清自己的家底,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确立自己的经济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家底薄、人口多且素质较低、生产力水平落后、工业不发达,这就决定其产品及劳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改变这种被动挨打地位,必须采取机智灵活的对策。一方面是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有条件地、逐步地和国际惯例靠拢或接轨,另一方面也要讨价还价、据理以争,在发达国家“容忍”的限度内,争取较大的发展空间,抓住机遇,尽快发展本国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三,经济学人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本国经济实践,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特有经济规律,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首先,经济学人要站在祖国的立场上,研究问题要基于祖国的实情和祖国的利害关系,为祖国的经济强盛贡献才智;其次,经济学人要站在实践的立场上,研究问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具体的泛泛的和实践脱节的理论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再次,从事一般基础理论和国外经济理论研究的经济学人要服务于实用科学研究,泛泛地介绍一般原理和不加分析评判的国外经济介绍都是没有意义的。总之,普遍性的东西少研究一点,特殊性的东西多研究一点,这对于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益的。
二、提出新颖的“国民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的“国民生产力”理论体系是他经济学说的核心部分。他提出财富的原因和财富本身完全不是一回事,财富的原因不知要比财富本身重要多少倍,而财富的原因是生产力,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是取决于它积累财富多少,而是取决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李斯特所讲的生产力是指“国民生产力”,而非一般意义的生产力,不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和物的组合。李斯特主张的“国民生产力”范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和肉体的;第二,是自然的生产力;第三,是社会的生产力;第四,是物的生产力。这里所举的四种生产力中,前二者即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的生产力是不可分离的,否则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发挥不了作用。而这二者在发挥作用时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的条件下,即在第三种“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用李斯特的话说,就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的、市民的、政治的状态和制度下”才能作为有效的生产力而发挥其作用,如果社会的、市民的、政治的条件等是混乱的,个人再勤劳,国家也不能富裕。李斯特“国民生产力”论的核心部分是第四种“物的生产力”,具体地说,就是“物质的农业、工业和商业资本”的生产力,他强调工业是基础的基础,工业不仅是商业、农业的基础,也是文明政治权利的基础。他讲:“工业生产力促进科学、艺术的发展和政治的完善,增进国民福利、人口、国民收入和国家权力,能够使它的贸易关系达到全世界,建立殖民地,培育渔业、海运业和海军,只有利用工业生产力才能使国内的农业达到高度的发展。”[①]他认为一国的工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也决定着一国政治的独立和文化发达的基础。
李斯特还提出生产力的分工和协作理论。他把分工看成是“精神的作业”和“物质的作业”之间的分工,如果“精神的生产者越能提高道德观念、宗教虔诚、增进知识,越能普及自由和健全政治,保障国内的生命财产,对外维护国家的独立并加强国防,从而物质的生产就越能增长。物质生产者越是增产财富,也就越能促进精神的生产”。[②]他还提出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李斯特“国民生产力”理论虽含有庸俗的成分,但也不乏科学因素,一些观点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很有启发意义:第一,发展中国家要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着力扶持的地位,发展中的大国更要如此。首先,把工业放在中心地位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依据,同时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情。按照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要求,生产资料必须优先发展,而生产资料绝大多数是由工业部门提供的,农业提供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着力发展工业。就价值创造和实现来说,工业从事着价值创造,商业从事着价值实现,但如果没有价值的创造,谈何价值的实现,而且价值创造使得财富增加,价值实现不能增加社会财富,也就是说工业同样要优先于商业发展。从实践上讲,西方发达国家是过来人,它们也同样经历过发展中国家所处的阶段,在此阶段,它们都是着力搞工业,先工业化后现代化,从而变为经济强国。从发展中国家实情上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重点发展工业是唯一的选择。其次,囿于农业或商业,都会把经济进程导入岐途。囿于农业,产业结构将不能升级,经济发展必将处于低层次,国家就不能实现富强。囿于商业,将会造成“虚假繁荣”或“空壳经济”,离开工业强有力的支撑,商业根本无法腾飞。自始至终,我都认为郑州的“商贸城”设想是欠科学的。再次,把工业放在中心地位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商业的脉胳地位并不矛盾。工业的起步离不开农业的资本积累,但工业的成长壮大将对农业起到重要的反哺作用,没有任何国家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搞工业的,凡是工业先进的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劳动生产率都是较高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反而是落后的,这说明了以工补农的道理。就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离开工业搞商业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以工业为底蕴,商业才能活起来,当然商业脉胳作用也不可低估,商业不兴,工业将无法运转。总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工商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只要工业有长足的发展,农商问题不难解决,因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第二,社会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治动乱是经济发展的大敌,这一基本道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适用,对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突出强调政治稳定,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多一些,保持政治稳定的任务要艰巨些。要保持政治稳定,必须做到:一是发展中国家要拥有一面自己的旗帜,要制定一条正确的路线。二是搞清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切不可为稳定而稳定,为改革而改革,稳定和改革都是为了发展,脱离发展谈稳定是一句空话,脱离发展搞改革是标新立异,只开花,不结果。三是坚定不移地反腐败,腐败是重要的乱源,是社会肌体的“肿瘤”,堵塞乱源,切除 肿瘤”对于维护政治稳定意义重大。四是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当今发展中国家的战乱或动荡多数是由民族,宗教问题所引起。五是在始终不渝地推行开放过程中,警惕各种外来政治势力的插手,实践证明,内乱和外患总是混杂在一起的。六是搞好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民主建设,同时使民主建设在法制轨道上运行。七是把无秩序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避免事态的扩大,以至束手无策,或采取过激措施,做到既治病又不留后遗症。八是慎重对待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开快车,更不能急转弯,要有计划、分步骤、有领导地进行,以避免“震荡”或“翻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教训要吸取。九是坚持不懈地改进和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以减少或避免党派纷争。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李斯特虽没有明确提出精神文明的概念,但在他的“精神的作业”和“物质的作业”的分工理论中,却也隐含有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经济进步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智力支持,他讲人越能增进知识就越能促进物质生产发展。二是道德促进,他讲人越能提高道德修养,增强宗教虔诚,敬业精神就越好,从而就越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三是政治保证,他讲如果一个国家越能普及自由和健全政治,也就越能增产社会财富。李斯特这些思想基本说清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他不是就经济而经济,而是把经济放在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发展经济不仅需要一个有秩序的安定的政治环境,而且还需要一个好的精神文明环境。第四,重视人才培养,李斯特不仅重视生产力,而且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措施,这就是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他说,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要加大对教育投入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三、突出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经济十分落后,产业资本处于襁褓状态,应付不了英国产业资本的打击和竞争,为了祖国的命运和利益,李斯特主张保护关税,认为一个国家应选择某些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和发展前途的幼稚工业,给予暂时的、适当的关税保护,以便逐步扶植其国际竞争能力。在这种保护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加之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初始的投资必然昂贵,生产成本很高,消费者不得不支付较高的价格,然而一旦这些幼稚工业成长起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与外国同类产品生产者相同的效率水准,消费者就会从今后的价格下降中得到利益,届时贸易保护便宣告取消。相反,如果国家在新兴工业创建初期不予保护,脆弱的幼稚工业在强大的外国竞争压力下必遭夭折,本国的民族工业体系便永无建树之日。李斯特主张保护关税并不是反对任何的自由贸易,实行闭关自守,他认为保护关税政策是受本国具体情况决定的历史性政策,保护关税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促进和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以便将来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他认为产业结构发展有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前三个时期可以自由贸易,第五个时期也可自由贸易,只有第四个时期要保护关税,在第四个时期,不同部门要采取不同政策,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和新兴的工业部门要重点保护,要限制一般消费品的进口,但是一些复杂的机器的进口应当是免税甚至是减税,在某种意义上说,机器工业是工业的工业,对国外机器进口征收关税实际是限制国内工业的发展。
李斯特关税保护理论尽管距现在久远,而且当今的世界贸易环境、秩序及规章和那时远不一样,但时间仍没有荡涤李斯特关税保护理论的精神实质,他的理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制定灵活的外贸政策,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条款乃至和发达国家争吵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当今世界贸易的大趋势是走向自由化,自由化的规章就是“世界贸易组织”,“世贸”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打破高关税壁垒,消除歧视性的数量限制,为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提供公平的调解条件,为国际贸易商品的高级化、服务化提供了合理的框架,扩大贸易的参与面,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界贸易组织”一开始就是受西方大国操纵的,体现着它们的政治意志,维护着他们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对它的消极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些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利用贸易制裁干涉别国内政;二是利用发达国家”协力竞争”侵害弱小国家利益;三是发达国家区域集团的形成有损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四是利用“入门票”给申请加入者政治上施压;五是弱小的民族工业将受到冲击和考验。由此可见,“世贸”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是双元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加入“世贸”,可享受加入带来的益处和权利;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差别和更优惠的待遇及例外条款规定,合理地保护幼稚民族工业,坚持承担发展中国家才能承担的义务。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虽然包含有庸俗的经济思想,而且也并不一定比同时代的学者作出更多的理论贡献,但他的经济思想却经久不衰,并且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彩,其原因就在于他为发展中落后的国家在对抗发达国家的资本压力,促进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斗争中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武器。
注释:
①《李斯特全集》德文版第6卷P52。
②《李斯特全集》德文版第6卷P196。
标签:李斯特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