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内四科 四川 成都 611430
【摘 要】目的:探究体外高频通气膈肌起搏(HDP)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6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COPD患者,按照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仅作单纯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体外HDP进行综合性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等等)、气血指标( 、 、 )、护理满意度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为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行HDP治疗可以增强其膈肌活动度,显著改善其气血状况与肺功能,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体外高频通气;膈肌起搏治疗;效果分析;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8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41-02
由颈3~5神经构成的膈神经具有维持呼吸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功能,对于人体的呼吸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含有膈神经的扁薄状膈肌则处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呈穹窿形向上膨隆,是最为主要的呼吸肌。COPD患者气道受限,源于膈肌收缩能力减弱,而膈肌起搏便是通过电来刺激膈肌与膈肌中的膈神经,使呼吸肌恢复收缩能力,从而维持正常的自然负压呼吸[1]。本文选择体外HDP作为COPD的治疗手段,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5月到2016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COPD患者,按照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仅作单纯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体外HDP进行综合性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①研究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小者42岁,最大者78岁,平均(60.23±10.39)岁;原发病:支气管炎合并肺心病21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心病19例;COPD分级:Ⅱ级12例,Ⅲ级28例。②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77岁,平均(60.34±10.45)岁;原发病:支气管炎合并肺心病18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心病22例;COPD分级:Ⅱ级14例,Ⅲ级26例。两组患者就原发病、COPD分级、年龄分布、性别而言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提供氧气吸入,平喘、祛痰、镇咳,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采取对症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体外 进行治疗。治疗仪器为广州天河公司生产的高频通气膈肌起搏仪,该仪器具有高频喷射通气功能与膈肌起搏功能。治疗前设置好仪器的各项参数:①高频通气:延时设为3s,通气频率设为每分钟100次;②膈肌起搏:正向脉冲宽度设为0~3ms,每分钟膈肌起搏次数设为8~12次,脉冲群的包络时间设为1s。设置好各项参数后,将治疗仪的2个主电极分别固定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外侧1/3处,2个辅助电极固定在两侧胸大肌处,并在电极和皮肤之间涂抹导电糊。最后,为患者进行通气和起搏的同步治疗。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连作10次(一疗程)[2]。
1.2.2 护理方法
(1)病员准备
治疗前为患者给予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到高频通气与膈肌起搏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患者对治疗抱持着更高的理解度,积极配合治疗。对存在疑虑的患者,应为其给予详细解答,消除其顾虑心理。若患者存在恐惧情绪,则要给予其心理护理,并酌情联合患者家属给予患者以精神支持,使其积极面对通气起搏治疗,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此外,还需为患者保持最佳治疗体位,如高枕垫颈、保持平卧体位,如此可以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受。
(2)治疗中的记录
医护人员检查仪器参数设置,确保各导管连接正确,在检查起搏器电极固定无误后,为患者进行起搏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状况,并通过文本方式详细记录下来。一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安排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
(3)相关体征监护
治疗期间严密监护患者的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治疗开始的前15分钟要尤其注意,一旦患者心率过快或血压迅速下降,则要检查是否存在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问题,若确定则要停止治疗。若不存在上述问题,则有可能存在肺部感染,这时应对患者的咳痰、咳嗽情况进行观察,以明确是否发生了肺部感染[3]。
治疗期间还应为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严密观察,一般情况下接受高频通气治疗的病患会在意识障碍程度上有所减轻,若患者突然表现出多语或兴奋等异常状态,甚至出现抽搐现象,则有可能是通气过度造成了碱中毒[4]。
对于周围循环与皮肤黏膜,同样需要进行重点观察。若皮肤色泽、湿度等出现异常或皮肤破溃,则有可能是电极固定处发生了变态反应,这时应及时拆下电极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为防止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应监测心功能变化与液体平衡性。若患者发生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其尿量将会明显增多,这时可适量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疗后健康指导
首先是呼吸指导,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后安排其进行呼吸肌锻炼。若行腹式呼吸,则应双手分别置于前胸与腹部,鼻部深吸气时挺腹收胸,呼气时收缩腹部。若行呼气,用以改善通气[5]。
其次是饮食指导,应安排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肉蛋奶与新鲜果蔬,同缩唇呼吸,则以鼻吸气,并在以口呼气时收缩腹部,使唇部呈口哨状努力时应限制钠盐摄入量。
最后是运动指导,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为其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有氧项目,既可以增加免疫力与肢体的肌力,也能改善呼吸循环状况,使患者疲劳与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缓解[6]。
1.3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 )、气道阻塞肺量测定比值( )、最大通气量( ),等等;
(2)气血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 )、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
(3)护理满意度:由科室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向患者发放并全部回收,调查问卷中满意度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即:①非常满意;②满意;③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 21.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计量资料行( )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肺功能
见表1,治疗后研究组在FVC、FEV1、 、MVV等肺功能指标上全部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见表3,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77.50%,研究组满意状况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可使患者气道出现不可逆性阻塞,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呼吸肌疲劳,其膈肌没有足够的力量维持呼吸运动的正常运行。临床常规使用的机械通气可以减轻患者气道阻塞,氧气在呼吸机的驱动下可以进入阻塞的气道中,使患者机体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但这种治疗方法仅具有通气功效,而没有使膈肌恢复收缩能力[7]。相较之下, 则是借助高频喷射通气和膈肌起搏器为患者给予双重性质的治疗,不仅为患者给予了有效通气,还可以通过电流来刺激膈肌中的膈神经,使其恢复原有的活动度,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8]。见表1、表2和表3,研究组在气血指标、肺功能和膈肌活动度上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便在于高频通气时患者气道在呼气期产生了正压,氧气浓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减轻了吸气负荷与肺内分流,减少了呼吸用功,提升了换气、通气量,从而有效改善了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等临床指标[9]。
结语:
可以增强 患者的膈肌活动度,有效改善患者的气血指标与肺功能,是治疗 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临床疗效非常显著,适宜作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冰,张红璇.膈肌起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12(04):423-426.
[2]万里,李彩云,孙万军,等.膈肌起搏联合高频通气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3):115-116.
[3]王慧,薛乾隆,王霞,等.膈肌功能对慢性阻塞肺疾病加重期插管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03):465-468.
[4]刘正蓉,陈同惠.高频通气膈肌起搏治疗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4):294-295.
[5]金丽辉,刘翱,石敏,等.Ⅱ型呼吸衰竭高频通气膈肌起搏的观察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1996(2):9-10.
[6]高淑敏,田洪湘.高频通气膈肌起搏器治疗肺心病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S2):139-139.
[7]王渝,张哲成,朱炬,等.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皮质-膈肌通路的电生理评价[J].天津医药,2010,38(02):105-108.
[8]李晓聪,徐远达.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早期肺康复的应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4,34(17):1338-1342.
[9]熊维军.无创通气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预后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5):150-150.
论文作者:宋娟, 余红敏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患者论文; 膈肌论文; 呼吸论文; 功能论文; 体外论文; 满意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