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库的起源、影响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图书馆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机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机构库的起源及定义
1.1 机构库的起源
如果以2002年DSpace的问世作为机构库起源的标志,其历史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其思想、理念却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知识重要性的逐渐增强,如何搜集、整理学术机构的知识资源就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Peter Drucker在1988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新组织》一书中预言,“对一个组织来说,最重要的是该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对其加以有效管理是组织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机构库影响深远的开放存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由美国开始,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重视,1991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Paul Ginsparg启动arXiv.org,促使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论文通过网络免费获取,此后,开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以学术机构为轴心,基于开放理念的机构库的产生就成为必然趋势。2000年,惠普公司斥资1800万美元,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合作开发DSpace;2001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高级行政官员和该馆馆长布兰宁(Joseph J.Branin)在探讨开发远程教育体系时,提出建立俄亥俄州立大学知识库,以保存该校师生员工的数字知识资源,这也成为机构库最初的雏形。
2002年11月DSpace正式面世,同年,在“第六届欧洲数字图书馆先进技术研讨会”上,MacKenzie Smith做了《DSpace:来自MIT图书馆和惠普实验室的机构库》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DSpace的构建原理、运行情况及在开放学术交流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拉开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建设机构库的序幕。DSpace则迅速发展成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7所著名大学直接参与的联合机构库。
与此同时,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学术出版与资源联合会(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SPARC)和网络信息联盟(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CNI)于2002年成立SPARC机构库研讨会(SPARC IR Workshop),专门从事机构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4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名为“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The Next Stage”的学术会议,讨论与机构库有关的技术、政策及市场策略等问题。同年,加州技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召开有关机构库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英国ePrints UK项目也分别在牛津、曼彻斯特、爱丁堡、巴思和诺丁汉郡等五个地方成立研讨会,以促进英国机构库建设的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据Institution Archives Registry的不完全统计就有近500个各种类型的机构库,其中超过80%的机构库将其所有资源向网络用户开放。机构库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并朝着全球知识共享的目标迈进。
1.2 机构库的定义
关于机构库,至今尚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CNI的常务董事Clifford Lynch提出机构库是指大学为方便其共同体组织、整理、存储和利用师生员工相关的数字知识资源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1];加拿大研究图书馆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CARL)则认为,所谓机构库是指搜集、存储学术机构成员的知识资源,并提供检索的数字知识库,同时认为机构库可以作为一个全球知识库的子库,为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用户服务[2]。我国吴建中教授持与CARL类似的观点,认为机构库是指收集并保存单个或数个大学共同体知识资源的知识库,在学术交流体系改革的诸要素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3]。
尽管不同机构、学者对机构库下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概括起来机构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点:①构建的主体是机构,这与基于学科和专题的数据库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②内容大部分都是学术性的知识资源,如预印本、学位论文、工作报告、多媒体数据、会议论文、教学资料、实验结果等[4]。③机构库中的知识资源是动态增加并长期保存的。④开放性,机构库既要保证与其它机构库之间的互操作,还需保证将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向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用户开放。
2 国内外的相关项目
目前,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机构库项目主要有:
(1)DSpace@MIT。是一个收录MIT成员的研究报告、数据库、音频和视频文件以及其他格式的MIT认为确实重要的文件的机构库,不过它并不收录MIT学生的研究资料、机构记录以及非MIT教师的研究成果等。DSpace提供一系列遵循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式(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的上载、管理、传播数字信息的工具,并使用DC、OpenURL与OAI-PHM等一系列开放标准,因而成为其他机构开发机构库的首选软件[5]。据统计,截至2004年2月DSpace的开放源代码已被全球的机构下载了8400多次[6]。
(2)DARE。是由荷兰所有大学、国家图书馆、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皇家科学院、荷兰科技研究所等多所机构共同发起的一个合作先导计划,旨在将荷兰全国大学的各种数字化科研成果向全球的网络用户免费开放,目前DARE已得到荷兰政府从2003-2006年200万欧元的资金资助。DARE要求每个成员机构库都采用统一的国际通用标准,以确保与其它机构库的互操作性和资源的国际通用性。
(3)Fedora。Fedora(Flexible Extensible Digital Object and Repository Architecture)系统由Andraw.W.Mellon基金会资助,并由Virginia和Cornell大学联合开发,遵守Mozilla开放源代码协议,目前最新版本为2.0版。Fedora由管理与访问接口层、内部服务层和存储子系统组成,其中,管理与访问接口层定义了系统的公共视图,构建于web service之上,而存储子系统则负责读写数字对象和数字对象元素。
(4)eScholarship。它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于2002年开始建设,主要收集加利福尼亚大学成员的期刊论文、工作报告、实验数据等数字化的eprints。eScholarship使用OAI元数据收割协议来保证系统与其他机构库的互操作性。用户可以通过eScholarship基于web的bepress系统提交doc、RTF、PDF等格式的数字资源,系统自动将其全部转换成PDF格式为用户服务。
(5)Scholarly Information Repository。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利用DSpace的开放源代码于2004年推出学术信息库(Scholarly Information Repository,SIR),旨在推进CUHK印刷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加强图书馆的电子导航功能,SIR收录的文献种类包括学校出版物、各院系及教师出版物、教师工作文档、期刊论文、报纸、书籍、书籍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以及专利信息,除提供引文和简单著录信息之外,还尽可能地提供全文链接。
3 机构库的影响
3.1 机构库对学术机构的影响
机构库以学术机构为轴心而建立和运行,因此,机构库的建设对学术机构有着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1)保存学术机构的知识产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机构成员所创造的知识产品逐渐转为以数字化形式为主。当他们将这些数字知识产品提交给机构库,并经过审批、归档后就作为机构库的组成部分被长期保存起来。这样,机构库就承担起了长期保存学术机构各类型知识产品的任务,从而为反映本机构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机构综合实力等奠定基础。
(2)促进学术机构教学、科研的开展。机构库中存储了大量本机构成员的学术资料,不仅可以为其成员查找资料提供便利,还可据此了解各成员的研究方向及重点,有利于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同时,由于作者的创作成果可能被更多的人阅读、利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和动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此外,机构库还可帮助学术机构分析自身教学、科研的优势与不足,衡量现有的研究水平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3)提高学术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传统的学术交流体系中,学术机构成员的各种知识产品分散在成千上万的期刊、数据库及网站中,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术机构不可能全部存取这些分散的智力产品,这就削弱了学术机构实力的显示度。而机构库则不同,它尽可能地将原来分散的知识产品汇聚起来,反映其科研的整体实力,彰显学术机构在促进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价值,从而提高学术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3.2 机构库对传统出版模式及学术交流体系的影响
随着出版商对出版市场的垄断,出版的目的逐渐转为以提高学术出版的收入和利润,实现出版商的商业利益为主,因此可以说,传统的出版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交流与发展[7]。而机构库则希望通过开放学术资源,达到提高资源的吸收、利用和影响,实现资源传递最大价值的目的。因此,机构库会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出版模式产生冲击,随着机构库规模效应逐渐形成,并通过标准化的元数据描述机制将自身融入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开放、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构库等机制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保存知识,从而削减了出版商的垄断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的报告表明,在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的途径中,期刊论文已经让位给web、预印本与会议论文,排在第三,各大出版商的期刊发行量也以每年3-5%的速率下降。
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中,论文须经过“同行评审”程序,评审通过的论文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刊出,因此耗时太过漫长,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等到刊登之时已成昨日黄花。而在机构库中,作者将学术资源提交后经过快速的审批即可供用户检索、利用,大大缩短论文从完成到出版的时滞,并且机构库没有种族、地域、身份的歧视和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公平地访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既利于本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利于其他学科研究者跨学科获取知识与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国家界限,特别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者及时追踪世界著名学府研究的最新发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鸿沟。
此外,随着科研速度的加快,各种科研的副产品日益增多,如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实验数据、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如视频会议资料等多媒体资料。这些信息资源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正式出版,成为用户难以获取的灰色资源。但机构库为用户获取这些灰色资源创造了条件,它对科研过程中生产的资源全面收集、有效组织、深入揭示,促使灰色文献及时、有效地融入学术交流的过程之中。
3.3 机构库对图书馆的影响
近年来,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期刊危机”,期刊价格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图书馆预算经费的增长速度,据ARL统计,在1986-2000年之间,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的学术期刊价格增长了226%,同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幅度为57%,在此期间,图书馆购买期刊的经费增长了192%,但购买的期刊品种却缩减了7%[8]。而期刊的高价格迫使学者很少自己订购期刊,主要依靠图书馆等信息机构获取所需文献,进一步加剧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与用户信息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机构库的出现,则给图书馆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机构库的建设有利于减少期刊出版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期刊价格上涨的势头,缓解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压力,还能增强图书馆的自主能力,减轻对传统出版模式的依赖性,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同时,机构库中还包含大量传统期刊所没有的学术资源,图书馆若能将机构库与传统学术体系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扩大馆藏的覆盖范围,还能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各类知识需求。
当然,机构库在带给图书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机构库基于开放的理念,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以及OpenURL、OAI-PHM等一系列开放标准,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相当规模,并朝着全球共享的知识库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图书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在变革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徘徊不前,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机构库的发展给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带来了强有力的挑战,一旦图书馆再不思变革,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本已受到出版商、信息服务商冲击的我们将极有可能再次遭受打击,这并非危言耸听。
4 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机构库的迅速崛起已使得图书馆无法在改革的问题上继续畏手畏脚、徘徊不前了,以积极的姿态直面现实,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应当成为我们采取的应对策略。
(1)积极参与,成为机构库建设的领导者。作为学术资源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传播者,图书馆承担着信息资源的收集、传播、利用的重任。故图书馆有责任参与机构库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众多图书馆的硬件基础已相当成熟,资源组织与利用能力较强,这也使得图书馆作为机构库建设的领导者成为可能。实际上,纵观机构库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机构库的思想源于个别科学家的自发行为,但机构库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则离不开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参与、支持及引导,众多有影响力的机构库如DSpace、eScholarship等均有图书馆的参与,SPARC也成为了机构库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阵地。
(2)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中,图书馆有很多思路与机构库不谋而合。比如,图书馆界一直在提倡和实践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机构库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资源的高度开放与共享,促进学术交流,故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此外,图书馆可以作为机构库的宣传阵地,在用户培训、教育时大力宣传机构库的意义与作用,号召高校师生响应机构库的建设,帮助科研人员将其研究成果加入机构库,扩大机构库的影响,使其快速、健康发展。而机构库中类型丰富的灰色文献则可为充实图书馆资源、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创造条件。
(3)发挥优势,确立在知识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我们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资源,有资源搜集、组织、检索利用的传统优势,有一批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队伍。现在机构库的出现又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整合知识资源的重要性。只要图书馆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吸收机构库等新生事物的先进理念,充分利用一切可运用的技术手段,大力整合各类型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改善图书馆的生态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各类用户的知识需求,必将牢固确立在知识交流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