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_黄炎培论文

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属性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0-0012-03

职业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与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属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或者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本质属性。笔者认为,“技艺授受”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①,衍生出了职业教育“人人性”“生利性”和“中介性”的三大本质属性。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核:人人性

人是意义、价值世界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存在,没有人,就谈不上意义与价值。古今中外的一切教育,就其价值的本质而言,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其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当然包括职业教育。所谓人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生到死身心的变化过程。现代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智力与体力的高度统一和融合,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要鼓励对真理的质问,实质是使教育开放,面向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能够敞开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这是人的创造性品质培养的最基础工作。黄炎培先生在其《职业教育》一文中曾指出:“教育以‘人’为本位,不是把课本或学校作本位,亦不是把地方或国家作本位”,“便是为‘人’而教育。”②因此,离开人的发展,就无法谈及职业教育。我们认为“人人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职业教育“人人性”的本质属性呢?

第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职业教育“人人性”本质属性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④就是说,他们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各方面都能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他们的一切才能和品质都得到全面的和合理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如果说,普通教育是将人们系统地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知识世界,让人们熟知语言、物理、数学、文学和艺术等知识,并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加上锻炼健康的体魄,使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则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目标,影响着一批特定人群的个性发展。职业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特殊态度、行为和特征的同时,还要继续发展在普通教育中已经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个性特征,从而为受教育者最终获得合适的岗位做准备。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同样担负着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功能,特别是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处于职业探索时期和职业观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更为重要。职业教育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不仅通过理论教学,而且通过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对未来职业有亲身体验,并激发受教育者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进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实现理想而克服职业生涯中的艰难与挫折。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教育,而是一种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短期目标则是培养合格的职业者,但职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或趋于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现实生活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二,职业教育“人人性”的本质属性贯穿于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家及其实践的整个过程。早在20世纪初,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就给职业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⑤基于此,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人人性”的本质属性做了四个方面的归纳:一是着眼于大多数民众之教育。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要与平民教育合作,实施平民的职业教育。他始终认为,职业教育是在提高受教育者造福社会与他人的能力之时,同时给予他个人获得生计的手段和本领,基于此,职业教育的对象应该主要是中下层平民,尤其是劳工大众阶层,即职业教育的重心在民众,在直接为民众谋利益,“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亦无有是处”。⑥是着眼于大多数民众之生计。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一定要从求职者方面立足,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就业问题。在他看来,“民为邦本,本固则国安”;“大多数民众的生计问题”是“天下治乱之源”;“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迫切解决的是人民的生计问题”。⑦据此,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曰治生,二曰乐生”,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三是着眼于大多数民众之素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全面提高民众的素质。他认为,以劳心或劳力为基础的职业是每一个人都必须从事的“天职”,“未有不能自谋其生而可以谋国家生存、世界幸福者也”。仅受一般文化教育“不能发展谋生之能力”,只能是“满地青年学成无用”,故“当更授以直接谋生之术”,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应有的职业素质。他坚持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四是着眼于大多数民众之个性。倘若使职业教育成为人人都能接受、且乐于接受的有效之教育,还必须绝对地“因材施教”,即“谋个性之发展”。他指出,“教育专重个人而忽略社会,与仅顾社会而忘却个人,是一样错误。”⑧

第三,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对职业教育“人人性”本质属性的继承和深化。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三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多次作出决定,要求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正是认识和贯彻了职业教育“人人性”的本质属性,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即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人人性,努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二要提供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以人为本”观念主张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发展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形:生利性

职业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获得生活技能,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古今中外的职业教育,尽管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称谓,但归根结底都是以培养社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即我们所说的“生利性”。本文认为,“生利性”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生利”一词,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就早有记载。如在《左传·成公二年》中提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⑨这里的“利”就是“利益”的意思。《国语·晋语》中记载“义以生利,利以丰民”。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行义的结果,可以使一个有利的局面出现;而这有利的局面又可以使民众安居乐业。”

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者们,无论蔡元培、黄炎培,还是陶行知、邹恩润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生利性”。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专门将“饭碗、筷子、勺子”作为其创办的杂志《教育与职业》的创刊号封面设计,更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这一本质属性,即通俗地说乃是“专为毕业以得饭碗”而开设。但是,职业教育又不仅仅在于此:“职业教育苟以衣食主义相号召,则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幅自私之精神”。尽管当时有人视职业教育仅为“啖饭教育”,但大多数职业教育理论者们都认识到,职业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为群”“生利”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事;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11)它一方面“生有利之物”“以物利群”;一方面“生有利之事”“以事利群”。受教育者本人只不过是在“为群生利”的过程中,借以为个人谋得生计。对这种“为群”“为己”和“造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辩证关系,黄炎培概括而言:“职业教育之效能,非止为个人谋生活,而个人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以啖饭教育概职业教育。其说固失之粗浮,高视职业教育,乃至薄啖饭问题而不言,其说亦邻于虚骄。”(12)这就说明,职业教育是在提高受教育者造福社会与他人的能力之时,同时给予他个人获得生计的手段和本领。

根据职业教育的历史实际与现实状况,“生利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就在于: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类型。这里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所谓“直接”,就是说尽管普通教育必然地有为“生产与服务”服务的属性,但它本身首先不是直接为生产一线和服务一线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服务,它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科学与技术,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而这些发明、发现要经由被生产和服务产生实际作用,因而是间接的;而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则是教会人们对已发明技术的操作运用,是直接为“生产与服务”服务。

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接:中介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而这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指“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所凭借的条件以及由此达彼的桥梁”。(13)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凭借、相互转化的。列宁说:“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14)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通过人类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一中介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任何一个事物又具有多种属性、特性,因此,它既可以成为两个不同事物的中介,也可成为许多不同事物的中介。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与其他社会事物一样都受到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双重制约,同时,教育又反过来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我们前面谈到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人人性”与“生利性”都是从教育的这两大规律入手来认识的。虽然人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互依赖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无从论及真正的“人”,即“社会人”。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以人与社会的这种依赖关系便认为人与社会是一种零距离的融合,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每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都是对社会一无所知的,只有自然的生理性动机和需要而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个体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通过社会化,个体掌握了该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学会该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形成独立的人格,产生自我意识,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人的形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产生社会互动,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社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取得融入社会的本领。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常常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集团之间旷日持久的相互指责:一方面,社会、企业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则认为社会不按照教育的理论和规律办事,未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条件。尽管这种相互指责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我们发现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和结合的努力也没有停止过,这一相互对立矛盾的长期共存,促使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能否找到一个联系二者的中介,即找到一个能够联系社会与学校的桥梁。我们认为,这个中介非职业教育莫属。

美国近代教育家杜威曾说过,职业是个人与社会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职业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们既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又能为他人提供服务。因此,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15)由此表明,职业教育的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有人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无中介性?诚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试想,如果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人”,岂不成了社会“废人”?那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介”作用又何在?因此,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便是“中介性”。

四、职业教育本质属性之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一事物可以同时具备多种特殊矛盾,因而可以同时具备多种特有属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复杂的活动,同时受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双重因素的制约,同时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职能,因而也就具有了我们所认识的“人人性”和“生利性”的本质属性。但是,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受到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从现实来看,它们之间的协调必须借助于一个中介性的事物,便是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还具有“中介性”的本质属性。这个“中介”从两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从职业教育内部来讲,“中介性”是作为沟通“人人性”和“生利性”的桥梁,使得职业教育的三个本质属性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从职业教育外部来看,“中介性”又是沟通人与社会两大集团的关键所在,离开职业教育,“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过程便无从实现。

职业教育三大本质属性的逻辑关系图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的“人人性”“中介性”和“生利性”的本质属性是互为补充、互相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缺少上述任何一点,职业教育都无法作为“职业教育”存在。

注释:

①刘晓.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史、事实与价值[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2008-05-30.

②黄炎培.职业教育[A].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324.

③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23.

⑤黄炎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A].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33.

⑥黄炎培.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A].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446.

⑦(15)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A].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78,179.

⑧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A].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381.

⑨⑩崔富章.人生处世名言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311,311.

(1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1).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8.

(12)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113):6.

(13)王德胜.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政治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69-70.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03.

标签:;  ;  ;  ;  ;  

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_黄炎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