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启示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日本长野县下伊那农业高等学校邀请,笔者随江苏省农林厅及苏州农校组成的农业教育交流团,对日本的农业教育,农村经济,农产品生产、流通、储运、加工、销售诸环节进行了考察交流。交流团考察了农村城市化中的饭田市、下伊那乔木村、伊那市、南箕轮村、木岛平村及饭山市等农村小城镇中的一、二、三产业,还参观了企业与公司及观光农园,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和讨论。我们感到日本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运作效率高,为维护市场参与者所需要的公平、公正、开放的小城镇交易环境提供了保证。地方政府对农村小城镇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管理、协调和调控能力强,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城乡一体化。
一、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日本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工业导入农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起飞,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一体化、农村非农业与小城镇的发展。二战后,日本大都市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地方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大都市,为解决农业劳动力外流问题,日本采取工业重新布局的策略,大都市一些工业向农村小城镇分散。农村经济以工业化为起点,带动服务业,同时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使GDP与国民收入快速增长,进而促使人口与二、三产业相对集中形成小城镇,这一过程使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
工业化的完成又为农业保护提供了条件,对农业生产采取大投资,使设施农业、机械农业、规模农业、观光农业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从长野县考察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结构来看,也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出现的城乡经济一体化中,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因此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及农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非农化快速发展。其基本特点如下:
(一)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我们有幸考察了日本有名的酿酒厂威士忌酒厂,才知道日本工业在70年代前高度集中在城市,为使工业在城乡均匀化,减少城市环境污染,1972年在日本第68届议会上,通过了工业重新布局促进法案。1973年日本建立第二个威士忌酒厂,它的厂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选择了南阿尔卑斯甲斐驹岳山脚下的白州峡。这里除了有清澄的泉水供酿酒外,还可以利用森林来净化酒厂产生的废气,使酒厂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成为环境美丽而舒适的标准工厂公园。现在酒厂内有绿色的林荫道,有喷水池的草坪广场和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很有特色的厂房,整个厂区色彩明朗而谐调,酿酒厂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旅游公园,既为生产者提供了能够愉快劳动的优美环境,又吸引了无数观光旅游者。另外,工厂建到农村能改变二、三产业及人口等过分集中城市的情况,减轻城市土地、住宅、劳力、用水、公害和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行车困难的局面,同时减少非生产性的财政开支,还可使城市人口过密、农村人口过疏的现象得到控制;抑制了农村青年为寻找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离开家乡,憧憬豪华的都市,像浪潮一样涌进城市的局面。
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是以农村一村一厂、一市一厂或多厂的形式来扩展农村非农化,吸收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和农村非农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杠杆。在长野县饭山市与南箕轮村的考察中,我们看到,农村工业化已使农村工业销售额及二、三产业占到主导地位。
(二)第三产业导入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日本人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另外交通网络及通讯网络的建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劳动时间减少,与此同时实行了每周两天的休假制度,怎样利用余暇时间,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到了休假日,想离开充满钢筋水泥与空气污染的城市,迫切要求呼吸到新鲜空气、接触阳光、绿地、田野、蔚蓝的天空和清洁的水。到农村、到大自然里去游乐,这对生活有所补益,能够焕发下星期工作所需的精力。农村与农业的作用,除了是食物的生产基地与农民居住的地方外,日本政府还强烈地要求把农业作为国民的休息场所。为适应这一需要,地方政府把农村、农业、山、水、森林组成一个综合的大自然娱乐休养场所及体系,农业作为第三产业化中的服务业已经开始形成。
在长野县下伊那乔木村考察时,我们发现该村草莓及苹果的种植已成为服务业中的观光农业,草莓除了8、9两个月外,每天都有上市,每天能引来客人1500人左右。客人来时,自己采摘草莓,这样既增加了客人的情趣,又提高了农民的土地利用率与工效,结果使草莓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倍。
苹果树的栽培观光,是春天苹果树开花时,引来的游客此时挂牌确定你需要培植的苹果树,待到苹果成熟时,该树的苹果由你收获、采摘。这样就使下伊那乔木村成为有趣的农艺乐园区,果树租给城里人,吸引他们在休假日来到农村,享受一番大自然的富有泥土气息的乐趣。
下伊那乔木村区域内的农业成为健全的服务业,不仅给农民创造了增加收入的机会,也使都市市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触到土地和绿色的大自然,使精神及工作压力大的城市居民恢复了精力与体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还可以使城乡关系融洽,提高农民的身份地位。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动态。由于农村中的二、三产业效益高,因此能够快速发展;加之农业成为设施农业、效益农业、规模农业,一些主要农产品能够自给有余;另外随着经济国际化,为了与国际经济抗衡,提高经济利润等多种原因,使长野县的一些农村区域耕地与人口仍在出现继续下滑的迹象。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一是GDP的快速增加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及农村人口比率下降,二、三产业人口比率上升与城市化发展成正相关,即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促进工业区的建成及人口与第三产业集中,形成城市。二是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中,自二战以来从未间断。为了适应农村城市化的需要,增加农村收入,日本在农村兴办第二产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金融、保险、服务性行业等),培植效益高的农业,建设有吸引力的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三是交通网和通讯网的扩大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成正比例。铁路双轨电气化、航空网、内海港湾、高速公路、家家户户住宅区的生活公路等交通网及电话、电脑、电传等通讯网络的建成,使人们在地区间运输、通讯的一天经济活动范围扩大、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交通及通讯效率,进而加快了整个经济的高速发展。
通过大阪、名古屋、长野县贯穿南北的考察及东京的旅途,我们感觉到:如今日本新干线的开通和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四通八达,牵引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大城市都会和农村小城镇地方差距日益缩小,高额大众消费平均化,都市形态的生活方式遍及整个日本。家家户户通生活公路,使得广大的农村,掀起了买车的热潮,今天在日本农村每户有2—3辆汽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二、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与问题
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它的成长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日本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采取的战略是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一天的活动范围已由100公里扩大到500公里。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不仅能使生产上升,还会使消费等社会生活机能更加扩大。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措施,有如下四点给我们的启示很大。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十分巨大的运输量。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一些地区的农业成为服务业,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即优先部署交通网。如果人流量、物流量不能迅速准确而又便利地大量畅通,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就无法进行。小城镇及多数农村虽拥有创造产业所必需的劳力、土地等,但同大城市相比,则缺少常年积累的公共投资。因此,修建铁路、公路作为产业和生活的基础,可解决并弥补在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一些不利之处。拥有便捷高效率的各种运输工具,农村产业和市场的距离就不会形成较大的障碍。现在日本的航空、港湾、铁路电气化、高速公路、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公路已形成点(城市)与面(农村)的立体交通网络。
2.积极推广利用通讯网络和通讯手段。日本在70年代初开始制定通讯成本合理化计划,改变城市和农村的交换信息的成本费用。并利用新技术开辟通讯体系,包括计算机网络,使城乡通讯成本合理化。城乡通讯成本合理化,从经济上讲,可缩小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由于通讯费用高而造成的城乡差距,可改变城乡信息活动中的马太效应。缩小信息活动中出现的城乡优势与劣势的差距,改变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目前日本农村经营者已很少为了收集市场信息而特意来到大城市,在农村就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及电话、传真机来经商和学习。
3.政策与措施上力求缩小城乡经济收入差距。从考察的日本农村经济及设在农村的二、三产业来看,由于日本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农民收入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予以指导,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成长,使农村的农业经营者同城市劳动者收入差距缩小,农民与工人的收入比,1967年为87%,1971年为61%,1998年为91%。这样,激活了农村地方经济,也使农民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使农村、农业为社会提供新鲜美味的农产品,为城市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空间。
4.重视生产投资与基础投资。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建设,不追求外表的豪华与气派,重点放在实用上。对农村经济发展,重点追加基础投资,扩建设施农业,增加生产投资;减少非生产性投资的经济浪费现象,这是农村经济成功的一个主要方面。日本的农村,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已呈现了农村经济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景象。
(二)日本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的富有,农村居民住宅的集中成了问题,农业的“三D”问题,带来了农村中的农业经营者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出现了后续者不足状态。因此,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我们认为有如下两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1.农村小城镇建设集中化程度不够。在日本乘车出了大都市,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道路两旁连绵不断的二层楼房向农村延伸,住宅无秩序。由于农民的富有、土地的私有化并受地价变动的影响,农村住宅不能按规划意图执行。因此,即便是一个农户,把住宅盖到田地边缘,不久,电、水、煤气、电话等必要的城市设备政府就会为他安装齐全,如果再有两家,就可用集体名义,要求政府为通往往宅处修建生活公路、下水道、甚至桥梁。因此山林、农田的边缘很容易改为住宅用地,使农田面积逐年减少。
2.日本农业仍然存在“三D”问题。尽管日本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但日本农业仍然存在着“三D”问题,即危险(Danger)、脏(Dirty)、辛苦(Difficult)。“三D”问题使其农业面临着后续乏人,农村人员不断减少的状况,农业生产出现了老龄及女性就业程度不断增加的局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日本农村二、三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农村城市化,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农业机械、化学技术的不断增强和完善,节省了农业生产方面的人力投资,使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如我们在饭田市附近参观的大盛堂生产农场,有耕地面积86公顷,从事水稻、麦类、大豆、蔬菜、苹果、桃、葡萄等作物与果树的种植,食用菌的生产及农产品的加工与经营。由于农业种植的高度机械化,除了有21%的耕地在耕作、栽秧、收获等方面委托当地农协作业外,整个农场仅仅有3名理事与4名从业者从事生产与经营。经营者穿着工作服与胶靴,脸上饱经风霜,手上布满老茧,可见其“三D”问题是不言而喻了。因此日本农业“三D”问题的存在,今后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