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校园文化中的港台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港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顺利达成了香港、澳门回归的协定,也使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大陆与港台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不断增加,为港台通俗文化进入大陆提供了有利时机。以港台流行歌曲、通俗文学、影视所组成的港台通俗文化大量涌进大陆文化市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亚文化,必然地受到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做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生,往往更快更深地受到港台通俗文化乃至港台思想的冲击,进而形成校园文化的“港台影响”。
一、校园文化“港台影响”的表现
1.港台流行歌曲。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港台通俗文化中音乐对自己影响最大,占38.1%。他们听港台歌曲、哼港台歌曲。校园周围的港台歌曲盒带极为走俏,足以说明港台歌曲在大学生中的广阔市场。
2.港台通俗文学。
以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为主体的港台通俗文学受到大学生喜爱的程度仅次于音乐,占31.5%。在福建省4116名大学生中,有2845人购买过港台书籍,占调查人数的69%,其中购买量占自己总购书量一半以上的有250人,占6%;三分之一以上的有943人,占22.9%。在图书馆和书店中,这类书籍也成为大学生的抢手货,据某高校借书卡抽样调查,86.6%的学生借阅过港台通俗文学。
3.影视作品。
伴随着大学生对港台通俗歌曲和文学的喜好,港台影视作品也在大学生中“热”起来。观赏侠义、武打、言情之类的录像片,已成为学生打发周末和其他闲暇时间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外,“港台影响”还体现在朦胧诗主宰校园诗坛上,曾一度出现无诗不朦胧的局面,其余波至今未消。
二、校园文化“港台影响”的成因
1.青年大学生解除内心矛盾冲突的需要。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心理正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在心理上存在积极、消极的两面性,往往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又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常常强烈意识到内心的这种矛盾,急于寻求途径摆脱内心矛盾冲突。
首先是闭锁性而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青年学生通过听歌曲、看录像、小说,产生一种与其中角色交往的心理体验,特别是港台通俗文化中浓厚的人情味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克服了这种矛盾冲突,这也正是出现“追星族”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强烈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往往不辨真伪,而港台通俗文化正好向他们展示了一个新奇而陌生的世界,使之迷恋。
第三,对友谊、爱情的重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的矛盾,使大学生钟情于言情小说和以爱情为主题的港台歌曲,与其产生共鸣,同主人翁同悲同喜,在其中体味爱的苦辣酸甜,以这种“柏拉图式”的体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与异性相处的困难。特别是女大学生,更是如此。
另外,港台通俗文化强烈的音响效果、变幻的灯光、色彩、惊险恐怖的打斗场面也适合了大学生精力旺盛的特点。“奇特、强烈、惊险、刺激”成为男大学生欣赏港台通俗文化的最吸引人的地方,20.3%的学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我们说,校园文化“港台影响”是大学生为克服内心矛盾冲突而主动选择的结果。
2.港台通俗文化发挥其娱乐性作用的结果。
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缺少其应有的特色,成为纯粹的休闲。此时,港台通俗文化的娱乐性正好填补了这一需求。港台通俗文化做为一种娱乐型文化,注重感官刺激,在歌曲中往往把丰富的情感简单类型化,浓缩成一种商业性的浪漫,影视作品、小说以侠义、武打、男情女怨为主题,集娱乐、趣味、消遣于一体,成了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首选内容,在不知不觉的消遣中受到港台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港台情绪”。
3.校园文化“港台影响”是中学“定型”的延伸
一份调查显示,有71.5%的中学生喜欢或较喜欢港台流行歌曲,只有19.5%中学生不喜欢。中学生成了港台通俗歌曲爱好者的主要部分;87.8%的学生喜欢或较喜欢港台影视片;对港台通俗文学也有72.3%表示喜欢或较喜欢。可见,港台通俗文化在中学受到极大的欢迎。而且相当部分学生已是非此勿听、非此勿视。这些人进入大学后,情况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有的已经“定型”。
当然,港台通俗文化虽然是港台社会发展的产物,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也是“港台影响”成因之一。
三、“港台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据调查,63.2%的同学认为受到港台通俗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港台通俗文化只是一种“文化快餐”,是一种休闲,并不会象中学生那样,把通俗文化“现实化”,把自己“角色化”,沉迷于其中。因此,港台通俗文化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了解港台、锻炼发散性思维、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等方面,无疑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汪洋中的一条船》、《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以不屈的精神和诚挚的情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征服了不少大学生的心。
但是,由于港台通俗文化片面追求商业性、娱乐性,必然存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融资产阶级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东西,无不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逆流”作用。而在福建省的4116名学生中,只有1.7%认为港台作品会腐蚀人的灵魂,这说明港台通俗文化的负面作用并未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在福州某大学720名学生中,有10.8%同学认为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好书,63.8%认为有一定启发作用,而正是这本书把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到民族虚无主义中去了。
更重要的是“港台影响”冲击了校园文化作用的核心——价值导向功能,造成价值导向的混乱。由于港台人生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至上,提倡个人奋斗,与大学生心目中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相吻合,引起共鸣,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抬头。对福建某大学839人调查中,认为周围人在追求“金钱”、“地位势力”、和“眼前快乐”的分别为458人、366人、346人。此外,大学生中享乐主义上升,追求高消费、服饰名牌化、高档化的现象日增,超越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消费水平。由此也导致了社会公德淡薄,“少管闲事”、“明哲保身”,与集体主义主旋律大相径庭。此外,港台通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未婚同居、恋爱游戏在校园中时有出现。
总之,“港台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愈趋向深层次,易于形成“群体意识热”。必须积极加以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促进校园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校园文化“港台影响”的引导
1.建立完善正确的校园文化导向机制。
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吸取和继承,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体系。首先,必须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立足点。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可以有效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如传统道德中的强调集体精神、追求精神境界、提倡人伦价值等,是抵制港台通俗文化中所夹杂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有力武器。只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才能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能力,自觉克服“港台影响”的消极作用。其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消遣性文化与创造性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必要的消遣性文化如同高昂旋律中的休止符,一张一驰,使大学校园生活节奏和谐。但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应当大力加强创造性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融创造性、知识性于其中的文化活动,突出创造性,锻炼创造性思维。即使是浅层次的文化活动,也应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的启迪和薰陶。同时,做为担负未来历史使命的大学生,通俗文化不应成为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应使高格调、高品味、艺术上严肃,理论性、思想性强、内容深刻的“阳春白雪”主导校园文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与“港台影响”中的有益成份相得益彰,把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演奏的更加激昂、丰富。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港台的历史和现状。
大学生属于高层次的文化群体,随着改革开放,他们更迫切地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尽管现在传播渠道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只能片面、表层地了解港台,因此,有必要向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港台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港台的各种思想,克服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剥下蒙在港台通俗文化上的面纱,消除港台的神秘感,从而在根本上克服“港台影响”的负面作用。
3.优化育人环境,创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潮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用丰富多彩的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第二课堂充实大学生活,丰富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